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春秋战国时期,吴国(原楚国)的伍子胥为了复仇攻破楚国首都,然后把杀父杀兄的仇人楚平王挖出来鞭尸三百,方才解恨,算是报了仇。与伍子胥同时代,又都是楚国老乡的屈原,在对待自己的主子时的态度是截然相反的。屈原得不到楚王赏识时就只有绝望到投河自杀,感觉自己的生命没有其他的价值了。屈原这条命原是为楚王生的。
这两个人后来对中国人的影响也是大不相同的。屈原不但无人不知,而且数千年来,还用端午节吃粽子的方式来纪念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其实,屈原心中哪里有什么国家的观念?他有的只是楚王的宠爱而已,对一个无道无德的楚王这样贪恋,其实也是病态,既说爱国,即便得不到楚王宠爱,也可为乡、为镇、为民做点实事。但是,奇怪,屈原的愚忠愚孝后来竟然被中国人选择了。也许这是中国人固有的忠孝观念必然会作出这样的选择吧?
伍子胥却不同,楚王无道,杀伍家父兄,他就投奔吴国,忍辱偷生,一生立志报仇雪恨。你可以说他有负于忠,但他却无负于孝。
历史常常就是这样吊诡,屈原的愚忠愚孝得到千年来的大力表彰的同时,伍子胥报父兄之仇,就成了大恶的代名词。也许,伍子胥鞭尸是忌讳,被认为不够厚道。可笑的是,中国历史上,有尊重,甚至崇拜尸体的癖好,认为死者为大,必须要对死者尊重 ! 反而却没有人反对死后要用成千上万的人来陪葬的制度。
历史上对伍子胥的评价,很少有指责伍子胥叛国的。大都对伍子胥抱有同情。而且还不仅仅同情伍子胥,简直认为伍子胥这样做,是非常忠诚的表现。
比如,陈轸说:“子胥忠其君,天下皆欲以为臣。孝已爱其亲,天下皆欲以为子。”
比如,桓谭说:“忠臣高节,时有龙逢、比干、伍员、晁错之变。”
比如,范仲淹说:“胥也应无憾,至哉忠孝门。”
比如,李贽说:“伍子胥绝孝纯忠,惊天震地,楚之烈也。”
伍子胥鞭尸到底有否实据 ? 苏州市职大吴文化研究所所长吴恩培教授认为,这一记录是历史的“层累”造成的,并非事实。古籍记载,伍子胥曾将楚平王“掘墓鞭尸”,这种过火的做法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导致有人因此认为,伍子胥不值得纪念。
记载春秋时期史事最详细且最具权威性的《春秋》《左传》,都没有伍子胥“掘墓鞭尸”的任何记载;春秋末期的《吕氏春秋》,里面也只说他“鞭坟”而非“鞭尸”;以后的《淮南子》等古籍,写的依然是“鞭墓”“挞墓”;直到《史记》中才两次提到“鞭尸”,但还有一次提的是“鞭墓”。吴恩培由此认为,伍子胥“掘墓鞭尸”的说法是后来强加给他的,与《史记》成书时期复仇之风盛行的时代氛围有关。吴恩培说,楚平王残害伍子胥父兄,伍子胥鞭挞他的墓是可以理解的,也是很有分寸的。
关于伍子胥经由云梦奔吴的“传说”,间或以“史着”亮相。这类作品,如果作为文学创作进入艺术领域,未尝不可;但作为“史着”则掩盖了历史的真相,有必要加以澄清。十年前,《伍子胥奔吴路在何方》一文发表,以“传说”称“史”者不绝如缕,使伍子胥其人其事及地方相关历史皆湮灭殆尽。
春秋晚期楚人伍子胥奔吴的行进路线,《左传》、《国语》、《史记》等经典历史文献都有明确记载,两千多年来史家没有任何异议,伍子胥出逃之后,首先是去了宋国——因为楚国太子建在宋,这说明在开始的时候,伍子胥还并没有要从吴国借兵伐楚报仇的想法。然而云梦县地方史志却有另说,赫然记载着伍子胥经由云梦奔吴的“历史”,把伍子胥逃离楚国后辗转多国、跋涉数千里的奔吴路线,微缩到云梦城一带仅十多公里的路段,把伍子胥奔吴的真相全部掩盖了、歪曲了。
《伍子胥到此心安的心安寺》一文称:“战国时期……伍奢及长子伍尚被楚平王杀害,次子伍子胥投奔吴国。” 还有一篇史著称伍子胥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人。
那么,伍子胥究竟是哪个历史时期的人呢?
