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3年,川军某部营长为了验证明朝古籍记载的真实性,竟派手下挖开了四川大邑锦屏山下传说中的赵云墓。当一群小兵进入墓室以后,发现里面只有一道石门,推开石门能看见陪葬兵器和长明灯灯油缸,而棺木则被铁索悬在墓室上方。由于该营长挖掘赵云墓的目的只是为了猎奇,因而墓室仍然完好无损。这段记载可见于中国文联出版社发行的《寻找三国》一书,也从侧面证实了赵云死后的确安葬在距离成都不远的大邑锦屏山,继续庇佑蜀中河山与世代百姓。
有关赵云墓位于四川大邑锦屏山的说法,最早可见1522年刊行的《三国志通俗演义》一书。书中记载,蜀汉建兴七年,即公元229年,赵云在成都病逝,后主刘禅下旨将赵云安葬于“成都锦屏山之东,建立庙堂,四时享祭”。由于《三国志通俗演义》只是明朝中期的一部小说,所以该书对于赵云墓的记载起初并未被大邑地方志收录。
直到1609年,时任四川右参政的曹学佺亲自前往大邑锦屏山进行考察,在山下发现了三国时期修筑的土城遗址,经过询问当地乡亲,得知是赵云驻守时所修,附近还有赵云墓。最终曹学佺采用了乡亲们的说法,在《蜀中名胜记》一书中写道“静惠山,一名东山和锦屏山,山下土城,相传是蜀汉将军赵云筑,盖云尝防羌于此,有云墓及庙存。”在曹学佺确认了赵云墓的存在后,大邑地方志才第一次收录赵云墓资料,并由官府题写“汉将军赵子龙之墓”墓碑一通。
等到清朝乾隆年间重修大邑地方志的时候,曹学佺的说法得到官府继续承认,并写道“蜀汉顺平侯镇东将军赵子龙墓,在县东一里锦屏山下,其前东路道旁,竖有丰碑。”从此赵云墓和祠堂香火不绝,成为当地庙会一大胜地。至于前文中所提到的1913年由川军某部营长挖开赵云墓一事,则证明了大邑赵云墓绝非空墓,而是确实葬有赵云的棺木和遗骸。
另据大邑地方志可知,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因工程需要,赵云墓被当地二度挖开,但刚刚挖土不久,天空中就下起大雨,并伴有闪电雷鸣。到后来挖了三天,也没有挖到赵云墓墓室,只好放弃。虽说赵云墓祠堂和享殿一度被学校征用,但墓冢始终安然无恙,也是少数没被盗掘的三国名人墓之一。
如今赵云墓依旧矗立在四川大邑锦屏山下,附近还新建了静惠山公园,并重修了赵云驻守时所筑的土城。作为三国一代名将,赵云拥有极高的知名度,若以后有机会由考古工作者对赵云墓进行科学勘测和清理,同时对外开放,相信不仅会进一步通过文物角度来丰富三国史料,还能为当地创造新的旅游资源,正可谓前景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