释义
桃树、李树虽然不会向人打招呼,但它们以其饱满的果实引人喜爱,树下自然会走出路来。
本比喻为人真挚、忠诚,自然会有强烈的感召力而深得人心;后多比喻实至而名归。
辨析
[近义] 实至名归
[反义] 名不副实
典故
西汉时候,有一位勇猛善战的将军,名叫李广,一生跟匈奴打过七十多次仗,战功卓著,深受官兵和百姓的爱戴。
李广虽然身居高位,统领千军万马,而且是保卫国家的功臣,但他一点也不居功自傲。他不仅待人和气,还能和士兵同甘共苦。每次朝廷给他的赏赐,他首先想到的是他的部下,就把那些赏赐统统分给官兵们;行军打仗时,遇到粮食或水供应不上的情况,他自己也同士兵们一样忍饥挨饿;打起仗来,他身先士卒,英勇顽强,只要他一声令下,大家个个奋勇杀敌,不怕牺牲。这是一位多么让人崇敬的大将军啊!
后来,当李广将军去世的噩耗传到军营时,全军将士无不痛哭流涕,连许多与大将军平时并不熟悉的百姓也纷纷悼念他。在人们心目中,李广将军就是他们崇拜的大英雄。
汉朝史学家司马迁在为李广立传时称赞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意思是说,桃李有着芬芳的花朵,甜美的果实,虽然它们不会说话,但仍然会吸引人们到树下赏花尝果,以至树下都走出一条小路,李广将军就是以他的真诚和高尚的品质赢得了人们的崇敬。
用例
俗话说:“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你不必过于急躁 。
源流变化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桃树、李树虽然不会向人打招呼,但它们以其饱满的果实引人喜爱,树下自然会走出路来。本比喻为人真挚、忠诚,自然会有强烈的感召力而深得人心;后多比喻实至而名归。不言也作“无言”。《史记·李将军传赞》一〇九2878: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 《汉书·李广传赞》五四2469悛悛作“恂恂”。悛悛(quān -):恭谨忠诚的样子。“悛”、“恂”字通。|辛弃疾《一剪梅(其二)》(《全宋词》1907下):白石江头曲岸西,一片闲愁,芳草萋萋。多情山鸟不须啼。桃李无言,下自成蹊。|明·张岱《琅嬛文集·一·孙忠烈公世乘序》:遭变故而死忠义者,孙忠烈、许忠节是也。许忠节则务名,而孙忠烈则务实。夫实岂易言哉?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者,以实也。
又作【桃李不言,下自成行】,行(háng):路;径;道路。晋·潘岳《太宰魯武公诔》(《艺文类聚》四五817):靡不春华,鲜克岁寒。於呼公陨,率土含酸……桃李不言,下自成行。德之休明,没能弥彰。
又作【无言桃李,下自成蹊】。王圭《敬仲集·送李廉使之荆南二首(其二)》(《元诗选》三集97):暂憩棠阴人爱树,无言李下自成蹊……但得明良千载遇,腐儒何恨老幽栖。 此受七言句限制省一“桃”字。
也省作【桃李不言而成蹊】。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七·情采》:夫桃李不言而成蹊,有实存也;男子树兰而不芳,无其情也。
又省作【桃李成蹊】。元友谅《汶川县唐威戎军制造天王殿记》(《全唐文》六二〇):当其门阑布徳之秋,桃李成蹊之日,副使彭城刘公命昌,辅佐戎军,恒持妙略。|金·元好问《送杜招抚归西山》(《元遗山诗集笺注》八):父老樵渔知有社,将军桃李自成蹊。
又省作【桃李无言】。骆宾王《早秋出塞寄东台详正学士》(《全唐诗》七九):吊影惭连茹,浮生倦触藩。数奇何以托,桃李自无言。|娄师德《镇军大将军……上柱国凉国公契苾府君碑铭序》(《全唐文》一八七):抑扬人杰,雕缋士林,等桃李之无言,若朱蓝之在性,先人而后己,鄙利而尚贤。
又省作【成蹊桃李】。贾纬《昭义军节度使安元信谥议》(《全唐文》八五六):或布政百城,致随轩之雨。道光群后,功著历朝。凡士大夫,叹开幕之芙蕖久谢;无贤不肖,感成蹊之桃李空存。|黄庭坚《谒金门·戏赠知命》(《全宋词》396下):君似成蹊桃李,入我草堂松桂。莫厌岁寒无气味,馀生今已矣。
又省作【成蹊不言】,蹊也移后用作中心词。潘炎《李树连理赋》(《全唐文》四四二):自感义以相待,但成蹊而不言。|高郢《水木有本源赋》(同上四四九):故树善于人,人怀则甘棠不朽;泛爱于众,众凑则德水长悬,方将成不言之蹊,广利涉之路。
又作【无言桃李】。《(宋)朱淑真集·诗集后集一·春日杂兴》:窈窕风光艳艳春,无言桃李一番新。|清·张问陶《船山诗草·一三·三月初旬连日阴雨怀亥白椒畦闱中》:得水鱼龙应吐气,无言桃李正含情……才大不难为世用,初元珍重此科名。
PS:图片源于网络,以供大家学习。如果侵权,请联系删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