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来看BB姬beebeej.com
上班摸鱼吹水好快活

[默转历史]  唐代诗人别称(下)

接上

【诗奴】–贾岛一生以作诗为命,好刻意苦吟,人称其为“诗奴”。

【生平】贾岛(779~843年),字浪(阆)仙,人称诗奴,又名瘦岛,唐代诗人。汉族,唐朝河北道幽州范阳县(今河北涿州市)人。早年出家为僧,号无本。自号"碣石山人"。据说在长安(今陕西西安)的时候因当时有命令禁止和尚午后外出,贾岛做诗发牢骚,被韩愈发现才华,并成为"苦吟诗人"。后来受教于韩愈,并还俗参加科举,但累举不中第。唐文宗的时候被排挤,贬做长江(今四川蓬溪县)主簿。唐武宗会昌年初由普州司仓参军改任司户,未任病逝。

贾岛早年家境贫寒,落发为僧,曾居房山石峪口石村,遗有贾岛庵。19岁云游,识孟郊等,因和推敲。还俗后屡举进士不第。唐文宗时任长江县(今四川蓬溪县)主簿,故被称为“贾长江”。其诗精于雕琢,喜写荒凉、枯寂之境,多凄苦情味,自谓“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但后又普州司仓参军,卒于任所。有《长江集》10卷,录诗390余首。另有小集3卷、《诗格》1卷传世。他的诗喜欢描写荒凉枯寂之境,颇多寒苦之辞。以五言律诗见长。注重词句锤炼,刻意求工。“推敲”的典故,就是由于他的诗句“僧敲(推)月下门”而来的。着有《长江集》。

贾岛与孟郊并称“郊寒岛瘦”,孟郊人称“诗囚”,贾岛被称为“诗奴”,一生不喜与常人往来,《唐才子传》称他“所交悉尘外之士”。他惟喜作诗苦吟,在字句上狠下工夫。

贾岛早年出家为僧,号无本。元和五年(810年)冬,至长安,见张籍。次年春,至长安,始谒韩愈,以诗深得赏识。后还俗,屡举进士不第。文宗时,因诽谤,贬长江(今四川)主簿。曾作《病蝉》诗“以刺公卿”(《唐诗纪事》)。开成五年(840年)迁普州司仓参军。武宗会昌三年(843年)七月二十八日(8月27日),在普州去世。

贾岛诗在晚唐形成流派,影响颇大。唐代张为《诗人主客图》列为“清奇雅正”升堂七人之一。清代李怀民《中晚唐诗人主客图》则称之为“清奇僻苦主”,并列其“入室”、“及门”弟子多人。晚唐李洞、五代孙晟等人十分尊崇贾岛,甚至对他的画像及诗集焚香礼拜,事之如神(《唐才子传》、《郡斋读书志》)。贾岛着有《长江集》10卷,通行有《四部丛刊》影印明翻宋本。李嘉言《长江集新校》,用《全唐诗》所收贾诗为底本,参校别本及有关总集、选集,附录所撰《贾岛年谱》、《贾岛交友考》以及所辑贾岛诗评等,较为完备。

《戏赠友人》

一日不作诗,心源如废井。笔砚为辘轳,吟咏作縻绠。
朝来重汲引,依旧得清冷。书赠同怀人,词中多苦辛。

【诗豪】–刘禹锡其诗沉稳凝重,格调自然格律粗切,白居易赠他“诗豪”的美誉。

【生平】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唐朝洛阳(今河南洛阳)人。对于当时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朋党之争的况有很多改革抱负,只是困于现实多次外放,只好藉由诗文来表达自己的感遇。

德宗贞元九年(793年),刘禹锡与柳宗元同榜登进士,又举博学宏词科,授太子校书,升监察御史。当时唐朝政府内忧外患不断,刘禹锡为了实现其政治理想,于是与柳宗元加入主张革新的王叔文政治改革团体。

