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创造了空前高度的文化和物质文明,吸引和促进了周围各国与中国的交往。日本曾多次派遣使节和留学生、僧人来到中国,钻研和汲取唐代文明的成就。玄宗时期,鉴真应日本来华僧人之请,东渡日本传授佛学。其间五次东渡均未成功,双目失明后,其心不改,第六次乘船东渡,终于到达日本,受到日本君臣的欢迎。
鉴真大师给日本带去了先进的中国文化,在日本无私地贡献出了一切,对促进中日两国艺术、医药、建筑、宗教等文化交流作出了重大贡献。
成长之路
鉴真(688-763),姓淳于,祖籍山东半岛。鉴真出生在一个佛教氛围浓厚的家庭。他的父亲是一名佛教信徒。小时候的鉴真,可是不喜欢佛教的。鉴真经常把玩伴带到自己的家里,从门缝偷看念经的父亲。因为在他看来,念经是很奇怪的一件事情,他觉得父亲很奇怪。有时候,他还学父亲念经的样子,经常惹得奴婢们发笑。
转眼之间,鉴真已经是一个大孩子了,他已经14岁了。可是 他的父亲却忽略了儿子。因为他把很多的时间都花在佛教事业上,他是没有心思想其他事情的。一天,他像往常一样,在自己的佛堂里念经。鉴真走了进来,因为这一次,鉴真是那么安静,所以父亲没有责怪他。鉴真看佛像看了很久,他第一次觉得佛像的表情是那么的和谐,那么的善良。鉴真突然对念经的父亲说道:“父亲大人,孩儿想出家。”闭着眼睛的父亲立刻睁开了眼睛,说:“你不是没有喜欢过佛学吗?今天怎么胡言乱语起来?"鉴真认真地说道:“孩儿那时候太小,不知道敬重佛祖,如今长大了,什么都明白了,还望父亲理解。”父亲正想开口说什么,但是看见儿子那种虔诚的表情,他就不出声了。
过了几日,父亲带着鉴真去了大云寺。在这里,父亲让曾经给自己剃度的高僧为鉴真剃度。从此,鉴真就成了一个小沙弥,他拜为父亲主持受戒的智满禅师为师,开始了自己的佛教生涯。
鉴真刚进佛门的那段时间,就表现出了不同于别人的勤奋好学。他每天按时完成师父布置的作业,还利用闲暇时间经常自学。他的踏实,受到了师父的表扬,同门的师兄弟都以鉴真为榜样。
鉴真在寺院里待了四年。他想出去游学,智满禅师答应了鉴真的请求。鉴真受戒后不久,就前往长安和洛阳游学了。
鉴真来到长安的时候,看到了很多寺院,而且家家都香火旺盛。那时候,正值女皇武则天当政的时候。武则天为了使自己的统治神圣化,她大力倡导佛教。西都长安佛教旺盛,就是武则天强化佛教信仰的一个例子。鉴真选择了长安实际寺院作为自己修行的地方,拜著名的律宗法师弘景为师父,受具足戒。弘景是当时长安德高望重的律宗名僧。他曾经三次入宫,做皇帝的受戒师。具足戒不同于菩萨戒,具足戒注重的是内在心性自律,菩萨戒则强调对僧侣的外在行为的约束。鉴真受具足戒,表明他的修行已经很高。因为在佛教,具足戒是僧侣的最高境界,僧人只有各种修行戒律都具备了,才能达到具足戒的境界。
经过师父的指点,鉴真更加认真地研究佛家典籍。不久,他就开始在长安和洛阳两地的寺院里进行游学。他游学的目的主要是和当地的高僧进行交流。鉴真在和高僧切磋佛学的时候,很注意学习高僧的独到见解。同时,他也非常注意总结和学习,在吸收高僧的精华时,也提出了自己的认识和见解。
