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轨大哥情人,与兄弟反目,影史第一竟跟这「人渣」有关?
曼克导演:大卫·芬奇编剧: 杰克·芬奇主演: 加里·奥德曼/阿曼达·塞弗里德/莉莉·柯林斯/查尔斯·丹斯/艾利斯·霍华德/汤姆·派福瑞/塔彭丝·米德尔顿/汤姆·伯克/杰米·麦克沙恩/莱文·兰宾/托比·莱昂纳德·摩尔/山姆·特劳顿/约瑟夫·克罗斯
酒鬼编剧的影史第一是如何炼成的?
影像内外的假假真真。
好莱坞往事:内卷化的娱乐圈。
哪里能看人人影视
上映时间2020-11-13(美国)/2020-12-04(美国网络)
把《公民凯恩》奉为影史上最伟大的电影,估计没几个人会有意见。
首先,它开创了多视角的非线性叙事结构,比黑泽明的《罗生门》早了整整9年。
其次,景深镜头、长镜头、运动摄影、音响蒙太奇等技法的使用,丰富了上世纪40年代电影语言的种类。
再次,主人公凯恩临死前所说的“玫瑰花蕾”,也成为影迷、电影理论学者们经常讨论的影史经典意象之一。
最后,便是本片的导演、主演奥逊·威尔斯。频繁出现在奥斯卡、戛纳、柏林、威尼斯等国际性影节上的他,俨然成为引领20世纪美国电影文艺复兴的重要人物。
《公民凯恩》奥逊·威尔斯角色造型(白衣人)
关于《公民凯恩》,除了奥逊·威尔斯这个电影神童之外,我们还不能忘记本片的“另半个”编剧——
赫尔曼·曼克维奇
如今,一部由大卫·芬奇指导的,聚焦于《公民凯恩》幕后故事的电影《曼克》上线Netflix。
类似于昆汀·塔伦蒂诺那部献给60年代好莱坞的电影,芬奇的《曼克》讲述的则是发生在30、40年代好莱坞大制片厂下的故事。
他以黑白的影像,向影迷娓娓道来:
那个不修边幅的酒鬼,那件载入影史的纷争,那段荒唐奢靡的好莱坞往事。
01 影史第一“人渣”
电影开场,便是车祸后的曼凯维奇,被奥逊·威尔斯送到偏僻的私家小屋内,秘密撰写《公民凯恩》的剧本。
“狗爹”加里·奥德曼饰演的赫尔曼·曼克维奇,是一位人到中年、发胖发福的邋遢大叔。
提及他的大名,在编剧圈可谓是臭名昭著。
恶性不改
酗酒成性的他,成天醉醺醺,走个路都能走出卓别林的步伐。
两杯下肚就开赌。
不只是看赛马赌钱、赌谁最终赢得州长这些,曼克维奇什么都能赌。
连一片树叶多久落地,他也要跟别人赌上5000美元。
更要命的是,这个有妇之夫还跟大哥的女人搞起精神外(chu)遇(gui)。
他跟报业大亨赫斯特的情人玛丽恩(阿曼达·塞弗里德 饰)相互倾诉,算是彼此精神上的红颜知己。
不过有才的人都有些怪诞,曼克维奇如魏晋名士般,生活放浪形骸,才华惊为天人,态度强硬不屈。
有才气的另类分子
现实中的曼克维奇曾是《纽约客》的第一位戏剧评论家,还加入了一个名为阿冈昆圆桌会议的小团体。
在这里,纽约文学界、戏剧界、电影界的创作者你一言我一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
这也造就了曼克维奇想啥说啥的直率个性,和幽默且具嘲讽特征的语言风格。
面对国际大势,他永远是站在风口浪尖的人。
跟二战时期卓别林顶风拍《大独裁者》一样,曼克维奇于1933年便写了一个本子,反对纳粹主义。
在立场方面,他永远站在良知一方。
上世纪30年代,美国处于经济大萧条时期。
无论是米高梅的高层路易斯·梅耶,还是报业大亨赫斯特(《公民凯恩》中主角凯恩的一生便是对其的影射),都站到了资本、权力的一方。
