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十大名剑】
第一剑 轩辕剑 圣道之剑
轩辕剑,取于“轩辕”一词,而“轩辕”二字则与天下第一帝——黄帝有关。黄帝的先祖是有熊氏,而有熊氏崇尚的就是土德,因为唯有土地方可生存。而土多是黄色,黄帝母亲就附宝给他起名叫黄帝。又因他长在姬水,居住在轩辕之丘,于是他就以姬为姓,以轩辕为号,所以黄帝我们也称之轩辕氏。在中华文明发端之始,黄帝就开始造车,所以“轩辕”二字又有了车的意思。
还有一种说法。华夏始祖早就将龙、凤、龟、麟,视为四大圣物,并深深地渗入到农耕时代与之相关的水土文化之中。黄帝号为轩辕氏,轩辕二字,即为“力天”,意思是神化了的大龟。但“轩辕”一词传到现在,多为指车,少有人指龟。
铸造辕剑,则有这样的传说:黄帝命令座下一对十分思爱的夫妻铸剑师,要他们铸一把绝世名剑。但两位铸剑师不管用什么方法,都无法铸成理想的绝世名剑。那日黄帝来到剑房视察,不知是不是受神灵之点化,他断然割下自己的臂肉,投进剑炉。中华第一神剑——轩辕剑,即刻铸就。
轩辕剑的剑身,一面刻日月星辰,一面刻山川草木。而剑柄两则,一面书农耕畜养之术,一面书四海一统之策。后来黄帝将这把象征着华夏民族之气的圣道之剑,传给了夏禹,所以此剑也有“轩辕夏禹剑”之称。
此剑为众神采首山之铜为黄帝所铸,后传与夏禹。剑身一面刻日月星辰,一面刻山川草木。剑柄一面书农耕畜养之术,一面书四海一统之策。
夏禹持有这把剑,学会了农耕畜养,道德伦常。夏禹去世之后,人们将这把剑命名为——轩辕夏禹剑。传说此剑为商汤所得。据史料记载,上古三大邪刀,龙牙、虎翼、犬神,相传锻造中使用了许多恶毒之物,多种诅咒缠缚。夏朝末期为君主桀所有。三大邪刀被供奉于夏朝太庙。商汤攻入夏朝太庙之时,黑云遮天,鬼哭神嚎,三大邪刀化为三股妖风袭来,顿时商朝大军死伤无数。汤王弃戈下马,手持轩辕夏禹剑独闯太庙主殿,挥剑疾斩,三大邪刀被击成碎片封印于地下。自此之后,无轩辕剑在无任何记载。
第二剑 湛卢剑 仁道之剑
湛卢剑,欧冶子所铸,五大盖世名剑之首。 《辞海》载:“湛卢山位于福建北部松溪县境内,山高岭峻,四季雾凝,相传为春秋时欧冶子铸剑处,遂以剑名山。”
《越绝书·外传记宝剑》载:“越王允常命欧冶子铸剑。”欧冶子带妻子朱氏、女儿莫邪和女婿干将,到闽、浙一带名山大川遍寻适宜铸剑之处。当他们见到湛卢山清幽树 茂,薪炭易得,矿藏丰富,山泉清冽,适宜淬剑,就结舍于此铸剑。3年辛苦,终于铸就了锋芒盖世的湛卢之剑。时世上五大名剑是:湛卢、鉅阙、胜邪、鱼肠、纯钧(又作纯钩),湛卢名列第一。此剑可让头发及锋而逝,铁近刃如泥,举世无可匹者。后代诗人题诗曰:“十年云卧湛卢下。斗间瞻气有双龙,人间何处问欧冶?欧冶一去几春秋,湛卢之剑亦悠悠。” 从元代湛卢书院山长杨缨带神话色彩的描绘中可以看出湛卢之剑的名声何其显赫:“欧冶子挟其精术,径往湛卢山中,于其麓之尤胜且绝者,设炉焉。取锡于赤谨之山,致铜于若耶之溪,雨师洒扫,雷公击劈,蛟龙捧炉,天帝装炭,盖三年于此而剑成。剑之成也,精光贯天,日月斗耀,星斗避怒,鬼神悲号,越王神之。”
