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前阵子被网友们批评过的“空姐和穷光棍的贷款爱情”吗?
虽然只是一个借贷广告,却刷新了所有人的三观。
比如,因为男子不知道xx借条,空姐立刻表示他们两个人不合适。
又比如,在男子成功的借贷到了15万后,空姐表示两个人这下合适了,跟着他回了家。
能在这条几十秒的广告里把各种各样的歧视都展现一遍,老实说真的很厉害,一般人做不到。
无独有偶,近日也有人在某视频平台上刷到了类似的借贷广告。
这次的题材和上次不一样,借贷平台也不一样。
但它们的视频内容,看起来却好像跟一个模子刻出来的。
一个农民工模样的男子带着母亲坐飞机,中途母亲晕机想吐,男子问空姐能不能开窗。
当然,这个问题遭到了周围人的嘲笑和指责。
飞机上的空姐并没有解决晕机的问题,而是非常温馨地提示他是否需要升舱。
是我孤陋寡闻了,原来升舱就能在飞机上开窗户?
这样吧,我出两万,给我升到机长舱,我要开窗吹风。(机长室的窗户确实可以打开,但飞行时依旧不可以)
空姐说升舱需要一千多块,此时男子打开手机,发现自己的余额只有五十多块。
这时,后座一个穿着有点像大老板的男人表示要出钱给他们升舱。
男子觉得不好意思,准备婉拒。
大老板要过男子的手机在上面点了几下,帮他从借贷平台里借了150000。
完事儿把手机还给男子,告诉他可以随时取用。
等等,不是说升舱费是你出吗?
咋还这么有想法的,连问都没问,直接帮人借了15万呢?
口气大的,要是不仔细看还以为大老板直接送了男子15万。
男子慌慌张张的询问这是不是网贷,于是接下来我们熟悉的那一套来了。
这个xx贷款平台是xx旗下的大品牌,用户借x万在x天内可以免息,万日利息低至x元,1分钟就能到账,最高能借x万。
拍一个魔幻大片只要30秒。
用户的需求是透气,而平台给出的解决方法是花钱升舱。
大老板虽然说要出手帮人,要给男子升舱,结果出钱的最后还是男子。
到了最后,平台嘴上说着利息不高,却挣的还是利息的钱。
而且整个视频广告都透着歧视的意味:
农民工见识短,不知道飞机不能开窗
长相姣好的女性和光头大哥会歧视别人
不过,这个广告还是告诉了我们一些道理。
有些东西花再多钱都买不到(飞机飞行时不能开窗,头等舱也不行)
不要轻易将手机借给陌生人(无需自己操作,路人都能帮你贷款)
资本家太坏了(说帮你付钱却帮你贷了款)
借钱的额度和需求不匹配(只需1200多块钱却借了15万)
“空姐和穷光棍的贷款爱情”下架了,但更多类似的贷款广告层出不穷。
你想不看到这些借贷广告,很难。
相信有很多人都发现了,这些贷款广告无孔不入,尤其是在某些平台上刷小视频时,过不了多久就能刷到一条。
有时候你抱着好奇的心态随手点进去看看,那么接下来的一个月里,你绝对会被同类的贷款广告淹没。
为了不让受众人群看着枯燥乏味,吸引更多的人点进来看,他们能够批量生产出不同题材的贷款故事。
在编故事上,我们不得不佩服他们花样还是很多的。
其中有我们比较熟悉的“手机号借贷”。
根据你手机号的使用时间计算借款的数目,手机号用的时间越长你能借的钱就越多。
广告的末尾还要加上一句:你也来测测自己的额度是多少。
哪怕,其实你并不需要贷款。
或者用精湛的演技让观众们看一场大戏。
老板脸上的怒气和员工脸上的愁容要把我笑死。
员工为公司利益着想,而公司为了老百姓的利益着想。
假不假?就问你,假不假?
为了让贷款人落入陷阱的概率提升,同时也为了和其他平台竞争,很多贷款广告的三观都充斥着一股三观不正之风。
男子请美女出去吃饭,结账的时候发现自己的钱不够。
老板对男子表示不屑,就这么点钱,你还好意思请美女吃饭?
男子得意的打开贷款app,借了10万块。
吃饭300多,借款10万,这是要干啥……
这世道,谁没看过几个三观不正的贷款广告,谁就是被网络抛弃的人。
先前被下架的某借贷广告里,父亲为了给女儿过一个“像模像样”的生日,借钱买来食物。
一个哥哥,因为妹妹想要笔记本电脑,便“想都没想”就买给她了。
这两则广告传达的意思非常可笑。
父亲只有花钱为女儿买了蛋糕和礼物才能称为一个“好父亲”,自己的女儿才会在生日这天过的开心。
哥哥完全没有考虑自己的经济能力就为妹妹借钱买了电脑,却从没想过万一自己还不上该怎么办。
有钱确实可以拥有幸福,但并不是只有有钱,才能拥有幸福。
不但三观不正,这些贷款平台还会趁机套取你的各种身份信息。
其中最常见的便是你的身份证和手机号码。
平台拿到了你的个人信息,除了借款外还会用来干什么,我们不得而知。
在那些借贷广告下,总有一些疑似托的用户在钓鱼。
而点开这些人评论里的回复,又是清一色的“可以”。
无论借多少,他们都“可以”。
那“可以”的背后,等待“鱼儿”们的到底是什么?我们不敢想象。
我们只知道那背后的残酷,就连制作这些贷款广告的人都觉得很恶心。
也许对现在的年轻人来说,完全离开借贷平台是不太现实的事情。
甚至正在看这篇文章的各位,一些人可能也在各种平台上借着钱。
借贷广告最大的特色就是,他能够把贷款平台吹捧的好像借钱0利息一样。
有代入感更好的,能把平台描述的仿佛你在贷款平台借了钱不用还。
它们无限的突出借款人的窘境,弱化还钱和利息,让借款人有一种“借了一定能还上”,“借钱就能让生活更美好”的错觉。
这些靠着吃利息挣钱的贷款平台根本不可能会为了帮你度过难关,从而给你所谓的“优惠”。
利息会抽空你,你也许现在能还上,但万一有一天呢?
一旦还不上,你将身陷地狱。
消费说明不了自身的价值,有钱就花,没钱去挣。
凭自己本事挣来再花的钱,总归是比那些战战兢兢借来的钱花着舒服,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