贞元二十一年(805年),唐德宗病死,顺宗即位,王叔文集团在皇帝支持下,进行政治革新运动(史称永贞革新)。刘禹锡与王叔文、王侄、柳宗元同为核心人物,被称为「二王刘柳」,表现出卓越的才干。可惜革新只进行半年,就遭到宦官、藩镇的强烈反对。顺宗被迫退位,改由宪宗即位,革新宣告失败。 王叔文被赐死,参与者多被流放。刘禹锡起初被贬为连州(今广东连县)刺史,后改贬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马。因为与刘禹锡一同被贬为司马的共有八人,所以史称「八司马事件」。

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刘禹锡耳濡目染,加上天资聪颖,敏而好学,从小就才学过人,气度非凡。他十九岁游学长安,上书朝廷。贞元九年考取进士,任监察御史等职。由于他对当时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朋党之争的社会现实极为不满,曾参与了改革运动,但遭遇失败,以致人生坎坷,多次受贬。但是,他没有屈服于权贵,而是以文明志,表现了他刚直不阿的品格和豁达的胸襟,身处逆境,心忧天下。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廉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诗佛】–王维这种称谓除了有王维诗歌中的佛教意味和王维的宗教倾向之外,也表达了后人对王维在唐代诗坛崇高地位的肯定。

【生平】王维,字摩诘,祖籍太原祁(今山西祁县)。生于唐武后圣历二年(699),卒于肃宗上元二年(761)。王维少年时就工诗善画,并通晓音乐,有较高的艺术素养。

王维二十三岁,中进士第,任太乐丞。在任因伶人舞黄狮子一事受到牵连,贬为济州(治在今山东茌平西南)司仓参军。开元十二年(724),裴耀济为济州刺史,王维和他相处很好。开元十四年冬裴在治理了大水灾后调任,次年春王维也回到长安。

返长安后,曾来往于两京之间。王维自己信奉南宗,开元十七年(729),曾拜南宗道光禅师为师,这时他年约三十余。王维先隐居终南(在长安南称终南),在东都嵩山也有他隐居的地方。

开元二十二年(734)冬,张九龄作中书令,擢王维右拾遗。他有【献始兴公】诗说:「感激有公议,曲私非所求。」表示自己任职是按照公正的标准,而不是曲徇私人关系。

开元二十四(736),张九龄被贬为荆州长史,李林甫任中书令。李林甫排斥异己,又宠用蕃将,这是唐朝由盛转衰的开始。王维在【寄荆州张丞相】诗中也表示有退隐的意思,说:「方将与农囿,艺植老邱园。」但他旋即奉使出塞,以监察御史衔参河西节度使崔希幕府,一直到了凉州。写了不少意境宏阔、气势雄浑的边塞诗。之后王维返回长安。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四十二,又以侍御史兼殿中身份出知南选。由汉水经襄阳。

天宝元年(742),王维四十四岁,他的官职始终在六、七品上徘徊。李林甫排斥张九龄所用的人,提拔所宠苑、郭慎威等新进,官都在王维之上。天宝十一载(751),五十三岁,王维官文部郎中。天宝十三载(754),升任给事中,十四载(755),安禄山反,陷东京,六月叛军政入长安,王维因扈从不及,被迫仍任原职。但王维服药泻痢,伪装瘖哑,于是被囚于长安菩提寺,后移洛阳普施寺,又其弟王缙愿以官赎兄罪,得以免罪,为太子中允,久便擢升太子中庶舍人,又拜给事中。乾元二年(760),年六十一,转为尚书右丞。上元二年(760)七月死去,卒年六十三。

《送别》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诗魔】–白居易写诗非常刻苦,正如他自己所说:“酒狂又引诗魔发,日午悲吟到日西。”过份的诵读和书写,竟到了口舌生疮、手指成胝的地步。所以人称“诗魔”。