明代冯梦龙所著的《东周列国志》中说:湛卢剑“乃五金之英,太阳之精,出之有神,服之则威”。 《东周列国志》中还写了一个故事:湛卢宝剑铸成,越王视之为国宝。越国被吴国攻灭,吴王阖闾获此剑。但有一天此剑忽然不见了!而某日在楚昭王的枕边突然发现这把寒光闪闪的宝剑。相剑者入宫解谜道:此乃吴中剑师欧冶子“湛卢”宝剑,吴王无道,杀王僚自立,又坑杀万人以殉其女,吴人悲怨,岂能得此剑?比剑所在之国,其国祚必绵远昌炽。楚昭王大悦:“此乃天降瑞兆也!”可见,湛卢宝剑已成为预示国家兴亡的神物了!唐朝诗圣杜甫有诗咏道:“朝士兼戎服,君王按湛卢。”历代诗文提及湛卢的很多。 湛卢剑几经辗转流传,据说唐时为薛仁贵获得,后传到南宋抗金名将岳飞手中。绍兴十二年(1142年),岳飞父子遇害后,湛卢剑不知下落。1965年出土的越王勾践剑,虽然无法确定是否为欧冶子所铸,但作为同一时期的青铜剑,可以为考证湛卢剑工艺水平提供珍贵资料。
说起湛卢剑,自然不能不说铸剑世祖——欧冶子。约公元前509年欧冶子,奉越王允常之命,携妻朱氏、女儿莫邪及徒弟干将。从宁波出发,到丽水瓯江,顺流而下到了福建的松溪县,他看中了那的湛卢山,是个寻铁铸剑的好地方。
据说他在此山上,一共铸成了五柄剑,第一柄就是“湛卢剑”,此剑湛湛然通体黑色,这种深沉的黑墨色,让人提剑在手,首先感觉到的不是它的锋利,而是能感觉出它的宽厚和慈祥。第二柄是“纯钧剑”,此剑出鞘,如芙蓉出水,泱泱如水消溶;第三柄是“胜邪剑”此剑是专取其爱女莫邪之名而立意;第四柄“鱼肠剑”此剑被专诸,受公子姬光之意,将剑藏于鱼腹之中,企图弑君谋位而得名,也正因为此,该剑又被后人视为不法之物;第五柄“巨阙剑”,巨,即是切之意,阙,意为锐利无比,此剑能削铁如泥。
传说湛卢剑是一柄神奇之剑,它会滴血认主,唯有仁道之君,方可使用此剑。于是人们说“湛卢剑”不仅仅是一件兵器,而是一只目光深邃、明察秋毫的上帝之眼,注视着天下君王。“君有道,剑在侧,国兴旺。君无道,剑飞弃,国破败.”就是对此“仁道之剑”的最好写照。湛卢剑在吴越争霸时,越王勾践战败,将湛卢剑作为贡品敬献给吴王阖闾,吴王视为国宝,终日佩带在身,后又落到楚国被楚昭王所得,后传到南宋名将岳飞手中,岳飞在"风波亭"被害后,不知去向。
第三剑 赤霄剑 帝道之剑
众所周知,此剑为汉高祖刘邦的佩剑。因为刘邦起事前,用现在的说法,也不过是一个社会上的混混而已。于是有关此剑的各种传奇版本有不少。其中以公孙冶为首的五位铸剑大师,揉合天下数百种精石,历经八年终于铸出这把千古神奇兵器的说法,是最为可信的。因为只有人和时间,才有可能创造出奇迹。
赤霄剑长三尺,剑身以玄铁铸造,人离剑七步之外,即可感觉到一股浓重的帝王之气。据说赤霄剑出炉之时,乌云密布、狂风四起、雷雨交加,连王气所集的秦王宫殿,都为之震动不已。公孙冶一看此剑,就面色大变,跌足长叹:“此剑既出,则天下大乱,我公孙冶竟成千古罪人也!”然后,惨然一笑,断然横剑自刎。而那赤霄剑,饮血之后却红光一闪,破天而去,不知所踪。
后来怎么就落入了刘邦之手,并让他在芒砀山,凭此剑“斩蛇起义”,他不仅铲除了暴秦,还战败了与他争雄天下的楚霸王项羽,建立了汉朝,开创了数百年汉室基业。赤霄剑,也因此成为一代帝王之剑。