在长安和洛阳的这段时间,鉴真的佛学造诣更加深厚了。随着自己佛学功底的深厚,鉴真的兴趣更广泛了,他对各方面知识都很感兴趣。这一时期,正值唐朝政治、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繁荣的时期。长安、洛阳不但是当时的政治、经济中心,也是文化中心。长安、洛阳浓厚的文化氛围,很契合鉴真的兴趣。鉴真花了很多的时间在佛教建筑、佛教雕刻和绘画艺术以及科技、工艺、医药等领域。他的所有努力,都为日后东渡日本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公元713年,鉴真离开了长安、洛阳,回到了自己的故乡扬州。这个时候的鉴真,已经学有所成。他回到故乡后,就开始了以扬州为中心的传教活动。
鉴真到了扬州,在各个大的寺院进行讲座,他的讲座很受欢迎。鉴真经常在路上被学僧拦住,他们觉得听讲座还不够过瘾,他们想要鉴真当面授经。在这一时期,鉴真先后讲解《律钞》70遍,《轻重义》10遍,《羯摩疏》10遍。在反复的讲解中,鉴真更是深深地了解了这些经书的含义。
鉴真还参加了大量与佛教有关的社会活动。他亲自规划了很多寺院,把流浪于佛门之外的弟子招募了进来。那些流浪的佛门弟子有了归宿之后,为了壮大寺院的力量,他们还带来了更多皈依佛学的人士。从此以后,鉴真成了佛教一代大师,他更有名气了。
佛学大师
鉴真在扬州讲学的三十年,也是日本变化最大的一段时间。这一时期,日本完成了“大化革新”,已经过渡到了封建时代。日本统治者和中国的皇帝一样,为了使自己的统治神圣化,他们也很尊崇佛教。所以,为了发展封建制度,他们很支持自己的僧人前往中国交流学习。
日本来唐的留学生中,有两名僧徒很出名,他们是荣睿和普照。荣睿和普照接受了中国先进的佛教文化,他们还特别崇拜鉴真大师。他们想把鉴真请回自己的国家。于是,二人商定后,就给日本天皇写了一封信,征求天皇的意见。不久,日本天皇答应了他们的请求。
荣睿和普照担心直接邀请鉴真,鉴真不会同意,于是就先做了鉴真的徒弟,准备等待时机成熟再说出他们的想法。二人在鉴真的寺院里,学习了一段时间,和寺院里的僧人也混熟了。一日,二人和来自洛阳大i先寺的道睿聊了起来。聊得开心的时候,荣睿和普照说了他们想邀请中国僧人东去的想法,没有想到的是,道睿很感兴趣,说道:“二位如果不嫌弃贫僧,我愿意前往日本进行交流,我本人也想云游四方。”荣睿和普照听了十分欢喜,因为他们邀请鉴真的事情,还没有任何进展。在这个时候,道睿师父愿意前往,无疑是最好的了。他们也认为道睿的佛学功底,足以满足日本佛教文化的需求。于是,东渡日本的事情就这么定了下来。后来,道睿又介绍了一名印度僧人菩提与他一同去日本,菩提在佛学方面的造诣也很深,看到又多了一个僧人前往,荣睿和照对此次回国交流有了更多的信心。
后来,四人随同遣唐使的回国大船,到了日本。日本僧人看到唐朝僧人到来很高兴,他们认为自己国家佛教界要改变了。于是,日本各大寺院的僧人都忙了起来,他们都在准备讲经的事情。设坛讲经如期举行。但是道睿和菩提的讲经失败了。当时日本的佛教界,虽然有很多僧人,但是没有佛教一整套的僧籍管理制度和佛教戒律,僧人缺乏有效的管理。所以日本的僧人很傲慢,也很无礼,只有德高望重之人,才能臣服他们。
荣睿和普照又来到了中国,他们这次无论如何都要邀请到鉴真。公元742年,荣睿和普照来到扬州,找到了鉴真。他们对鉴真说明了日本佛教的情形,恳请鉴真能够去日本讲解佛学的真谛。
鉴真考虑后,决定带领部分弟子东渡。决定东渡后,鉴真就开始做出国的准备。他带了传法所需要的佛教典籍。为了防止路上疾病的发生,他还准备了很多药物。
