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来看BB姬beebeej.com
上班摸鱼吹水好快活

[默转历史]  隋炀帝到底有没有宰杀他老爹隋文帝

仁寿四年正月,隋文帝杨坚带着一群人,浩浩荡荡地从京城大兴出发,准备前往仁寿宫避暑。

在杨坚出发前,一个叫章仇太翼的术士苦苦劝谏,劝皇帝陛下不要去仁寿宫,还对他言道“是行恐銮舆不返!”,说皇帝此行有去无回。

混账!这不是公然诅咒自己么!

杨坚听后,勃然大怒。

不过,盛怒下的杨坚并没有立刻诛杀章仇太翼,而是命人将他丢进了长安的监狱,打算等自己从仁寿宫度假回来再处死他。

然而,杨坚已经没有机会了。

当月到达仁寿宫后,杨坚就“诏赏罚支度,事无巨细,并付皇太子”。杨坚是一个权力欲望极盛的皇帝,将一切大小事物都交给太子处理这种情况此前更是从未有过。

这说明,其中必然发生了一些意外。

果不其然,到了四月,“上不豫”的消息传了出来。

接下来的几个月里,杨坚的病势越来越沉重,直到七月份他驾崩于仁寿宫。

章仇太翼的预言,终究是成为了事实。

杨坚之死的疑云

鉴于杨坚临死前仁寿宫中发生了一些不寻常的事,再加上杨广日后的名声实在太臭,于是,历代关于杨广弑杀君父的传言层出不穷。

对于杨坚临终前所发生之事,《隋书》与《资治通鉴》均有详细的记载,而《资治通鉴》中的相关内容是综合《隋书》纪传撰述而成,故摘录其记叙如下:

初,文献皇后既崩,宣华夫人陈氏、容华夫人察氏皆有宠。陈氏,陈高宗之女;蔡氏,丹阳人也。

上寝疾于仁寿宫,尚书左仆射杨素、兵部尚书柳述、黄门侍郎元岩皆入阁侍疾,召皇太子入居大宝殿。太子虑上有不讳,须预防拟,手自为书,封出问素;素条录事状以报太子。宫人误送上所,上览而大恚。

陈夫人平旦出更衣,为太子所逼,拒之,得免,归于上所;上怪其神色有异,问其故。夫人泫然曰:"太子无礼!"上恚,抵床曰:"畜生何足付大事!独孤误我!"乃呼柳述、元岩曰:"召我儿!"述等将呼太子,上曰:"勇也。"述、岩出阁为敕书。

杨素闻之,以白太子,矫诏执述、岩,系大理狱;追东宫兵士帖上台宿卫,门禁出入,并取宇文述、郭衍节度;令右庶子张衡入寝殿侍疾,尽遣后宫出就别室;俄而上崩。故中外颇有异论。

 
被演义说得很逼真的杨广弑父

从这段记载中可以发现,在杨坚生命中的最后一段时光,仁寿宫中主要发生了五件事。

第一,杨坚病重,让杨素、柳述、元岩入阁侍疾,皇太子杨广入居大宝殿。

第二,太子杨广担心皇帝随时可能一命归西,会导致意外,所以写了书信向宰相杨素请教。后者针对杨广的问题一一作答,让人把回信送给太子,没想到宫人误把那封信送到了皇帝杨坚手里。杨坚一看,自己还没死呢,儿子和大臣就开始准备自己的后事了,十分生气。

第三,宣华夫人陈氏更衣之时遭杨广逼奸,脱身后向皇帝哭诉。杨坚听后非常愤怒,破口大骂杨广“畜生”,并把柳述和元岩叫来,让他们拟诏传杨勇,打算废黜杨广的太子之位,重立杨勇为储君。

第四,杨素获知了这个消息,迅速告诉了杨广,然后两人先下手为强,矫诏将柳述和元岩抓进大理寺监狱。接着,杨素和杨广令东宫的士兵包围了皇帝的居所,将杨坚严格控制起来。

第五,在上述几件事后,皇帝当天就咽气了。

这里虽然没有明确写杨广弑父,但是,其间种种,“故中外颇有异论”,让人很难相信杨广与其父杨坚之死没有关系。

这个女人不寻常

如果说《隋书》和《资治通鉴》还算比较严谨和隐晦,一些野史小说笔记则是完全不客气。

赵毅《大业略记》曰:

