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来看BB姬beebeej.com
上班摸鱼吹水好快活

[Missing Yue]以“粪”为贵?老北京人的这种过冬法儿,听着就暖和!

  
  以“粪”为贵?老北京人的这种过冬法儿,听着就暖和!

  是不是感觉今天的标题“味道”有点重?怎么老北京人过冬,还扯上那些污秽之物了?我们北京人过冬可是要烧暖气的!我们香着呢!随着7号立冬,北京开始供暖试运行,各家各户的小屋子就开始热乎起来了。可是在八九十年前的北京,老百姓们可是没有暖气一说的。有钱人家烧炭火,普通人家烧柴火,贫苦人家烧大粪。这“粪”,在当时可是盛行的过冬好物。即使到现在,还有很多草原、高原上的居民,会用动物粪便来生火取暖。
  

 

  在当时的北京,有着这么一拨人,他们衣衫褴褛却又跃跃欲试,踩着清晨第一缕阳光,背着大篓筐,争先抢后地涌进了北京城的大门。他们要抢在别人之前,去淘最上乘的那坨粪便。勤劳的“打粪人”们早出晚归,把捡来的粪便卖给郊区的居民,剩下的留给家中老小当做过冬补给。就这样,这所谓的黄浊之物,竟成了市面上流通的商品,慢慢地就形成了一条产业链。掌管着北京几大胡同“软黄金”的,自然就是响当当的项目主管,再混杂着点黑恶势力,我们可以称之为“粪霸”。粪霸下面当然少不了得力助手,每到冬天,各种粪便冻得硬邦邦的时候,就到了冲业绩的时候了。很多粪霸就靠着这“软黄金”,慢慢发了家,换成了现银,在京城里买了几百处房产。于顺德,就是其中最有名的一位。当然,也是个掺锅灰卖假粪的大奸商。
  

 

  从山东过来的时传祥,就是自己辛辛苦苦挑粪,不怕脏不怕累,被评为了当时的劳动模范。在北京公厕体系发展起来之前,就是靠这些勤勤恳恳的掏粪工人,净化了北京的街道,也为城外的老百姓们,送去了冬日最温暖的依靠。连现在位于北京二环的“安定门”,也是当时最为抢手的“粪车”门。但在粪道行业废除之前,随着时代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很多老百姓也开始告别烧粪过冬,慢慢地转入“蜂窝煤”大军了。那个时候的北京,可比现在冷多了。
  

 

  摇煤球,蜂窝煤,老北京人祖传的手艺活可能现在很多年轻人已经不知道“摇煤球”这个词儿了,在小编小时候,都已经开始用圆柱形的蜂窝煤了。九十年代末的北京,虽然很多楼房都在烧暖气片,但大部分平房依旧是在用传统的蜂窝煤来给家里供暖。那个时候,家家户户还没时兴起煤改电,蜂窝煤才是冬天里最霸道的存在。怕屋子里烧得乌烟瘴气的,很多平房都会单独立出来一个小隔间,用来烧蜂窝煤。每天凌晨,爷爷都会拿着囤好的蜂窝煤,用铁叉子铲进炉子里,渐渐地,屋子暖和了,升腾起带有铁锈味道的暖汽,那是幸福的味道。
  

 

  每天都会有拉着满满一车蜂窝煤的三轮来到胡同里,街坊邻居们纷纷上前,一块一块地往家搬。看着墙角垒的高高的蜂窝煤,才能踏实下心来,觉得这个冬天肯定暖和。蜂窝煤是50年代一个北京人发明出来的,据说还是受到了一个日本邻居的启发,在煤球上打孔,方便受热。这一经典的设计,不光暖和了北京的一方百姓,还成为了北京特有的文化符号。很多京味餐厅的招牌菜,也都做成了蜂窝煤的形状。就比如局气的蜂窝煤炒饭,吃的时候人家拿火给你点着了,虽然吃着米饭,但鼻尖总感觉是股煤渣子味儿。可能这带几个孔的煤球儿是真的深入北京人的骨髓里头了。
  

 

  再早之前的北京,二环自景山往外开始算是城外头。先前说了城外的老百姓烧柴火和粪便,城内的老百姓过得富裕的,就烧煤球儿。小编看过最全的关于摇煤球儿的文章,就属梁实秋的那篇《北平的冬天》。“摇煤球是一件大事,一串骆驼驮着一袋袋的煤末子到家门口,煤黑子把煤末子背进门,倒在东院里,堆成好高的一大堆。然后等着大晴天,三五个煤黑子带着筛子、耙子、铲子、两爪钩子就来了,头上包块布,腰间褡布上插一根短粗的旱烟袋。”
  

 

  “煤末子摊在地上,中间做个坑,好倒水,再加预先备好的黄土,两个大汉就搅拌起来。搅拌好了就把烂泥一般的煤末子平铺在空地上,做成一大块蛋糕似的,用铲子拍得平平的,光溜溜的,约一丈见方。”“煤末子稍稍干凝,便用铲子在上面横切竖切,切成小方块,像厨师切菜切萝卜一般手法伶俐。然后坐下来,地上倒扣一个小花盆,把筛子放在花盆上,另一人把切成方块的煤末子铲进筛子,便开始摇了,就像摇元宵一样,慢慢的把方块摇成煤球。然后摊在地上晒。一筛一筛的摇,一筛一筛的晒。”
  

 

