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书法家实在是太多了,如颜真卿,柳公权,黄庭坚等都是在书法方面有无法被超越的过人之处的艺术家。俗话说文无第一,书法这门艺术和别的艺术一样,也是无法用统一的标准或者某个人的喜好来衡量高下的。但是唯独王羲之,为什么被誉为“书圣”、“天下第一”而无人反驳呢?
本文为百科TA说独家稿件,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王羲之,在中国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是中国著名的书法家,被誉为我国的“书圣”,字体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他的字在中国书法界的地位几乎可以说无人能及,后世大都喜爱临摹,也不乏太多人想要超越但似乎都没有什么成效,几乎至今为止每一个学习书法的人都避不开临摹王羲之的字,“书圣”一名实在是当之无愧。
王羲之到底有多厉害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书法家实在是太多了,如颜真卿,柳公权,黄庭坚等都是在书法方面有无法被超越的过人之处的艺术家。俗话说文无第一,书法这门艺术和别的艺术一样,也是无法用统一的标准或者某个人的喜好来衡量高下的。但是唯独王羲之,为什么被誉为“书圣”、“天下第一”而无人反驳呢?这个就要从王羲之的从艺道路说起来了。
一、吃墨不自知
小编上学的时候课文里有一个故事,不知道现在的课本里还有没有了,但是那会儿这个故事在小编和小编的同学之间印象很深,那就是王羲之吃墨。
相传王羲之小时候非常喜爱写字,7岁开始练字,到了10岁就在当地小有名气了,可是王羲之并不因此骄傲自满,反而更加刻苦,甚至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王羲之的母亲心疼儿子又不忍心打断,常会把饭菜放在案前好让儿子想起来吃饭。
有一次母亲进书房去看儿子,发现儿子满嘴黑墨,手上还拿着一个馒头不停的沾着墨汁往嘴里塞,便赶紧前去打断。这时王羲之才发现自己沾错了东西,误食墨汁。
母亲说:你的字已经很好了,可以休息休息不用这么刻苦。可是王羲之回答说:我现在的字都是临摹别人,不论写的再好也是别人的,我得有自己自成一体的字才可以,所以我还要更加刻苦的练习。
可见王羲之从小对于书法的喜爱就是如痴如醉,此为王羲之之最。
二、“天下第一书”之名何来
王羲之的字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为什么能够超越那么多的书法家称为天下第一呢,这个称呼和王羲之的字体有不可分割的关系。
王羲之
中国历代书法家的字都有其自身特点可以让人一眼辨认,比如和王羲之并成为“二王”的王献之,笔锋柔中带刚,匀称严整,很有官家之风;张旭的狂草潇洒张扬,让人望之如行云流水神飞云上;颜真卿的“颜体”体宽遒劲,颇有皇家风貌;宋徽宗的“瘦金体”纤细柔美等,各人都有其独特之风貌。然而王羲之的字,不宽不窄,不刚不柔,又似乎宽窄相宜刚柔并济,没有任何一种极为突出的风格。而这种不突出正是王羲之的突出之处,就是工整舒适,集更多的优点于一身,正符合“中庸”之道,所有的特点都恰到好处。
也正是这种“中庸”之道,使得更多的人可以欣赏和接受,所以才为“天下第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真正“天下第一”的美誉,是从东晋一直沉淀到唐朝,才被推上了神坛,这个神推手便是李世民。
三、唐太宗对王羲之神助攻
唐太宗李世民,对王羲之的迷恋已经到了疯魔的地步。
其实唐太宗并不是第一个迷恋王羲之书法的皇帝,王羲之的书法从南梁武帝开始被帝王追捧,历代帝王都非常追捧王羲之的字,只是到了李世民这里,到了疯魔的地步,所以也直接将王羲之推上了神坛。
说到李世民,就一定要说到《兰亭集序》了。
1、《兰亭集序》是什么
王羲之一生有很多代表作品,但是《兰亭集序》是王羲之的巅峰之作,也是最为代表其一生成就和高度的作品。
《兰亭集序》是王羲之和四十一位军政界高官在兰亭聚会,宴会上每个人都有吟诗做赋,大家对酒当歌,非常热闹雅致,有人将当天宴会中所作之诗词歌赋收集整理成册,由王羲之写序,因此称之为《兰亭集序》。那本诗歌集没有什么名气,但是序文却流传千古。
王羲之写此序时为酒后所写,所以挥斥方遒一气呵成,第二天酒醒后却开始情绪复杂。因为王羲之被自己醉酒后的作品惊艳到了,美到不可方物,同时又开始苦恼,因为醉酒后的作品为草稿,有一些涂改和凌乱,本想再写一个作为正本,却怎么写都不如草稿好。于是王羲之随手挑了正本送去和诗歌集刊定,而将草稿自己保存了起来留给后代,并叮嘱这是一个传世作品。
哪怕不如草稿完美的正稿,也惊艳了后世几百年。
2、《兰亭集序》的绝妙
第一,《兰亭集序》全文出现21个“之”字,然而字重体不重,每一个“之”字都形态不一各有千秋。
《兰亭集序》“之”字领略
第二,因为是醉酒后所著,所以文中会有涂改和错别字,甚至有的字忘了写另外一半。可是就算是涂改,也依然被改的尽善尽美。
《兰亭集序》涂改样式
第三,一篇文章两种感情。文章前半段描写大家在一起的热闹欢喜,可是后半段开始抒发惆怅,感叹人生苦短,生命起伏不定。所以这篇文章也是王羲之对人生观点描述的最精华之总结。
3、唐太宗得到了《兰亭集序》么?
