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有违规,请版主删帖,勿关小黑屋
这几天,接连收到两个快递短信,想了想最近也没买什么东西,取了以后打开看,一箱是橙子,还附送了一份多多果园的感谢信;另一项是栗子,标签上写着多多助农。
这些东西,应该是我妈在拼多多上搞得的,平时她也没少叫我浇水。
煮完栗子后才想到,我妈是觉得我爱吃栗子和橙子才给我寄的吧,回家的时候也是总给我买栗子吃。可惜在一起的时候总是吵架,距离远了之后好像彼此的缺点倒显得没那么重要了。
给母亲去了个电话,基本上也就有有一句没一句的聊聊生活琐事,聊聊感情问题,聊聊身体健康。临挂电话,我说刚刚的橙子和栗子收到了,很好吃。
她说,那当然,橙子我花了两三个礼拜种出来的,自己没舍得吃。
然后我们互相道别。
想来母亲的样子,其实就是这般淹没在这样一件件的小事中。母亲年轻的时候,跳舞、唱歌、画画一样没落下,想必在为人母之前,她的快乐、悲伤还有着浪漫和幻想。
因为我的出现,浪漫和幻想被生活打磨了,她被琐碎的小事困锁其中,却又因为这些小事心安理得,如此矛盾。
当母亲的目光、皱纹、话语清晰浮现在眼前,才恍惚母性在这些平凡的小事中得以永恒,它们原来是母亲最重要的事、最幸福的事。
犹记得,遥远童年里的一次生日,我的母亲承受了另一种矛盾。年少无知的我不知挣钱的辛苦,不明白突然要一份礼物会给忙碌的母亲带来怎样的不便。母亲悄悄埋怨了我一下,我忿忿不平,摔门而出。
正当我犯难回家时,桌上好菜、蛋糕、水果应有尽有。当然,那份礼物也没落下。母亲当什么事也没发生。那天的夜晚是橙色的,是包容与尊重。
多年后回想起来,不禁有些自责,母亲的包容始终比我们的体谅容易得多,熟不知母亲的烦恼也比我们的烦恼困难得多。只是,这些矛盾的小事,母亲从未怨言过。
很长一段时间,母亲的声音总是断断续续、零零碎碎。我们会把这种声音称之为“唠叨”。唠叨你成家的年纪,唠叨你回家的时刻。与我们心烦意乱的心情的不同,在母亲眼里,每一件唠叨的小事都是她最重要的事。
上学的早晨,母亲催你喝热腾腾的牛奶;有一点下雨的可能,母亲就坚持要你带的雨伞;夜晚起风了,母亲悄悄帮你加的被子;你回家时,门口传来的阵阵饭香……母亲全心全意守护的小事,其实就是家的形状。
工作之后,回家的日子总是屈指可数,母亲的“唠叨”也随之减少。在仅有的回家日子里,母亲张罗着每顿我爱吃的菜。在离家时她又懊恼,那些我爱吃的食物如何能简单地跟随我走。
出门在外,一日三餐能简单则简单,一回家,母亲却让这三餐变得如此重要,重要到成为她的心事,而家也便是这样的,简单可爱。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和母亲的微信对话中,正经聊聊一些事情的频率少了,整个对话框仿佛都被健康贴士、以及拼多多的砍价链接给霸占了。
远走他乡,事业有成。其实自己认为家里目前的经济情况不错,曾经也有思绪冒出:母亲还总贪小便宜?为啥我这么精致,母亲却这么土?我到底该怎么说服他们?
实际上,不管是保守派青年还是维新派青年,嫌弃母亲的生活不够高级,想法其实并没有恶意,就是想让母亲多接触接触新鲜事物,也高消费一把,但结果往往是相反的。
我也有过这样的体会,第一笔工资到账后,第一件事就是想带着操劳了大半辈子的爸妈吃顿好的,但当你带爸妈走进提前预定的西餐厅时,爸妈却是那样的无所适从。
我告诉老爸,牛排和红酒照着最贵的点,别跟自己客气。告诉老妈吃法式煎鹅肝可以补血养颜,对身体有好处。但爸妈挑来拣去,犹豫了半天还是点了两道最实惠的菜。事后,父母还会说我乱花钱,这让我多少感到有点委屈。
但不管我费多少口舌,这一切仿佛都是徒劳而无奈的。他们的消费习惯就摆在那里,雷打不动。这种感觉用玩笑话来讲,就像是我母亲给你发来的微笑表情,明明是一种温柔的关切,但看到了表情后,总会感觉有点奇怪。鸡同鸭讲的隔阂,有时却成了亲情的屏障。
玩笑归玩笑,但我们这代年轻人压力真的挺大,背负着很多责任。其中一个很大责任就是去弥合跟父母之间的冲突。很多矛盾并不是不孝顺,而是隔阂没有消除。
每个人可能都幻想过挣了点钱,也让父母精致一把。在我们心目中,精致无非就是买点名牌,但父母未必喜欢,还会责怪你乱花钱。到最后,咱们在盲目升级,父母在紧紧巴巴地消费,这到底是为了什么?
归根结底,父母追求实惠,背后的恐惧还不是怕你以后过得不好,想要当你最坚实的后盾吗?
这么多年之后,我突然明白了一个道理,多花钱去取悦他们,还不如多花费些时间成本去理解他们。
当老妈发来那些链接时,不要心烦。可以尝试着想想20年前的妈妈。那会儿跟专卖店里的店员讨价还价,就是为了给你买一双鞋,但最后总是挨一鼻子灰。
所以,很多尊敬和孝敬不是改变什么,而是尊重父母的习惯,让他们自己乐意。这其实一点也不难。想了下,我们会花费大量时间等到半夜,只为了给男神女神发一句“晚安”。
砍价有些时候有的确会给人带来一些烦恼,那当爸妈这样最亲密家人的“舔狗”,我觉得也没有什么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