汉高祖刘邦 “斩白蛇、提三尺剑立不世之功”指的就是这把剑。刘帮年青时是一个好色、懒堕、好酒、不务正业之徒。他经常让人看他左腿上的七十二个黑痣,说是天相图。也不知从哪儿弄来一根生锈的铁棍,告诉人们说这是一把从南山仙人那里得来的宝剑,名叫赤霄。他经常遥望咸阳,感叹说自已是天上的一条赤龙。还说始皇帝是白龙,他将来要取而代之。他说始皇帝的元气已化为一条蛇,正在丰西泽附近游弋。他说要斩杀这条白蛇。
一晚,乡里几十青年结伴外出做工走到了丰西泽,刘帮他一边走一边掏出酒壶大喝,当走到丰西泽时停住了脚步,闻到前面隐隐有腥气,于是爬上一棵大树瞭望,看见一条硕大的凶恶的白蛇正挡在道路中间,人们大惊失色。刘帮带着醉意分开众人向前走去,他说要斩了白蛇。
一夜过去,刘帮没有回来,人们知道他一定成了蛇的美餐。大家继续前行。突然,他们看见一条硕大的白蛇,被斩为两截扔在路边。几里之外发现刘帮正躺在路边呼呼大睡,他的身体上方有一团云气笼罩,云中有条赤龙正在飞来飞去。而手中的那根铁棍取而代之的是一把绣有花纹、饰有七彩珠、九华玉寒光逼人、刃如霜雪的宝剑。剑身上清晰镌刻着两个篆字:赤霄。
赤霄剑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宝剑,颇具历史价值。
第四剑 泰阿剑 威道之剑
公元前492年,越王出师伐吴,出征前派越臣文种为特使暗赴楚国,请楚昭王带兵在吴国西部边境起事,以牵制吴国的兵力。楚王早闻越国铸剑大师欧冶子在湛卢山上,铸造出一柄“湛卢”宝剑,于是他乘机向越王提出,也要给他铸一柄宝剑,来作为出兵的交换条件.越王无奈,只好再命欧冶子为楚王再铸一柄宝剑。
欧冶子受命后,感觉不知如何是好,因为当时他们在湛卢山铸造大批的兵器,供军方使用。湛卢山上已经没有上乘的铸剑材料,能铸造出绝世名剑。唯一的办法,就是要寻找新的铸剑场所,但能铸出绝世名剑的地方到底在那呢?他们一家苦思冥想,一愁莫展。
那年时值中秋之夜,他一家人上湛云峰饮酒赏月,欧冶子心中烦愁,几杯酒下肚就朦胧睡去。这时,有位白发童颜老人,站在云间,高声叫道:“欧冶子,你铸剑报国,可到秦溪山麓去,那里有取之不尽的五金之英,用之不竭的寒冽龙水,还有亮石坑发光洞的宝石供你磨剑。”欧冶子忙作揖曰:“请问仙翁?秦溪山麓在何处?”白发老人道:“骑上白鹤它会带你去”。白鹤将欧冶子带到一处四周古木参天,湖月清澈,环境幽静的地方。欧冶子不觉大叫一声:“好地方!好地方”,妻子一把他推醒,欧冶子方知是一场梦。
第二天早晨,欧冶子夫妇携女儿莫邪,挑着行李,按白发老人指点的方向出发。他们日行夜宿,翻过八十一座山,渡过六十四条溪,才找到秦溪山,这就是浙江最高峰风阳山贩山麓,青山绿水,苍松翠柏,附近无鸡鸣犬吠.于是欧冶子认定此地就是铸剑的最好所在,他结庐砌灶,取英铸剑。他在此铸出“龙渊”、“泰阿”、“工布”三剑后,由越王献给楚王,楚王得剑后大喜,立即答应帮助越国。
传说晋国当年攻楚,并将其围了三年,就是想得到楚国的镇国之宝“泰阿剑”。但楚王不屈,就是不交出此剑,当他决定持剑亲上城头杀敌时,他叮嘱手下,如果城破,他将用此剑自刎。他自刎后其左右要拾其剑,骑快马奔到太湖,将此剑沉入湖底,让泰阿剑永留楚国。
楚王不屈,如果城破,自己将用此剑自刎,然后将此剑沉入湖底,让泰阿剑永留楚国。第二天楚王登上城头,只见城外晋国兵马遮天蔽日,自己的都城宛如汪洋之中的一叶扁舟。晋军呐喊声如同山呼海啸,城破在即。楚王双手捧剑长叹:泰阿剑啊,泰阿剑,我今天将用自己的鲜血来祭你!他拔剑出鞘,直指敌军,只见一团磅礴剑气激射而出,城外瞬间飞砂走石遮天蔽日,晋国兵马顿时大乱,旌旗仆地,流血千里,晋国全军覆没。
