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阴阳师》的原著粉,看《晴雅集》之前的情绪十分纠结,一开始导演郭敬明三个大字摆出来的时候,心里不免咯噔一下。上周点映口碑放开之后,评论相当两极,很多人说郭导还是那一套,又几乎有同样多的人说这是小四目前最好的一部电影。最后看到一句短评,让我决定进电影院亲眼验货:尽管理智告诉我不可能,但就直观感受来说,《晴雅集》挺好看的。看完,情绪仍然十分复杂,但折中而言,《晴雅集》称得上是一部成熟的奇幻商业大片。尽管“郭敬明”的名字,注定与争议相伴随行(这次也不可避免),但昨天单日9500万的不错票房,也同样印证了大量观众的追随与认可。在这儿,于影片公映两天后,客观地说一些自己的感受。
首先讲两个印象最深刻的点。其一就是十个短评里大概有八个都会提到的“你的名字”,除了影片开头出现的“名字,是世上最短的咒”,还有赵又廷从头到尾挂在口边的“告诉我你的名字”。我并不意外“你的名字”会被人揪出来讨论甚至嘲讽,坦白说,就算像我这样熟悉原著设定的人,也会觉得重复台词的出现不免让人出戏,而且极具洗脑效果,一个简单的例证就是,到影片后半段,同场的观众只要听到这句话就会一阵嬉笑。不过这一点又的确是无法舍弃的。在《阴阳师》第一部的开篇,晴明告诉博雅:“世界上最短的咒,就是‘名’。” 凡是山、海、川、树、草、虫子等,有“名”者皆已受“咒”的束缚,而“咒”便是阴阳师的一大术门。于是乎,晴明每每降伏鬼魂时,都要询问他们的名字,才能施咒成功。
第二个点是吹着笛子出场的邓伦。还是原著第一部的第一篇里,博雅其实是因为琵琶名器“玄象”失窃,主动登门拜访晴明,而后历经波折,偷走“玄象”的鬼魂附体在了琵琶之上。源博雅在历史上是平安时代的贵族,有“雅乐之神”之称,在笛子、琵琶等管弦方面都有非凡造诣。因此,影片开场其实是做了恰当的精简和改动,不仅显露了博雅的管弦之才,而且将第一篇中出场的武士鹿岛贵次的精湛弓术也移接到了他身上,再者保留了故事的由头,但让两大男主角不打不相识,从情节上看更具戏剧性,也可以理解。
既然提到了笛子,就不得不聊一聊川井宪次。可能是给《七剑》《叶问》《狄仁杰之神都龙王》等古装片配乐的经验摆在那儿,川井宪次一出手感觉就出来了,但如果要求高一点,这一次配乐铺得实在太满,到后半段或许会有些许审美疲劳。不过整体画面还是经得起大银幕检验的——看得出来花了大钱。屠楠曾经是《妖猫传》的美术设计,这次发挥同样不俗,宫殿建筑比照唐代风貌,大气庄重,有独属于东方的古典美感。而《妖猫传》和《晴雅集》改编的原著又皆出自日本大作家梦枕貘之手,这么一想也就通了。特效自然是烧钱最直接的地方。比如企图逃出天都庞大无比的“祸蛇”、变幻颇多铺天盖地的阵法、以及长发盘旋飞舞的白衣女妖等等,都算是奇幻片里比较高水准的制作。
服饰也挺赏心悦目,原著里形容晴明是“一个像随风飘动的、浮在夜间虚空的云朵般的男子”,影片里赵又廷的戏服就基本上以白色为主调,细节上的刺绣也多有祥云图样,偏素雅风格。而邓伦则主要以黑衣示人,皮衣皮甲更显武士身分,“黑白”两色也正对“阴阳”两极。女性角色这边,王子文和春夏的服装更侧重于华美,但区别也十分明显,公主多用正红玄黑,泷夜更多是细节上的繁复。
其实服化道这些技术层面的功夫从来不是观众挑剔郭敬明的地方,情感才是他引发争议的关隘。《晴雅集》可以说是两线并行:晴明和博雅之间的情谊,公主(芳月)和鹤守月(亦即晴明师父忠行的化身)的羁绊。正如前面提到的,电影把晴明和博雅相识的契机保留了下来,但身分做了改动。原著的设定可以说是“福尔摩斯华生”模式,博雅慕名拜访,而晴明对一切了如指掌,端坐榻榻米席上明知博雅会前来。电影则是借由幻蛇现身、天都召集四方法师联手斩蛇,制造了晴明和博雅关系发展的线索。其间首先发生了“玄象”失窃的插曲,博雅除妖、晴明护妖,让两人起始处于对立的位置。
而后承接的弘箬法师遇害一案,博雅为晴明佐证担保,两人关系破冰。随着案件的进展,先是晴明被恶灵侵体时,博雅出刀相救,后来博雅受困于流沙,晴明设法用空间转移之术救他一命,可以说转为了生死之交。最后与祸蛇的决战,博雅自愿化身成为晴明的式神,合二为一。这样梳理下来,可以很明显看到晴明和博雅两人关系的发展弧线,电影的这种处理,削弱了福尔摩斯和华生那种“命中注定”、“天生一对”的感觉,通过层层关卡的设置更转变为了晴明和博雅彼此之间的冲突、理解和守护。
我特意把王子文这条线留到了后面说,其实,本片让我最惊艳的就是她的角色。熟悉《阴阳师》的读者肯定也知道,小说中女性角色并不算多,大都起的是陪衬作用,而且作为主角的女性角色往往都是被丈夫或情人抛弃,又抑或是遭受移情别恋之苦而心生怨恨,死后立志报仇的女恶鬼。而王子文饰演的公主(芳月)既有原著中的怨女本色,同时也很容易联想到将男人踩在脚下的女皇武则天,她可以为情所困,执守初心,也可以在看破世事之后,毅然了断,她不是甘为男人哭生喊死的卑微之人,更重要的是她掌握着自己的命运。
梦枕貘所写的女性形象,当然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女性所处的弱势地位,而电影《晴雅集》对女性角色的改写除了文本所关联的时代背景的变化,大概也来自于郭敬明对女性刻画的自觉。结尾处留了春夏似乎要苏醒的画面作为彩蛋,提醒观众和《晴雅集》套拍的下部《泷夜曲》也是箭在弦上了。话说回来,春夏在这部电影里的表现空间还有点受限,可以说完全被王子文抢走了风头,《泷夜曲》会如何挖掘她这个角色还是挺让人好奇的。综上,《晴雅集》打破了一些我对郭敬明的偏见。它以高水准的制作和更为丰富准确的情感表达,宣告了郭敬明导演的升级。在这个寒冬,它也绝对是一部可以走进电影院轻松观赏的温暖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