高祖(杨坚)在仁寿宫,病甚,追帝(杨广)侍疾,而高祖美人尤嬖幸者,唯陈、蔡二人而已。帝乃召蔡于别室,既还,面伤而发乱,高祖问之,蔡泣曰:“皇太子为非礼。”高祖大怒,齧指出血,召兵部尚书柳述、黄门侍郎元岩等发诏追庶人勇,即令废立。帝事迫,召左仆射杨素、左庶子张衡进毒药。帝简骁健官奴三十人,皆服妇人之服,衣下置仗,立于门巷之间,以为之卫。素等既入,而高祖暴崩焉。

马总《通历》曰:

上(杨坚)有疾,于仁寿殿与百僚辞决,并握手歔欷。是时,唯太子(杨广)及陈宣华夫人侍疾,太子无礼,宣华诉之。帝怒曰:“死狗,那可付后事!”遽令召勇。杨素秘不宣,乃屏左右,令张衡入拉帝,血溅屏风,冤痛之声闻于外,崩。

这两份记载大同小异,都是讲杨坚在病重之际得知杨广非礼庶母后,怒不可遏,计划废黜杨广,重立杨勇,结果反遭杨广等人的毒手。

两处记载不同的地方在于,杨广逼奸的对象一说是宣华夫人陈氏,一说是容华夫人蔡氏;还有就是杨坚的死法,一说是被张衡毒杀,一说是被张衡拉杀,总之,死得很惨。
其实,无论是宣华夫人也好,容华夫人也罢,这两个女人都不是简单的人物。

宣华夫人是南陈后主陈叔宝的妹妹,不仅美丽无双,还十分聪慧。

杨坚是一个十分惧内的人。独孤伽罗活着的时候,他被管得死死的,连宠幸其他女人都不得自由,一时偷腥临幸了尉迟迥的孙女,结果独孤伽罗趁着他上朝的时候立刻将那个宫女杀了,搞得杨坚很是苦闷。

然而,面对如此厉害的妒妇,宣华夫人不仅成为后宫中唯一“有宠”的嫔妃,还没被独孤伽罗赏赐“一丈红”,可见她必有过人之处。

此外,在这件真假莫辨的逼奸事件发生之前,宣华夫人与杨广的关系就非同一般。据《隋书·后妃传》记载:

晋王广之在藩也,阴有夺宗之计,规为内助,每致礼焉。进金蛇、金驼等物,以取媚于陈氏。皇太子废立之际,颇有力焉。

早在杨广成为太子前,两人私下就有来往。甚至,杨广能够成功取代杨勇,也有宣华夫人给老皇帝吹枕头风的缘故。

 
宣华夫人和杨广的关系
比逼奸还亲密

换言之,某种程度上,宣华夫人其实和杨广是同一条船上的人。所以,废了杨广,对她来说并没有任何好处。

最后,面对一个随时要驾鹤西去的老皇帝,紧紧抱住杨广这位未来皇帝的大腿才是正常人的做法。

就算杨广真的调戏她,宣华夫人只要没傻,她也不会把这种事捅到杨坚面前。

至于另一位容华夫人蔡氏,在杨坚驾崩后,她马上“自请言事”,当天便与杨广一起愉快地做了头发。

如果杨广真的非礼容华夫人,她的选择与宣华夫人的做法必然没什么两样。

杨广的这两位庶母都是极善于审时度势的人,把她们塑造成贞洁烈妇,只能说是文人墨客们的一厢情愿。

“弑君”的忠臣


与正史不同,野史还提到了张衡弑君,这是否确有其事呢?