他们左右选举,为自己牟利,而不是选择更好地服务百姓,让人们逃离大萧条的幽影。
当时有两个人竞选加州州长,其中一位厄普顿·辛克莱直接要求向私人创办的电影公司征税,以促进国营电影公司的发展。
被动了奶酪的梅耶、欧文等米高梅高层自然不爽,在利益的考量下频频使阴招,用谎言诋毁辛克莱。
面对不实的信息,曼克维奇坚持真理,选择与位高权重的贵族们保持对立。
最后来聊聊作为编剧的曼克维奇。
虽说喜欢喝两杯,可人家在13天内就能写出200页令人嗔目结舌的剧本,连神童奥逊·威尔斯也钦佩万分。
虽说那是个写俩字儿都能当编剧的时代(现在好像也没差),但曼克维奇与之同流但不合污。
看看他推荐信的最后一句就知道:
“百万美金等你挣,你仅有的对手都是傻子。”
但历史上,对于曼克维奇的编剧态度也有争议。
主要他曾跟儿子说过这样一句话:
“电影编剧是没有文学性可言的,它跟漫画编剧没什么两样。”
不错,商业社会对艺术行为是有损耗的,但曼克维奇仅因此,就把编剧当作一种职业、赚钱的手段,而不是将其看作高尚纯粹的精神自留地。
他更像是一个入世的求职者,而不是一个出世的艺术家。
这也是奥逊·威尔斯之后能创作出《午夜钟声》《审判》《奥赛罗》《麦克白》等佳作并名留影史,而赫尔曼·曼克维奇则鲜有人知的原因。
情绪化,不失棱角,言语间夹杂着对时代的冷嘲热讽。
如果将曼克维奇比作浪头,那你永远不知道下一秒,他将在何时、从何地、以何种姿态,击打两岸的岩石。
02关于署名的纷争
电影《曼克》的故事线有两条——
30年代,他在好莱坞担任编剧,与米高梅高层梅耶、大亨赫斯特、玛丽恩之间的纠葛。
1940年,曼克维奇创作《公民凯恩》的过程。
就条姐的理解,《曼克》在还原那个时代的同时,主要构建了曼克维奇与奥逊威尔斯争夺署名权的原因。
在讲大卫·芬奇之所以会“构建”原因之前,先来聊聊影史上对于这次纷争的客观记录。
导火索:曼克维奇为何放弃署名权
不修边幅的曼克维奇,无法忍受大制片厂的工作模式。
这时,好兄弟奥逊·威尔斯为他提供了第一次自由创作剧本的机会。
另一方面,威尔斯与雷电华片厂签订了一份合约:对两部由他拍摄的电影实行最终剪辑权,前提是必须由他一人完成制片、编剧、导演、主演的工作。
雇佣曼克维奇,是因为当时威尔斯还在弄两部电影中的另一部《黑暗之心》,分身乏术。
因此,曼克维奇与威尔斯达成“不要署名权”的共识。
那为什么曼克维奇又在剧本创作的尾声,突然反悔呢?
现实原因:金钱因素
本以为自己要江郎才尽的曼凯维奇,在写完《公民凯恩》后,剧本反馈极佳,这让他意识到放弃署名权是一笔很大的损失。
可又碍于跟威尔斯所签的君子协定,于是曼克维奇就在圈子里宣传自己对剧本付出了多少心血,使得秘密公之于众。
虽说《公民凯恩》获得了最佳原创剧本奖,但两人都没有出席颁奖礼现场。
后采时,两人还不忘互踩一番。
奥逊·威尔斯:
“曼克维奇,《公民凯恩》在编剧方面,有我一半的荣誉!”
对此,曼克维奇也不甘示弱:
“我很高兴能在威尔斯先生缺席的情况下接受这个奖,因为剧本是在威尔斯先生缺席的情况下写的。”
当然,影史上关于这件事的真相,一直众说纷纭。
曼克维奇的密友查尔斯表示,对方曾不止一次向自己抱怨威尔斯对剧本的修改。
而威尔斯的秘书凯瑟琳·特罗斯珀则反驳道:“如果威尔斯先生对剧本没贡献,那我成天打的那些文字又是什么?”
影史照:奥逊·威尔斯探望创作期间的曼克维奇
但是在大卫·芬奇的影像下,曼凯维奇又为何反悔?
