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来看BB姬beebeej.com
上班摸鱼吹水好快活

清朝名臣姚启圣:康熙对他又爱又恨,晚年病逝丧葬费都要靠借[13P]

 

我就在这里,等风也等你


安于得失,淡于成败,缘于皇会,归于1024!

 

「皇会老男人」

请君欣赏

图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姚启圣画像

俗话说,伴君如伴虎,这话一点儿也不错。古往今来,围绕在当权者身边的重臣,往往只能风光一时,风光过后,不是"了事拂衣去,深藏功与名"的洒脱与淡然,而是"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的心酸和无尽的悲凉。清朝名臣,姚启圣,就是这样的代表。

作为历史剧,已故知名作家二月河的作品《康熙王朝》可谓经典至极,剧中人物的塑造深入人心,姚启圣也是一个让人久久难以忘怀的角色。现实中的他大器晚成,劳苦功高,为康乾盛世的缔造立下汗马功劳,可是,却是康熙最恨的人,曾被批复"永不叙用",晚年病逝福建,丧葬费还是儿子借来的。落得凄凉的晚景,是他罪应至此?还是另有冤情?

 

电视剧《康熙王朝》中的姚启圣

耿直的性情遇上了污浊的大环境
姚启圣是浙江会稽人(今浙江省绍兴市),三十岁时因在路上遇到清兵侮辱女子,上前假装好言相劝,随后拔剑出鞘,将清兵杀死,救下女子送其回家。虽一生中功劳无数,但康熙对他的感情却是相当复杂,有赞许,有忌恨,有信任,也有作为皇帝所特有的蔑视。而姚启圣对康熙,除去臣子对皇帝固有的敬畏,还有更有对伯乐知遇之恩的感激和钦佩,更有一丝丝汉人对满人的鄙夷。

 

会稽山水

康熙十四年,姚启圣帮助康亲王剿平靖南王耿精忠,被康熙提拔为江温处道佥事(相当于今天浙江省内一个行政区划的助理或副职)。此后几年,姚启圣还亲自掏钱为国家扩充军备、训练军队,这让康熙大为感动。

 

靖南王耿精忠

尽管姚启圣颇具争议,但康熙仍然对其极度信任
直到康熙二十年,左都御史上奏折弹劾姚启圣的几大罪状:"克扣军饷、搜刮民脂民膏;谎称家徒四壁,实则家财万贯;随意拆毁福建民居,建亭台楼阁供自己享乐;私自打破海禁政策,有通敌之嫌。"

这几条罪状,条条都是康熙最不能容忍的。但是康熙明白姚启圣的为人,他性情耿直,刚正不阿,对官场上的恶习十分不齿,因此得罪了不少人。这种正直清廉、不结党营私的臣子,正是康熙需要的。然而这种来自上级的信任却是可遇不可求的,因此,姚启圣对康熙更加钦佩、也更加忠心。

 

《康熙王朝》 陈道明扮演的康熙皇帝

但是,作为皇帝,一个帝国的统治者,康熙不喜欢姚启圣的性格,他并不完全接纳这个劳苦功高的臣子。因为康熙比谁都明白,姚启圣虽然感激自己的知遇之恩,钦佩自己的雄才大略,但实际上还是不接受自己、看不惯官场上的虚伪与狡诈。

纵观姚启圣的一生,可用"骄傲"二字概括。康熙对他可谓"又爱又恨"。他不像李光地那样对康熙言听计从,也不像周培公那样直言顶撞,而是顺从中有些反叛,钦佩中又有桀骜不驯,巧舌如簧,一针见血地讽刺朝中官员。所谓爱之深,责之切,对这个国家的热爱和责任感使得他极尽批判之能,只为给当时污浊的官场带去一丝清风,尽管个人的努力在大环境面前如蜉蝣撼大树,但他的风骨值得后人敬仰。

为弥补禁海、封锁台湾给沿海居民造成的损失,康熙下令,凡迁地的居民都可得到土地和银两,可百姓实际得到的银两远远少于应该得到的,姚启圣心里知道这是被各级官吏层层克扣的结果,可面对责问,他仍无能为力。他说,他恨死了这些蛀虫,可是为了完成海禁,他只得这样做。这种无奈是官员的良心,是真正的体恤百姓,也是看透世道的清醒与消极。
 

