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来看BB姬beebeej.com
上班摸鱼吹水好快活

[Missing Yue]我们研究了美国总统的最爱电影榜单,发现最懂电影的是……

我们研究了美国总统的最爱电影榜单,发现最懂电影的是……

  灰狼四年前,在唐纳德·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之前,法国星战迷社区网站「黑曲奇」恶搞了一张图片,将1988-2020年美国大选的结果和乔治·卢卡斯的《星战》六部曲联系起来。
  

 

  虽然是恶搞,但也是神奇的比喻,甚至可以说是一种「预言」。如果我们将共和党和民主党视作《星战》中的帝国和反抗军,那么老布什(《幽灵的威胁》、克林顿夫妇(《克隆人的进攻》、小布什(《西斯的复仇》)、奥巴马(《新希望》)、特朗普(《帝国反击战》)无论从主题上还是从时间线上,竟然和《星球大战》六部曲的人物、故事序列惊人地一致。该网站认为2020年的剧情会是《绝地归来》,可能因为个人倾向,作者将伯尼·桑德斯视为新的救世主,今天我们知道,是小约瑟夫·拜登接替了他「绝地归来」的任务。
  

 

  《绝地归来》(1983)从这种调侃和讽刺中,我们不难看出美国总统更迭和电影故事有着某种程度的内在关联,毕竟我们今天经常说总统竞选比电影还好看。但除此之外,美国总统和电影之间还有更深度的联系,比如说,人们最喜欢津津乐道的历届美国总统的白宫放映、观影趣味以及私人榜单。白宫内的电影放映可以追溯到1915年,是为当时的总统托马斯·威尔逊放映了格里菲斯的经典影片《一个国家的诞生》,然而这部美化黑帮、歧视黑人的影片事后给他带来了极大的麻烦。
  

 

  《一个国家的诞生》(1915)后来,白宫一楼修建了一个私人影院,是1942年由罗斯福的衣帽间改建的。这个影院类似于一般多厅影院中的VIP厅,仅有几十个座位,座椅奢华,有厚毛绒地毯,前排有脚凳。历任的白宫放映员都会记录和整理总统所看的片单,而他们观看影片的次数和媒体上所宣称的喜好,则能概括出这个特殊群体的观影趣味。通过各路美国媒体上的顺藤摸瓜,我们可以大致归纳出以下美国总统的「最爱」清单。这些选片趣味既和总统们本人的经历、审美相关,也和当时的时局相关:富兰克林·罗斯福:《米老鼠》系列、《我不是天使》、玛娜·洛伊主演的影片
  

 

  《米老鼠的音乐会》(1935)罗斯福执政的时候恰恰是美国大萧条时期,他的「炉边谈话」就是向当时吃不上饭的美国民众灌鸡汤的方式。为此,他经常在办公室观看迪士尼公司的米老鼠系列以获取灵感,毕竟米老鼠动画就是让底层民众逃避现实的文化产品,也是他们最喜闻乐见的作品,这一点在《苏利文的旅行》(这也是罗斯福时代制作的一部影片)中交代的再明白不过了。哈里·杜鲁门:《侠骨柔情》(1946)德怀特·艾森豪威尔:《正午》(1952)、《锦绣大地》(1958)
  

 

  《侠骨柔情》(1946)杜鲁门和艾森豪威尔都是军人出身,都来自中西部地区,也共同钟爱西部片这一「美国神话」,并且把其中的英雄作为自己的理想化身。其中杜鲁门喜欢的是亨利·方达,而艾森豪威尔则更钟情加里·库珀和格里高利·派克,毕竟他本人在现实中也追求这种公义、谦和的形象。
  

 

  《正午》(1952)另外,艾森豪威尔在电影方面有某种道德洁癖,当时著名演员罗伯特·米彻姆因为吸毒被捕,他便拒看一切和米彻姆相关的影片。约翰·肯尼迪:007影片、约翰·韦恩的西部片、《斯巴达克斯》(1960)、《罗马假日》(1953)、《黑岩喋血记》(1955)、《硫磺岛浴血记》(1949)、《满洲候选人》(1962)
  

