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来看BB姬beebeej.com
上班摸鱼吹水好快活

[古代中国人在外国 Ⅰ 东游记七]影响日本的教育家朱舜水

         朱之瑜,明末人,抗清失败后流亡日本,在日本被尊称为舜水先生。他强调知识应从生活实践中求得;重视史学,认为“经简而史明,经深而史实,经远则史近”;强调国运兴衰与教育兴废相关,认为教育作用在于培养人才,改变社会风气,为国家持久繁荣昌盛创造条件。其学术思想对当时日本和后来日本的明治维新有很大影响。


一、幼年艰难求学

        明朝末年,社会矛盾和民族矛盾日益尖锐。明朝统治者忙着保护自己,是没有力顾及民众生死的。那时候,明朝社会很混乱。先后爆发了李自成、张献忠两支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军,他们惊醒了沉睡的明王朝。关外的满洲贵族也来骚扰明朝了,他们虽然没有什么大的动作,但是来到中原的事实足以说明他们的野心。明朝的统治者没有任何反应,但外界的变化,引起了头脑清醒的地主、官吏、知识分子的注意,他们开始了一场自上而下的挽救明朝的活动。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万历年间“东林党"的活动。

        东林党人热爱国家,他们关心国家大事,经常聚在一起,进行集体讨论。东林党人很勇敢,他们敢说朝廷中不公正的事情,敢批判朝廷中奸佞之徒。明朝皇帝对于东林党人没有过多注意,但是明朝的奸臣却格外注意他们的活动。这些小人千方百计陷害东林党人,他们想铲除东林党这个组织。崇被皇帝之后,东林党势力衰落了。可是东林党人抨击时弊的气候已经形成,出现了一批继承他们思想的有志青年,他们组织了“复社",声讨奸逆,呼吁经世济民。明朝虽然在走下坡路,可是那些有志青年却在奋力救国,他们的行为影响了很多的人。朱舜水就是其中的一位。

        朱舜水(1600-1682),名之瑜,字鲁屿,浙江余姚人。朱舜水小时候受到了很好的教育。那时候,父亲是朝廷的要员,母亲也是知书达理之人,他们花很多时间在朱舜水身上。

        朱舜水9岁那年,家里发生了变故,他的父亲去世了。朱舜水收起自己的悲痛,安慰母亲。母亲看到自己9岁的儿子都那么坚强,她能怎么样呢,她只有隐藏自己的丧夫之痛,和儿子一起生活。可是,后来发生了一连串不幸的事情。父亲走后没有多久,家道就衰落了。先是朝廷没收了他们的家产,接着家里的佣人也陆续离开了。朱舜水没有被困难吓倒,他随着自己的长兄朱启明(当时任松江拓林守备)来到了松江。

        到松江之后,朱舜水继续求学。经长兄的介绍,他认识了松江著名学者朱永佑,并且拜他为老师。在松江的那段时间,朱舜水很努力,他经常苦读到半夜。朱舜水最喜欢和自己的老师进行讨论,他们经常讨论有争议的学术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磨炼后,朱舜水已经学到了很多东西,他经常受到老师的表扬。朱舜水只知道研究学问,无心功名。后来,在老师的劝解下,他考了举恩贡生,他的考卷还受到了考官吴钟峦的表扬。吴钟峦也是当时很有名的学者,他特别欣赏朱舜水的文笔。后来,二人经常在一起交流,他们都参加了反清斗争。

        朱舜水年轻的时候,曾经也想参加科举考试,而且他身边的人也一致认为他很有希望,大家都想让他参加科举考试。可是,朱舜水却放弃了。东林党人和复社士人的言行,深刻影响了朱舜水。最初,朱舜水只是特别钦佩东林党人的精神,所以他处事就遵照东林党人的原则。慢慢地,朱舜水被熏陶了,他也坚定了自己为人处世的原则,决定放弃功名,寻求济世安民的道路。

