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的弊端
前苏联经济体制的主要特征就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并由此产生了一系列问题和社会矛盾,并为以后的解体埋下伏笔。
在所有制结构方面,苏联施行单一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形式:社会主义公有制只有两种基本形式,即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完全排斥其他非社会主义所有制形式或混合型所有制形式。
在国民经济管理方面,苏联人按集中计划原则管理经济,从根本上排斥市场经济,整个国民经济依靠国家指令性计划指挥安排,忽视价值规律,企业缺乏自主权,一切由国家统一分配、调拨和安排;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忽视经济杠杆的作用。
在经济发展战略上,片面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国防工业,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苏联的政治体制的主要特征是高度集权的领导体制。
1、党对国家实行统一领导,但党政不分,以党代政,政企不分,以政代企的现象十分严重;
2、权力过分集中于上级机关和少数人手里,形成个人专断独/裁;
3、干部管理系统虽然很严密,但普遍实行任命制和领导职务终身制,选举制度流于形式;
4、建立了必要的监督制度,但缺乏行之有效的程序,官僚主义和腐败行为屡禁不止;
5、建立了必要的民主法律制度,但过分强调专政和国家的镇压职能,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长期不健全,以人治代替法治的情况比比皆是。
在意识形态领域,表现出对思想文化的严格控制和严重的个人崇拜。
在学术、理论方面,缺少正常的探讨和争鸣,通常以政治批判的方式处理思想观点的分歧和学术争论。
苏联模式有一定的优点,它能在集中全国的物力人力在短时间内完成资本主义国家几十年上百年才能完成的任务。这种模式在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可以依靠大量的消耗资源使经济高速增长,但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需要技术手段和经营手段作为有力支撑的时候,它就显出明显的后劲不足。所以苏联东欧这些国家在经历一段较快的经济增长之后,或多或少地出现发展停滞的现象,国民经济出现了严重困难。在政治领域和社会生活领域,官僚主义以及由此产生的各种特权和个人专权问题严重地破坏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引起群众的不满和抗议。
市场经济是人类社会迄今为止最为优秀的经济形式
市场经济,不见得是最为完美的,但它的优势是最明显的。之所以这么说,一个主要原因是,它的衡量标准是单一的和可量化的,并且是人定因素最少的。
没有人为因素的干扰,不进行带有“倾向性”的关注和扶持发展,减轻人民负担,减少对各个行业的束缚,加强法制建设,实现公平的市场竞争,获得合理的市场资源配置。让市场来决定生产要素的流动,不强加妄为,不乱做行政干预,看似什么也没做,其实恰恰是符合社会经济规律的。
这么说可能偏于枯燥。我举个例子。在我很小时候,房子不是买的,而是单位分的。那时候也没有什么平方米的概念。一般都是按照一居室、两居室、三居室这么分。顶多再有个大三居和小三居这样的区分。
单位分房子是个天大的事儿!需要比拼“贡献值”。怎么比拼呢?处长一定比科长贡献大,工龄长的一定比工龄短的贡献大,有学术成果的一定比没有成果的贡献大。看似很公平对吗。但问题就来了。人和人不是一个模子里出来的,总会是你这方面比较强,他那方面比较好。房子只有这些,到底该分给谁呢?
于是,就有领导出面乾纲独断:“这批房子优先给某一类人,其他的都给老子靠边站”!大家觉得公平吗?不公平又有什么办法!越是这种人为因素多,衡量标准可变化的,操作过程不透明的,越没有任何公平可言,越容易滋生腐败。
后来有了商品房,一切都市场化了。钱是唯一的衡量标准。同等价钱下,我可以选择更好的。同等品质下,可以选择更有价格竞争力的。交易行为变得透明和公平。用一纸契约就能解决的事情,犯不上大半夜摸到局长家里嘀嘀咕咕。
我说这话可不是在粉饰什么高房价,那是后来土地财政的毛病。我是在阐述一个经济学道理。想趁机骂我的,边上凉快会儿去!
苏联模式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限制商品货币关系,用行政命令管理经济。
在政治方面的特点是:权力高度集中,党政不分,缺少群众监督。在这种被人为设计出来的超大的系统中,用无数的层级进行分割。每个层级都是人为因素占主导,因而遍布漏洞,盗洞。为了解决这种系统不稳定因素就必须加入自上而下的监管。这种强行插入的体系成为新一类层级。不仅监管成本极高,而且每个监管层级本身,又可以成为新的漏洞,盗洞,并造成系统失稳崩溃的重大影响因素。
当计划经济导致系统整体失稳,为了强行维持稳定,最显著的手段就是进行大范围、无差别的阶级斗争。效果上往往会维持三五年,而后再开始新的一轮失序。
回头路,是走不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