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多或少,我们都想过逃离都市喧嚣,回归悠闲的田园生活。
尤其工作压力大到要崩溃的时候,心底就一个声音,为啥我要活得这么惨?
找一个优美僻静的地方,对着田野、森林,呼吸最新鲜的空气,吃自种的菜,不香吗?
可是,田园生活也从来不只有美好和轻松,最近推出的英剧《万物既伟大又渺小》就向我们展示了真相。
剧集导演之一布莱恩·派西维尔,曾执导过《唐顿庄园》。
《万物既伟大又渺小》播出后好评如潮,在英国5台创下5年来最高收视记录;在豆瓣,评分也高达9.4。
故事从男主吉米说起,他生于城市,梦想是当一名兽医。
在日渐现代化的城市,马、牛已经被淘汰,他找不到工作。
一个乡村诊所向他发来工作邀约,吉米欣然前往。
来到乡下,画面一改先前在城市里的昏暗、拥挤,变得明亮、开阔。
到这里为止,一切还算“符合”我们的期望,果然城市不是人呆的地方,风景如画的乡村才是24小时氧吧啊。
但接下来,是一轮轮考验。
第一次出诊,要接触病马,必须经过粪便、烂泥混杂的路面。
地面软塌塌,一脚踩下去咕噜噜发出气泡。
铮亮的皮鞋、笔直的西裤都被糟踏了。
马也不老实,一上来就给他一蹄子。吉米四脚朝天倒在地上。这下好了,衬衫也无法幸免。
大半夜,得跑去给母牛接生。
胎中的小牛头部卡在骨盆里,吉米把手伸进母牛屁股,用绳子套住了小牛的嘴,费了老大劲,忙到天亮,才成功把小牛拖出来。
精疲力竭。
做兽医,医术得过硬,还得不怕脏不怕累。
农夫们也是这样过来的,谁都得接受,乡村生活开始展露它令人生畏的一面。
最难处理的还不是牲畜的问题,而是人的问题。
吉米的雇主,主治医师一开始对他不信任,老想赶他走。
农夫们习惯用经验判断牲畜病因,经常质疑他的诊断结果。
一次出诊,吉米发现,当地有名的赛马已病入膏肓,无力回天。
为了结束马儿的痛苦,他决定,杀了它。
驯马师极力阻挠,吉米满眼泪珠,“我看不得它受苦……你可能没尽到照顾那只动物的责任,但我绝不会失职。”
这是吉米生平第一次杀死动物,它皮毛光亮,体态健硕,那么年轻、美丽。
吉米内心极度崩溃,却还要面对马主、农夫们的不理解,他们给他起了个绰号,“马儿杀手”。
很长一段时间里,没人愿意吉米去给他们的牲畜看病。
那么,难道这部剧是为了破坏我们对乡村生活的美好印象,让我们害怕而拍的吗?
当然不是。
这部剧试图向我们展示的是,真实的乡村生活。
真实,是粗粝,而不是加了滤镜的田园牧歌;是虽操劳,但也美好;是难免面对生活的残酷,但也不乏温馨的场面。
比如,早上,你可以一个人在雾气缭绕的河里泡澡,感觉身体就像河水,像大自然一样纯洁。
比如,触目所及尽是绿野、人家,缓缓爬走的牲畜,不再有高高耸立的高楼大厦,喧嚣往返的车流,闪得人头晕的霓虹灯、红绿灯。
比如,差不多每次出诊完,主人都会给吉米准备烤得香喷喷的面包,冲一杯热乎乎的咖啡,顺带还捎上点农家土特产,充满了人情味……
在乡村,你会更懂得,万物有灵,对生命,要有敬畏之心,学会和大自然和谐相处。
劳作是理所当然的,“我们生于这片土地,就要在这片土地上劳作”。
你,不再是生活在“几百万人一起孤独生活的城市”(梭罗 语)。
你会成为整个社群的一份子,无需刻意交际,自自然然就和村民们一起喝酒、跳舞、聊天。
苏轼说,“此心安处是吾乡”,灵魂自由的地方就是我们的归处。
城市和乡村各有好坏,我不是怂恿大家放弃工作去隐居田园。
我们真正要想清楚,自己想要的究竟是什么?在哪个地方更容易实现自己的梦想?
像吉米的人物原型,英国著名兽医作家James Herriot,就真的在乡村诊所做了50多年兽医工作直至去世。
曾获大英帝国勋章,被女王接见,他把自己的经历写成书,后人又多次把他的作品翻拍成影视剧。
James对自然和动物的关怀与爱,感动了世界各地的读者和观众。
我想,在他20多岁入行的时候,可能从未想过自己的事业和人生故事会给这么多人带去温暖,带去力量。
James抓住的,不过是自己的热爱。
而平凡和坚守,会生出幸福与伟大。
所以,当我们纠结很多选择的时候:留在一线大城市还是回去十八线小县城小乡村,去大公司还是小公司……
当我们对选择的衡量因素多到凌乱的时候:父母怎么想,和同学比会不会太差,别人怎么看……
我们不妨做减法,问问自己:我的人生,究竟什么最重要?
紧紧抓住这个,让它成为自己做决定的准则,也许真的会轻松很多,踏实很多。
经典语录
他们把人生最美好的光阴都用来挣钱,就为了可以在迟暮之年,去享受一番这让人质疑的自由。
——梭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