在《越绝书》中有这样的记载:楚王召来国中智者风胡子问道:“泰阿剑为何会有如此之威?”风胡子对道:"泰阿剑是一把威道之剑,而内心之威才是真威,大王身处逆境威武不屈,正是内心之威的卓越表现,正是大王的内心之威,激发出泰阿剑的剑气之威啊!”于是泰阿剑成了一把威道之剑。
泰阿剑是楚国的镇国之剑。是欧冶子和干将两大剑师连手所铸,出剑之时,剑身天然镌刻篆体“泰阿”二字。晋国伐楚,目的是以索剑为名借机灭掉楚国。楚国的都城被晋国的兵马围困了三年,楚国粮草告罄,危在旦夕。
《史记 李斯列传》记载,秦始皇曾配有此剑,秦始皇死后将其陪葬。
第五剑 七星龙渊剑 诚信高洁之剑
据说当年欧冶子携妻女,来到仙人指点的秦溪山时,只见在两棵千年古树下面,整齐地排列着七口井,其形如北斗七星,井中寒泉清洌见底,欧冶子认定此地是铸造宝剑的最佳地点。
欧冶子汲水淬剑,当他将第一把剑放在石墩锤打时,突然乌云四起,狂风大作,雷电交加,七条金龙从井口钻出,冲上云霄,尔后齐向剑坯上喷了口水后,就腾云驾雾而去。欧冶子举剑观之,只见剑身刚柔并济,剑锋锐利无比,他随手举剑向巨石劈去,只听“啪”的一声,巨石被劈成两瓣。
但此剑虽然锋利无比,外表并不光亮好看。欧冶子想起那梦中仙人,曾指点“亮石坑的宝石可供你磨剑”。于是他四处打听这“亮石坑”在何处?后来到九姑山访问一位采药老翁,老翁告诉他:“离城四十里处,有个发光洞,存亮石数以万计,若能得石磨剑,磨出的宝剑必定光亮无比;只是洞边有巨鹰把守,无人敢取”。于是欧冶子带妻女,各执一把宝剑,奔赴发光洞。找到发光洞后,果然看到一只凶猛无比的巨鹰。那巨鹰一见生人到来,就拍动翅膀凶猛扑了下来,一双利爪拦腰就将莫邪抓住后飞向天空。欧冶子夫妻执剑拼死与其搏斗。莫邪虽被抓在空中,但她一边挣扎,一边持剑朝巨鹰的翅膀乱刺,结果巨鹰被砍伤坠地,欧冶子上前补上一剑,结果了巨鹰的性命。他们取回亮石,果然磨出来的宝剑,不但锋利无比,斩铁如泥,而且光亮如银。
在《吴越春秋》中有这样一段故事:伍子胥因奸臣所害,亡命天涯,被楚国兵马一路追赶,因荒不择路,逃到了长江边。前是波涛万顷的长江水,后有刀枪在手的万千追兵,正在危急万分之时。一渔翁驾一小船将伍子胥渡过对岸,伍子胥要其留名,以图日后回报。渔翁不言其名,只自称“渔丈人”也。伍子胥无奈只好作揖道别,但行出不远,总感不谢救命之思,非君子所为。于是又返了回来,并解下腰间的祖传三世的七星龙渊剑,赠给“渔丈人”以致谢,并嘱托“渔丈人”千万不要泄露自己的行踪。渔丈人接过七星龙渊剑,仰天长叹:搭救你只因你是国家忠良,并不图报,而你怀疑我贪利少信,我只好以此剑以示高洁,横剑自刎,伍子胥悲悔莫名。
“渔丈人”接过七星龙渊宝剑,仰天长叹,对伍子胥说道:“搭救你只因为你是国家忠良,并不图报,而今,你仍然疑我贪利少信,我只好以此剑示高洁”。说完,横剑自刎。因为有了这个故事,七星龙渊剑就是成了一把诚信高洁之剑。后来为了回避唐皇李渊之名,此剑改为“七星龙泉剑”。