 

  《斯巴达克斯》(1960)JFK是人中龙凤,自己也风流倜傥,百花丛中过。因此他作为集绅士特工和泡妞达人一体的007头号粉丝也就不足为奇了。值得一提的是,他在第二部007电影《来自俄罗斯的爱》上映次日就于达拉斯被枪杀了,而这部影片的改编也是因为他喜欢这本小说而被制片商提上日程的。
  

 

  《007之来自俄罗斯的爱》(1963)他也喜欢约翰·韦恩、兰道夫·斯科特的西部片,当然他最受人关注的就是和玛丽莲·梦露的地下情,1962年梦露在肯尼迪45岁生日宴上演唱了《总统生日快乐》,这首歌后来也以cosplay的形式被吕克·贝松搬到了《这个杀手不太冷》中。
  

 

  肯尼迪与梦露因为肯尼迪有腰背痛疾,他在白宫放映厅里特制了一张摇椅。后来病情恶化,他不得不制作了一张矫正床,并撑在枕头上看。有点讽刺的是,尽管他很喜欢看电影,却对情人玛丽莲·梦露主演的影片没什么兴趣。兰登·约翰逊:《约翰逊纪录短片》《搜索者》(1956)理查德·尼克松:《巴顿将军》(1970)《胜利之歌》(1942)杰拉尔德·福特:《小鬼当家》(1990)
  

 

  《小鬼当家》(1990)兰登·约翰逊是个深度自恋者,他最喜欢的就是反复看一部关于自己的纪录片,片长10分钟,由格里高利·派克担任旁白。这部影片是肯尼迪遇刺后,他为了向美国观众介绍自己而委托美国新闻处制作的。类似地,理查德·尼克松这样的高度权力欲者自然会首选《巴顿将军》,他看了至少6遍,据说此片激励了他拍板向柬埔寨和越南出兵;福特这种大财团出身的总统喜欢《小鬼当家》也不意外——这部影片是他退休后才上映的,而福特任职期间白宫影院近乎处在闲置状态。
  

 

  《巴顿将军》(1970)以上三人都算不上严肃电影迷,口味也无法说明问题。在整个美国历史上,最大的影迷当属吉米·卡特与罗纳德·里根。吉米·卡特:《总统班底》(1976)、《午夜牛郎》(1969)罗纳德·里根:《正午》《生活多么美好》(1946)、《音乐之声》(1966)、斯图尔特及他自己演的电影
  

 

  《风暴警告》(1951)卡特绝对是美国总统中的「超级影迷」,根据白宫博物馆统计,他在白宫的四年中进行了480场放映,平均每2-3晚就看一场,这让他在一个任期内看的电影比里根在两个任期内看的还要多(任期内看过200多部影片的艾森豪威尔只能屈居第三)。卡特最喜欢的是以水门事件为故事核心的《总统班底》,此外他还在白宫私人影院放映过《午夜牛郎》这样的X级影片,也算是前无古人。
  

 

  《总统班底》(1976)另一位超级影迷里根,本身就是电影明星出身,这也让他特别钟爱自己演戏期间的经典影片(《正午》《生活多么美好》《音乐之声》以及他好友詹姆斯·斯图尔特的影片),这也是好莱坞的第二个黄金时代。里根和其他总统的一个不同之处在于他的影片大多数不是在白宫私人影院看的,而是在美国总统行宫戴维营里面看的。当然,里根和电影结缘的另一个重大事件发生在1981年,刚刚任职69天的里根就被一位狂热的影迷约翰·辛克利的影迷行刺了,根据事后呈供,这位影迷的动机竟然仅仅是为了引起当时女明星朱迪·福斯特的注意。老布什:《萨帕塔传》(1952)、《最长的一天》(1962)小布什:《老爸老妈的浪漫史》(2005-2013)、《梦幻之地》(1989)、《我们曾是战士》(2002)、《黑鹰坠落》(2001)
  

 