        朱舜水放弃功名,是因为他厌恶科举进士的制度。我国古代的科举考试,多以四书五经为内容,并且所写文章都必须遵循一定的套路,不允许个人发挥。这些规定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参加科举考试,既学不到真学问,也不能济世救民。很多人之所以还参加考试,都想通过它实现自己封官加爵的梦想。
       
        朱舜水放弃科举仕进的事情,很快就传到了松江府。大家都为朱舜水感到惋惜,但渐渐地也就接受了这个事实。朱舜水继续研究学问,他不想攀附权贵,他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到反清复明的道路。

二、治学声名远扬

        几年过去了,朱舜水的学问功底已经很深厚了,他名声远扬。这个时候,很多人都甘愿拜朱舜水为师,他们想和朱舜水一起研究学问。这些人中,大部分都是潜心修学的,但有的却不是。

        一天,有个人拿着一本家谱来找朱舜水,他说自己是朱熹的后代,特别崇拜朱舜水,他想与朱舜水成为同族。但是,朱舜水拒绝了。朱舜水是不会接受他成为自己同族的,他最讨厌攀附权贵的人。那些人宁可花大量时间讨好别人,也不愿意专心做好自己的学问,更不愿意寻找挽救国家的道路。朱舜水当初放弃功名,就是因为他不想与那些徒有虚名的人在一起,现在更不可能接受那些贪慕虚荣的人。
     
        朱舜水拒认同族的事情传到了朝廷,引起了崇祯皇帝的关注。宗被皇帝曾于崇祯十六年(1643)、十七年(1644)两次下诏书召见朱舜水,朱舜水都拒绝了。
 
        朱舜水是一个很固执的人。他早就想通了,他是不会做官的,他厌恶那些沽名钓誉之徒,他要寻找自己的济世救民的道路,所以他一直在努力。后来,李自成农民军来了,崇祯皇帝忙着逃命。明朝已经走到了灭亡的边缘。但是那些有志之士还在做最后的抗争,他们逃到南方以后,陆续组织了几个政权,这就是历史上的南明。
   
        南明统治者上任后,为了复兴明朝,采取了很多政治措施。南明统治者也非常重视人才,他们没有忘记朱舜水。崇祯十七年(1644),福王朱由菘在南京即位了,他上任后,改元弘光。他先后两次征召朱舜水,但是都没有结果。朱舜水认为这些所谓的救国者,心里根本就没有一个大局的概念,他们想得更多的是如何维护自己的统治,而不是为了复兴明朝,挽救明朝只是他们的一个幌子。后来,南明政权又召了朱舜水很多次,都被朱舜水拒绝了。

        朱舜水拒绝南明多次,引起了弘光政权的不满。马士英等人下了速捕令,想要给朱舜水扣一个不服朝廷的罪名。朱舜水知道解释是没有用的,就逃跑了,他决定去舟山。一路上,朱舜水还在寻觅复兴明朝的同僚。可是,人人都在避乱,他没有找到和自己志同道合的人。

        到达舟山不久,朱舜水就听到了不幸的消息。清军南下后,很快就铲除了弘光政权。弘光帝也没有精力管理自己的政权,他逃跑了。弘光政权灭亡后,原明朝的鲁王在绍兴建立政权,唐王也在福州称帝。这些战乱中的政权还是没有逃脱清军的剿灭。朱舜水觉得自己的选择是对的。他当初拒绝任何一个政权的邀请,就是因为他不看好这些人,结果,这些人果然都失败了。

        这一时期,朱舜水为了寻求复明反清的机会,来到了日本。他没有在日本停留多久,因为日本奉行很严的海禁政策,是不允许外来人员随便滞留的。朱舜水离开日本之后,又转走了很多地方。他之所以这样到处奔波,不是为了逃命,而是要寻找真正的志同道合者,然后一起反清。可是,走了很多地方,还是没有找到愿意合作的人。有的人一说起清朝,就咬牙切齿的,虽然想反清,但是却不会做出实际的行动,也就是说说而已。无奈之下,朱舜水又回到了舟山。