张衡是杨广的心腹,早在杨广出任河北行台尚书令时,张衡就担任了行台属官。此后,杨广担任扬州总管,张衡也跟着他出镇地方。张衡不仅深得杨广的信任,还为他夺嫡立下了汗马功劳。

尽管张衡追随的杨广是位臭名昭著的暴君,但他本人并不是一个佞幸。据《隋书·张衡传》记载:

衡幼怀志尚,有骨鲠之风。年十五,诣太学受业,研精覃思,为同辈所推。

早在北周时期,张衡就因扣马劝谏周武帝而闻名。大业年间,张衡因为杨广营造汾阳宫,劝他稍微爱惜民力,结果反惹杨广不高兴而被疏远,最终又因为同情无辜枉死的薛道衡,被杨玄感构陷,惨遭杨广赐死。

由此可见,张衡不仅正直敢言,还算得上是难得的忠良之臣。也正是如此,李渊进入长安后,才会给张衡平反,追赠官爵,还定了谥号“忠”。

贞观二年六月,唐太宗李世民曾对侍臣说了一段话:

君虽不君,臣不可以不臣。裴虔通,炀帝旧左右也,而亲为乱首。朕方崇奖敬义,岂可犹使宰民训俗。

随后,李世民又连下两道诏书,强调君臣之义和人伦之道,同时宣布将江都之变中杀死隋炀帝杨广的叛臣裴虔通、牛方裕、薛世良、唐奉义、高元礼等人全部除名削爵,流放领表,并下令对这些叛臣的子孙永不叙用。

历朝历代,任何一个皇帝都不会对弑君的叛臣有好感,更不用说将这种人追封为忠臣。

如果张衡真的曾为杨广弑君,或者说有弑君的嫌疑,李渊绝不可能把这个“忠”的谥号追赠给他。将一个弑君的叛臣追封为忠臣,正如李世民所言,“岂可犹使宰民训俗”,更难以教化天下。因为这是国家赖以维持的伦理道德问题,绝不容丝毫含糊。

 
李渊不可能给弑君之臣加上“忠”的谥号

张衡的品行和身后之事证明,杨坚之死绝对与他无关。

隋末群雄列举杨广罪过并无“弑君”


当然,张衡没有弑君,不代表其他人没有弑君。而当时那种情况,不管是谁动手,必然是得到杨广的默许,故而都可以等同于杨广弑君。

杨广为何要弑君?是因为杨坚临终前想废黜他重立杨勇。而导致这一变故的则是那份书信以及逼奸事件。

其实,杨广和杨素写信商量准备杨坚的后事,是一件很正常的行为。据《隋书·高祖本纪下》记载:

四年春正月丙辰(十九日),大赦。甲子(二十七日),幸仁寿宫。乙丑(二十八日),诏赏罚支度,事无巨细,并付皇太子。夏四月乙卯(仁寿四年四月并无乙卯,盖误),上不豫。六月庚午(初六),大赦天下。有星入月中,数日而退。长人见于雁门。秋七月乙未(初一),日青无光,八日乃复。己亥(初五),以大将军段文振为云州总管。甲辰(初十),上以疾甚,卧于仁寿宫,与百僚辞诀,并握手歔欷。丁未(十三日),崩于大宝殿,时年六十四。

从这段记载来看,七月初十日,杨坚病势加重,他自认为身体不会好了,所以才传召太子和文武百官,交代后事。

杨坚把曾经安葬独孤皇后的何稠叫来,叮嘱他在自己死后好生安置,以便自己的魂魄能在地下与皇后相遇。杨坚还揽着杨广的脖子,嘱咐他在丧事上与何稠“动静当共平章”。

也就是说,截至此时为止,一切并无异常。如果真的发生后面一些列的事,必然是初十到十三日之间。

历代新旧交替之际最容易引发混乱,尤其是此时他们身在仁寿宫,而废太子杨勇却在京城。一旦有心人趁机拥立杨勇,后果不堪设想。因此,在老皇帝病入膏肓之时,太子杨广有必要提前做好准备,以防万一。

所以,就算杨坚看到了那封如何安排自己后事的书信,他也断不至于勃然大怒。退一步讲,就算他生气,也绝不会试图改立太子。因为,他已经动不了杨广了。

几年前,他为了废黜杨勇,不惜大动干戈,甚至清洗了高颎等元老重臣的势力,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杨广立为太子。如今他重病不治,最有实权的宰相杨素又是杨广的盟友,要废黜杨广谈何容易!

既然书信并不能导致杨坚生出废太子的心思,那么逼奸事件呢?

