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蜀文明,是指从远古时期到春秋时期早期,产生于我国今四川地区(包括四川省和重庆市等地)不同于中原文明却又与中原文明有着千丝万缕关系的古文明。目前留存的遗址主要有成都金沙遗址、广汉三星堆遗址等。与华夏文明、良渚文明并称中国上古三大文明。
古蜀文明,是指从远古时期到春秋时期早期,产生于我国今四川地区(包括四川省和重庆市等地)不同于中原文明却又与中原文明有着千丝万缕关系的古文明。目前留存的遗址主要有成都金沙遗址、广汉三星堆遗址等。与华夏文明、良渚文明并称中国上古三大文明。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有关蚕丛纵目、鱼凫成神、杜宇化鹃、开明复活的生动传说散见于《华阳国志》《蜀王本纪》等文献里,但几乎所有人都不认为这是历史,虚无缥缈的传说故事还没能与真实存在的古蜀王国发生联系。直到近代以来,考古工作者们经过不懈的努力,相继发现三星堆、金沙、宝墩等重要文明遗址,才基本确定古蜀文明发展演进的脉络,这是一个把神话变成历史的过程。
古蜀人和古蜀文明,一直是考古学家们试图破解的千古谜团。距今5000年~3000年前的古代四川人来自哪些种群?他们的种族结构、人种构成究竟怎样?
《华阳国志》里边记载,古蜀国开明王梦见一座城郭在移动,便依梦境把都城迁到了成都,人们认为这是成都作为古蜀之都的开端,而2001年金沙遗址的发现,让成都建城史推进到3200年前的商周时期,大量出土的青铜器表明,这片土地在公元前1000年前后就已经盛世繁华,只可惜没有任何文字记载。 金沙遗址博物馆就在距成都市中心5公里的金沙村,有文字可考的建城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张仪筑成都城的战国晚期,金沙遗址的发现将成都城的历史又提前了3000多年,也被视为成都城市史的开端。
成都金沙遗址挖掘现场
金沙遗址的考古专家认为,金沙是公元前12世纪至公元前7世纪长江上游古代文明中心,也是古蜀王国都邑所在地。他出土的文物和三星堆有相似性,只是没有城墙,约等于三星堆文化的最后一期。
太阳神鸟
铜立人
专家普遍认为,金沙遗址是三星堆文明衰亡后,在成都地区兴起的一个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代表古蜀文化中心的一次转移。
金沙遗址是在原址上边挖掘边对外开放展出的,这里更像一个能让你身临其境的考古现场。在遗迹馆,游人可沿步道深入遗址,参观文物出土的原址。陈列馆里的“太阳神鸟”基本上是大家必须要去看的国宝,其“四鸟绕日”的金箔造型已经成为中国文化遗产的标志性象征,而真正神奇之处在于它的轻巧,仅有43克,曾有老金匠目测至少在300g,这种工艺连现代人都无法做到。
三星堆出土的青铜鸟头
正在国家博物馆举行的《古蜀文明展》,受到公众持续追捧。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孙华近日配合展览,举行了《从三星堆到金沙村——古蜀国前期历史的物质见证》的学术讲座。孙华透露,经过近几十年的考古发现,公元前316年秦灭巴蜀以前混沌的古蜀文明已渐渐清晰。考古学者们不仅已确认这一两千年间的文化序列,还找到了其中三个时期的都城遗址。对于三星堆文明的突然消失,其神秘的面纱也正渐渐揭开。
在古代文献记载的远古传说中,关于古蜀国的记载很少。汉晋时期,包括常璩《华阳国志·蜀志》等在内的文献,记载了古蜀国先后经历“蚕丛”“柏灌”“鱼凫”“蒲卑(杜宇)”“开明”五个朝代,每个朝代“各数百年”。最后的“开明”王朝在公元前316年被秦国所灭。这些传说是真的吗?持续不断的考古正在还原历史拼图。
营盘山遗址
1934年,广汉三星堆遗址被发现并发掘,发现了可能与早期古蜀国相关的都城遗址,但当时人们并没有意识到它的价值。1954年,广元和现在的重庆巴南区发现战国船棺墓,考古学者第一次知道一种新的葬俗——船棺葬。1957年至1958年,现彭州竹瓦街青铜窖藏等的发现,验证了文献记载的古蜀与西周王朝存在某种联系。不过,对古蜀文明的认识,在1980年至1986年三星堆遗址的再次发掘时达到高潮。此后,成都平原连续发现8座新石器时代的古城,为追溯三星堆文化的来源和国家产生的背景提供了资料;2002年,金沙遗址出土……
郫县古城