此剑也为欧冶子和干将两大剑师连手所铸。为铸此剑,凿开茨山,放出山中溪水,引至铸剑炉旁成北斗七星环列的七个池中,又名“七星”。剑成之后,俯视剑身,如同登高山而下望深渊,飘渺而深邃仿佛似巨龙盘卧。又名“龙渊”。因此剑名为“七星龙渊”。
唐朝时因避讳唐高祖李渊,改称龙泉剑。曾为李渊的佩剑,李渊死后随李渊葬于献陵,也有传说李渊曾将此剑传于太宗李世民,后与李世民一起葬于昭陵。还另有传说,张三丰曾配此剑。七星龙渊剑下落无从考察。
第六剑 干将剑 爱情之剑
干将,吴国人,欧冶子之婿(约公元前499年至公元前433年)。据说他原本就是一位很有名气的铸剑师。他生成八尺之躯,英武异常。在未拜在欧冶子门下时,就已经懂得了熔、锻、铲、锉、刻、淬、磨等诸般铸剑工艺。只因欧冶子之女莫邪是一位眉清目秀、聪明贤慧,勤劳勇敢的好女子。为了能与莫邪成亲,才成了欧冶子的徒弟。
干将剑刃长三尺,柄长六寸,刃宽约三寸许,系红樱剑絮,重九锵,即三斤十二两,剑身有龟纹雕饰,舞动时有如虎啸。
第七剑 莫邪剑 爱情之剑
莫邪,欧冶子之女,干将之妻,赤之母。
莫邪剑刃长四尺,柄长一尺,刃宽约两寸许,系湖绿剑絮,重约十锵,即约四斤二两七分,剑身有漫冶,即水纹雕饰,舞动时银光流泻,如银蛇吐信。干将莫邪剑是雄雌双剑。当你看到其中一柄剑时,就必然会看到另一柄剑。这两柄宝剑是永不分离的。
此剑在民间有很多的传说。流传最广的就是干将眼看三月的铸剑期将满,但因炉中的铁英还是无法溶化,而不能如期铸成宝剑。莫邪为了救夫,就自投剑炉之中,从而铸成了这天下无双的干将莫邪雄雌双剑。
这种传说有多少真实性,我们无需考证。但铸铁在加热过程中,碳的含量会不断下降,如果不能适当在加入碳的成份,那铸造出来的剑,就会变得柔韧而缺乏刚度,这样的剑最多只是一口熟铁剑,而不可能成为能削铁如泥的宝剑。
就从当时的生产条件来看,干将不可能在那时会拥有一个,能跳入炉中而不死。于是另一种说法可能更可信些,即莫邪剪掉头发和指爪投入炼炉,而头发和指爪都可以化为碳的成份,使铸铁的晶格结构产生有序变化而溶解,从而就能铸造出柔韧而又锋锐的钢剑。
据说干将铸造出干将莫邪双剑后,只将莫邪剑献给了楚王,而将干将剑埋于山中。并嘱咐莫邪等到儿子成人后,一定要用干将剑为其报仇。后来楚王得知干干将另藏宝剑,一怒之下果真将他杀了。
干将死后,莫邪生下一子,名为赤。其子生来与众不同,双眉相距尺余,固又名眉间尺。莫邪把干将的不幸告诉了他。赤鼻发誓一定要杀死楚王,为父报仇。他把埋在大松树下的宝剑挖了出来,赤鼻日日夜夜练剑的同时,楚王连着几天做了同一个梦,梦见有一个愤怒的少年提着宝剑朝他杀来,说要为干将报仇。楚王忙派人打听,方知干将果真有个儿子,楚王派人去抓赤鼻。他成人后就背负干将剑,前往楚国报仇。而楚王在梦境中早有预知,就命人到处追捕。赤四下躲避,始终无法下手。
赤鼻逃进了大山,一日山间得遇一剑客,剑客非常同情赤鼻的遭遇,允诺说只要他得到干将剑与赤的人头,即可代其成事。赤当即就提剑刎头相付。剑客依诺面见楚王。赤虽死,但仇恨未减半分,楚王看了惊惧不已。剑客即献计将赤的从头用沸水煮,并请楚王移驾一观。楚王不疑有诈。待楚王探头相望,剑客提起干将剑,就将楚王的头斩落锅中,并当即自刎也将自己的头吹到了锅中。三头于沸水中混为一体无法辨识。宫人分其三份,合葬一处,于是就有了“三王墓”之说。
