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来看BB姬beebeej.com
上班摸鱼吹水好快活

这个人为何用锡桶装永乐大帝的遗体?

杨荣是明初政坛上有名的“”三杨”之一,他与杨士奇的仕途起点不同,杨士奇没有科举功名,靠编纂史书的才能踏入仕途。杨荣是正经的科举出身,而且乡试(全省统考)第一、会试(全国统考)第三、殿试(最高等级考试)第五,是货真价实的一名学霸。学而优则仕,杨荣凭着好学问,年纪不大进了翰林院,当了一名极有仕途潜力的翰林编修。

 
杨荣

杨荣中进士、当翰林是在建文朝,真正飞黄腾达是在明成祖朱棣当政的永乐年间。比较而言,杨士奇以“学行”见长,杨荣以武略见长,特别擅长谋划边防之事,而且刚毅果敢、善于决断,被人比作唐代贤相姚崇。为此,他深得“马上皇帝”朱棣的赏识,朱棣每次率军外出征伐,都要让杨荣随行,参赞军机,而让杨士奇留守京城,辅佐太子监国。杨荣的住所位于京城东边,被称为“东杨”,杨士奇的住所在西边,被称为“西杨”,“东杨”和“西杨”可谓各有所长、相得益彰。

 
杨荣剧照

杨荣是在一个特殊时刻走进了朱棣心里。朱棣发动“靖难之变”攻占南京后,方孝孺、杨荣、杨士奇、解缙、王艮、胡广这些建文帝的旧臣,都面临着何去何从的命运抉择,最终方孝孺被虐杀,王艮自杀,杨荣、杨士奇、解缙、胡广等人以及大部分朝臣一起归顺了新皇帝朱棣。朱棣毕竟是太祖朱元璋和马皇后的嫡子,屡立战功,不能说没有继承皇位的资格,所以这些人在归附时,心理上的负担可能会轻一些。

 
朱棣剧照

朱棣进占南京城时,杨荣拜谒在他的马前,提醒说:“殿下是先去拜祭太祖呢,还是先即位?”内心喜悦激动、急于登基的朱棣迅速冷静下来,把别的事先撂到一边,骑马赶往朱元璋的墓地拜祭,表达了君臣之礼和父子之情,也表明自己身为太祖嫡子继承皇位的正当性。当初朱元璋驾崩后,朱棣赶往京城奔丧,途中却接到朝廷旨令,让他回归藩地,不得入京。此事朝野皆知,杨荣及时提醒朱棣先去悼念先皇,避免了作为臣子的失礼。杨荣因此事受到朱棣的信任和重视,进入了仕途攀升的快车道。

 
朱高炽剧照

杨荣的性格应该和朱棣差不多,都是谋定而后动、要干便干的痛快人,所以两人相处比较合拍融洽。朱棣喜欢找杨荣议事,没多久就把他选入内阁当值,随时参赞军机要务。杨荣也不负所望,料事精准,应对缜密,给了朱棣很大的助力。朱棣平时比较严肃,遇到大事难以决断时,常常焦躁发怒,别的大臣都战战兢兢、无所适从。但只要杨荣一到,朱棣脸上马上会“多云转晴”,气氛得以舒缓,政务也得以决断。有一次,杨荣奉命到甘肃筹划军务,掌握了不少情况,回来向朱棣汇报,朱棣听了非常高兴。当时正值酷暑,朱棣亲自切瓜给杨荣吃,表达了对他的欣赏和勉励之情。

 
朱瞻基剧照

朱棣执政期间,曾经先后组织了五次北伐,杨荣全都随侍军中。第一次北伐,杨荣率300勇士作为亲兵,跟随朱棣长途奔袭,明朝大军随后掩杀,一举击溃本雅失里率领的鞑靼主力。第二次北伐,杨荣向朱棣献军屯之策,解决了出征大军的粮草补给问题。此次北伐结束后,杨荣深刻洞察加强北部战略防御的极端重要性,坚定支持朱棣迁都北京的决定,对明朝1421年正式迁都北京发挥了积极作用。迁都后,杨荣跟随朱棣参加了第三、四次北伐,痛击鞑靼、兀良哈所部,缴获颇丰。杨荣作为“杨学士”,成为朱棣谋划军机的不可或缺之人。

 
朱棣驾崩

1424年正月,鞑靼部犯边,朱棣率军进行第五次北征,大军迂回前行,始终未能找到鞑靼部的踪影,在杨荣等人的劝说下,朱棣决定班师回朝。七月十八日,戎马一生的朱棣在回师途中病逝于榆木川。面对这天大的变故,随行人员不知所措,只有杨荣镇定自若。他深知一旦朱棣病逝的消息散播出去,对太子不服气、对皇位一直虎视眈眈的朱高煦、朱高燧等人,肯定会有异动,稍有不慎,就会酿成大祸。所以,他和金幼孜等人商定秘不发丧,先派人赶回京城给太子朱高炽报信。为了保存好朱棣遗体,他命人搜集军中所有的锡器,销熔后打造成一只圆桶,将遗体装在桶内,再密封桶口。然后将承造的工匠杀掉灭口,一日三餐照常端到朱棣营帐。在缜密安排下,大军一直临近京城,也无人察觉皇帝已经驾崩。朱高炽得以顺利即位,国家政局没有发生动荡。

 
朱祁镇

在随后明仁宗朱高炽、明宣宗朱瞻基执政期间,杨荣作为朝廷重臣,与杨士奇、杨溥等人一起辅政,合力打造出了“仁宣之治”的盛世局面。特别是面对汉王朱高煦的叛乱,擅长武略的杨荣力促宣宗朱瞻基御驾亲征,出其不意将朱高煦拿下,很快平定了叛乱。明英宗朱祁镇即位后,杨荣、杨士奇、杨溥三人深得太皇太后张氏的信任,精心处理政务,保持了英宗朝初期的稳定。1440年七月二日,杨荣病逝,享年70岁。

赞(0) 打赏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BB姬 » 这个人为何用锡桶装永乐大帝的遗体?
分享到: 更多 (0)

相关推荐

  • 暂无文章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

BB姬

联系我们联系我们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