【生平】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后世迁居下邽(今陕西省渭南县),大历七年(772)生于新郑(今河南省新郑县)。他生活在官宦擅权、藩镇割据、民不聊生的中唐时期,家庭政治地位属中下层。因西河兵乱,十一二岁避乱江南,漂泊于苏、杭、越中一带。青少年时代刻苦攻读,以祈振兴家道。十五六岁的时候,他带着美好的幻想来到了长安,十八岁以《赋得古原草送别》一诗得到顾况的赏识。他在长安得了一些日子,逐渐感到周围的冷漠与污浊。他知道长安不可能有自己的进身之阶,最后便失望地离去。

贞元十五年(799),二十八岁的白居易接受推举,参与京城礼部考试,次年以第四名中第。元和元年(806)四月,宪宗策试贤良方正能言直谏科举人。皇甫湜、牛僧孺、李宗闵在对策中苦诋时政,忤犯宦官,结果因宦官反对不得居上第,考策官、复策官亦遭贬斥。白居易愤然上书,主持公道。元和三年(808),白居易任左拾遗,身任谏官,屡陈时事,因直言敢谏,元和五年(810)奏罢河北兵,直指宪宗错误,渐为执政者所忌。

元和十年,镇州节度使王承宗遣人到长安刺杀宰相武元衡。白居易上疏请急捕贼,朝中宰相认为白居易踰越朝臣份际,面对朝臣的攻讦,白居易背负莫大的罪名,遭贬江州司马,黯然离京,悲愤悒郁。

元和十三年十二月,白居易迁忠州刺史,不再是个闲官,政治上有了转机。因为过去的教训,白居易采取明哲保身、随遇而安的处世态度,但仍在职责范围内协助百姓改善生活。长庆元年(821),任尚书主客郎中,知制诰,又转上柱国,白居易屡次上书建言朝政,皆不受用,于是自请外任,先后任杭州、苏州刺史。在杭州任上,白居易疏理六井、筑堤蓄水,以利灌溉。离任之时,还将治水要领写成《钱唐湖石记》,刊于石上,使继任者知晓。据说离开杭州时,白居易把官俸留在州库,作为公家缓急之需。白居易为官认真,深得百姓爱戴,任满离苏时,父老泣别,相送十里。大和元年(827),改任秘书监,回到了长安,来年正月,授刑部侍郎。大和三年(829),白居易五十八岁,深感年老力乏、宦途多险,以病为由,决意引退,遂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自此长别帝京。在东都洛阳,他过着逍遥自在的生活,远离政治风暴,安然度过晚年。会昌六年(846)逝于洛阳。相传他去世之后,在洛阳龙门过往的行人,都到他墓前逦酒祭奠,以致墓前方丈之土,常成泥泞。

《琵琶行》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寻声闇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绿腰。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闇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曲罢常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五言长城】–刘长卿擅长五言诗,他的五言诗作是全部诗作的十分之七八,人称其为“五言长城”。

【生平】刘长卿(709~786),字文房,河间(今河北河间)人,一作宣城(今属安徽)人。唐代诗人。开元年间进士,至德年间任监察御史,大历年间任鄂岳转运使留后,因被鄂岳观察使吴仲孺诬陷而被贬为睦州司马,贞元年间又升任随州刺史。刘长卿当时诗名颇大,尤其擅长五律,他曾自称自己的诗为"五言长城"。他的山水写景诗风格清淡,与王维、孟浩然颇为接近。

刘长卿年轻时在嵩山读书,玄宗天宝中登进士第。肃宗至德年间任监察御史,后为长洲县尉,因事得罪,贬为岭南的南巴尉。经过江西时,与诗人李白等有诗往还。上元二年(761)从南巴返回。旅居江浙。这时江南刚经历过刘展之乱,本来繁华富庶的吴郡一带变得破败萧条。刘长卿有诗纪其事:"空庭客至逢摇落,旧邑人稀经乱离。"(《自江西归至旧任官舍》)代宗大历五年(770)以后,历任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因为性格刚强,得罪了鄂岳观察使吴仲孺,被诬为贪赃,再次贬为睦州(今浙江淳安)司马。在睦州时期,与当时居处浙江的诗人有广泛的接触,如皇甫冉、秦系、严维、章八元等都有诗酬答。