        这一次,朱舜水遇到了自己的知己。他回到故居不久,就听到了鲁王政权的河南道御使王栩抗清的事情。朱舜水觉得王栩和自己的想法一样,但是他还是不很确定,他担心王栩和以前的南明统治者一样,也只是打了一个复明的幌子。于是,为了看清王棚的真面目,朱舜水决定亲自拜访王栩。结果,二人一见如故,志同道合,有着相同的抱负,他们相谈甚欢。谈起反清复明的策略,他们认为应当效仿申包胥借兵复楚的行为。最后,两人决定赴日乞师,发誓要完成复明的任务。

        朱舜水不但见到了王栩,还寻觅到了自己找寻的人。在当时几支抗清义军中,王栩是比较强的。鲁监国二年,王棚率领着大军来到沿海地区,在这里,他们灭掉了很多清军。从此,王栩声名大震,后来他的部队人驻四明山。王栩也得到了鲁王的器重,他成了兵部左侍郎。清官员觉得继续抗争下去,是不会有任何进展的,于是他们决定诱降王棚。王栩怎么会投降呢,他可是明室的忠臣。清军的降服计划失败后,他们只有另谋策略了。

三、远渡日本乞师

        朱舜水也开始了自己的渡日计划。可是,清军的耳目无处不在,他一次又一次失败了。

        王栩也在浙江一带展开了自己的活动。他想稳定浙江之后,再去日本。可是,王栩没有走出去,就在浙江一带牺牲了。鲁监国六年,王棚顽强抵抗了清军数月之后,被清军俘获了。起初,清军想招降王栩,所以对他做了很多工作,但是王栩没有丝毫动摇,还做了绝命诗,写完了诗,还把毛笔扔向了清将领,做了自己最后的反抗。清将领火冒三丈,命令自己的士兵都将弓箭对准王栩,然后一起射向王棚。王栩就这样死了。朱舜水很快就知道了王栩的死讯。朱舜水非常伤心,他怎么也没有想到,赴日乞师的事业还没有完成,王栩就遇难了。朱舜水做了祭文,亲自为王栩祭奠。从此,朱舜水更孤独了,赴日乞师的道路也更艰难了。朱舜水为了调整自己的情绪,他去了安南。这期间,鲁王为了找到朱舜水,已经派自己的使臣走了很多地方,后来,终于在安南找到了他。朱舜水接到诏书的时候,特别感动。他没有想到,在这个危难时刻,还有复明政权的招募。朱舜水决定回国了,他准备帮助鲁王。可是,朱舜水并没有顺利地回到自己的国家,他被迫在安南又滞留了一段时间。

        原来,安南国王想找一个中原文人担任自己的书记,他的部下推荐了朱舜水。朱舜水哪有时间考虑这些事情,所以他直接拒绝了。安南国王知道后,就把他拘留了,说只要他答应留下来,就可免受牢狱之难。但朱舜水始终没有改变自己的态度。后来,安南国王用尽各种招数,但是朱舜水还是不答应。朱舜水感动了安南的群臣,群臣后来也帮了他,但是安南国王还是不死心。安南国王把朱舜水放了出来,并且用国礼招待他,他还是希望朱舜水能够改变自己的想法,但朱舜水拒绝了。朱舜水获得自由后,辞别了安南国王,离开了安南。

        后来,朱舜水还做了很多复明抗清的努力,可是都接连失败了。这个时候,清兵的铁蹄已经踏遍全国了。朱舜水知道自己的心愿没有办法实现了,但他也不想为清朝做官。最后,朱舜水还是去了日本。这些年,朱舜水虽然没有找到日本的援兵,没有完成自己的心愿,但是他在学术上却有很多收获,他准备在日本进行文化传播。

        朱舜水来到日本的时候,正是德川幕府时期。德川幕府奉行锁国政策,是不允许外国人在日本滞留的,这对于朱舜水来说,无疑是个打击。

        就在这个时候,朱舜水的好朋友安东省庵帮了他的忙。安东省庵是一个很活跃的人,他认识很多幕府的人。不久,就传来了好消息,朱舜水可以留在日本了。

四、日本讲学生涯

        起初,朱舜水在日本不是很顺利。他能在日本生活下去,全是因为安东省庵的帮助。安东省庵很崇拜朱舜水,并且拜他为师。这一时期,安东省庵不仅给自己的老师赠送了粮食,还送给老师自己的俸禄。朱舜水解决了自己的生存问题之后,就安心在长圻讲学了。朱舜水讲学的事情很快就传到了日本水户藩主德川光国(即源光国)的府里。

