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来看BB姬beebeej.com
上班摸鱼吹水好快活

当“傻子”不够用的时候,“聪明人”其实也便成了“奴才”

一百年前,鲁迅先生留下了一篇名文:《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算是为三类国人各画了一幅生动的肖像。

三类国人的中心人物是“奴才”,他受尽折磨,过得猪狗不如,逢人就诉苦。遇上的“聪明人”给他说上一堆无用的安慰,什么“岁月静好”,什么“明天会更好”,什么“好人一生平安”,什么“此心安处是吾乡”。

“奴才”大感安慰,于是继续找人诉苦,哪料碰上一个“傻子”,那人大吼道:“你他妈住的地方连个窗户都没,怎么就不自己动手?”说罢,“傻子”当即抄家伙就要给“奴才”开一扇窗户。

“奴才”急了,立马大喊大叫,主子闻声而来,赶跑了“傻子”。“奴才”因此得到了主子的口头表扬。“聪明人”借机过来道喜:“怎么样,我说过的吧,日子总会好起来的。”

“奴才”兴高采烈,由衷感激“聪明人”说:“您是个好人啊!”

奴才之为奴才,从来不是一方的暴力就能达成的,还需要他自己发自内心地认可才行。鲁迅此文中的“奴才”一开始还不能算是“奴才”而只是“奴隶”,因为他至少还懂得没有窗户的日子是不好过的,还晓得向人诉苦,而等到他因为出卖“傻子”而接受主子的嘉奖和“聪明人”的祝贺时,他才最终升格为“奴才”。

对于奴才而言,苦难也是一种诗意,更是一种精神,甚至,还是一种幸福——再怎么说,也是主子亲自赐予的苦难啊!没有这样一种认识的奴才,就不配做主子家的奴才,就不是爱岗敬业的奴才,必为其他奴才所不齿,也为天地所不容!

相比“奴才”,“聪明人”算是左右逢源、上下讨喜的角色。这样的角色对我们来说,可谓司空见惯。他们的论调一般是这样的:

“世界上哪有绝对的自由,珍惜眼下就是最大的幸福。”

“就算住处没有窗户,但我们可以给自己的内心开一扇窗户啊!”

“主子的家务事那么多,他要忙着为大家谋幸福,一下子管不来某些具体的生活细节也是难免的。相信吧,总有一天我们都会过上有窗户的生活。让我们更加无怨无悔、死心塌地报效主子吧!”

“如果没有主子他老人家,咱们这些下人别说窗户,就连屋顶的茅草都没得一根。所以一定要心怀感恩,记住,抱怨不是生产力,歌颂才是。”

当然,“聪明人”之所以是“聪明人”,就在于他可以站着说话不腰疼,“奴才”们有没有窗户丝毫不影响他现有的生活。

在他眼里,“傻子”是真他妈的傻,“奴才”们没有窗户你跑去砸什么?你好歹行动自由、有吃有喝,自己家的窗户不仅大而且多。社会上大量的“奴才”没有窗户正好可以反衬出你的“崇高感”和你老婆的“优雅感”,现在倒好,你咋咋呼呼跑过去帮人家开窗户,怎么着,挨打了不是?

事实上,人类历史上普罗修斯式的“傻子”大多受到过“聪明人”的嘲笑。现实也应景地证实了“聪明人”们的“聪明”,相反很多“傻子”的努力,除了让他们自己遭受苦难、鞭笞乃至于屠戮之外,并没有真的让“奴才”们享受到福利甚或由此顿然醒悟。

更可悲的是,诸多“傻子”甚至还长期遭遇污名化的对待。譬如鲁迅文中的这个“傻子”,老爷们就可以宣称他“是个神经病”、“有暴力倾向”、“长期反人类”,甚至就连他用来砸窗户的那边镐“都是偷来的”,而且一定是“受了邻村坏人的指使”,“见不到自己村的老爷好”。

终于有一天,村里一个“傻子”也没有了。这时候,“聪明人”的聪明也便没有用场。等待“聪明人”的,不仅是自己终究要被老爷收编为“奴才”,就连自己的子孙,恐怕也只能从此进入“做稳了奴才的时代”。

赞(0) 打赏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BB姬 » 当“傻子”不够用的时候,“聪明人”其实也便成了“奴才”
分享到: 更多 (0)

相关推荐

  • 暂无文章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

BB姬

联系我们联系我们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