德宗建中二年(781),刘长卿又受任随州(今湖北随州市)刺史。世称"刘随州"。兴元元年(784)和贞元元年(785)间,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割据称王,与唐王朝军队在湖北一带激战,刘长卿即在此时离开随州。

《新唐书·艺文志》著录他的集子10卷,《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同。据丁丙《善本书室藏书志》,著录有《唐刘随州诗集》11卷,为明翻宋本,诗10卷,文1卷。现在通行的如《畿辅丛书》本的《刘随州集》,《四部丛刊》本的《刘随州文集》,都为这种11卷本。《全唐诗》编录其诗为 5卷。

刘长卿"以诗驰名上元、宝应间"(《唐诗纪事》)。他的诗多写贬谪飘流的感慨和山水隐逸的闲情。擅长近体,尤工五律,曾自称为"五言长城"。风格含蓄温和,清雅洗炼,接近王孟一派。

他有少数反映现实的诗,如《穆陵关北逢人归渔阳》,用很简炼浑括的诗笔,写出安史乱后荒凉雕敝的景象:逢君穆陵路,匹马向桑干。楚国苍山古,幽州白日寒。城池百战后,耆旧几家残。处处蓬蒿遍,归人掩泪看。

此外,如《疲兵篇》、《送李中丞归襄州》等诗,或写久戍边塞不得归家的兵士,或写被罢归乡里的老将,也令人深感同情。

他写山水隐逸生活的诗,成就较高。用严格的律诗写景抒情,能作到凝炼自然,造意清新。其代表作如《寻南溪常山人山居》: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屐痕。白云依静渚,芳草闭闲门。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诗中写他寻访道人,在南溪山中一路所见的幽静景色,洗炼清新,颇饶风致。结尾写空寂的禅意,思想感情却是消极的。

又如《碧涧别墅喜皇甫侍御相访》:荒村带返照,落叶乱纷纷。古路无行客,寒山独见君。野桥经雨断,涧水向田分。不为怜同病,何人到白云? 荒僻幽静的别墅,无人肯到,皇甫侍御独远来相访,欣慰之情,不言而自见。

他的绝句《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也是历来传诵的名作: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雪夜投宿山中贫寒人家所见的情景,只短短几句话就刻画烘托出来,让人感到含蓄亲切。

《弹琴》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诗鬼】–李贺其诗善于熔铸词采,驰骋想象,运用神话传说创造出璀璨多彩的鲜明形象,故称其为“诗鬼”。

【生平】李贺于唐德宗贞元六年(公元790年),出生于福昌县昌谷(今洛阳宜阳县三乡)一个破落贵族之家,远祖是唐高祖李渊的叔父李亮(大郑王),属于唐宗室的远支,武则天执政时大量杀戮高祖子孙,到李贺父亲李晋肃时,早已世远名微,家道中落,隐沦昌谷。李贺对自己有李唐宗室高贵血统这一点十分自豪,在他的降里一再提起:“唐诸王孙李长吉”、“宗孙不调为谁怜”、“为谒皇孙请曹植”。但实际上,他这个“宗室王孙”恐怕连大郑王房的嫡脉也不是,至少是家道早就衰落了。

李贺自述家境时说:“我在山上舍,一亩嵩硗田。夜雨叫租吏,舂声暗交关。”(《送韦仁实兄弟入关》)父亲李晋肃,早年被雇为“边上从事”。大历三年(768)去蜀任职,曾与表兄杜甫相遇于公安,“漂泊”一生,到李贺出生的贞元年间,晋肃稍得升迁,任陕县令,但不久老死。母亲郑氏,生一女二子,长守昌谷。大女出嫁后,家境愈贫寒。李贺兄弟二人外出谋生,欲饱肌腹。“欲将千里别,特此易斗粟”(《勉爱行二首送小季之庐山》),凄凉之状,于此可见。