诚然,杨坚死后,杨广马上与两位庶母乱伦,影响很不好。但是,这并不能证明在杨坚活着的时候,他就非礼自己的庶母。

从正月皇帝生病开始,到七月皇帝去世,杨广和两位庶母朝夕相对,没有闹出半点桃色新闻来。为何偏偏是杨坚驾崩的当天,就发生了逼奸不成的丑事?

如果说是杨广忍不住了,那这中间半年的时间,真不知他是怎么忍过来的!

此时的杨广已经是一位三十六岁的中年人了,从他先前谋夺太子之位的表现就可看出,此人极善隐忍做戏。

杨坚随时都会翘辫子,杨广就算真的对两位年轻貌美的庶母有想法,以他善于隐忍的性格,半年都等过来了,断不至于在这种关键时刻破功。

所以说,这种桃色新闻很不靠谱。杨坚因为这两件事而打算废太子,同样也很不靠谱。

既然杨坚不打算废太子,杨广也没必要弑君。

此外,弑君事件的真假从时人的态度也可看出一斑。

在杨坚晏驾的次月,也就是当年八月,他的小儿子汉王杨谅在并州起兵造反,打的旗号却是“杨素反,将诛之”。

这固然说明杨谅很蠢,却也从侧面证明,杨坚其实属于正常死亡。不然,杨广必然落人口实。

大业十三年四月,李密发布讨伐暴君杨广的檄文时,罗列了他十款大罪,称他“罄南山之竹,书罪无穷;决东海之波,留恶难尽”。但是,杨广的罪名中却没有最恶劣的“弑君”。

不仅是他,其后李渊起兵南下,发布的檄文中也未曾攻击杨广弑君。

事实上,大业年间起兵反隋的人数不胜数,却没有任何一个人给杨广安上弑君的罪名。

李世民对这位表叔兼岳父的隋炀帝很不感冒,经常与近臣一起批判杨广,却从无一字提到杨广弑君。

 
李世民多次批判隋炀帝
但未曾提及“弑君”


可见,杨广不曾弑君,这是隋末唐初时人的共识。

真真假假的“废太子”事件


杨坚不曾想废黜杨广,杨广亦不曾弑父。但是,“废太子”事件却并非完全不存在。

这是因为想废黜杨广的并非杨坚,而是另有其人。

在杨坚临终前侍疾的有四个人,这四个人其实可以分为两派。

杨广能够入主东宫,杨素居功至伟。这两人是盟友,可以归为一派。

而兵部尚书柳述和黄门侍郎元岩,也可以划为一派,这是因为他们两人有共同的敌人。

柳述是杨坚第五个女儿兰陵公主的丈夫。这对夫妻跟杨广和杨素都有矛盾。

兰陵公主的第一任丈夫叫王奉孝,是杨坚老同学王谊之子。王奉孝是个短命鬼,所以兰陵公主年纪轻轻就成了寡妇。

根据礼仪制度,丈夫死后妻子需要守孝三年。估计看着儿媳妇青春年少就守了寡,王谊心中有些不忍。于是,在儿子死的第二年,他上表请求皇帝让兰陵公主除服,希望儿媳改嫁。

没想到,王谊竟因此被杨素弹劾。尽管杨坚没有追究,从此却对王谊“恩礼稍薄”。王谊颇为失意,免不了发些牢骚,又被人控告大逆不道,最终被杨坚赐死。

其后,杨坚打算让爱女兰陵公主再嫁。杨广有意让小舅子萧玚娶自己的妹妹,并为此征得了杨坚的同意。然而,杨坚后来又反悔了,将女儿嫁给了出身河东名门的柳述。这件事让杨广很是没面子,心中十分不高兴。

柳述和当时的晋王杨广因为公主再嫁一事已生隔阂,等到仁寿年间柳述凭借着驸马身份参与机密,对杨广也没啥好脸色,导致杨广越发厌恶这个妹夫。

除了杨广外,柳述跟杨素之间也有着极深的旧怨。

杨素此人,出身弘农杨氏,又文才武略,十分高傲,满朝文武中只看得上高颎、牛弘、薛道衡三人,其余同僚基本上都受到他的凌辱。

柳述的父亲柳机便是其中之一。杨素做纳言时,曾在宴会上笑言“二柳俱摧,孤杨独耸”,以此戏弄柳机,让他敢怒不敢言。

柳述飞黄腾达后,仗着自己是皇帝的女婿,对杨素不但没有丝毫尊重,还经常在皇帝面前给杨素上眼药。两人可谓是相互看不顺眼,仇恨拉得满满的。

撇开这些旧怨不谈,柳述与杨广和杨素还有直接的利益冲突。据《隋书·烈女传》记载:

