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来看BB姬beebeej.com
上班摸鱼吹水好快活

[神已成佛]那些一战中被遗忘的中国劳工

    1914年7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那时中华民国刚刚建立,国内正乱作一团,袁世凯在安抚各方势力的同时,悄悄做着“中华帝国”的黄粱美梦。面对谁都不能得罪的欧洲列强,北洋政府很快表明了自己对于一战的态度:中立。但北洋政府里,有人不同意这样的选择,其中的代表人物叫梁士诒。后人对梁士诒评价不高,因为他一是“拥袁称帝”,二是被认为“亲日卖国”。但在那个时期,一直做到内阁总理的梁士诒,见识和能力,在北洋政府内都属于不错的。
       
      梁士诒力主中国应该参战,而且要明确站队——站在英国和法国的协约国这一边。他之所以这样坚持,是因为就在一战爆发一个多月后,他就通过分析得出结论:两线作战的德国人必败!所以,梁士诒认为中国应该尽早参战表态,那么等到战争结束,一来可以从德国手里要回一直被侵占的山东,二来可以以“战胜国”的身份,参与到世界大家庭中。以中国当时的国力和财力,怎么可能派兵参战?梁士诒给出的解决办法是:派劳工,不派军队。1915年,梁士诒开始派人和英国驻华公使朱尔典接触,询问是否可以以派遣劳工的方式,帮助协约国。但英国人明确拒绝了这一要求——他们也看出了中国的意图。但是,战局的发展,却让英法越来越扛不住了。经历了两年多的战争,英法国内的青壮年几乎都被征召入伍。后方劳动力奇缺,工厂里的大量岗位由妇女来承担了。所以,英国和法国自然想到了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中国。

      1916年5月,天津大经路(今中山路)突然出现了一家叫“惠民公司”的机构。这家公司没有其他的业务,就是专门负责招聘劳工,然后向陷于“一战”泥潭的英国和法国输送劳动力。之所以设立这家公司,是因为当时的北洋政府还没有向德国宣战,不愿意得罪德国,所以以“公司”的名义运营。
       
      江苏丹阳的农民朱桂生(他是最后一个辞世的华工,活到105岁)曾回忆当初看到的招聘广告:“带着至少5年的合同去法兰西吧!你的年收入将达到200法郎,回来时你将成为大富翁!”原文肯定与朱桂生的回忆有出入,但大致意思是差不多的。由此可见,当时吸引华工去欧洲的主要诱惑是钱。到底有多少钱?按照当时给出的标准,去欧洲的普通华工,每人每天可以领到1法郎,如果是工头或管理者,还会更多一些。这样算下来,一个普通华工一个月能拿到25法郎左右(当时1块银圆兑5法郎),此外,只要你去了欧洲,每月你在中国的家属,还能领10块银圆。

      当时的1块银圆,能买30斤上等的大米,还有近10斤的猪肉。而一般的体力劳动者在国内的报酬,也就每月四五块大洋左右。所以说,这个招工条件,是相当优厚的。告示一贴,报名者无数。当然,对于应征者,法国和英国也有考核。他们会进行严格的体检,只挑那些身强力壮的。英国后来索性把“招工办”从香港搬到了山东威海。法国人也认为,山东人更能适应他们国家的气候。所以在奔赴欧洲的华工中,绝大部分都是山东人。

      1916年8月,第一批大约1000名华工,搭乘轮船抵达法国马赛港。在先后抵达欧洲的14万华工中,英国人分走了10万,法国人分走了4万,法国后来还转借给美国人1万名华工,为美国欧洲远征军服务。按照最初的约定,中国派出的华工是不参加战斗的。但实际上,在战火连天的欧洲战场,怎么可能置身事外?

