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取每天带来一个真实的故事,纯粹是分享!喜欢就说几句,不喜欢就当看不到
"最近,眼神澄净、笑脸纯真的藏族小伙丁真走红,神秘的青藏高原再度引发关注。纯净、诗意和远方,总是为人所向往,仅2019年,就有4000万人奔赴西藏旅游。
然而,这4000万名游客,也把13.4万吨垃圾留在了西藏。在雅鲁藏布江流经的玉松村岸边,堆满了从上游冲下来的垃圾,形成170多平方米的垃圾场。巨量的垃圾,破坏了生态,也给当地藏民的生活带来震荡。
有一群“清洁工”,冒着危险在高原上攀爬,通过捡垃圾的原始方式,努力还原这个圣地纯粹的模样。
尼玛康珠 东巴才村藏民
被垃圾包围
2017年8月,尼玛康珠家中养的2头牦牛突然死亡。
1头成年牦牛的价格超过万元,损失惨重。死牛的腹部,像一座隆起的小山,尼玛康珠用刀沿着牛的腹部切开,发现牛肚中塞满了垃圾。同一个月,村里又有十多头牦牛误食垃圾致死。
图 | 牦牛是藏民的重要资产
尼玛康珠生活的东巴才村,位于西藏自治区林芝市鲁朗镇内。鲁朗是一片高原山地草甸,被称为“神仙居住的地方”,在2017年3月28日正式对外开放的一天里,就吸引了6000多名游客。
不断涌入的游客,在村庄里留下了塑料瓶、食品袋、氧气瓶,还有被当作鞋垫、鞋套的卫生巾与避孕套。仅仅5个月后,惨剧发生。村民一家的年收入在两万到六万之间,十多头牦牛死亡,摧毁了十多个家庭的经济基础。
为避免财产损失与保护环境,东巴才村开始组织村民到318国道捡垃圾。尼玛康珠接到了任务。行动开启的第一天,早上9点,尼玛康珠套上手套,带上垃圾袋和垃圾夹出门。到了下午6点,她的工作才结束。正常情况下,尼玛康珠应该在景点卖手工艺品,一天的收入能达到200元。
图 | 尼玛康珠
像尼玛康珠一样,30多位村民的正常生活被“捡垃圾”的任务打断。他们花了一个月,每天捡9小时,才将318国道上的大部分垃圾清理干净。
接下来,东巴才村每天安排三四个人值班捡垃圾。当新的游客持续制造新的垃圾, “捡垃圾”成为尼玛康珠们生活中被迫承受的一部分。她生活在神仙之地,却每日与垃圾为伍。
夏伯渝 无腿登山家
如果垃圾永存
处理一个普通的塑料瓶在西藏有多难,夏伯渝心知肚明。
从1975年第一次登珠峰失败,截肢失去双腿,到2018年69岁登顶成功,43年来,夏伯渝见证了珠峰和青藏高原的变化。
1975年,26岁的夏伯渝第一次挑战珠峰。海拔5500米往上一直到峰顶,山峰全被冰雪覆盖,冰川上冰塔林立,他为这奇观而惊叹。
那时的珠峰还没有对市场开放,能登上珠峰的只有各国的国家登山运动员。运动员受过专业的环保培训,登山时会带上垃圾袋,把吃剩的食品袋、排泄物、氧气瓶等垃圾装下山。放眼望去,珠峰原始而纯净。
几十年来,珠峰上的冰川加速融化,缩短了500多米,从前那些冰川奇观已经基本看不见了。1990年商业登山队开始出现,珠峰上的垃圾逐渐多了起来。一些环保意识薄弱的登山者为了减轻重量,将帐篷也丢弃在雪地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曾统计,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超过140吨垃圾被留在了珠峰。低寒环境下,这些垃圾千百年都无法分解。
为了不让后代看到一个垃圾成堆的珠峰,2017年,夏伯渝加入“美丽公约”,在西藏捡拾游客丢弃的垃圾。夏伯渝发现,由于近几年来珠峰大力宣传环保,登山者的环保意识提高,再加上每年有不少志愿组织到珠峰大本营上清理,珠峰上的垃圾变少了。
图 | 夏伯渝在捡垃圾
现在,垃圾主要是进藏游客带来的,集中在318国道沿途和旅游景点。遇上雨雪天或者国道修路,会封锁几小时才能同行,自驾车长时间堵在国道上,游客在车里吃喝拉撒产生垃圾直接往外扔。
今年8月,雅鲁藏布大峡谷上的景象带给他强烈的震撼。大量的垃圾被冲上岸,除了塑料瓶,还有塑料袋、鞋子等废弃物。他坐在石头上,下身不动,拿着垃圾夹装了几麻袋。当天,夏伯渝和100多名志愿者工作了1个多小时,共清理出150袋、836公斤的垃圾。
神圣的珠峰能接纳夏伯渝这样的登山者,不应该被垃圾占领。
图 | 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垃圾被冲上岸
丹尘 环保志愿者
危险的工作
今年6月18号的傍晚,丹尘回到鲁朗镇的营地,发现自己的右手,连水杯都拿不稳。
在过去的7个小时里,丹尘拿着长1.2米的垃圾夹子,沿着318国道,重复了上千次夹、提、放的动作。有的垃圾半埋在土里或卡在石缝中,夹子用不上,丹尘只能徒手将它抠出来。这些垃圾不限于轻飘飘的塑料袋,遇到玻璃瓶、金属等重物,她得花更大的力气。
丹尘是在网上看到招募西藏环保志愿者的信息,垃圾遍地的照片令人震撼。她跨越3000多公里,花了两天从香港来到了西藏。
图 | 丹尘和志愿者们在工作
