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来看BB姬beebeej.com
上班摸鱼吹水好快活

[灵魂摆渡人]欲医苦无药

注:基于心理咨询的保密原则,本文所涉案例,均对咨询者和相关人的姓名、个人信息、身份背景做了不影响内容的适度修改。


     
        春节,晚饭后,一家人围坐看电视。电话响起,我心想,希望不是咨询者,一看号码——徐大姐。

        电话里,她告诉我,她相识的一个人的姐妹今天喝农药自杀了,不知道为什么事。她说,别人不晓得,她是明白的,有时候日子真难,过不下去,这时候人就不怕死了……

        等等,徐大姐,你听听,有人死了,他(她)周围的人说什么——肯定说那个人傻,好好的日子不过,有什么事这么想不通要死呢?对吧,人家都这么说,你也听到了。外人代她可惜,最难过的是她的家人,死了人就没啦,命拿多少钱都换不回来。

        如果再像你,因为怕别人笑自己就要去死,那更不值了。你死了便宜谁,外人才不会负责,你死了只会害自己人。你死了,我还难过呢,就为我,你也要活,我天天巴你好,你知道啊……
       
        挂了电话,我长出一口气,告诉我妈:是那个老想自杀的大姐,唉,我真舍不得她。
       
       
        话一出口,我不由失笑。这些话,任谁也不会以为说话的是个职业心理咨询师,我敢肯定,我其他的咨询者也绝料不到我会这么说话。
       
        三个月前,徐大姐辗转找到我的咨询中心。

        徐大姐,生活在邻近城市的乡镇,四十多岁,初中毕业,家境殷实,家里一儿一女,丈夫为人本分,对她照顾有加。

        当姑娘时,她先后处了两个对象:经人介绍和现在的丈夫处过一阵,分手后和另一个自己中意的男友交往,尝了禁果之后觉得对方不成器,又与前者复合,不久发现自己怀孕,而后奉子成婚。

        二十多年前的往事,听上去和当下年轻姑娘会犯的糊涂别无二致。我没有狭隘的贞操观,不认为女性如此这般就算失足,身体是受人自由主宰的,不管是女人还是男人,但最好,你做的选择日后要能够自己承担。

        事情就坏在怀孕时间点的含糊上。

        当年,徐大姐顺理成章结了婚,糊里糊涂生了孩子。但这孩子到底是谁的呢?多年来,有时她自我安慰,也能抛到脑后安心过日子,但一想到家里唯一的男孩可能不是丈夫的骨肉,就惴惴不安,愧疚自责,觉得对不起丈夫,对不起孩子。

        这个封存在记忆中的秘密,多年来不为人知。

        一次在和一个熟人聊天时,她失言告诉了对方,结果这桩丑事就此在周围传开。要命的是,往事已往,后果却延续至今:作为当事人相安无事,一旦秘密被揭破,最坏的结果可能用家破人亡来形容也不为过。

        谁也不清楚究竟有多少人听说了她的秘密,别人有什么看法,会怎样议论也不得而知。她百口莫辩,也不能去辩,本来生活安逸的她,迅速掉进重度抑郁的旋涡。
       
        这个案例,难度最大的不是问题本身。徐大姐心软,厚道,待人大方,是个好人,但她的年龄、性别,背景、环境,知识水平和认识水平局限了她。

        同样一件事,同样主动的咨询态度,如果发生在另一个对于自我和生活更有自主意识的人身上,可能情绪反应不会这么失控,应对方式不会这么无措,咨询进展也不会这么缓慢。

        比方说,我不能跟她讲“智子疑邻”“此地无银三百两”,因为她听不懂——如果我把花一秒钟脱口而出的成语变成一个三分钟的故事,她可能还是无法完全领会。
       
        其实,认知流派的疗法,比如最经典的合理情绪疗法比较适用于她的问题,但这种疗法需要咨询者具备一定的理解和思辨能力。在越来越多的接触中,我发现,多种认知角度,结合口语话的

        措辞,加上高强度的情感刺激能使她有反应,就像点穴一样。比如,心理投射使她草木皆兵,见小店老板娘没和自己笑,她得出的结论是“她晓得了”;见门口的鞋匠对自己笑了笑,她得出的结论也是“他晓得了”。

        我问她:“那什么表情才是不晓得呢?”
       
       
        徐大姐老老实实地说:“好像我看谁都觉得他们晓得了。”

        “那人家做什么都不对啊,不笑不好,笑也不好——这就难了,该怎么对你是好呢。徐大姐你想想,恐怕是你自己的想法出了问题,你心里特别怕人知道,所以疑心生暗鬼,看谁都不对。”我这样帮她理解“心理投射”。

        比如,她早先一直有自杀意向,我跟她说:“你怕丢人,不想活了——等你死了,事情肯定闹大了,到时候所有人都知道了,你更丢人!就算你死了,什么都不知道了,不怕丢人,但你老公呢,你孩子呢?