  图来源《燕京往事》摇煤球儿的往事都要追溯到爷爷奶奶辈儿了,甚至是爷爷奶奶的小时候。等到了小编这一辈儿,依稀记得小时候被哥哥姐姐包在四四方方的被子里头,一人扽着两个角,对在一起拎着、晃悠着,嘴里哼哼着;“摇煤球儿,摇啊摇啊摇煤球儿~”延传到今天,换成了我们这一代人逗乐小辈儿的游戏,《中国民间游戏》里头就记载着“摇煤球儿”和“坐飞机”。这老祖宗的手艺,从物质生活到精神世界,渗透在北京老百姓的方方面面。是一种记忆,我们不能丢。
  

 

  白菜,那可是个好东西立冬刚过去四天,今日是双十一。赶时髦儿的人网购拼手速,准备过冬的老北京人儿已经开始准备囤白菜了。那么请问了,如果我买200斤白菜,能参与满200减25,满300减30么?虽然说烧煤的习惯二三十年前就没了,但北京人一过冬就爱往家里囤白菜这习惯,还一直都保留着。
  

 

  关于北京人酷爱囤白菜这件事儿,可能一些北方城市的朋友们会产生共鸣。一到立冬这节骨眼上,街边就开始陆陆续续摆起了白菜摊儿,一整车的大白菜一上午就能全卖完。很多大爷大妈们别看佝偻着腰,步履缓慢,拉起一车两三百斤的白菜那可丝毫不带含糊的。记得小时候放寒假,最喜欢的事儿就是跟着大人们一起搬白菜。看着垒成一面墙 的白菜,那是满满的成就感。但当时也有些发愣,这小100颗的大白菜,得吃到猴年马月去啊?
  

 

  买好的白菜,要先将烂叶子扒了,一颗颗裹上报纸,再给它放规整了,最上面再盖上一层棉被。生怕它熬不过去北京的冬天——心儿再冻烂了。然后就可以脑补着白菜的100种吃法,也不失一种乐趣。反正,北京老话儿里常说:“鱼生火肉生痰,萝卜白菜保平安!”
  

 

  白菜的顶级归宿,莫属于国宴级别的“开水白菜”。当然,这一遇水就开花儿的白菜,寻常老百姓家里也吃不着。但咱不是还有乾隆白菜、白菜锅贴儿、虾米白菜还有砂锅白菜嘛!再谈谈白菜的升级版本——芥末墩儿,那也是窜鼻子的美味享受啊。原先北京的大院儿里,家家户户还都备着菜窖,也有腌咸菜的大缸子。老北京人也是会腌酸菜腌雪里蕻的。到时候头年的酸菜腌好了,拿出来又能来上几道菜。感觉这一转眼儿的功夫,100颗白菜就陪着我们过了冬。现在的北京已经没有以前那么冷了,超市也便利,每家每户也不会囤那么多颗白菜了。但家里总得有点白菜备着,是种老北京人过冬的情怀,也是“百菜百财”嘛~
  

 

  无聊的冬天,北京人可少不了乐趣北京虽然没什么著名菜系,但老北京人对于吃的讲究,可挺有学问的。总得弄点花样儿的零嘴出来,登不上什么大雅之堂,但作为寻常老百姓家,已经足够了。综合天南海北的饮食特色,老北京人在冷得都扎脸的寒冬里,过的也是其乐融融。糖葫芦就是冬日必备的头号零嘴儿!山楂的、黑枣儿的、山药豆儿的、再来点糯米山楂山药山楂豆沙山楂的带馅儿糖葫芦,这一冬天嘴别闲着了。
  

 

  小时候人教版语文学的一篇课文《万年牢》里头,作者就生动形象地描述过父亲做的糖葫芦:“早晨起来,父亲去市上买来红果、海棠、山药、红小豆等,先把这些东西洗干净。红果、海棠去了把儿和尾,有一点儿掉皮损(sǔn)伤的都要挑出来,选出上好的在阳光下晾晒。”“青丝、玫瑰也是要上等的。蘸糖葫芦必须用冰糖,绵白糖不行,蘸出来不亮。煮糖用铜锅,铁锅煮出的糖发黑。"但也只有过去的糖葫芦才有这种味道了。
  

 

  烤红薯和糖炒栗子也是必须要捧在手里头的,无论哪个年头,这两个零嘴是经久不衰。在萧瑟的冬日里,捧着热乎乎的烤红薯,抱着一兜子糖炒栗子,那可是立马就能成为孩子王的人物。不过现在咱们要求高了,烤红薯必须烟薯25号了,别的嫌不甜。北京人的冬天也少不了冻柿子,是那种圆滚滚,赛了蜜一样的北京本土柿子。北京大院里种柿子树的有很多,也有很多种香椿、桑葚和石姬的。但吃过冻柿子的人,嘴巴里会一直留着那种甜蜜的味道,从舌头尖儿留到心里的那种。
  

 

  跟脆柿子不同,圆柿子的果肉是像果冻一样有嚼劲的,甜到心坎儿里。冻柿子必须得用勺子挖着吃,一口下去,冰冰凉凉,在四周都是暖气的屋子里头,别提多幸福了!如今的北京,是零下几度走在大街上都有光腿的姑娘。不过一年比一年暖和的冬天,人们也就不穿以前的大棉袄和大棉裤了。什刹海溜冰也开始越发商业化,北京的冬天似乎慢慢变得“贵”了起来。不过好在,情怀还在,回忆还在,一些令人怀念的地儿有些还在。
  

赞(0) 打赏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BB姬 » [Missing Yue]以“粪”为贵?老北京人的这种过冬法儿,听着就暖和!
分享到: 更多 (0)

相关推荐

  • 暂无文章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

BB姬

联系我们联系我们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