李贺自幼体形细瘦,通眉长爪,长相极有特征。他才思聪颖,七岁能诗,又擅长“疾书”。相传贞元十二年(公元796)李贺正值七岁,韩愈、皇甫湜造访,李贺援笔辄就写就《高轩过》一诗,韩愈与皇甫湜大吃一惊,李贺从此名扬京洛。年纪稍长,李贺白日骑驴觅句,暮则探囊整理,焚膏继晷,十分刻苦。李商隐作《小传》云:“恒从小奚奴,骑巨驴,背一古锦囊,遇有所得,即书投囊中,及暮归,太夫人使婢受囊出之,所见书多,辄曰:‘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耳!’”。贞元二十年(804年),十五岁的李贺就已经誉满京华与李益齐名了。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年),李贺十六岁,当年顺宗带病继位(中风),任用王叔文、韦执谊等除弊革新,史称永贞革新。八月宦官俱文珍勾结贵族官僚改元永贞,逼顺宗称病退位,新政遂败。次年,顺宗病亡。唐人(刘禹锡、柳宗元等)在诗文中有影射,指称顺宗并非病故,而是遇害而死。李贺成年后,得知此事,做《汉唐姬饮酒歌》讽刺。

唐宪宗元和二年(公元807年),李贺十八岁岁左右,即已诗名远播,元和三、四年间(公元808~809年),李贺写《雁门太守行》谒韩愈,又闻韩愈在洛阳,李贺往谒。据说,韩愈与皇甫湜曾一同回访,贺写了有名的《高轩过》诗。本可早登科第,振其家声,但“年未弱冠”,即遭父丧。当时,服丧“务必以三年全期为限,所以直到元和五年(810年)韩愈才与李贺书,劝其举进士。该年初冬,二十一岁的李贺参加房式主持,韩愈参与组织的河南府试,作《河南府试十二月乐词并闰月》,并一举获隽,年底即赴长安应进士举。可是“阖扇未开逢猰犬”,妒才者放出流言,谓李贺父名“晋肃”、“晋”与“进”犯“嫌名”。尽管韩愈“质之于律”“稽之于典”为其辩解,终无可奈何,李贺不得不愤离试院。元和三年(公元808年)春,十九岁的李贺离京返回昌谷,作《出城》,当年十月间,再次西入长安。经停洛阳,韩愈、皇甫湜到访慰藉落第之人,李贺作《高轩过》答谢。十月十四日,李贺在洛阳仁和里坊的宅院中,与前辈话别,作《仁和里杂叙皇甫湜》。

元和五年(810年),这一年李贺二十一岁,韩愈调为河南令(河南府,治所洛阳),有诗《燕河南府秀才》,诗中有“惟求文章写,不敢妒与争”。可能是感怀此前李贺的不幸遭遇,诫勉本届考生。

未能参加进士考试,对李贺打击甚重,他曾写了不少抒愤之诗,当年回到昌谷。大约因其为李唐宗室的后裔,又有韩愈为之推奖,元和六年(811年)五月,李贺又返回长安,经宗人推荐,考核后,父荫得官,任奉礼郎,从九品。从此,“牢落长安”长达3年,为官3年间,李贺亲身经历,耳闻目睹了许多事情,结交了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对当时社会状况有了深刻的认识。个人生活虽不如意,却创作了一系列反映现实、鞭挞黑暗的诗篇。虽然此间心情“瞧悴如刍狗”,但增长了生活阅历,扩充了知识领域,在诗歌创作上大获丰收。所谓贺诗“深刺当世之弊,切中当世之隐”(清姚文燮语),大多数作品就产生在这一时期。他在中唐诗坛乃至整个唐代文坛的杰出地位,应该说主要是这一时期写下的近60首作品奠定的。

