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我国画家徐悲鸿的《奔马图》。
青春的梦
作者:赖内·马利亚·里尔克
呵,我爱他们——
那些骑在难驯的野马上过夜的人,
带着奔蹄下的风吹动的火把
如同飘散的头发。
我要站立在双桅船的船头,
又高又长像一面飘扬的旗,
除了发亮的红色金盔,
全身一片黑。我身后十个人一排
也在同样的暗中闪耀着红色金盔,
时而镜子般明亮,时而又暗淡。
我身边有一个人,
为我奏出短暂的幻景,
在发亮的铜喇叭里,它叫喊
或是像一片寂寥的黑暗那样升起,
我们穿过它疾驰而去,
像是在一个疾驰的梦里:
房舍朝我们的双膝迎过来,
曲折的街巷谦恭地接纳我们,
广场在我们身后静悄悄隐去,
但我们依旧能捉住它们
我们的马依旧下雨般沙沙地驰奔
莱纳·玛利亚·里尔克(Rainer Maria Rilke,1875- 1926),奥地利诗人。里尔克是旧时代的最后一名诗人和新世界的第一位诗人。所谓旧时代,就是诗人和画家、音乐家一样被豢养的时代。诗人衣食无忧、大把游荡的时间,在暧昧恋情的状态下,在赞助者放养的状态下,负责纯粹精神产品的制造。里尔克享有最后贵族们的眷顾,在城堡中写诗,长眠在瑞士的一个小山村的教堂。
所谓新世界,就是诗人的敏锐触觉提前感受到的世界。20世纪初旧的世纪已经死去,而新的世纪尚未诞生,西方人传统的教义、生活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已经逐渐衰落。伴随着工业化和商业化,启蒙神话破灭,整个西方精神文明经历迷失和重新找寻。里尔克洞察了人类灵魂的这一巨变。
里尔克的诗,以难翻译著称。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杜依诺哀歌》是与艾略特的《荒原》、乔伊斯的《尤利西斯》相提并论的伟大作品,有意思的是,上述作品均完成于1922年。
1926年12月29日,里尔克与世长辞。医生诊断为肝脏功能衰竭及白血病,也有说法是死于玫瑰针刺感染。死亡谜团的密码也许来自于里尔克生前为自己所作的墓志铭: Rose, oh reiner Widerspruch, Lust, Niemandes Schlaf zu sein unter soviel Lidern. 玫瑰,噢纯粹的矛盾, 欲愿,是这许多眼睑下无人有过的 睡眠。
美图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