一个又一个重大考古发现,让古蜀文明的脉络渐渐清晰。三星堆文化是外星人创造的吗?这显然只是玩笑。孙华说,古蜀国的考古学文化序列已经建立,它们就是公元前2600年至2000年之间的新津宝墩村文化、公元前2000年至1800年的温江鱼凫村文化、公元前1800年至1200年的三星堆文化、公元前1200年至900年的十二桥文化、公元前900年至500年的新一村文化,以及公元前500年至公元100年的青羊宫文化,也即晚期巴蜀文化。这个文化序列的建立,将古蜀的历史从战国上溯到夏代晚期。不仅如此,古蜀王国的朝代与考古文化发展阶段也得到了部分印证,“比如三星堆对应的是柏灌、十二桥时期对应的是鱼凫、青羊宫时期对应的是开明王朝。”孙华说,三星堆遗址、金沙遗址以及成都商业街遗址,已经可以确认是古蜀都城遗址,而新一村文化时期的都城遗址尚未找到。
古蜀王国的四大文明时期
三星堆文明 (距今约3700—商代末年)
在古蜀文明中,三星堆因为出土了大量体型巨大、风格神秘的器物,一直备受公众关注。三星堆人来自何方?在创造了辉煌的青铜文明之后,为何又突然衰落? 公元前1700—前1200年左右成都平原进入三星堆文化时期。形成了具有自身鲜明特色的发达的青铜文化。约相当于华夏族记载中的鱼凫朝时期。以三星堆为中心的古蜀国作为长江上游政治、经济、宗教和文化的中心,是古蜀文明形成阶段中的强盛时期。
1986年,广汉鸭子河畔发现了两个祭祀坑,坑中出土了大量光怪陆离的器物:青铜大立人、青铜人头像、青铜神树、金杖……它们开启了中国青铜文明的另一扇大门,在世界已知的古代文明中,还没看到哪个民族有类似的青铜造型,这就是三星堆文化。在2013到2014年的数次发掘中,古老的宗庙与疑似码头遗址浮出水面,让我们对三星堆文化又有了全新的认识与解读。
三星堆文化
三星堆人从哪里来的问题,目前的考古材料已可得出结论:主要就来自本地新石器时代的宝墩文化族群,而这个族群更早时就来自甘肃、青海地区。此外,黄河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族群应该也有部分,因为三星堆出土的玉器和其宗教思想,和长江中下游文明有一定的相似之处。这些三星堆先民在这里兴建聚落,营建城墙宫室和神庙,三星堆王国出现。三星堆祭祀坑出土的青铜大立人、面具等珍贵器物,就是这一时期被大量制造出来。这是三星堆遗址的繁荣时期,也是四川青铜时代的开始时期。
然而,在三星堆晚期,却出现原来的宫殿、神庙被毁,大量居民迁往他处的情况。三星堆遗址从都城跌落到普通聚落,这是发生了怎样的历史变故呢?
三星堆祭祀坑出土的青铜人像中,最主要的就是“辫发”和“笄发”造型,出现在祭祀等宗教活动中的多为“笄发”族。“在三星堆古代国家晚期,该国上层社会掌权的两个族群可能出现了权力分配失衡的现象。‘笄发’群开始强化权力,他们以神的名义将三星堆社会的绝大多数财富集中到他们掌管的神庙中,并用这些财富制作了巨大的青铜神像等。受到排挤的‘辫发’族群为维护其地位,通过他们在行政、军事和外交方面的资源,引入盟军,最终战胜对手。”在这场激烈冲突中,三星堆城被破坏。当内部冲突结束,城池可能已是一片废墟,即使获胜的“辫发”族,也不得不转移到成都金沙村等地。
v 古蜀是先秦时期一个不同于中原夏商文化的古国。尽管有巴蜀图语这样的疑似文字,但是基本没有破译。“蜀”字最早发现于商代的甲骨文中,据记载周武王伐商纣的牧野之战时,蜀人曾经相助。关于蜀国的历史在先秦文献中一直没有详细记载,较早见于蜀汉时期扬雄的《蜀王本纪》,直到东晋常璩的《华阳国志·蜀志》中才较详细记载了关于蜀国的历史和传说。
宝墩文化(距今约4500—3700年)
约在公元前2500年至前1700年的宝墩文化是成都平原最早的考古学文化遗存。是古蜀文明的古城古国时期,也是古蜀文明的起源时期。继1995年宝墩古城发现以来,几座新石器时代的古城陆续在成都平原被发现:郫县古城、都江堰芒城、温江鱼凫城、崇州紫竹古城、双河古城等8座史前古城,其中又以宝墩古城面积最大、最为典型,由此命名为“宝墩文化”。宝墩文化的出土发现,证实了巴蜀地区也是中国文明起源的重要一元,与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中游的石家河文化交相辉映,进而说明长江流域文明起源的多样性。
建筑城的面积10—60万平方米不等,这些城址大多选择在河流台地上,并沿河流方向平行修筑,各个城址都有高耸的土筑城墙,有的还有宽大的壕沟,城址具有明显的防御功能,也可能与治水有关。房屋建筑以长方形的木(竹)骨泥墙方式修建,有的城址内还发现了大型礼仪性建筑,可能已形成拥有宗教和政治中心的中心聚落。生活生产工具主要使用通体磨制的小型石器,切割和钻孔技术也已被熟练地掌握。陶器以泥条盘筑加慢轮修整,器形富有变化,生产技术已十分先进,人们过着定居的农业生活。