        源光国是德川赖房的三儿子,父亲过世后,他继承了藩主。源光国的祖父德川家康取得全国政权后,建立了江户(今东京)幕府。德川家康为了防止大臣篡权,就将自己三个儿子任命为藩主,守在重要的地方,各藩采取世袭制度来继承藩主之位。源光国天很会治理水户藩,同时他也特另重视和外界的交流。源光国曾经听自己的部下提到过朱舜水,那时候他就知道朱舜水学问功底深厚,如今能在自己的国家遇到朱舜水,他当然很开心了。

        清康熙三年(1664),源光国派遣自己的部下拜望了朱舜水。朱舜水和源光国的部下谈得很投机。源光国的部下回来后,源光国就向朝廷上报,阐明了自己想邀请朱舜水讲学的想法。第二年,朱舜水来到江户,开始了自己在日本讲学的生涯。

        这个时候,朱舜水的生活稳定、宽裕了,但他始终没有忘记安东省庵对自己的帮助。他给安东省庵邮寄了衣服和黄金。安东省庵理解老师的心意,他只收下了衣服,把黄金退了回去。朱舜水看到黄金被退了回来,他知道如果再寄黄金,安东省庵也是不会收的,于是,他用黄金买了很多丝织品邮寄了过去。朱舜水将自己的治学方法和学术思想都传授给了安东省庵。安东省庵是一个悟性很高的人,他吸收了朱舜水经世致学的主张,摒弃了朱子学中不切实际的空谈,取其合理的务实因素,形成了“理气合一”论,发展了朱舜水的“理事同一”学说。

        朱舜水注重实效和实用,他在江户、水户讲学的这一段时间,将自己的理念贯穿到了教育中。他认为明朝末年的八股取士没有任何实际现实意义,很多人参加科举考试,只是为了获取功名。他还认为,即使有志之人参加八股考试,也不能发表自己的主见,只能是在条框内答题。所以,朱舜水鼓励日本学者一定要学以致用,而不能追求空虚的理论。鉴于明朝的八股考试,他要求自己学生的作文一定要思想深刻。除此之外,朱舜水还有很好的教学方法。他的教材并不是统一的,而是针对每个学生的不同情况、不同适应能力来决定教材内容的不同和多少。朱舜水的方法,帮助了很多同学。日本当地的人民都非常认可他。

        朱舜水不仅向学生传授了知识,他还向学生们传授了手工制作工艺品的技艺。朱舜水最初只是为了丰富学生的生活,但是后来他的技艺传到了宫内。源光国还把他请到府里,让他现场制作,并且要求部下都要掌握。朱舜水在日本的20多年,弘扬了中国文化,促进了中日友谊。他受到了日本人民的尊敬和喜爱,至今,日本人民还在以各种方式纪念着朱舜水。朱舜水在日本的光辉事迹,直到近现代才传至中国。清朝末期,我国掀起了学习朱舜水学问的热潮,也是在这个时候,人们才认识了朱舜水,相关学者从各个方面研究了朱舜水的“朱舜水先生终焉之城" 事迹和思想。朱舜水抗清的行动深刻影系公元1912年由安东省庵、德响了清末爱国青年的思想,他们接受了朱川光国的后代于东京朱舜水旧舜水的思想之后,都踊跃参加了革命。朱宅所立舜水推进了中日友好交往的历史步伐,在他之后,更多维护中日友好的和平使者往返于中日之间,为推动中日关系的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作者:刘增丽  全文完

赞(0) 打赏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BB姬 » [古代中国人在外国 Ⅰ 东游记七]影响日本的教育家朱舜水
分享到: 更多 (0)

相关推荐

  • 暂无文章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

BB姬

联系我们联系我们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