  《最长的一天》(1962)后里根时代,共和党的布什父子都属于没什么文化的粗俗生意人+战争爱好者,他们的选片口味也是一脉相承:老布什最喜欢《萨帕塔传》,并以此命名了自己的石油公司(Zapata Corporation);小布什的榜单上则既有《老爸老妈的浪漫史》这样的情景剧,也有《梦幻之地》这样的家庭奇幻片,还有《我们曾是战士》这样的时局影片,审美让人琢磨不透(或者说这些片单反映出小布什根本对任何电影都缺乏兴趣)。
  

 

  《我们曾是战士》(2002)值得一提的是,小布什TOP片单中的《黑鹰坠落》也是他的死对头萨达姆·侯赛因喜欢的影片。比尔·克林顿:《正午》《卡萨布兰卡》(1942)希拉里·克林顿:《绿野仙踪》(1939)、《卡萨布兰卡》《走出非洲》(1985)贝拉克·奥巴马:《教父1-2》(1972-1974)《卡萨布兰卡》《为所应为》(1989)
  

 

  《卡萨布兰卡》(1942)和布什父子相比,克林顿·夫妇、奥巴马简直就是典型的文艺青年,三人均将《卡萨布拉卡》列入TOP榜单,足可见他们都有一颗「我们拥有巴黎」的浪漫心(另一种解释则是Casablanca在西班牙语中的意思就是White House)。克林顿最喜欢的影片是《正午》,白宫放映员称其看了足足17遍。奥巴马则是其中最合格的影迷,他喜欢的电影目录很长,包括《教父1-2》《阿拉伯的劳伦斯》《为所应为》(这是他跟妻子芭芭拉一起看的第一部影片,也是黑人导演、演员主创的影片)等等,他也是《别告诉她》的热情鼓吹者。
  

 

  《为所应为》(1989)通过总结他近年来在ins上曝光的年度榜单,我们会发现这种迷影倾向是有迹可循的,也就是他最欣赏多元族裔、底层生活和社会议题的影片。唐纳德·特朗普:《公民凯恩》(1941)、《黄金三镖客》(1966)《教父》《好家伙》(1990)、《乱世佳人》(1939)
  

 

  《公民凯恩》(1941)特朗普是里根之外唯一有过(龙套)演员经验的人,但他的电影品味谈不上精致,虽然他TOP片单上的《公民凯恩》《黄金三镖客》《教父》《好家伙》《乱世佳人》都是毋庸置疑的影史佳作(这是他应Movieline的邀请而列的榜单),但他也同时表示很喜欢尚格·云顿主演的《拳霸天下》(1988)。特朗普本人在2007年于好莱坞星光大道留名,但他上任后的种种政策导致这颗星最终被彻底移除。他的民粹倾向和挑衅言论也笼罩着电影圈,最典型的就是公开抨击奉俊昊的《寄生虫》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乔·拜登:《火的战车》(1981)
  

 

  《火的战车》(1981)拜登能否当选此刻仍属未知,虽然他未必是影院的常客,但他仍然有自己的影片列表,最喜欢的就是八十年代的奥斯卡最佳影片《火的战车》。这部影片不差,不过太大路货,看来他的电影品味其实还不如特朗普……目前谁是白宫最大的影迷,我们还不好断定,但美国总统们的观影趣味,却让我们有了一些不同的解读方式。像影评人克里斯·娜莎瓦蒂就把总统最喜欢的单部影片和其在任时候的最典型历史事件联系(绑定)在一起。比如《小鬼当家》说的是一个孩子留在被小偷袭击的大房子里,而福特则是一个幼稚的副总统搬到了以前被窃贼(尼克松)居住的房子里。
  

 