构想的原因:反抗檄文
梅耶一帮人拍假影片,诋毁州长候选人辛克莱。
曼克维奇试图通过赫斯特的情人玛丽恩,让赫斯特出面,迫使梅耶停放纪录片。
没想到,他们早已穿一条裤子。
片中有一个关于“街头艺人的猴子”的隐喻:
卖艺的猴子一听到音乐就跳舞,所以它觉得是自己掌控了艺人和音乐,它一舞蹈,艺人就演奏旋律。
曼克维奇不过是赫斯特的一只猴子,自认为能左右街头艺人的表演。实际上,他一直都是那个被耍的人。
对此,曼克维奇留了一手,那就是《公民凯恩》。
尽管奥逊·威尔斯、曼克维奇否认剧本影射赫斯特,但这故事傻子都知道旁敲侧击的是谁。
电影对于赫斯特冲击不小(涉及他与情人的私事),为了不影响声誉,现实中的他曾极力绞杀《公民凯恩》。
他栽赃威尔斯串通前苏联,试图将其征兵入伍;并把曼克维奇酒后驾车的事故,夸大成全国性事件。
在曼克维奇所创作的艺术下,赫斯特成了那只暴跳如雷且自以为是的猴子。
大卫·芬奇将曼克维奇要回署名的原因进行了传奇化的处理:
以自己的身份,用署有自己名姓的作品,发出对上层的反抗檄文。
03内卷化的好莱坞往事
关于《曼克》的批判性,直指大制片厂上层的虚伪——
米高梅创始人之一的路易斯·梅耶与报业大亨赫斯特的沆瀣一气。
影视高层
在梅耶口中,他是坚持三大原则的具有高尚品格的“好莱坞之王”:
坚持艺术至上,否定明星制度,打造如家般温馨的公司氛围。
梅耶总是处于中心地位
事实上,所谓艺术片在他眼中不过是无法激起肾上腺刺激的垃圾玩意儿。
对于剧作的要求:write hard,and inlow.翻译出来就是越low越好。
否认明星制,仅仅是因为当时很多明星去了其他公司,唯一没走的只有那只象征米高梅厂标的大狮子。
米高梅公司厂标
更可笑的是打造家庭氛围。
刚说完大家庭,结果一转眼,梅耶就向大萧条下的员工要求薪资减半,还让员工主动赞同。(cue一把疫情下的你我)
就连米高梅,他也能弃置不顾。
为了掩盖自己受贿的丑闻,梅耶为保住名声,甚至打算卖掉自己亲手打造的公司。
制片厂老板利欲熏心,那演员们又如何?
拍戏时,演员根本没有融入到情景中:一个被绑架的弱女子,还能一边跟人谈天,一边大喊救命,只因镜头没有扫到她。
这跟当下一些影视圈的乱象又有什么区别?
商业高层
通过媒体,赫斯特能够左右州长选举。
在梅里安和辛克莱竞选州长之际,赫斯特默许梅耶创作一系列虚假的负面广告。
为生存,谁又不是憋屈扭捏地过完余生。
为给州长竞选捐款,制片人欧文威胁曼克维奇,如果不捐,就凭空增加他的赌债。
你还没处说理,因为在加利福尼亚,赫斯特掌控舆论。
在大卫·芬奇眼中,30年代好莱坞黄金时期,跟现在没什么两样。
这种内卷化的停滞不前,糟糕透顶!
跟张艺谋的《一秒钟》类似,关于电影的回忆,都是对那个时代的控诉。
04尾声:属于大卫·芬奇的《曼克》
剧本文化层面,《曼克》得归功于大卫·芬奇的父亲杰克·芬奇。
当杰克·芬奇退休后,他开始写剧本。
而一部描述威尔斯、曼克维奇的本子,引起了大卫·芬奇的注意。
杰克·芬奇
在影像呈现上,芬奇用数码相机制作《曼克》,并通过数码划痕,使画面极富胶片质感。
另外,在镜头设计上,《曼克》还致敬了《公民凯恩》。
比如丢下水晶球的段落。
好段落太多,只举此一例
选角方面,加里·奥德曼目标直指明年奥斯卡影帝。
而出演玛丽恩的阿曼达·塞弗里德,跟原型一个模子刻出来般,还真有点性感美人的味道。
不过本片的评价并不高,豆瓣7.7分,就连IMDb评分也只有7.7。
主要是观影门槛过高。
如果不了解影史,对《公民凯恩》不感兴趣的话,无法体会本片的内核。
尽管如此,《曼克》依旧是一部绝佳的电影文本。
要我说,《曼克》的唯一内核是台词多次提及的“电影的魅力”。
一次是梅耶的冠冕堂皇,一次是威尔斯讽刺好作品不被认可,一次是曼克维奇嘲弄编剧的联合创作。
大卫·芬奇对于30年代的好莱坞没有太多眷恋,他在《曼克》中所做的,还是关于性本恶的讨论——
那个时代,那个行业,那段早已消散但又在当下重现的往事。
*文中相关事件的细节,参考理查德·布罗迪撰写的文章《赫尔曼·曼克维奇、保林·凯尔和〈公民凯恩〉之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