        “你活着,就是保护你的家人,保护你最亲的人,你现在活着比过去重要多了!你千万不能死,你死了,我都要难过。我就想啦,徐大姐来找我,我没帮得到她,我对不起她啊!

        “徐大姐,不要看我比你小,我真要批评你,没有人害你,是你自己和自己过不去!人家能把你怎么样,能杀你?说你不好你就不活了,那谁想要你的命太容易了,笑你骂你就行了。你要勇敢,脸皮要厚,就是要活,就要过得好,让那些传你闲话的人看看!”我一跟徐大姐说话,就变了腔调,一时像个絮叨的大妈,一时像个激动的泼妇。这表演其实很累。

        这些话对她很有效,她听进去了,不停反复地跟自己念叨。这些话一直支撑着她。

        徐大姐时常感谢我,说我救了她一命,要不是我,她已经喝了农药。她目前的状况虽然说不上理想,但还算得上稳定,可以正常生活。
               
        来说说农药。

        某个农村妇女因家庭琐事或邻里纠纷服农药自杀,送医后被救或不治的社会新闻,不时出现在当地报纸的新闻版面,占据豆腐块大小。作为读者,你我见怪不怪,熟视无睹。

        调查表明,在西方发达国家,男子的自杀率为妇女的两至四倍。但在中国,自杀者有以下一些特点:

        女性自杀率比男性高出25%。中国是少数几个报道女性自杀率高于男性的国家之一(其他国家有科威特和巴林)。这一差异主要是因为农村年轻女性的自杀率高所致。

        农村年轻女性的自杀率比年轻男性高66%,但是在其他亚人群中男女的自杀率接近;农村的自杀率是城市的三倍。统计数据表明,90%以上的自杀发生在农村,其中大多为农村年轻女性。

        58%的自杀者选择服用农药或鼠药,75%的死者家中存放有上述毒药。人口基数和自杀比例,使中国农村妇女自杀人数长期占据世界之首。

        农村、女性、农药,几乎是“中国特色”的自杀三要素。

        农村妇女自杀常服用强力农药,因为在中国农村,农药很容易获得。面对自杀,城市人在考虑割腕、自缢、跳楼、投河、开煤气哪一种方式时,农村人已经走进厢房,拧开一瓶乐果。

        从农村社会环境来看,在沉重的封建桎梏之下,女性往往首当其冲成为牺牲品;从群体特征来看,农村女性教育程度低、认知有限、视野狭窄,抗压能力和应对能力低下。
       
       
        当一个城市女性还尚存动力和希望时,她们常常已经无力而绝望了。这是一群绝望的弱者。

        自杀是中国农村女性对于人生的主要选择之一。读一读这句话,体会一下其中的荒谬和悲凉。
       
        中国农村是一个充满矛盾的意象,既有一派恬静的田园风光,又有三五成群好事者的眼光;既有朴实好客、夜不闭户的民风,又有门户洞开、毫无隐私的习俗;既有直射在面庞上的阳光,又有上千年封建思想投下的阴影;既充盈着油菜花香,又充斥着飞短流长。

        这是病态的。

        那里,并非世外桃源,而是更原始的人性置于更原始的环境。那里,至今是封建的沃土,意识的愚昧和环境的严酷相互作用,相互助长,相互滋养。身处其中,一个人自我何在,如何自处,去向何方?

        那里,从来不是道德的净土。缺乏理性,使农村的“丑闻”“孽情”“不伦”的发生率远高于城市,甚至司空见惯,关键只在于是否“被公开”。

        一件被公开的丑事,意味着你将在漫长的时间中背负所有人不分皂白、理所当然、肆无忌惮、袖手旁观、冷血无情的议论、裁判、嘲笑、唾弃、指指点点。

        举个例子,如果一个女性被强奸了,那么她得到的不是同情、安慰、帮助,而是众人冷漠的好奇心,是再一次被所有人用眼光和言语“强奸”。但,如果这件事发生在别人身上,这个女性则会反过来成为强奸者。

        我们,在强奸自己。我感到不寒而栗。
       
        徐大姐不止一次地跟我说:你不晓得,我们乡下跟你们城里真的不同。

        我没有切身体会,但我多少能触摸到那东西的冰冷与残忍。我们的农村生了病。欲医苦无药。

        我无意指摘我附属的文化血统,我身处的时代社会,我的祖国和同胞,我自己也并不高明多少。万事万物都在演变的进程之中,从生到死,自弱变强,由盛及衰,唯合理接纳,耐心等待。

        只是,有些改变对于时间是一瞬,对于一个生命,却是一生。只是,徐大姐,我舍不得你。

赞(0) 打赏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BB姬 » [灵魂摆渡人]欲医苦无药
分享到: 更多 (0)

相关推荐

  • 暂无文章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

BB姬

联系我们联系我们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