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虽然亡在了戈尔巴乔夫手里,但此人不过是加速了苏联的解体,苏联解体的根本性原因不在于人,而是在于建国之初的理论和实际之间存在严重的矛盾和冲突,直到苏联解体,也未能解决。苏联历代领导人虽然都想解决,但是,无论是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斯大林高度集中的工业化模式、赫鲁晓夫的解冻改革、勃列日涅夫的扩张主义,又或是戈尔巴乔夫的西化改革,都没有解决问题,最终还是未能阻止苏联的解体。
苏联历史大致分为三个时期:
1.早期的列宁主义时期;
2.工业化的斯大林模式时期;
3.二战后时代以及冷战时期的帝国主义时期。
矛盾1:先进的革命理论与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列宁在论述无产阶级革命时认为:无产阶级革命却是发生在社会主义结构的现成条件没有具备或几乎没有具备时开始发生的。
不过这却是似乎违背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一种社会形态,在它还能促进生产力发展时绝不会灭亡;一种社会形态,在其所需要的物质条件被满足绝以前不会出现。
马、列对于社会主义的不同论述,我认为于马克思是对的。
资本主义确实有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时至今日,资本主义依然在推动生产力的革新。那么,按照马克思的理论,资本主义就不会灭亡,所谓的社会主义也不会出现。而建立之初的苏联,基本上就是一个嫁接在农业国之上的国家资本主义。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列宁会在击退14国武装干涉之后推行新经济政策,允许私人资本和外国资本的存在,因为列宁和他所建立的苏联必须为社会主义存在创造出物质条件,后来的斯大林模式同样如此,不仅仅是为了应对外部的威胁,也是为社会主义的出现创造物质条件。
新经济政策不是和社会主义理论矛盾吗?社会主义革命是不是一场骗局呢?那么为什么还要革命呢?这也就引出了苏联的第二个矛盾。
矛盾2: 国际主义和民族主义
熟悉沙俄历史的朋友应该知道,俄罗斯和西方在历史上总是处于一种若即若离的关系。有时,西方是俄罗斯倾慕的对象(彼得大帝改革);有时,双方是合作关系(俄罗斯帮助西方镇压1848革命);有时,俄罗斯又处于西方的对立面(克里米亚战争时期)。基于这样一种复杂的关系,俄罗斯并不能完全获得西方社会的信任,因此也难以完全融入西方。19世纪寄希望于依靠西化改革来完成现代化的失败也就不难理解了。(事实上,在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也曾试图再次向西方靠拢,但再一次遭到拒绝。)西化改革失败也促使斯拉夫主义、民粹主义和社会主义者三者合流,并最终导致革命。因此,俄国革命根本就不是一场纯粹或者由社会主义者占主导的社会主义革命,而是混杂了多元诉求的民族革命。(甚至列宁本人也希望建立一个拥有西式装备但保有俄罗斯灵魂的国家,也即“俄学为体,西学为用”,这也是任何后发国家都必须面临的情况:在现代化和民族主义之间进行权衡。)俄国革命,本质上是走投无路之下的无奈之举。
社会主义的革命理念和隐伏 于革命之下的多元诉求导致了后来出现的必然冲突:斯大林和托洛茨基之争——是继续输出革命建立社会主义世界还是巩固革命成果在一国之内建立社会主义?最终的结果早已注定,斯大林获得了胜利,这是从革命一开始就注定的必然结果。
从国内层面来看:
首先,社会主义对于马克思主义者来说是终极目标,但是对于民族主义者和民粹主义者来而言,社会主义革命仅仅是实现国家富强及个人平等的手段,社会主义革命作为走投无路之下的一个”变计“,是可以吸引上述两派参与的,但是,国际性的革命并非是他们的目标,他们自然会反对,托洛茨基做为一个上层社会出身的理想派革命家来说,是不知道这些的,而长期从事基层工作的斯大林却对此十分清楚(这也是斯大林在取得政权之后发动大清洗的原因之一,无产阶级革命者对于革命队伍中的民族主义、民粹主义以及其他一些别有用心的参与者的态度,是不言而喻的)。