▲鉴真东渡图
六次东渡
公元743年,鉴真一行起航了。但是就在他们的船队要离开的时候,一群士兵包围了他们,说怀疑他们私结海盗,官府要对他们进行审查。鉴真一行被捕了。鉴真后来才知道,是其中的一名弟子因为与他人产生了矛盾,就向官府污告鉴真他们。后来,事情查清楚了,鉴真一行被释放了。但是官府认为他们私自出海,扰乱了海上秩序,没收了他们的船只。鉴真东渡的队伍被解散了。鉴真回了扬州。因为当时官府强行解散他们的队伍,慌乱之下,荣睿和普照也与鉴真失去了联系。第一次东渡失败了。
过了一段时日,荣睿和普照躲过官府的查询,找到了鉴真。他们决定再次东渡。可是,老天没有善待他们。他们的船刚刚行进到狼沟浦(今江苏南通狼山),就遭遇了飓风,船只被怒吼的飓风摇打着,飓风肆虐着,船只破了,众人掉到了水里,他们游了很久,才到了岸上。飓风刚过,海水就涨潮了,泛滥的海水侵袭了岸边。鉴真一行没有休息的时间,他们修茸了大船,看到风平浪静了,就又起航了,不料,在浙江的桑石山(今浙江沿海岛屿)又遭遇了大风。这次是彻底的失败了,船也被卷入了大海中。鉴真一行被困在了岛屿上。后来才得救。第二次东渡也失败了。接下来的第三次、第四次东渡也失败了。
公元748年,荣睿和普照再次来到扬州找到了鉴真。六月,他们又踏上了东渡的路途。如同第二次一样,他们在海上又遭遇了大风。这一在外国次,他们更坚强了。他们吃生米,以雨水为饮用水,就这样艰难地维持着自己的生命。后来,他们到了海南岛振州。振州官吏冯崇债热情地接待了他们。鉴真一行在振州待了一年。这一年,鉴真没有休息,而是向当地的人民宣扬了佛教文化。一年后,鉴真提出了自己离开的想法。冯崇债为鉴真一行举行了欢送仪式,还亲自护送鉴真到了万安州。万安州的官吏周到地接待了鉴真一行。
离开万安州之后,鉴真一行又先后游历了罗州、象州等地。鉴真每到一处,就耐心地向当地的人民宣扬佛教文化。正当他们准备再谋东渡的时候,荣睿病倒了。荣睿一生致力于自己国家的佛教事业,常年的劳累,使得他体力透支,最后,荣睿在广东端州圆寂了。
荣睿死后,普照很伤心,他认为普照是自己最好的朋友。如今,朋友已经先他而去了,他也没有心思回日本了。到了韶州的时候,普照离开了鉴真。鉴真准备独自继续行进。
但就在这时,鉴真失明了。鉴真就这样徒步行走着,他到人多的地方,就宣扬佛教。人们也很喜欢这位和蔼的老人,不但认真听他讲经,还给他送去吃的喝的。鉴真继续北上,终于回到了自己的家乡。这样,鉴真回到扬州没有歇息而是进行了一系列佛教的宣传活动,并且亲自指导了扬州各个寺院的佛教工作。鉴真虽然忙着佛教工作,但是他始终不忘东渡的事情。
▲鉴真手迹
公元753年,意欲回国的阿倍仲麻昌(晁衡)拜见了鉴真。晁衡见到鉴真之后,两人交流了佛学,谈得很投机。晁衡诚挚地邀请鉴真随他去日本讲法。鉴真虽然失明,但决心不改。他们在苏州附近的黄泗浦搭乘了去日本的船只。
鉴真就这么离开了自己的祖国。他这次携带了各种佛经、论、疏80多部,300多卷,还带了大批的佛像、绣轴、舍利、金塔模型等。同年十二月二十日,鉴真到达了日本九州岛南部的秋妻屋浦(今日本鹿儿岛秋目浦)。这一次,鉴真成功了,他完成了荣睿的遗愿。
从公元743年到753年,11年已经过去了,鉴真历经六次磨难,终于到达了日本。这时候的鉴真,已经是一位60多岁的老人了,而且他还失明了。
传灯大法师
