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交代作者背景:考一代北漂,家有一娃的老母親
學區房:沒娃前我也認為學區房是智商稅,有了娃後,認真思考過娃的教育問題。
結論一:人跟人的差別,比人跟狗的都大,以後差距會更大。未來的世界,因為技術進步和生產效率的飛速提升,以及AI奇點臨近的預期,矽基文明和碳基文明逐步融合,各類資源會向極少數人更加集中。受教育與否,受什麼樣的教育,決定孩子的視野和作為,決定是成為996的人肉電池每天修福報,還是能夠掌握一定資源,甚至成為各種遊戲規則制定者。有人說這種看法就是社會達爾文主義,對不起,人類就是群居動物,弱肉強食就是生存法則,教育能讓人掌握工具、認知度提升、掌握遊戲規則、認清各類玩家和夥伴。
結論二:教育資源平均化就是偽命題,優秀的學生和優秀的學校是相互加成的關系。學生成就學校,但優秀的學生仍然有群聚效應。當雞頭的難度也許小,但需要考慮被周邊環境影響的程度,小孩進入青春期後同伴如何非常重要,影響力超過父母,尤其是男孩。在教育資源分配爭取上,沒有特殊渠道的普通父母能做到的也就是掏錢買學區房,在這些人的眼裡,買學區房就是買教育資源,買相同背景的同學,買大學入場門票。
結論三:讀書無用論,存在樣本幸存者偏差的問題,不能光看到“清華北大不如膽大”的老王,要知道更多掙紮在生存線上的無學曆或低學曆的人群是沉默的。對於自己的孩子獨立個體,升學與否就是0和1,不存在中間態。教育投資對於整個家庭甚至家族的回報率如何,相信大家都有數,只不過是家庭資產規模越大,單個孩子的教育投資回報邊際遞增效應越低。如果確信自己的財富量級以及做了家族信托類似安排,無須孩子接受任何優質教育也能守住家族財富和維持後代的體面生活,這點當我沒說。
結論四:接受自己是普通人,接受自己的孩子是普通人。學曆如何確實只是人生長河中的一筆,但是本科教育是很多隱形的門檻,默認自己的孩子將來就是普通人,那父母能做的,也就是盡力往上托舉一下,學區房是最簡單明了直接的物質資源投入。
至於學區學籍的政策變動風險,這是另外一回事,至少一線城市的政策變動,是有按購房或入戶籍的時間點新舊劃斷的考慮的,以北京為例,認真研究過各學區的政策變動曆史,也會发現踩雷的概率並不高,做好預判和預期管理,風險規避得了。
鑽石&奢侈品:消費主義本人絕對不贊同,但此類商品消費的主要目的,更多是達到社交圈層的共同認知,重要的不是自己怎麼看這個品牌,而是別人通過你使用的品牌進行人群劃分。有的人職業所需,有的人認為物有所值,有的人虛榮所致,一概而論是智商稅,未免偏頗。當然職業投資人,不需要太多社交,覺得這是智商稅,也能理解。
聲色犬馬的素質教育:同意現在各類培訓機構水平參差不齊,功利與否各家有各家情況,但如果出发點是培養孩子的興趣愛好(人到中年才覺得能有終生的愛好消遣是多麼難得,根本不需要多專業)、強健身體、提升專注度和時間管理能力,個人認為並不是智商稅。
另外補充一句對英語學習的看法,我從孩子出生就下定決定雙語培養,力求英語跟中文一樣成為雙母語。目的很簡單,不是為了移民出國留學(18歲前一定走公立路線,國際學校都不考慮),只是讓孩子多一種文化體驗,多一種思考角度,能更加全面客觀准確的看世界。10後20後的中國精英一定是世界公民,孩子不一定成為精英,但成為精英的前提條件一定是至少掌握雙語。
小屁
以前我剛剛畢業找工作時,覺得學區房真是智商稅,拿幾百萬出去即使名校畢業也就十幾萬收入,還不如利息。
現在我差不多職業投資了,有一點點積蓄,深感後代如果能力欠缺,我們辛苦費這麼大力的一點點積蓄,很快就會被敗完。孩子的能力真是很重要,敗家如浪打沙。
買好的位置的學區房,讀書自住保值兼顧,不用像別人那樣為了孩子讀書到處花錢找關系,樓下就是不錯的學校,十幾年會方便很多,家庭幸福感多很多。
是不是智商稅,還是和自己的眼界和經濟實力有關,回過頭看那個年輕的我,只能說是太年輕太幼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