由于迁调无望,功名无成,哀愤孤激之思日深。加之妻又病卒,李贺忧郁病笃,元和八年(813年)春告病回昌谷休养了一段时日。但他不甘沉沦,又举足南游,希望在南楚或吴越一展才华。离长安时,他的友人无可和尚(青龙寺高僧)也曾写过一首《送李长吉之任东井》的诗,预祝他南游成功,但结果大约也不妙。“九州岛人事皆如此”,他折回洛阳,告别长辈皇甫湜等亲友,同年十月十四日又西进长安。元和九年(814年),他决然辞去奉礼郎之职,重回昌谷“归卧”。然后取道宜阳、洛阳、经河阳,入太行,过长平、高平,于深秋到达潞州(今山西长治市)。此后在潞州张彻的荐举下,做了3个年头的幕僚,为昭义军节度使郗士美的军队服务,帮办公文。元和十一年(816年),因北方藩镇跋扈,分裂势力猖獗,郗士美讨叛无功,告病到洛阳休养,友人张彻也抽身回长安。李贺无路可走,只得强撑病躯,回到昌谷故居,整理所存诗作,不久病卒,时年二十七岁。

《苏小小墓》

幽兰露,如啼眼,无物结同心,烟花不堪剪,草如茵,松如盖,风为裳,水为佩,油壁车,夕相待,冷翠烛,劳光彩,西陵下,风吹雨。

【杜紫薇】–杜牧曾写过《紫薇花》咏物抒情,借花自誉,人称其为“杜紫薇”。

【生平】杜牧(803~852),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出身高门士族,祖父杜佑是中唐有名的宰相和史学家。杜牧晚年任中书舍人,居长安城南樊川别墅,后世因称之“杜紫微”、“杜樊川”。大和二年(828)进士及第,制策登科,授弘文馆校书郎。同年十月离开长安,到江西观察使沈传师府署中担任幕僚,后转入淮南节度使牛僧孺和宣歙观察使崔郸幕中任掌书记、开成四年(839)回长安,历任左补阙、膳部及比部员外郎。会昌二年(842)以后,相继出任黄州、池州、睦州刺史。在地方官任上,常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改革弊政,免除猾吏豪胥额外强征的苛捐杂税。会昌年间,宰相李德裕主持抗击回纥侵扰和平安泽潞藩镇叛乱的军事活动。杜牧为了实现其政治主张,上书陈述用兵方略,得到采纳,并取得“泽潞平,略如牧策”(《新唐书·杜牧传》)的成效。

大中三年(849),回朝任司勋员外郎、史馆修撰,复出为湖州刺史,一年后又内调为考功郎中、知制诰。官终中书舍人。诗歌创作是杜牧最特出的方面,与晚唐另一位杰出的诗人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新唐书·艺文志》著录杜牧《樊川集》20卷,其甥裴延翰所编次,共收诗文450篇。后经人增补外集1卷,北宋田概补编别集1卷,共收辑诗歌170余首,附于书末,但其中混入一些他人作品。《樊川集》的通行刊本有清光绪年间杨寿昌景苏园据日本枫山官库所藏宋刻本印摹的影宋本、《四部丛刊》影印明嘉靖年间的翻宋刊本以及1978年出版的新校本。注释本中最通行的,当推清人冯集梧《樊川诗集注》。此外,杜牧曾为《孙子》13篇作注,收入《十一家注孙子》中。杜牧的事迹见新、旧《唐书》本传和《唐才子传》。今人缪钺着有《杜牧传》和《杜牧年谱》,足资参考。 

《赠别》

多情却似总无情,惟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赞(0) 打赏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BB姬 » [默转历史]  唐代诗人别称(下)
分享到: 更多 (0)

相关推荐

  • 暂无文章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

BB姬

联系我们联系我们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