        英国招收到华工后,直接把他们都投放到了前线:挖掘战壕,修筑工事,掩埋尸体,清扫地雷,修路架桥……英国人用华工替代了自己国家的码头工人和运输工人,让他们承担了最艰苦、最繁重,甚至是最危险的工作。有一批华工刚刚抵达英国阵地,恰逢德国的轰炸机前来轰炸。第一次看到飞机的华工们纷纷走出工事好奇地抬头看天,然后被扫射和轰炸得血肉横飞。

        1917年2月,运送华工的法国轮船阿陀斯号遭遇德军潜艇的伏击,船体被一发鱼雷击中,船上的540名中国劳工全部遇难。一位名叫张邦永的华工后来回忆,他们有些工作的地方,和敌人的战壕也就相距50米左右。华工就站在敌人的面前挖战壕,都挖好后,英国士兵才进来。还有更悲壮的。在1917年法国皮卡第的一场战斗中,德军突破了防线,直接冲入了英法联军的阵地,正在挖战壕来不及撤退的华工们,只能用铁锹、镐头与德军展开肉搏。当英法援军赶到时,大部分华工已经战死。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人吃苦耐劳的精神和聪明的天性,给欧洲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华工最初都是承担最底层的体力工作,但很快他们就成为各个工厂中“第一流工人”。那个时候,在法国后方的港口、车站、仓库等任何地方,只要看到有起重机,在里面操作的基本都是华工。法国海军还专门声明:外籍劳工,他们只要华工。存放在威海档案馆里的一份英国陆军1918年的报告显示:“中国劳工是所有外国劳工中最优秀的……大多数劳工都能熟练地工作或者说能很快掌握工作技能,而且他们一直都在铁路、兵工厂和坦克车间高效率地工作。”而法国军队总司令福煦,也曾在给法国总理的信中写道:“(华工)是非常好的劳工,他们可以成为最好的士兵,在炮弹的狂射之下他们能保持很好的姿态,毫不退缩。”然而,华工们得到的待遇,却配不上他们的付出。原本合同上签订的“包吃包住”,到了国外,都被推翻了。华工的伙食费、置装费、医疗费等,都是要在薪金中扣除的。一个普通华工,每个月可能只能拿到原先承诺薪水的一半。比起克扣薪水,更不能让华工忍受的,是人格上的歧视。所有的人,都是集中营式的管理,平时不准外出。但谁也没想到,等到战争快结束的时候,华工竟然会成为法国女性眼中的“香饽饽”。

        在当时的法国,青壮年男性大多被征召入伍,劳动力奇缺,所以很多女性不得不进入工厂,顶替男子的岗位。这样就有大量的机会接触华工。这些华工,都是从中国挑选过来的18-40岁、身强力壮的劳工,吃苦耐劳,悟性又高。而不少法国女性也发现,华工会把每月工资中的大部分节省下来,按时寄回家,剩下的生活费也花得非常节省。这种顾家和自制的性格,让她们对华工渐生好感。而法国内务总长鲍慕司甚至在媒体上发布通告说:“华工多数是家境贫寒的苦力……我们法国的妇女,为什么不嫁给那些凯旋的法国士兵,而偏偏打算与黄皮肤的苦力联姻呢?希望广大法国女子迅速觉醒。”法国的法律还规定:本国女子若嫁与外国男性,则自动失去法国国籍。针对这一点,素有“民国第一外交家”之称的顾维钧也发表了声明:中国政府可以代负相关责任。江苏籍的华工张长松和他的法国妻子露易丝,后来就是在中国驻法大使馆完成了结婚登记手续。

      据统计,大约有300名华工因与法国妇女结婚,或者得到了新的雇用合同,最终留在了法国——他们也成了中法关系史上第一批移民法国的中国人。

      从1918年11月1日开始,到1921年结束,大概有11万左右的华工最后回到了中国。除去留在英国和法国的华工,大约有2万名华工杳无音讯,埋骨他乡。其中,留下名字的,只有1874个。直到1988年,在纪念一战胜利70周年之际,法国政府才公布了有关华工的文献,让这段历史大白于天下。而当初北洋政府派出14万华工,为的就是能以“战胜国”的身份,在战后向德国讨回山东。但是一战结束后,列强并没有把中国视为“战胜国”,而是把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交给了日本。他们的理由是:中国是“宣而不战”。

赞(0) 打赏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BB姬 » [神已成佛]那些一战中被遗忘的中国劳工
分享到: 更多 (0)

相关推荐

  • 暂无文章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

BB姬

联系我们联系我们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