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
之前教科书上说是动物尸体漫长演化形成的不可再生的资源。现在越来越不可信,1数量太大,历史上的动物
虽多但是绝大部分都是被分解的,哪有形成如此庞大量的石油。2是压在地下缺氧状态还是有厌氧生物会分解。3是动物的骨骼会形成化石。我觉得石油更可能是一种形成复杂缓慢的矿物,可再生。
乘热吃,喝热水
乘热吃有害健康,过热的食物会刺激脆弱的食道黏膜,长期容易癌变。喝烈酒也会刺激食道黏膜。
适量饮酒有益健康?
酒精是一级致癌物,最高等级的致癌物,能少则少,不存在适量饮酒有益健康。
二手烟危害更大?
二手烟经过燃烧比一手烟危害更大?我第一次听就觉得奇葩,难道抽烟的人闻不到二手烟,1+2小于2?这个危害有人测量出来过?
地震仪
史记通篇就一小段文字记载地震仪的形状而已。没有什么高精尖技术,也没有任何制作难道,完全没有科学道理。
赵括和长平之战。
纸上谈兵是后世的人黑的,当时没有纸。赵王中了反间计?我觉得没可能,赵括是不得不的选择。
先说下简单经过,魏国在秦国和赵国不远的地方有块地上党,秦国不断打,魏国守不住了,于是想出来干脆送给赵国,对赵国来说这也是个烫手的山芋。接受吧,得罪秦国,秦国肯定继续打这个地方,要硬刚秦国。不接受吧,秦国肯定马上拿下这快地,如虎添翼,以后更不好对付了。君臣一番讨论,最后决定接受这块地,派最信赖的廉颇领兵去接受。
我个人观点是这样做什么问题,如果拒绝接受,壮大秦国,此消彼长,是非常短视的行为,要知道秦国往东就是被赵国卡住,拿下上党,下一步一定是打赵国。
廉颇驻军了之后,秦国果然攻打上党,赵国窝囊的就是廉颇打不过,只能筑壁防守,就这样还不断呼叫援军,赵军不断增援之后,秦军也不断增援,经过3年对峙,两国堆积了上百万军队在前线,这个时候就考验综合国力和后勤了,以当时的生产力就是全民皆参战和搞后勤了。赵国国小人少,压力更大,后勤运粮需要自东向西运量,西高东地还要翻山啥的,补给困难。而秦国也好不到哪去,秦国虽然地更大人更多,但是兵力也更多,后勤运粮虽然自西向东可以借助水道顺流而下,但是不是全部都可以,该背的时候也得背,该翻山的时候也得翻山,而且路程较远,两国各有优缺点吧。两国都不好受,都得忍着,如果退让了,那么就一败涂地,但是这样不断增援总先有一个挺不住吧。结果就是赵国先扛不住了,城中无粮了,六国不借粮,因为廉颇守着不出,秦军骑兵绕过骚扰粮道,赵军更缺粮了。这个时候要和谈没可能了,要么撤军毫无士气被追杀但能保留些许实力,要么背水一战,都是下下之选。赵国的选择就是背水一战,背水一战问题就来了,打了3年败仗的廉颇再指挥这个战役不适合了。只能换帅,但是换帅又没有威望高的名帅,只能从年轻人里选了。古代的惯例就是子承父业,将军生儿子还是当将军,优势是有父亲军中的关系和威信。所以选中赵括我觉得是很正常的事情,因为并没有其他人选。
当时兵力秦军多于赵军,赵军缺粮,战斗力下降,所以除非奇迹本来就很难赢秦军。史记的不合理之处还有赵军伤亡只有5W,被俘40W,秦军伤亡20W.战斗伤亡差别太大,不知道的还以为赵军胜利秦军失败呢。
现在来看,我觉得赵国唯一的胜算就是一次性大增援之后马上与兵力不足的秦军决战,还有胜机。如果胜利了,在秦国无法判断赵国最终实力下放弃,再找机会。如果败了,实力不至于损失太大,这个时候向其它5国求援希望就大了。其它国家也要赵国去刚秦国,他们既怕秦国,也怕赵国一旦击败秦国一家独大,所以最好两败俱伤,这也是拒绝援助赵国的主要原因。如果赵国脆败,他们只能帮赵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