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末日文化,起始篇章
至今,离我们“逃脱”2012年的“玛雅末日”已经8年了。这8年里,虽然我们的世界陆续经受了金融危机和战争的洗礼,但末日确实没有降临。
而在我们“逃过”末日后,末日文化愈发火热,渗透入娱乐作品的各个角落。在这八年里,《疯狂麦克斯》和游戏《废土》有了续作,《辐射》成了一线IP,我们自己也做出了《灵笼》这样末世题材的大火之作。
《灵笼》
不知不觉间,“末世”不再让人首先想到绝望的终结,这个词上被栽培了新的意象,在人的联想中培育出一幅幅栩栩如生的末世生活绘卷。56年前,《奇爱博士》让故事在核爆中结束;而今日,电影和游戏把人类的故事写到了核爆之后。
末日不再意味着结局,它成了故事的起点,人性则是故事的主角。
没人说得清末日文化到底来源于何处,它可能就根植于我们的本能,然后在各种宗教里浮现。“后启示录式”这个形容词就来自《新约圣经》的最后一卷《启示录》。
多雷插画:《圣经故事》,启示录之最后的审判
由于该卷中记录了世界末日的景象,且全卷被一部分人认为是对未来灭世之灾的预言,所以“启示录”成了末日的同义词,“后启示录”便用来形容末日之后的时代。
基督教自然不是这种思想的唯一来源。印度和玛雅等文明的宗教中都有世界在毁灭后重生的概念,这些宗教可以说是“后启示录文化”的根源。在进入电影工业的时代后,很多宗教元素都被娱乐化。于是在把西部片和《启示录》,以及当时流行的朋克文化融合后,“后启示录风”就在《疯狂的麦克斯》导演乔治·米勒的手里诞生了。
在澳大利亚取景的废土
再后来,这种风格一次次进化,从冷战和嬉皮士精神中汲取养分,逐渐变成我们今天熟悉的废土风。
不过末日文化并没被彻底娱乐化,在众多商业题材中,它可能是涉及人性讨论最多的之一。“末日”也从一种庄严压抑的宗教概念,变成了承载内涵的文学意象。
02末日世界里的人性
《末日危途》
在后启示录的背景下,人面对的是一个被毁掉的世界,文明已经坍塌,人性获得了释放。在挣脱律法和社会的桎梏后,人性中的善与恶都被放大。人的续存与人性的续存成了巨大的矛盾,为了生存,人有时需要为了获取资源而选择背叛;而为了人性,人又必须在充满猜疑链的废土上选择信任。
好的后启示录作品,一定是一首写满人性挣扎的舞曲。在这种创作思维下,诸如《行尸走肉》《最后的生还者》这类末日文化的代表作,都把重心放在了人性的探讨上。
《行尸走肉》是一部末日下的人性群戏,人在丧尸肆虐的大地上为了生存,不得不应对世界抛出的各种恶意。此外,高压的环境和文明的消失,逼出了人性中最恶的一面,为了对抗这种恶,人性的善也需要达到非常坚韧的地步,这就制造了异常强烈的戏剧冲突。
而在《最后的生还者》一代中,编剧提出了一个非常新颖的视角:人性的善在废土上该以什么样的方式续存?是传统剧情中那样牺牲小我为了大我,还是抛掉缥缈的“大局”,转而保护住伸手可及的亲人呢?这是一个没有答案,却需要我们去思考的问题。
03末日星辰下的狂欢之夜
人性在后启示录作品中更深的表现,则是独属末日环境的狂欢情绪。
2012年,“玛雅末日预言”传播时,现实中很多人都感受到了或多或少的恐惧。末日自然使人害怕,这是人之本能,所以除了后启示录文学外,大多数描写末日的作品都是灾难向的。
玛雅日历
面对世界的毁灭,人在短期内只能以绝望的姿态面对。但只要人继续存在,就无法苟活在负面情绪中,所以末世同样能激发出人的正面情感。当现有的社会框架被破坏,外界的束缚和未来的安稳同时崩塌后,在日积月累的生存压力下,压抑的情绪得到了宣泄的出口,便进入了一种“末日狂欢”的状态。
在《黑客帝国2》中,地下城市锡安的居住民在面对机械大军压阵时,选择了尽情狂欢来发泄情绪。这种看似庆祝毁灭的行为,实际上是一种生命力的释放,隐含着对末日和废土的反叛。
《明日之后》的第三季也有同样的理念。在这款手游的第三季中,官方抛出的主题是“末日LIVE之夜”。
这种狂欢不是全然欢快的,例如狂欢夜中有个节目是游戏NPC阿列克谢的rap表演。这首饶舌歌里可以嗅到他对玩家的一种“身为其父而引其道”的教导,在游戏剧情里,也正是这位NPC带领玩家进入据点“欢乐101”,并牺牲自己救下了玩家。