  《小鬼当家》(1990)这些解读,或许带有一些主观臆断和过度阐释,但类似的倾向,或多或少也有部分的存在。我们在眺望理解美国总统观影喜好的同时,也不难发现这些喜好确实承载着不同时代的意识形态、产业模式或者社会思潮。我们可以粗略地将美国总统的迷影和美国电影产业的平行发展做一个划分:(1)流行商业期(1933-1963)这个时代一直从罗斯福持续到到肯尼迪,是跨越二战胜利前后的30年时间,也是美国跻身世界第一大国、民众荣誉感和凝聚力最强、好莱坞片厂制度最兴旺、电影类型最发达的时期。总统普遍喜欢最新的流行商业电影,他们的喜好也反过来对电影制片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我不是天使》(1933)其中罗斯福时代属于迪士尼的上升期,杜鲁门和艾森豪威尔时代是西部片的黄金期,肯尼迪时代恰逢007电影的诞生。这些影片虽然风格口味不一,但都属于古典好莱坞的「类型片」,属于制片厂出品以及当时的流行文化。(2)迷影衰落期(1963-1977)这个时代从约翰逊持续到福特,总统们普遍对电影缺乏真正兴趣,这与当时的好莱坞衰落、制片厂破产、更多元的休闲方式、电视的普及相关,当然也与越战、冷战、性解放、民主运动、嬉皮文化等社会思潮相关。
  

 

  《教父》(1972)该时段也几乎和我们常说的「新好莱坞」时期重合,当时好莱坞电影有「重返欧洲」的迹象,商业性普遍不强,除了《教父》《巴顿将军》等个别案例外,好莱坞很少有拿得出手的具备票房号召力的大电影。(3)疯狂迷影期(1977-1989)这个时代从卡特到里根,为期12年,是斯皮尔伯格等导演再度将产业盘活的时期,好莱坞重回正轨。同时,欧洲的迷影运动也波及到美国,导致影评的兴盛和观众的狂热。这甚至让卡特重新审视并喜欢上新好莱坞时期的《午夜牛郎》等边缘类型的、富于严肃社会议题的影片。
  

 

  《午夜牛郎》(1969)里根的迷影热情也丝毫不减,他甚至占用自己的办公时间看电影,曾经因为电视上播映《音乐之声》而逃避审阅第二天需要处理的政务手册。(4)老片怀旧期(1989-2020)这段时期是前文所提到的「星战寓言期」,跨越从海湾战争到当代国际反恐的30多年。从老布什到拜登,他们最喜欢的电影几乎都是任职前的几十年中上映的,除了小布什这个假装热爱时政的总统之外,没有人将新近的影片列入自己的TOP榜单。其中的缘由,一方面是因为审美装点的问题,另一方面则是因为这段时期好莱坞的电影生产、出品质量确实已经和古典好莱坞时代无法同日而语。通过这种双重的轨迹变化,我们不难看出美国电影产业和美国政治均存在一种「美学的退化」,它始于1989年左右,并在小布什执政的2000呈现出一个大幅滑落的拐点——乔纳森·罗森鲍姆在其著作《电影再见,迷影你好》中就坚持这样的观点(除了学者之外,抨击布什及其政府的影片制作也是层出不穷)。此时出现的伊拉克、阿富汗战争推动了战争直播和CNN的强势兴起,却也几乎让战争大片退出了好莱坞的中央舞台。自此之后,无脑的科幻大片(以复联为代表)主宰了好莱坞产业,特效至上成为真理,传统的杀手锏——剧本建构和明星魅力也已经转入了美剧生产。
  

 

  《007之诺博士》(1962)在这种形势下,在一个排他性、霸权主义蒸蒸日上的美国,总统的「怀旧向迷影」也就成了必然的选择,这种迷影寄托几乎都回到了1930-1980年之间的时代,一个无论政治还是电影生产都相对纯真的时代(比如拜登所喜爱的《火的战车》那个励志的白衣飘飘时代)。但这已经是一个遥不可及的历史乌托邦、一个不可能再重建的幻想了。即使将民主党和拜登的可能的胜利想象成《绝地归来》,也不过是维持某种幻觉,丝毫于事无补。
  

赞(0) 打赏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BB姬 » [Missing Yue]我们研究了美国总统的最爱电影榜单,发现最懂电影的是……
分享到: 更多 (0)

相关推荐

  • 暂无文章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

BB姬

联系我们联系我们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