鉴真到达日本的第二年后,来到了日本当时的都城奈良。天皇早就听说了鉴真不怕艰险,先后六次东渡的事情,所以,他早早就做好了迎接鉴真的准备。鉴真刚进入奈良城,就受到了天皇和各阶层人士的热烈欢迎。鉴真被日本热爱佛教事业的僧人包围了,他们都抢着和鉴真说话。鉴真接受了天皇的安排,住进了东大寺。住进东大寺以后,鉴真就忙着讲授经学,传播佛教文化。后来的几个月,天皇经常派人慰问鉴真,并且授予鉴真“传灯大法师”的名位。鉴真受到的一系列待遇是以前的中国僧侣没有享受到的。这一切足以说明,日本政府高度关注鉴真的传教活动。
鉴真在日本居住了一段时间后,在东大寺举行了一场空前盛大的授戒活动。鉴真走上祭坛,先为太上皇圣武天皇授了菩萨戒,接着现任天皇也接受了授戒,接下来就是皇后和皇子。皇族授戒结束后,就轮到了沙弥,鉴真又为400多名沙弥授了戒。
授戒结束后,天皇就着手建立寺院的事情。他在为圣武天皇授戒的地方,建立起了戒坛院。在戒坛院的北边,建立起了唐禅院。这就是日本历史上的两院,后来都委托鉴真管理。鉴真接手两院之后,深感自己责任重大,所以更加努力地管理佛教,传播佛学。可是他的努力,遭到了日本僧人的反对。
鉴真的到来,使得日本佛教界发生了重大变化,再也没有佛教混乱的情况。戒坛院和唐禅院设立之后,鉴真掌握了日本的授戒权和教育权,改变了日本僧人组织的规范。原来日本有关授戒、教育方面的事宜,都是大僧正、大僧都、少僧都等组织来管理。鉴真掌握了授戒权和教育权之后,日本的僧人不能享受免役的特权。所以一部分人很痛恨鉴真,时常给鉴真添麻烦。
鉴真把更多的时间用在了研究佛经上,所以,他不在乎那些僧人的欺压。经过几年的努力,鉴真壮大了日本佛教的力量,并且使日本佛教界有了可遵循的戒律。他的努力得到了日本天皇的支持。随着僧人数量的增多,鉴真想营建一座更大的寺院,能够容纳更多僧人的寺院。后来,他的想法得到了天皇的支持,天皇将亲王的旧宅赏赐给了鉴真,并且协助鉴真建造寺院。因为圣武天皇的过世,新寺院的筹建工程一度停了下来。后来,天皇为了满足鉴真的心愿,恢复了工程建设。新寺院落成后,天皇命其名为“唐招提寺”。不久,鉴真就入住唐招提寺,开始了佛教活动。唐招提寺相当于日本的佛教学校。天皇规定,凡出家人必须到唐招提寺学习律学,然后才能选择自己的佛学宗派。在鉴真的努力下,唐招提寺很快就有了大量僧人的到来。一时间,唐招提寺香火旺盛。
鉴真和自己弟子孜孜不倦的努力,终于创新了佛学,律宗也在日本发扬光大,成为日本佛教中的一个独立的宗派,鉴真将自己的一生都贡献给了佛教事业,在他逝世的时候,他面向西方坐化。就在自己生命的终点,他也不忘佛学。
鉴真不仅壮大了日本的佛学力量,也把唐朝的建筑艺术、医药、雕刻等技术带到了日本。唐招提寺就是在鉴真的指导下,按照唐朝的建筑风格进行设计的。在日本的戒坛院和唐禅院,到处都是唐朝风格的雕刻设计t。在日本民间,人们已经能够清楚地分辨药物的不同,再也不会因此贻误病人的病情了。而这一切,都是鉴真的功劳。
鉴真东渡,把中国的先进文化传到了日本,对日本社会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是一位和平的使者,用自己的行动谱写了中日友好交往的历史篇章。鉴真,永远都会受到中日两国人民的怀念和尊崇。
[ 此貼被独孤九贱在2020-11-03 09:41重新編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