不过表演的主旨却不是让人回想起往日的悲伤,“在末日里活下去”才是这首歌的主题。阿列克谢劝导玩家“活下去”的不止有生命,还有身为人应该有的人性。
阿列克谢自己是一名在废土里见够了现实冷酷的人,他无法保护自己曾经的手下,无力保护被怀疑成感染者的女孩和开枪自杀的少年。但是在生命的最后,他成功保护了玩家,这种自爆式的保护,未尝也是一种生命在毁灭前的狂欢。
人性的狂欢,也存在在气质的表现上。很多后启示录风作品都会带着一种另类的狂欢气质,《疯狂的麦克斯》系列就是最明显的例子。该系列的人物都有一种极富生命力的癫狂,在最新的第四部里,约翰·米勒直接把瞎眼吉他手的演奏搬到了追逐戏中。
后来,这种文化在《辐射》系列变成了爵士乐渲染的荒诞废土,在《无主之地》变成了更加癫狂的朋克嘻哈精神。
这种特色一方面和“废土文化”诞生时流行的朋克与金属乐文化有关,另一方面,这种狂欢的氛围是为了观众服务的。“末世”下的一切都在投影现实生活中的生存压力和常年的高压环境,它们是一种夸张化的艺术处理。
同样,《明日之后》的狂欢夜也充满这样的释放。其中的“丧尸舞”让玩家一方和敌方怪物同台表演,在炫目的舞台灯光和废土的夜空下,敌我双方暂时抛下了自己的身份,将生存的挣扎和严酷的现实抛到脑后,今晚充斥的是没有理性,没有思考的狂欢氛围。
在这种连丧尸也一同加入的舞蹈中,理性已经被撕碎,狂欢犹如本能一般渗入血管,变成肾上腺不断冲击幸存者的世界观。丧尸本是敌人,是死亡的代言人,然而在这种疯狂之中,仿佛死亡本身也加入了狂欢。在这一刻,维护生存根基的理智已经荡然无存,摧枯拉朽的力量在人的心中把末日粉碎。
对于末世下的人,每一天都可能是最后一天,明日之后,谁也不知道会发生什么,活在当下就是最好的生存理念。对于迷惘的现代人来说,这也是我们有时不得不选择的一种态度。
艺术是人类在面对虚无和毁灭时发出的呐喊;这就是为何当世界轰然倒塌,人性会选择狂欢。
《明日之后》把这种末日狂欢从线上延续到了线下。在《明日之后》第三季与广州长隆和上海TAXX的联动中,官方将游戏内的末世氛围搬进了现实。透过破旧载具搭建的废土一角,你可以窥见那个文明崩塌的末世。
对于游戏玩家们来说,这个废土的一角成了他们狂欢的地方。虽然他们不需要面对真正的末日,但在时代和生活的重压下,这群年轻玩家依旧在用最富生命力的方式肆意欢庆,一半是为了游戏中的过去,一半是为了现实里的当下。
04激情散去,世界重启
歇斯底里、大声嘶吼、纵情庆祝……但后启示录作品中的狂欢并非崩溃,而是一种告别过去的仪式。狂欢夜过后,旧世界将向新世界过渡,这首末日狂欢曲的尾声,是重生。
人们即将带着理性和勇气,面对更强的末日生存挑战。对于末世中生存的人们而言,这是一种疯狂和理性的必要切换,生命在这种释放中维持着性命和人性的续存。这是末日文化中形似日出的一面,日出之后,人们将迎向新的未来。
《明日之后》第三季,世界重启
随着第三季的到来,《明日之后》在迎接着新世界的降临。狂欢夜则是告别和重启的交接,狂欢夜后,《明日之后》迈入第三季,末日大世界真正降临,一切又是全新的挑战。
在重启的世界里,玩家要面对更可怕的尸潮,不断冲击幸存者脆弱的庇护所,灾难带来的必定有对人性更紧迫的考验。但是在灾难间,一些新的美好也将降临。例如重启之后,四季的车轮会带着整个游戏世界前行,世界的生态也会随之改变。死亡和生存会同时进化。
而新加入的无缝大地图,更让这片末日后的大地更加真实。驾驶着载具不断驰骋,跨过绿岭和雪峰,在旧文明的遗骸和新人类的温床间遨游,这也是后启示录文化独具的一大魅力。
像末日LIVE之夜,以及疯狂麦克斯等各种风格,去解构末日人性的作品,一次次为我们谱写着异世界的人性之歌。借由这种我们无法触及的背景,我们感受到了人性在超越现实世界的演变,这也是我们为之着迷的理由。
在未来,定会有越来越多的大师用游戏这种第九艺术,朝人性探讨的更深领域进发。兴许我们应该感激能有末日文化这样的画布,使我们得以在和平的年代, 涂刷着人性的思考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