唐太宗对于王羲之的字喜欢到了迷恋疯魔的地步,不仅大肆收集王羲之手稿的真迹,更是亲自临摹王羲之的字,所以朝堂上下开始兴起了王羲之字体之风。
王羲之的手稿真迹从晋到唐经历了太多的战乱和沧桑,到唐太宗时期已经所剩不多了,仅不到千幅。可不要觉得千幅字很多,因为很多幅字可能只有一个字,王羲之的书法也像兰亭集序一样,很多随意的书写导致不少作品也同字不同体,仅仅不足千幅对于李世民来说实在是不足以解心头之爱。
唐太宗李世民
而李世民对于《兰亭集序》的收集也可以说是不择手段了。
《兰亭集序》草稿真迹由王羲之留给自己的后人,后来这幅真迹到了王羲之第7世孙手中,可是第七世孙是个和尚没有后代,所以将真迹传给了弟子辩才。
李世民多次找辩才索要或者购买,可是不论怎样,辩才依然一口咬定自己没有见过《兰亭集序》。李世民为此发愁夜不能寐,明明近在眼前却怎么也拿不到。于是宰相魏征推荐监察御史萧翼前去智取。
萧翼伴成书法爱好者想办法接近辩才并通过各种方式和他成为朋友。一日两人互相切磋各自藏品,萧翼拿出自己的看家藏品给辩才展示观摩,辩才觉得不过尔尔,就取出自己的看家藏品《兰亭集序》给萧翼展示欣赏。于是萧翼抓住机会拿走了《兰亭集序》,告知辩才真相。一年后辩才郁郁而终,而唐太宗却欢喜至极。
李世民晚年,告诉儿子李治一定要把《兰亭集序》和自己一起入葬。最后李世民下葬的时候带走了毕生所藏的王羲之作品,一起埋入昭陵。
之后昭陵被盗,整箱的王羲之手稿被盗,却唯独不见《兰亭集序》。后人传言《兰亭集序》被李治带到自己的乾陵中去了。不过乾陵至今未被盗也没有被挖掘过,所以《兰亭集序》的下落至今无法知晓。
《兰亭集序》真的有神助攻么?
关于《兰亭集序》,为什么世人皆模仿而不像,甚至连王羲之本人都无法一一还原,据说这里真的有个神仙在助攻。
王羲之在参加兰亭集会前,曾去往天台山游历,被天台山顶的秀丽景色吸引,便在天台山住了下来。望着秀丽的山河,给了王羲之更多写字的灵感,于是没日没夜的在山顶练字,练字需要洗笔,以至于把天台山顶的水池都洗成了黑色。
天台山顶
一日,不知何处来了一位白须老者,看着王羲之的字说:写的不错嘛。
王羲之谦虚的回答:一般一般。
再一看老人正在聚精会神的观察他写的字,便诚恳的说:请您多多指正。
老人拉起王羲之的手,说:给你一个练字诀。
于是在王羲之的手心写下一个“永”字,便扬长离去。
王羲之追问:先生居于何处?
远处只听老人说了四个字:天台白云。
王羲之低头看看手心的永字,突然恍然大悟,方块字的结构形态都体现在这个字上,大受启发,苦于练习。
天台山之后王羲之便去参加了兰亭集会,有了举世闻名的《兰亭集序》。
这个故事亦真亦假或许已经不那么重要了,重要的是王羲之对于书法的热爱、执着和修炼,才有了“天下第一行体”的美誉。
我们今天可以见到的《兰亭集序》都是拓本。(拓本:就是高度还原的临摹样品,或者将纸紧紧的贴在原作品上,用颜色在纸上打出来的复印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