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来看BB姬beebeej.com
上班摸鱼吹水好快活

[兵工厂日志1226] 一战的铁皮脑洞们2:各国百吨坦克计划

坦克刚刚在战场上亮相后不久,一场“大跃进”开始了。众所周知,人类历史上实际制造出的最重坦克是德国鼠式,而停留在绘图板的设计案中还有德国P-1000、苏联“布尔什维克”坦克等疯狂的计划。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早在一战末期,就有了令人瞠目结舌的超重型坦克计划。法国人制造的2C坦克重达70吨,是一战中实际制造出的最重坦克,但相比下面这几个设计,只能是小巫见大巫了。

 
【图1:法国Char 2C坦克】
一、英国的“飞象”
就在英国刚刚完成Mark I坦克设计定型工作不久的1916年4月12日,研发工作的主要人员之一威尔森少校(Walter Gordon Wilson,1874-1957)提出要设计一款车体更大更重,装备更多、更大口径武器的“陆地领舰”。威尔森少校提出的指标是车重45吨,装甲最厚处大于2英寸,在车体两侧安装两门6磅炮,辅以13挺机枪。威尔森少校提出了一个新颖的设计思路,即在两条行走履带之间加装两条长度减半的辅助履带,减轻对地压强从而提升机动能力。

 
【图2:英国早期菱形坦克】
随后,佛斯特公司(William Foster’s & Co. Ltd)的另一位坦克设计师威廉·特里顿(William Tritton,1875-1946)爵士于1916年7月将威尔森少校的设想转化为一个实际的设计案。这个被称为 “佛斯特战斗坦克”的方案设计全重接近100吨,车体长13米,装甲在原有的2英寸基础上再加挂2英寸的附加装甲板,采用两台120马力发动机提供动力。该设计最大的特点是将2门6磅炮和5挺机枪全部安装在车头的一个装甲战斗室内,从而形成一个超强的火力堡垒。

 
【图3:佛斯特战斗坦克】
1916年8月,特里顿趁热打铁提出了修改方案“飞象”。飞象方案沿用了佛斯特战斗坦克的动力系统配置和辅助履带设计,但将车头的武器换用为一门12磅炮,装甲结构改为弧形设计,从而使坦克体积紧缩,减轻车重。

 
【图4:飞象的原设计,也被称为飞象A】
然而,飞象方案依然面临着车重过大、行走困难的问题,于是特里顿将车体长度大幅缩短至8米左右,安装一门6磅炮,辅以周身的6挺机枪,全重降低至60吨以下,装甲厚度却提高了。辅助履带的长度增加到车体的三分之二,同时通过特殊装置可在越障时将辅助履带接入动力系统。改进后的方案被称为“飞象B”。

 
【图5:飞象B的车体明显缩短】
可惜的是,由于当时的坦克生产使用还在摸索阶段,英国军方将全部的生产力投入到已经定型的菱形坦克之上,对于“飞象”方案并未产生太多热情,特里顿的这一早期重型坦克设计也就慢慢被人们所遗忘。

 
【图6:飞象B想象图】
二、德国的K车辆
虽然在1916年11月15日索姆河会战中英军坦克的登场给了德军极大震撼,但德国人很快发现这些薄皮大馅的“铁盒子”在自己的75毫米野战炮打击下显得脆弱不堪,布置在车体两侧的火炮也因射角有限往往无法发挥作用。因此,德国人制造的A7V坦克与英式菱形坦克正相反,采用了箱式结构和前主炮布局。虽然A7V坦克的防护性比起菱形坦克有了显著提升,但是过于低矮的底盘使其越野性能较差,德国也不得不回过头考虑菱形坦克设计。

 
【图7:德国A7V坦克】
1917年6月28日,就在第一辆A7V坦克完工后不久,德国战争部命令A7V的设计师约瑟夫·沃尔莫(Joseph Vollmer,1871-1955)设计一款“突破坦克”。沃尔莫的设计案代号为“车辆K”(K-Wagen),最初设计重量为令人震撼的165吨,后来减至更为现实的120吨,大致尺寸为13m*6m*3m,装甲最厚处为30毫米,可以抵挡当时的大多数野战火炮和反坦克步枪。主要武器为两侧布置的4门77毫米炮和7挺MG08机枪,动力系统采用2台戴姆勒发动机,共650马力,最大时速7.5公里,标准配员为惊人的27人。

 
【图8:车辆K的设计想象图】
车辆K的设计参数在当时来看还算切实可行,但德国的战争机器已经难以支撑,连A7V都只制造了20多辆。直到战争结束车辆K只制造了两个未完工的底盘,并在德国投降后被协约国销毁。

 
【图9:车辆K的比例还原模型】
三、俄国的门捷列夫坦克
1914年一战爆发后,不仅西线战场打得热火朝天,东线战场也是烽烟弥漫。德奥和俄国围绕着波兰、乌克兰、巴尔干半岛展开了血腥的争夺战。东线的森林、草原、沼泽地使装备原始的俄军难以施展,同盟国的机枪野战炮更是无情地屠杀着俄军士兵。与西线各国一样,俄国人也开始考虑设计制造履带式装甲车辆。1915年,俄国著名化学家迪米特里·门捷列夫的儿子,工程师瓦西里·门捷列夫(Vasiliy Mendeleyev)设计了一款箱式车体的大型履带战车。由于年代久远且资料大多佚失,门捷列夫坦克的性能参数颇有争议,大概为车体尺寸11m*4.4m*4.45m,车重为170吨左右,正面装甲150毫米,侧面装甲100毫米,安装4台250马力汽油发动机,最大道路时速25公里,越野时速14公里。在车体正面安装一门120-130毫米口径的舰炮,车顶安装一个旋转机枪塔,内置一挺7.62毫米机枪。

 
【图10:门捷列夫坦克内构示意图】
这个比起坦克更像是火车的设计案很明显不是俄国那贫弱的工业能实现的,因此这款超级战车只能成为博物馆里的一幅油画供人们凭吊当年的天马行空。就算真的制造出来,这个大家伙可能也会像“沙皇战车”之类的怪物那样,陷入泥沼中动弹不得最后黯然退场。

 
【图11:门捷列夫坦克彩绘】
一战前后是人类新式武器的爆发期,期间有过不少在现在看来不切实际近乎疯狂的计划方案。如果这些百吨级别的超重型坦克真的成为现实,之后的战争形式和武器发展就可能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赞(0) 打赏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BB姬 » [兵工厂日志1226] 一战的铁皮脑洞们2:各国百吨坦克计划
分享到: 更多 (0)

相关推荐

  • 暂无文章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

BB姬

联系我们联系我们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