但有人考证,干将莫邪剑,在吴越争霸时沉入延平的剑溪,即现在的福建南平市的闽江之中。干将莫邪剑,因为有上述传说,也成了一柄爱情之剑
以上六和七,干将、镆铘(莫邪) 是双剑,合称爱情之剑。
第八剑 鱼肠剑 义勇不法之剑
鱼肠剑,是欧冶子在湛卢山上铸造的五柄名剑之一。此剑到底多长,现在无法具体考证。但一定不会太长,长了它就决不可能,能藏到鱼肠之中。最可能的长度应当是“不足半尺”。但这尺旧时是没有统一的。禹时十寸为一尺,汤时十二寸为一尺,武王时则是八寸为一尺。因此这鱼肠剑的长度,也只能是个大约数。
说到鱼肠剑就不能说到专诸,专诸是吴国堂邑人,当时伍子胥从楚国逃到吴国时就知道,专诸是一位状如饿虎,声像巨雷,力能扛鼎,身手快捷,肝胆侠义的勇士。有一次伍子胥看到专诸跟很多人打架,“其怒有万人之气,甚不可当”。正打到热闹处,他老婆赶来只在他背后喊一声“你还不快跟我回去”。他就立刻停手,跟在老婆后边回家了。在凡人的眼中这专诸,也只是一个怕老婆的货色,但在伍子胥眼中,则是一个勇猛而又理性的真汉子,于是他就选定了专诸,为公子光杀了吴王僚,让公子光夺得皇位后,好帮他去打楚国为他报仇。
公子光为什么要杀吴王僚呢?这得从吴王寿梦说起:吴王寿梦共四子:诸樊、余祭、余昧、季札。寿梦知道这四子之中唯有季札最贤能。于是他想立他为太子,季札心知如果这样,有可能会出现“煮豆烧豆箕”的惨剧,于是他坚决不受,吴王只好改立长子诸樊为太子。寿梦临死时,与四子相约,王位以兄弟相传,直至季札为吴王。
诸樊当王后传位季札,季札仍不受,诸樊死,余祭接位,余祭死,余昧接位。至余昧死,按照寿梦遗言,当立季札为王。但季札不想当皇帝连夜出逃,吴国大臣没法就立余昧之子僚为王。而公子光则是诸樊的长子,寿梦的长孙,季札不愿为王,按理应当由他来继位,轮不到僚来当皇帝。于是他就在暗中广纳人才,为夺取王位做准备。
在这样的背景下,专诸就成了最佳的杀手。于是人人皆知的血腥一幕就那样上演了。吴王僚死在了专诸的鱼肠剑下,专诸被公子光布下的剑手砍成了肉泥。公子光成了吴王阖闾。
公元前506年,吴王阖闾以孙武为大将,伍子胥为副将,夫概为先锋,出兵六万攻占楚国国都,伍子胥掘开楚平王墓,鞭尸三百。
鱼肠剑,也因此成了一柄义勇与不法之剑与一身的天下名剑
鱼肠剑亦称鱼藏剑,传说是欧冶子为越王所铸。用赤堇山之锡,若耶溪之铜,经雨洒雷击,得天地精华,铸成五把剑,鱼肠就是其中之一。
鱼肠剑逆理不顺,臣以杀君,子以杀父。后来越国将此剑献于吴国。相传公子光,即吴王阖庐,曾得到过五把剑其中的三把,胜邪、鱼肠和湛泸。
一种说法是因为剑身上的花纹尤如鱼肠,苑如将一只鱼烤熟,剥去两胁,则像古剑剑身上的纹路,曲折婉转,因而得名。另一种说法则就由于它小巧得能够藏身于鱼腹之中,鱼肠剑细长柔韧,能够沿鱼口插入,插入鱼肠中曲折弯转,抽出时则恢复原形,钢韧无比。
公子光的父亲吴王诸樊。诸樊有三个弟弟,大弟弟叫余祭,二弟弟叫余眛,小弟弟叫季子札。诸樊知道小弟弟季子札贤明,就不立太子,想依照兄弟的次序把王位传递下去,最后把国君的位子传给季子札。诸樊死后,王位传给了余祭。余祭死后,传给余眛。余眛死后本当传给季子札,但季子札却不肯为国君,吴国人就拥立余眛的儿子僚为国君。公子光很是气愤,他认为要传给儿子的话,他才是真正的嫡子。所以他很不服,常常秘密地供养一些有智谋的人,想靠他们的帮助以便取得王位。伍子胥知道公子光想杀吴王僚,于是把专诸推荐给公子光。