工作的强度远超想象,疲惫感很快从手扩散到全身。来到鲁朗的第一周,有天断断续续地下了三场雨,虽然提前穿上了雨衣,但在户外捡垃圾的丹尘浑身都湿透了。迎着风,她感觉凉意在身上蔓延。有了这次的教训,丹尘在夏天也随身携带羽绒服。
一些游客的“恶作剧”,让难度再次升级。有些人不好意思将垃圾扔在路面上,便往偏僻的地方扔——悬崖边,草丛里,山沟下。
丹尘决定爬下陡峭的悬崖。悬崖离地面50米,走一步,停一步。在崖底,扒开灌木丛,垃圾藏身其中。有些垃圾挂在了树上,她需要爬上树才能够着。捡完后,丹尘背着满袋的垃圾,开始艰难往上爬,比爬下悬崖要多用半小时。
图 | 志愿者们背着成堆的垃圾瓶
在海拔4000多米的高原上长时间劳动,44岁的丹尘尽量放慢动作,以保护体力。而志愿者队伍里的一个年轻人,加大了些动作幅度,很快发生高原反应,坐下休息了10分钟后,才起身工作。另一个志愿者女孩,看到不远处有辆旅游大巴,赶忙跑上去拦住车,跟游客宣讲“不要乱扔垃圾”。下车后,那个女孩便开始呕吐。
小心翼翼的丹尘,仍在7月初陷入一次险境。那次外出,她负责给志愿者们拍纪录片。她站在土坡底部拍摄,其他志愿者都拖着大袋的垃圾往上走。突然,上方连续有石头滚落。
丹尘站在悬空的崖边,无法后退,只能眼睁睁看着石头砸向自己。所幸,掉落的石头个头小,只砸在丹尘的脚上,她没受重伤。
那之后,项目志愿者都接到通知:禁止下到危险的地方。“但是,很多垃圾实在够不到,这种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感觉很难受,”丹尘说,“只要有可能,我们还是会去捡。”
扎西措姆 电影《冈仁波齐》主演
没有尽头的朝圣
2014年,10岁的扎西措姆和一位游客发生了冲突。
那位游客将撕开的塑料包装袋,随手扔在了地上。扎西措姆走上前加以提示,游客看她小,未加理会,直接转身走了。无奈,扎西措姆捡起地上的垃圾,扔到了10米外的垃圾桶里。
图 | 扎西措姆捡起公路上的垃圾瓶
保护环境的念头,根植在扎西措姆心里。2017年,13岁的她了解到公益组织“美丽公约” 在西藏组织捡垃圾的活动,立马决定加入,并开始动员家人。扎西措姆的爸爸听女儿表达完想法,拍拍大腿说:“好,我也来。”妈妈则考虑到自己要处理喂养牦牛等琐事,没有时间。
扎西措姆不死心,劝了四五回,妈妈终于同意了做志愿者。平时,扎西措姆在30公里外的地方读书,只有放假才回家。每次回家,她都会拉上爸妈一起到县上捡垃圾。
未成年的扎西措姆,像对待工作一样对待捡垃圾这件事。去年暑假的一天,扎西措姆和同龄的伙伴下水徒手捡垃圾。不小心踩到了一块光滑的石头,她滑倒进水里,石头擦伤了脚板,扎西措姆没在意,继续捡,等上岸后再脱掉湿漉漉的衣服,换上干燥的。
今年10月,扎西措姆捡垃圾的地点,扩展到318国道鲁朗镇段。她和爸妈、叔叔4个人一起沿着公路,弯下腰捡垃圾。弯腰的场景对扎西措姆来说并不陌生,7年前,在拍摄电影《冈仁波齐》时,9岁的扎西措姆跟随摄制组和父母一起,从家乡芒康县出发,一路磕长头到2500公里远的西藏神山冈仁波齐,朝圣路整整花费了1年。
再次走上这条朝圣之路,重复着与当年相似的动作,每走几步就弯下腰捡起地上的垃圾,继续向前走。这是一场《没有尽头的朝圣》。只不过,这次他们不是为了信仰,而是为了大自然。
生于斯长于斯,对扎西措姆来说,守护美好的家园,是另外一种没有尽头的朝圣。
美丽的表象下,是触目惊心的环保难题。
2013年,在西藏G318公路的拍摄途中,《冈仁波齐》的主演们看到太多游客沿路抛出的垃圾,还有因误食过多垃圾而死去的牦牛。拍完电影之后,《冈仁波齐》的全部主演都成为了“美丽公约”志愿者。
时隔七年,《冈仁波齐》的演员主演再一次走上朝圣之路。
美丽公约是中国少年儿童文化艺术基金会所属的公益项目,目前在西藏拥有5000多名志愿者。他们在西藏G318公路沿线进行了2000多次垃圾清理行动,将每一个垃圾瓶收集、分类、转运到内地,加工成原材料,减轻西藏的环境压力,还西藏干净、美丽与无污染。
带着《没有尽头的朝圣》这支短片,TOPic&Loong参加了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腾讯广告、腾讯CDC联合举办的“我是创益人”大赛,号召更多人关注西藏环保。该赛事举办四年以来,已孵化包括戛纳创意节银狮奖获得者“一个人的球队”在内的194支公益广告作品,让公益项目走入人心。TOPic&Loong同时也是“一个人的球队”这个创意的发起人。
现在,美丽公约同步开启了线上“云朝圣”活动,每捐0.5元(处理一个垃圾瓶的成本),就能帮助美丽公约的志愿者,一起完成这场没有尽头的环保朝圣之旅。
每弯腰捡起一个垃圾瓶,也是一次对大自然的朝圣 。
猫哥言,这正是:
本是人间静谧土,小资装纯来此路;更有网红人无数,垃圾成山站无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