其次,物质诱惑对于一个出身贫穷的人或国家都是难以抗拒的,如果要发动世界性的革命,就势必要和资本主义国家进行全面接触,那时,面对来自西方的物质诱惑,那些出身于农民家庭的苏联革命战士能否继续保有革命热情,能否抵抗来自资本主义的糖衣炮弹而不被击垮,还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事实上,在二战后,很多从前线回来的苏联士兵都从西方摄取了大量消费品,甚至连朱可夫也把戈培尔的别墅整体搬回了苏联)。 做为一个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的革命者来说,斯大林不可能不明白这些,这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斯大林时期为什么会进行恐外宣传,为什么会推行封闭的集体化管理,为什么会进行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抵消部分来自资本主义消费文化的影响。
从国际局势来看:
在资本主义剥削全球的背景下,世界被分成两个部分:帝国主义和被殖民国家。帝国主义内部的无产阶级也是殖民活动的受益者,如果在帝国主义内部输出革命,他们的无产阶级会支持吗,他们会为了一个看似虚无缥缈的目标放弃自己的切实利益吗?答案是否定的。
如果在被殖民国家输出革命呢?那么,问题来了:苏联是和殖民地平等交流,互惠互利呢(从理念上来说应该如此)?还是用各种手段威胁他们走苏联的道路呢?我们先假设一下平等交流:由于殖民地没有完整主权,他们被帝国主义不断的压榨,平等交流的结果必然是为帝国主义做嫁衣;如果苏联强迫殖民地国家走自己的道路呢?那不过是换了一个帝国而已,苏联最终选择了第二种办法。
总结:在一个国家之内建立社会主义并非是斯大林首创,苏联的建国思想和客观实际最终都会走向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的模式,斯大林只是历史的完成者而已。一国建成社会主义必然会催生民族主义,国际局势的状况也必然会将苏联推向帝国主义,帝国主义化的苏联走向解体也同样是历史的必然,因为他引出了另一个矛盾。
矛盾3:帝国主义和民主集中制的冲突
民主集中制是公有制基础的上层建筑, 在公有制基础上,民主集中制既能保证征求意见的广泛性,又能保证执行的顺利性,这也避免了资本主义民主制度低效率的缺点。但是在经济上施行帝国主义,政治上的民主集中制就一定会出现负面作用。因为帝国主义会压榨其他国家为自己谋利,而民主集中制就是谋利的工具,比如1956年波匈事件中东欧国家的人民要求其领导人纠正过去的错误,为冤假错案进行平反昭雪,出现了要求摆脱斯大林模式、脱离苏联控制的社会情绪。
同样的问题也出现在苏联国内,民主集中制体制下领导干部的权力是巨大的,但是这种权力却无法进行代际传承。资本家可以将资本传给后代,但国家的领导人或者国有企业的厂长却不能。因此,民主集中制与私有制天然不能兼容,但是人类总有袒护亲友的倾向,苏联的官员总会想方设法的为自己的亲友谋利,而这必然会松动公有制的根基。一旦出现私有化的机会,苏联的领导干部就可以把权力传给自己的亲友,他们自然会尽量去做。最终,苏联制度本身成了领导干部谋私的最大障碍,因此党的干部合力推到了苏联。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在全体公决同意保留苏联的情况下,苏联还是会解体。苏联群众并不傻,他们很清楚苏联是捍卫自己利益的最后堡垒,但是在民主集中制下,他们的声音太小了,他们尽了最后的努力也未能保住苏联。
总结:
先进的革命理论与落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使苏联只能走上国家资本主义的道路,国家资本主义必然导致苏联放弃国际主义走向民族主义,工业化的民族主义必然使苏联走向帝国主义与民主集中制体制的结合,为苏联领导干部背叛社会主义创造了条件。
现在我们大概可以解释苏联为什么会出现: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斯大林高度集中的工业化方式、赫鲁晓夫的解冻改革、勃列日涅夫的扩张主义、戈尔巴乔夫的西化改革。
但是,这些改革都未能触及苏联社会发展的根本性问题:一种社会形态,在它还能促进生产力发展时绝不会灭亡:一种社会形态在其所需要的物质条件被满足以前绝不会出现。苏联历代领导人的改革只能是对先天不足的修修补补,而修补的代价只能向苏联劳动人民和其他第三世界国家转移,当根本性矛盾无法转嫁的时候,苏联的解体就是必然了。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