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比喻用粗浅的、拙劣的东西(多指诗文、意见等)引出别人高超的、完美的东西。
辨析
[近义] 一得之见
[反义] 以言为讳
典故一
唐代高僧从谂禅师,主持赵郡观音寺多年。相传他对僧徒参禅要求极严,必须人人静坐敛心,集中专注,绝不理会外界的任何干扰,以达到凝思息妄、身心不动的入定境界。有一天,众僧晚参,从谂禅师故意说:
“今夜答话,有闻法解悟者出来。”
此时徒众理应个个盘腿正坐,闭目凝心,不动不摇。恰恰有个小僧沉不住气,竟以解问者自居,走出礼拜。从谂禅师瞟了他一眼,缓声说道:“刚才抛砖引玉,却引来一块比砖还不如的土坯!”
典故二
唐代诗人赵嘏(gǔ),以佳句“长笛一声人倚楼”博得大诗人杜牧的赞赏,人们因此称赵嘏为“赵倚楼”。
当时另有一位名叫常建的诗人,一向仰慕赵嘏的诗才。他听说赵嘏来到苏州,料他一定会去灵岩寺游览,便先赶到灵岩,在寺前山墙上题诗两句,希望赵嘏看到后能添补两句,续成一首。
果然赵嘏游览灵岩寺看到墙上两句诗,不由诗兴勃发,顺手在后面续了两句,补成一首完整的绝诗。常建的诗没有赵嘏写得好,他以较差的诗句引出赵嘏的佳句,后人便把这种做法叫作“抛砖引玉”。
其实,常建、赵嘏并非同时代人,他们各自的活动年代相距百年之多,续诗之说不可信,只是由于这段故事很出名,人们也就承认它是成语“抛砖引玉”的出处之一。
灵岩寺
唐·赵嘏
馆娃宫伴千年寺,水阔云多客到稀。
闻说春来更惆怅,百花深处一僧归。
赵嘏简介
赵嘏 , 字承佑,楚州山阳(今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区)人,约生于宪宗元和元年(806)。年轻时四处游历,大和七年预省试进士下第,留寓长安多年,出入豪门以干功名,其间似曾远去岭表当了几年幕府。后回江东,家于润州(今镇江)。会昌四年进士及第,一年后东归。会昌末或大中初复往长安,入仕为渭南尉。约宣宗大中六、七年(852、853)卒于任上。存诗二百多首,其中七律、七绝最多且较出色。
用例
我所做到的是畅所欲言而已,能起些抛砖引玉的作用,于愿足矣。(费孝通《访美掠影》)
源流变化
[抛砖引玉] 原或作[投砖],比喻用价值不大的东西送人。卢纶《卧病寓居龙兴观……因题十四韵寄冯生,并赠乔尊师》(《全唐诗》二七八):倚玉翻成难,投砖敢望酬?|李端《酬丘拱外甥览余旧文见寄》(同上二八六):投砖聊取笑,赠绮一何姸!
后世多作[抛砖引玉],比喻用粗浅的、拙劣的东西(多指诗文、意见等)引出别人高超的、完美的东西。《景德传灯录·一〇·赵州观音院从谂禅师》(并见《联灯会要》六、《五灯会元》四、《古尊宿语录》一三):大众晚参,师云:“今夜答话去也,有解问者出来。”时有一僧便出礼拜。师云:“比来抛砖引玉,却引得个墼子。” 墼子(jī -):土坯。|《(明)李开先集·戏曲杂著·中麓小令·傍妆台(其八三)》:兴来直举双钩笔,横扫五花笺。抛砖引玉虽云易,点铁成金亦不难。|《西湖二集》二七513:(魏郎道)闻小姐此艺最精,小生先鼓一曲,抛砖引玉,何如?
又作[投砾引珠],砾:碎石。也作“瓦砾”。珠也作“珠玑”。玑:不圆的珠子。《(宋)王令集·三·答束徽之索诗》:勉为瓦砾投,幸有金珠(作“珠玉”)报!|明·徐渭《徐文长逸稿·四·吕礼部再灯上元》:共道胜筵须有纪,不妨投砾引珠玑。
又作[引玉抛砖],砖也提前而用。周必大《闻西省赏酴釀、芍药,戏成小诗……四首(其四)》(《宋诗钞·益公省斋嵩钞》1631):从来引玉即抛砖,自笑囊空百不堪。|徐渭《徐文长三集·一一·画与许史》:君言写意未为高,白古砖因引玉抛。|清·大汕《海外纪事》二33:自顾邯郸学步,谬同引玉抛砖;相见大巫,妄拟点金作铁。
也省作[抛砖]。清·李斗《扬州画舫录,一三·桥西录》304:李葂《谷雨放船吟序》云:……贱子叨居末座,技献雕虫……敢云衒玉,窃效抛砖。|《宛如约》一9:小弟拙作,无非抛砖;后来居上,还望诸兄挥洒一番。
又省作[砖引]。《品花宝鉴》四49:愧乏琼词,聊为砖引。
又省作[砖抛]。宋·刘克庄《后村全集·三八·仓使和诗,出奇不穷,再次韵四首(其四)》:吾诗直有砖抛耳,载宝而归所得丰。
又省[引玉]。《(明)袁宏道集·六·锦帆集·四·曹以新》:不肖迷阳笛耳,聊以引玉,何敢言诗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