公子光宴请吴王僚,喝到畅快的时候,公子光假装病,进入地下室,把“鱼肠剑”放到烤鱼的肚子里,然后由专诸献到僚的跟前,专诸掰开鱼,趁势取出鱼肠剑,刺杀了僚。公子光自立为国君,成为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吴王阖闾。阖闾封专诸的儿子为上卿,将鱼肠剑尘封,永不再用。
第九剑 纯钧剑 尊贵华美之剑
纯钧剑,又名纯钩剑。此剑依然是欧冶子在湛卢山上所铸。在《越绝书.外传记宝剑》中,是这样述它的:“如芙蓉始出,观其(纹),烂如列星之行,观其光,浑浑如水之溢于塘,观其断,岩岩如琐石,观其才,焕焕如冰释,此所谓纯钩耶”。
纯钧剑,外观虽然精致华美,观之,令人赏心悦目,但锋芒决不因其华美而减之,它斩金截铁,依然如同摧枯拉朽。也就是它将亮丽优美与锋芒不减完美地融为一体,被喻为尊贵无双的千古绝唱之剑。
传说,有人向越王勾践许以千匹骏马,三处富乡,两座大城,来换这把纯钧剑。勾践看到这么多的好东西,心里正在犹豫是不是与其换之。为了慎重起见,他请来了著名相剑大师——薛烛,想听听他的意见。
薛烛一看纯钧剑,就立刻厉声道:“这把剑是天人共铸的不二之作。为铸这把剑,千年赤堇山,山破而出锡,万载若耶江,江涸而出铜。铸剑之时,雷公打铁,雨娘淋水,蛟龙捧炉,天帝装炭。铸剑大师欧冶子承天之命呕心沥血与众神铸磨十载此剑方成。剑成之后,众神归天,赤堇山闭合如初,若耶江波涛再起。如此绝世无双的宝剑,区区骏马城池何足道哉……”。
当然这也是古人对纯均剑的一种敬仰,而编出的优美传说。但做为一种文化传承,后人还是喜欢这样的传说的。于是武侠大师金庸先生,就将这柄绝美的纯钧剑,化入他的小说《越女剑》中,使这柄尊贵华美之剑,更加地广为流传。
据说在2004年“龙泉论剑”时,龙泉工匠曾向金庸先生赠送了一把现代版的纯钧剑,金庸先生也为此剑亲笔签名,并刻上了剑刃。该剑原型现珍藏于浙江大学。
纯钧剑亦称纯钩剑。相传春秋时欧冶子所铸。是一把尊贵无双之剑,外观精致华美,令人赏心悦目,斩金截铁如同摧枯拉朽。
《越绝书》春秋时期,越王勾践经过数年卧薪尝胆终于击败吴国,勾践酷爱刀剑。他找来天下第一相剑大师薛烛。勾践叫人取来自己颇为得意的两把宝剑,毫曹和巨阙。薛烛说:这两把剑都有缺点,毫曹光华散淡,巨阙质地趋粗,不算宝剑。勾践又命几百铁甲武士将一把宝剑抬来。薛烛感到好笑:大王这么兴师动众,拿来的是什么剑啊?勾践吐出了两个字:纯均!薛烛从座上仰面摔倒,金钗落地,长发披散,好大一会才惊醒,他来到剑前,深深一躬,缓缓将剑从鞘中拔出。只见一团光华绽放宛如出水的芙蓉雍容而清冽,剑柄上的雕饰如星宿闪烁出深邃的光芒,剑身象清水漫过池塘从容而舒缓,剑刃就象壁立千丈的断崖崇高而巍峨。勾践说:有人要用千匹骏马三处富乡两座大城来换这把宝剑。薛烛忙说:不能换,这把剑是天人共铸的不二之作,为铸这把剑,千年赤堇山山破而出锡,万载若耶江江水干涸而出铜。铸剑之时,雷公打铁,雨娘淋水,蛟龙捧炉,天帝装炭。铸剑大师欧冶子承天之命呕心沥血与众神铸磨十载此剑方成。剑成之后,众神归天,赤堇山闭合如初,若耶江波涛再起,欧冶子也力尽神竭而亡,这把剑已成绝唱,区区骏马城池何足道哉?
