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来看BB姬beebeej.com
上班摸鱼吹水好快活

官员自杀,官场的腐败,嘉庆帝的无奈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

几千年来,读书几乎是从政入仕的唯一渠道。

可是,官场上却并不能容不下真正的书生。

那些在科举中崭露头角的文人,如果想真正在官场上立住脚,首先需要做的就是向现实妥协。

如果还刻板地秉循圣人教诲,注定会碰得鼻青脸肿,为俗世所不容。

对获得功名的文人,朝廷不会马上委以重任,而是先把他们放到翰林院提供一个过渡期。
 
在这个过渡期内,中举的士子们修书撰史,起草诏书,做一些辅助性的文字工作,逐步熟悉和适应官场,待培养成熟之后再放手使用。

所以,翰林院的主要功能是养才储望,类似于党校培养储备后备干部。

当书生们顶戴花翎、足蹬皂靴步入官场,却发现里面污浊一片时,会有什么感觉?

有的人悟性好,知道读书只是进入官场的门票,入场后就把门票扔到一边,快活地跳进污水坑倒海翻江,这种人自然是如鱼得水,青云直上。

也有的人身不由己却心如明镜,既然书生误入政客门,那就揣着明白装糊涂,只要少不了自己的俸禄,便睁只眼闭只眼,痴痴颠颠地做个不相干的边缘人。

最苦的是那些脑瓜不开窍的书生,总以为有明君圣主撑腰,行的是光明大道,谋的是天下苍生,无畏无惧,不曲不阿,结果四处碰壁、不得安生。

甚至,有人为此付出生命的代价。
 
1808年,山阳县城爆出一个惊人消息——上级派来的赈灾巡视组组长李毓昌悬梁自杀。

淮安知府王毂定案为自缢身亡,两江总督铁保、江苏巡抚汪日章等均签字认可这一结论。

幸好那时候没有火化制度,李毓昌尸体运回山东后,家人从其遗物中发现“山阳冒赈,以利啖毓昌,毓昌不敢受,恐上负天子”的禀贴残稿,并开棺验尸证明系中毒身亡。

原来,当年山阳县遭灾,嘉庆下拨九万九千两专款予以赈济。

新科举人李毓昌,率工作组赴山阳检查救济款落实情况。

初担大任,李毓昌完全按照教科书去办事,不住招待所,不听汇报,进村入户访贫问苦,勘验赈灾落实情况。

山阳知县王伸汉是个老油子,哪经得起这么查,他酒桌上开导李毓昌:

做官不能太用力。

“公初为官,不知做官的诀窍,日赴茅舍,访贫问苦,天寒地冻,过于劳累,可谓慕虚名而失实惠,实非为官道,望公三思。”

这时候,摆在李毓昌面前的选择有很多。

可以黑吃黑,趁机敲诈王伸汉一把,捞取做官的第一桶金,

可以同流合污,坦然接受王伸汉的贿赂,当山阳县的保护伞,

可以走马观灯,装作啥也看不见,写好报告带工作组复命交差,

还可以阳奉阴违,暂时稳住王利汉,然后到总督、巡抚面前再摆一道。

一身书卷气的李毓昌却选择做直男,当场与王伸汉撕破脸,明确表态揭发他贪污2.5万两赈灾款的丑事。

这毕竟是在山阳县的地盘上,王伸汉退无可退,设计毒死了李毓昌。

让人感到心寒的是,李毓昌带领的工作组成员、身边仆人俱被王伸汉买通,惟他一人怀着“救生民水火、正朝廷律令”的赤诚之心。

事实已经证明并将永远证明:

书生斗不过政客,君子玩不过小人。

浑浊的官场上,好不容易出现一个李毓昌却被毒杀了,他用身家性命再次印证了“多磕头少说话”的不二秘诀。

理想主义者的换歌,并不必然激发豪情,相反会让更多的现实主义者望而止步。

所有读书人都不傻,他们会自动对表。

如果我是李毓昌,会如何抉择,会有什么结局?

是更幸运,还是更悲惨?

除了那杯毒酒,或许他们看到了更多刀光剑影、暗流涌动。

沉冤昭雪后,嘉庆皇帝说道:毒甚王伸汉,哀哉李毓昌。

既不可赞,也不可敬,只有悲哀。
 
一个“哀”字,道不尽大清官场的腐败,嘉庆皇帝的无奈。

赞(0) 打赏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BB姬 » 官员自杀,官场的腐败,嘉庆帝的无奈
分享到: 更多 (0)

相关推荐

  • 暂无文章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

BB姬

联系我们联系我们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