清朝海上贸易 繁荣稍纵即逝

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
作为一个国家的统治者,面对这样有能力、有脾气的下属,康熙定要挫一挫他的"锐气",这才有了革职、架空等"坎坷",也曾将他独自关进牢里三个月。即使万般孤寂,姚启圣却依然向狱卒讨要书籍,坚持读书!这是文人特有的坚持与"固执",即使身陷囹圄,依然不会忘记思考。

海禁政策虽被后世评价为"闭关锁国"的开始,但"脱离时代背景去评判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无异于耍流氓"在那个时代背景下,此举是保障沿海居民百姓安定生活的关键。它的确有诸多不足,但却保全了沿海地区不受海上敌人的侵扰。单凭这一点,就足以显示姚启圣的胸襟与魄力。

 

耿精忠铸造的钱币

康熙二十一年,姚启圣即将收复台湾之时,康熙却派了施琅前去主攻。这相当于变相地架空。攻下台湾后,功劳全被施琅抢走,前期的铺垫也十分重要,但朝廷和历史对此不管不问,将功劳全部归于施琅。而施琅却是姚启胜亲手举荐的,心里的各种滋味,恐怕只有姚启圣最清楚。返回福州后,姚启圣闷闷不乐,不久旧疾复发,病逝福州。享年六十岁。这实际上也是康熙作为统治者与姚启圣作为臣子之间的"争斗",康熙势必要挫一挫姚启胜的傲气,才会毫无征兆地空降一位将领,抢了原本应属于姚启圣的功劳。被人抢了功劳却不争不抢,不做任何辩解,默默地吃了哑巴亏,最后抑郁而死,这恐怕不是他的作风。

然而精明如姚启圣,他也看透了这一点,自己的一生不过都是皇帝手中的棋子,纵然心怀国家、心怀天下,也逃不过任人摆布的结局。这场与皇帝的较量中,自己终究还是败了。可试问,古往今来,又有谁?真正迎来了胜利呢?

 

施琅

姚启圣死后,康熙并未因他死于任上而追封谥号,这显示康熙对他的恨。朝廷追查之下,发现姚启圣私吞军费四万余两帑金,理应追缴,但康熙感念姚启圣生前功劳,下令不予追缴,这也算是康熙给自己"亦敌亦友"的伙伴一个最好的归宿,倘若姚启圣在天有知,也可以含笑九泉了。他这么争强好胜的人,不至于败得很惨,皇帝还是给了他应得的荣光。既不追封谥号,也不追缴赃款,饱含了康熙对他又爱又恨的情绪,爱他的能力,恨他的骄傲。

大音希声,大相无形
姚启圣作为一个在正史上有一席之地的清朝汉人官员,除了拥有不凡的谋略与功劳,还有更多的勇气与决心。在他心里,国家是第一位的,其次才是统治者和其他官僚。这是一种孩童特有的纯真与包容,心怀天下,大爱无疆。康熙在某种角度和姚启圣十分相像,他们心系黎民苍生,为了家国天下鞠躬尽瘁,奏响了属于那个时代的最强音。

 

耿精忠

大音希声,大相无形,姚启圣的原则决定了他不与那个时代同流合污;他的性格决定了他不能完全被康熙接纳;他的能力和胸怀决定了康熙是他最亲近的人。对于姚启圣来说,只要能够造福一方百姓,是否被同僚喜欢和认可又有什么关系呢?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历史上对清朝皇帝的评价远高于明朝皇帝。即使清朝晚期,我国丧失了主权和完整的领土;即使清朝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即使"海禁"政策是闭关锁国的开始,但清朝历代皇帝勤勉为政、励精图治,敬业程度是明朝皇帝比不了的。

"知人善任"是除了皇帝的勤勉以外成就康乾盛世的另一个原因。尽管康熙曾说过对姚启圣"永不叙用",但是在国家大义面前,他做出了让步。这不仅为国家的进步创造了可能,还让姚启圣对自己、对国家忠心耿耿,"清朝第一帝"这个称号,康熙当之无愧!

 

姚启圣墓

姚启圣是一代名将,也是一代名臣,更为难得的是,他遇到了千古一帝——康熙皇帝,给了他施展才华的机会,也让他为自己的错误付出了较轻的代价,因此,他是幸运的。

 

赞(0) 打赏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BB姬 » 清朝名臣姚启圣:康熙对他又爱又恨,晚年病逝丧葬费都要靠借[13P]
分享到: 更多 (0)

相关推荐

  • 暂无文章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

BB姬

联系我们联系我们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