春秋五霸时期,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一举击败了吴王夫差,演出了历史上春秋争霸的最后一幕。岁月的流逝,使这场惊心动魄的战争静静沉睡在历史的长卷里。1965年,考古队在挖掘春秋古墓时,意外发现了一把沾满泥土的长剑,剑身上一行古篆———“越王勾践自用剑”。拔剑出鞘,寒光耀目,而且毫无锈蚀,刃薄锋利,20余层纸一划而破。这把剑全长为55.6厘米,剑长45.6厘米,剑宽5厘米。剑身满饰黑色菱形几何暗花纹,正反两面用蓝色琉璃和绿松石镶嵌成美丽的纹饰,剑首向外形翻卷作圆箍,内铸有极其精细的11道同心圆圈。这把越王剑,无论从它的外形研制,质料搭配,无疑是我国青铜剑器中罕见的珍品。
第十剑 承影剑 有影无形之剑
承影剑是一柄最奇特的名剑。相传它铸造于商朝,为春秋时卫国人孔周所收藏,这是一把有影无形的长剑。在《列子·汤问》中有这样的记载:“孔周曰:‘吾有三剑,惟子所择。……二曰承影,味爽之交,日夕昏有之际,北面察之,淡炎焉若有物存,莫有其状。其触物也,窃然有声,经物而物不见’”。在《文苑英华·唐并州都督鄂国公尉迟恭碑铭》中也有:“蛟分承影,雁落忘归”这样的字句。
为了神化这柄承影剑,有人是这样描述的:“扬起的双手划出一条优雅的弧线,挥向旁边一棵挺拔的古松,耳廓中有轻轻的‘嚓’的一声,树身微微一震,不见变化,然而稍后不久,翠茂的松盖就在一阵温和掠过的南风中悠悠倒下,平展凸露的圈圈年轮,昭示着岁月的流逝。天色愈暗,长剑又归于无形,远古的暮色无声合拢,天地之间一片静穆”。
不管古人与今人如何描述这柄有影无形的长剑,他们都是为了表达,我悠悠五千年文明的灿烂与辉煌。也如这柄承影剑一样,在“有影无形”中,承载着我华夏古国的博大精深,它如这一柄柄精致优雅的神剑一样,在世界历史的上空,划下我中华民族最完美的弧线。
承影剑是一把精致优雅之剑。《列子·汤问》记载,这把有影无形的长剑是商朝列子激赏所铸。
承影剑与含光剑、宵练剑并称殷天子三剑。相传出炉时“蛟龙承影,雁落忘归”,故得名承影。后由春秋时卫国藏剑名家孔周收藏。
相传,远古黎明,黑白交际的一瞬间,双手合握一把剑,只有剑柄不见剑身,但在北面墙壁之上却隐隐投下一个飘忽的剑影,飘忽的剑影扬起划出一条优雅的弧线,挥向旁边一棵挺拔的古松,只见树身微微一震,翠茂的古松在瞬间悠悠倒下,长剑随即归于无形。这把有影无形的长剑就是承影剑。
相传,魏黑卵因私怨杀死了丘邴章,丘邴章的儿子来丹准备为父亲报仇。
来丹听说卫国孔周得到了殷代天子的宝剑,于是来丹去卫国拜见孔周。孔周说:我有三把剑,但都杀不死人。一把剑叫含光,看它看不见,你完全感觉不到有实体。另一把剑叫承影,在清晨或天暗时,面向北观察它,淡淡地似乎有件东西存在,但看不清它的形状,它从体内经过,却不觉得疼痛。再一把剑叫宵练,白天能看见它的影子但看不到亮光,夜间能看见它的亮光,但看不见它的形状,它触碰到身体,只一下然后又将合起来,虽感疼痛,刀刃上却没有一丝血迹。这三把宝剑,已经传了十三代了,一直珍藏不曾使用。
来丹借用最次的一把刺杀黑卵和他的儿子,但没有成功,来丹明白了这剑真的杀不死人。
这三把宝剑,它们只是光影的器物,用来修身养性的,而不是用来杀伐斗狠的。
含光、承影、宵练三兄弟剑,在春秋之后就再也没有出现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