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在任的四年,美國對外關係發生了重大改變。那麼拜登上任對美國一些關鍵國家意味著什麼,這些國家又是怎樣看待拜登執政下的民主黨外交政策的呢?
BBC駐全球記者發來了他們的觀察與分析:
中國
BBC駐北京記者沙磊(John Sudworth )寫道,拜登的勝利為中國帶來了另一種挑戰。
沙磊表示,你可能會覺得北京對特朗普下台肯定會感到開心,畢竟特朗普沒少跟中國找麻煩,從貿易戰到懲罰性制裁,再到要中國為新冠疫情負責等。
但一些分析人士表示,中國領導層現在可能有點暗自失望。倒不是他們喜歡特朗普,而是因為如果特朗普繼續執政4年對北京來說可能更有利。因為它意味著美國國內分裂和對外孤立。
對北京來說,特朗普就是他們期待已久和希望的那種美國國力衰敗的化身。
當然, 中國也會利用拜登在重大議題方面願意尋求合作的優勢,例如,氣候變化。但同時, 拜登還承諾要修補與美國盟友的關係。與特朗普單挑獨斗的做法相比,拜登在限制中國超級大國野心方面更有效得多。
拜登的勝利給缺乏民主的中國政體帶來又一挑戰,權力的交接不但沒有表明美國價值觀的衰退,它恰恰證明了其價值觀的持久性。
印度
印度一直是美國重要的伙伴,因此在拜登執政期間兩國關係的大方向不太可能會改變。
作為南亞第一人口大國,印度將繼續成為美國印度-太平洋戰略的一位重要盟友,特別是在遏制中國崛起以及全球反恐戰役方面。
話雖如此,但拜登與莫迪倆人之間的默契可能比較難把握。特朗普沒有公開批評莫迪一些頗具爭議的國內政策,許多人認為莫迪的這些政策歧視穆斯林。
拜登在這方面更直言不諱。拜登在其競選活動網頁上呼籲恢復克什米爾地區所有人的權力,並批評引起印度大規模抗議的兩項法律:全國公民登記名冊(the National Register of Citizens,NRC) 與公民身份修正案(the Citizenship Amendment Act,CAA)。
有著一半印度血統的哈里斯也對印度政府的一些政策提出批評。但印度許多地方對哈里斯即將成為美國副總統還是感到歡欣鼓舞。
朝鮮半島
朝鮮曾形容拜登是「瘋狗」,但BBC駐首爾記者比克爾(Laura Bicker)說,現在金正恩在試圖挑釁美國新總統前將要小心行事。
朝鮮領導人金正恩很可能更願意看到特朗普連任。金正恩與特朗普舉行了歷史性的會晤。兩人的峰會將會載入歷史教科書並提供了很好的攝影高光時刻。
但儘管這樣,朝美會談並未達成什麼實質性結果,雙方都沒有從談判中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朝鮮繼續興建其核武庫,美國也繼續對朝鮮實施制裁。
相比之下,拜登要求朝鮮能夠證明其放棄核武項目的意願,否則不會與金正恩舉行任何會談。
許多分析人士認為,除非拜登團隊很早就主動與平壤展開對話,否則兩國會再度回到火藥味十足的日子。
金正恩也許會重新測試遠程導彈來引起華盛頓的注意力。但金正恩也不想過分加劇緊張局勢,讓美國對已經極度貧困的朝鮮再實行更多的制裁。
英國
BBC政治事務記者帕克(Jessica Parker)說,英國和美國這兩個具有「特殊關係」的國家在拜登掌舵時有可能面臨地位降級。
拜登和英國首相約翰遜可能不算天然的盟友:一個是經驗老道的民主黨人,另一個是堅決的脫歐派。
然而,拜登和約翰遜仍可以找到一些共同點。英美兩國畢竟是有著深遠流長的外交紐帶,不僅僅只限於情報和安全領域
俄羅斯
BBC駐莫斯科記者羅森博格(Steven Rosenberg)認為,對俄羅斯來說,拜登當選可能給俄國帶來一線希望,因為拜登當局更容易讓人預見。
羅森博格表示,克里姆林宮聽覺敏銳,因此當拜登最近把俄國視作最大的威脅時,莫斯科聽得真真切切。
克里姆林宮也不會忘記,拜登據報曾在2011年擔任副總統時說過,如果他是普京就不會再競選總統:因為那不但對俄國不利,對普京本人也沒有好處。普京肯定不會忘記。
莫斯科擔心拜登執政將意味著來自華盛頓的更多壓力和制裁。
但對克里姆林宮來說或許可能還有一線希望。俄國評論人士預測拜登政府至少將會比特朗普當局更有可預見性,這將會讓雙方在緊迫問題上達成共識更為容易,例如,在新削減戰略武器條約方面(New Start),該條約將於明年2月過期。
莫斯科希望忘記過去重新開始,試圖與白宮新主人建立一種工作關係,當然無法確保它是否能夠成功。
伊朗
BBC波斯語記者納吉(Kasra Naji)表示,拜登勝利可能會讓德黑蘭重新回到談判桌前。·
還在美國大選投票前數周,特朗普曾相當樂觀地表示一旦他連任當選,他接到的一個電話就可能是伊朗領導人打來的,請求重新談判。
別說特朗普沒贏,即使贏的話,對伊朗來說跟特朗普政府談判也是不可能的,伊朗認為那將是恥辱。
拜登當選對伊朗再度與美國談判要來得容易得多。拜登表示,他希望使用外交手段與伊朗重返核談。
伊朗民眾希望拜登當選能夠減輕對伊朗的制裁。
以色列
BBC在耶路撒冷記者貝特曼(Tom Bateman)寫道,人們預期特朗普的許多中東政策都會發生改變。
特朗普的中東政策比較極端,一方面獎勵和鞏固美國的傳統地區盟友,另一方面則孤立德黑蘭的敵人。
拜登將會尋求重新調整美國的中東策略,讓它回歸到他當年在奧巴馬當局擔任副總統時期的政策上來:減緩特朗普對伊朗施加的最大壓力,力圖重新加入美國2年前所放棄的2015年國際社會與伊朗所達成的協議。
大選結果還將會大舉改變美國對巴以衝突的立場。 特朗普的計劃被認為是極度偏袒以色列,甚至允許以色列吞併加沙西岸的部分地區。但該計劃最後因為建立以色列和幾個阿拉伯國家之間的紐帶而簽署的歷史性協議被擱置。
拜登政府將再度繼續中東地區「正常化」的努力。同時,他也會放緩美國向海灣具有爭議的軍售計劃,並將尋求以色列的進一步讓步。
以色列吞併計劃絶對不可能了。拜登也不會同意以色列進一步興建定居點。
但美國的中東政策也不會像本周一位巴勒斯坦官員所要求的那樣出現180度的大轉彎。它將回歸到傳統的兩國解決方案的修辭上來。
另外,本來就已奄奄一息的巴以和平進程取得很大進展的機會可以說非常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