襄城王恪妃者,河东柳氏女也。父旦,循州刺史。

柳旦,是柳机的弟弟,也就是柳述的亲叔叔。而襄城王杨恪,则是废太子杨勇之子。杨勇之所以被废,就是因为杨广勾结杨素构陷。

与柳述一样,元岩也因为姻亲关系与杨广和杨素结仇。

华阳王楷妃者,河南元氏之女也。父岩,性明敏,有气干。仁寿中,为黄门侍郎,封龙涸县公。炀帝嗣位,坐与柳述连事,除名为民,徙南海。后会赦,还长安。有人谮岩逃归,收而杀之。

华阳王杨楷也是杨坚的孙子,不过史书并未记载他的父亲是谁。

杨坚五子中,杨勇、杨广、杨俊、杨谅四人膝下诸子均有明确记述,唯独缺了杨秀之子的记载。由此推之,这个华阳王杨楷只可能是蜀王杨秀的儿子。

仁寿二年,蜀王杨秀被杨坚夺爵,与其子一同被幽闭,正是杨广命令杨素伪造证据诬陷的结果。

亲家公和女婿落得这样的下场,注定元岩与杨广和杨素不是同一路人。

共同的仇人与利益,柳述和元岩结盟是理所当然的事。

由此可见,仁寿四年七月的“废太子”事件并非出自杨坚本意,极有可能是柳述与元岩的谋算。趁着杨坚病重之际,两人合谋计划废黜杨广,重新拥立杨勇,不仅能打击政敌,避免杨广登基后报复,还可以让自己的家族从中获利。

只不过,他们的计划被杨素察觉,后者立刻通知杨广,先下手为强,这才导致他们功亏一篑。杨广将柳述和元岩抓进大理寺监狱后,马上令杨素的弟弟杨约星夜赶回京城,矫诏赐死杨勇,正是为了绝除后患。

综上所述,杨坚生命中最后几天的事情真相并不完全如史书所记载。

第一,杨坚病重,召杨广、杨素、柳述、元岩四人侍疾。这四人因为恩怨利益,迅速分为两派,两两对立,针锋相对。

第二,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杨广才写信向杨素求教,不仅是为了常规的防范,更是担心柳述和元岩伺机对自己不利。至于那封信是否送错并不重要,因为杨坚此时病势沉疴,关键不在于他想不想,而在于他能不能废掉杨广。

第三,杨广借着侍疾调戏庶母一事应是子虚乌有,十有八九是后世文人的造谣。

第四,废黜杨广并非杨坚的想法,而是出自柳述与元岩的谋划。而杨广与杨素棋高一着,导致他们一败涂地。

最后,杨坚并非杨广谋害,极有可能是听闻宫中有变,惊病交加,突然撒手人寰。

自开皇二十年杨广成为太子以来,他便是大隋帝国名正言顺的继承人。在其父杨坚已经驾崩的情况下,杨广即位是顺理成章的事。

虽然杨广不曾弑父,但这并不能减轻他的罪孽。为了权力,杨广不惜构陷自己的亲兄弟,手足相残,迫害子侄,即位后更是连年大兴土木,巡幸无度,又穷兵黩武,导致哀鸿遍野,民不聊生,可谓是恶贯满盈,罪行滔天。

 
杨广及其帮凶杨素都没有好下场


十四年后,杨广死于江都政变。在他死后,大隋帝国轰然倒塌,杨隋皇室子弟被人诛杀殆尽。

正应了那句话,出来混,终究是要还的。

赞(0) 打赏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BB姬 » [默转历史]  隋炀帝到底有没有宰杀他老爹隋文帝
分享到: 更多 (0)

相关推荐

  • 暂无文章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

BB姬

联系我们联系我们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