十二桥文化(约在前1200—前600年)
三星堆在前1000年左右被废弃,文化中心转移到了成都平原的中心,是四川盆地青铜时代中期的一个考古学文化。十二桥文化承袭了大量的三星堆文化因素,又包含着许多新的文化因素,文化范围分布非常广泛。其中金沙遗址是三星堆遗址消亡以后,成都平原上新崛起的一个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的中心,是古蜀王国另一个都邑所在,十二桥文化是古蜀文明发展阶段中的又一个辉煌。约相当于华夏族记载中的杜宇时期。
十二桥文化以2001年初发现的金沙遗址规模最大,遗存最为丰富,出土文物等级最高,延续的时间最长。现已探明金沙遗址的面积在5平方公里以上,主体文化年代在商代晚期至西周时期。
金沙文化遗址(商代末年—春秋)
金沙遗址出土了大量的金面具,随同出土的象牙、玉器、金器、青铜器等珍贵文物多达6000余件,这些文物无论形制还是图案,都能轻易找到三星堆的影子。一个西周时期远离中原的瑰丽王朝出现于西南一隅,再次证明了长江文明与黄河文明一样,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晚期蜀文化(公元前600年至公元前316年)
即开明朝时期,相当于中原春秋时期至秦国占领巴蜀前,是古蜀文明发展中的最后一个高峰—晚期蜀文化时期。成都市区商业街发现的规模宏大的船棺墓地、新都马家等级高贵的木椁墓可能就是当时蜀王族或国王的陵墓。建筑于开明五世之前,蜀国的都城建于广都樊乡(即今天的四川省成都市下辖县双流县)。到了开明九世建都于成都。开明十二世时“五丁力士”开辟了石牛道,打通了从蜀至秦的通道。生活精美的漆木器,巨大的船形棺,极具地域特点的巴蜀式铜兵器,还有至今不能识读的“巴蜀图语”都成为此时期文明发展的代表。
古蜀王国的五位君王
一、蚕丛
蚕丛是古史传说中的第一代蜀王,常璩《华阳国志·蜀志》载:周失纲纪,蜀先称王,有蜀侯蚕丛,其目纵,始称王。
蚕丛是位养蚕专家,据说他的眼睛跟螃蟹一样是向前突起的,头发在脑后梳成“椎髻”,衣服样式向左交叉。最早蚕丛居住在岷山石室中。后来为了养蚕事业,他率领部族从岷山到成都居住。
蚕丛是中国华夏第一个把山上野蚕变为家蚕的人。他"衣青衣,劝农桑,创石棺",以其伟大的胆略和超群的智慧,在成都平原发展生产和经济,铸就了古蜀国的历史辉煌。蚕丛教民养蚕的故事广泛流传于川西地区,多地建有蚕神庙,供人祭祀。
二、柏灌
历史上对于柏灌的记录非常少,实际上它是古蜀国前期部落氏族社会时期的一个阶段,柏灌氏羌族。
柏灌是古史传说中的第二代蜀王,常璩《华阳国志·蜀志》记述:蚕丛之后,王曰柏灌。扬雄也写道,"蜀王之先名蚕丛,后代名曰柏灌,后者名鱼凫。此三代各数百岁,皆神化不死,其民亦颇随王去"。柏灌墓传说在温江区寿安镇。
三、鱼凫
鱼凫氏是古史传说中继蚕丛、柏灌之后第三代蜀王。常璩《华阳国志·蜀志》记述,柏灌之后,一次王曰鱼凫。王田于湔山,忽得仙道。蜀人思之,为立祠于湔。清代《读史方国记要》载:县(温江县)北十里,相传古鱼凫所都。
在广汉三星堆第三期所出的大批器物上不仅有鸟图案,而且同时还有鱼图纹饰。这一变化则反映出三星堆第三期文化与鱼族密切相关,或者说,它反映出鱼凫氏取代柏灌氏的历史事实。鱼凫王墓传说在温江区寿安镇。
四、杜宇
杜宇是古史传说中继蚕丛、柏灌、鱼凫之后第四代蜀王。常璩《华阳国志·蜀志》载:“后有王曰杜宇,教民务农。一号杜主···巴蜀称王,杜宇称帝。号曰望帝,更名蒲卑···乃以褒斜为前门,熊耳、灵关为后户,玉皇、峨眉为城郭。江、潜、绵、洛为池泽;以汶山为畜牧,南中为园苑”。
杜宇在巴蜀地区被奉为“农神之主”,民间有杜宇死后化为子鹃鸟的传说。李商隐《锦瑟》云:“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这里所展示的正是一幅笼罩着哀怨凄迷气氛的图画,象征着化为望帝冤魂的杜鹃。”
五、开明
开明是古史传说中继蚕丛、柏灌、鱼凫、杜宇之后第五代蜀王,又称鳖灵。传说为荆(今长江中游一带)人。常璩《华阳国志·蜀志》记述,杜宇时“会有水灾,其相开明决玉皇山以除水害。帝遂委以政事,法尧舜禅授之义,禅位于开明···开明位号曰丛帝。开明传十二世,开明五世自梦鹿移,乃徙治成都。”公元前三百一十六年,开明蜀国为秦所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