《中国历代名人大辞典》载:“伍子胥(?——前484年)即伍员。春秋时楚国人,名员,字子胥。”
《辞源》(修订版):“伍子胥 公元前?——前484年。名员,春秋楚人。”
《辞海》释伍子胥:“(?——前484年)春秋时吴国大夫。名员,字子胥。”
电子版《中华辞海》:“伍子胥(?-前484)春秋时期吴国大夫。名员。”
以上所引工具书,都是国人公认的权威典籍,对伍子胥所处时代的记述,无一例外地称之为春秋时期人。
“春秋”作为时代名,是因鲁国编年史《春秋》而得名。《春秋》编年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迄鲁哀公十九年(公元前476年)为春秋时期;也有以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为春秋结束年代的。此两说差别不大,相差只有5年。伍子胥生活的年代就正处在“春秋”的起迄年代之中,其生年虽不可考,但是他的卒年十分明显是在春秋时期之内。
《左传•哀公十一年》载:伍子胥向吴王夫差进言,说越国是心腹大患,必须灭亡越国。吴王夫差不听,派伍子胥出使齐国。伍子胥知道吴国要走向灭亡,便把他的儿子托付给齐国的鲍氏。吴王夫差知道了这件事,等他出使齐国回来,便派人把属镂宝剑赐给伍子胥自杀。伍子胥自杀后,吴王夫差把他的尸体装在革囊里,抛入江中。这一年是鲁哀公十一年,即公元前484年,如果按前说,“春秋”结束于鲁哀公十九年(公元前476年),就是说伍子胥死后8年,中国历史才进入战国时期;如果按后说,“春秋”结束于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就是说伍子胥死后3年,中国历史才进入战国时期。这两说都证明伍子胥是春秋时期人,与战国无关。
如果抛开《左传》来查对战国的起始时间,则与伍子胥距离更远。《史记•六国年表》记载战国始于周元王元年(公元前475年),这时伍子胥已死9年;林春浦《战国编年》和黄式三《周季编略》记载战国起于周贞定王元年(公元前468年),这时伍子胥已死16年;司马光《资治通鉴》记载战国起于周考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这时伍子胥已死81年。现在流行的战国起迄时间是根据《史记•六国年表》起于周元王元年(公元前475年),止于秦始皇统一全国(公元前221年),历时254年。
以上所引数据证明,无论从哪一说,伍子胥均与战国时期没有关系。
史籍记载从他曾祖父伍参起,直至他的祖父伍举、父亲伍奢,以及他的胞兄伍尚和他本人,堪称一脉相承的忠诚耿介之士。说他们忠诚,是因为他们对楚国王室忠贞不渝;说他们耿介,是因为他们为了国家利益,不计个人得失、敢于冒着生命危险,向楚王谏诤言。《左传•宣公十二年》载:伍子胥的祖父伍举,也是一个为了楚国利益不顾个人安危的诤臣。庄王即位以后,三年沉湎于淫逸之中,荒朝怠政,且下达命令说:“有敢谏者死无赦!”而伍举却冒死进谏。
《左传•昭公二年》载:楚国公子围出使郑国访问,伍举为副使,还没有走出国境,公子围听说楚王犯病,便返郢探视楚王,委托伍举作全权代表访郑。公子围回郢后发动了宫廷政变,勒死病中的楚王。派使者到郑国发讣告,伍举拦住使者,问如何向郑国说明继承人的问题。使者说:“继承人是我国大夫公子围。”伍举觉得大夫继承王位悖理,有伤楚国尊严,立即更正说:“继承人公子围,是共王的儿子,排行老大。”这一更正就合理合法了。
《国语•楚语上》载:楚灵王与伍举同登刚刚落成的气势宏大、装饰豪华美丽的章华台。灵王说“这个台美呀!”而伍举不仅没有随声附和,反而长篇大论地把建章华台批评了一通,说:“所谓美名,唯其施美德于远近,大小都获得安宁。如果搜刮民利以满足其私欲,使民利耗尽而不得安乐,民心叛离,其作恶就够严重了,哪里还需要用眼睛看呢?如果大王认为这台美丽,以为是做的正当事,楚国就危险了啊!”伍举的话虽然逆耳,但表达的是对国家、对国君的一片忠诚。伍举在从政活动中,十分注意维护楚国的尊严,但对楚王的过失却不留情面地直陈己见。
楚平王本人是一个典型的小人性格,所以,小人为王就宠小人,害贤臣。楚平王身边有一个奸猾的小人费无极,把楚国有贤德良才的人一个个离间出走,伍子胥就是其中之一例。楚平王还在当公子时,就与蔡国郹阳封人之女私奔,生太子建。平王即位后,任命伍子胥的父亲伍奢为太子建的太傅,费无极为少傅。费无极见太子建不相信他,便利用他到秦国为太子建娶亲之际,怂恿平王“父夺子爱”。费无极做贼心虚,害怕平王死后太子建即位报复他,又怂恿平王命太子建去驻守北部边境要塞城父。
此后,费无极又对平王说:“太子建因秦女的缘故,不能没有怨恨。尤其是驻守城父,握有戈矛,又与列国诸侯交结,恐要入郢作乱,请大王稍加提防”。于是,平王召太子太傅伍奢审问。伍奢继承祖德,为人忠实正派,知道是费无极在搞鬼,说:“大王为什么竟凭借谗贼小人拨弄是非的话而疏远父子骨肉之亲呢?”费无极知伍奢出言是冲着他来的,便在平王面前进谗:“如不早作防备,他们(指太子建、伍奢)的阴谋就要得逞,大王将会被逮捕呀!”平王听信谗言,一怒之下,便把伍奢关进了监牢。同时,派城父司马奋扬去杀太子建。奋扬不忍加害无辜,还未到城父就先派人告知太子建:“太子赶快逃走,不然就会被杀死!”太子建立即逃往宋国。
伍奢被关进监牢后,费无极进一步对他加害,对平王说:“伍奢有两个儿子,都很有本事,不杀掉将成楚国的祸害。可以用他们的父亲作人质,把他们召来问斩。”平王对费无极言听计从,派人对伍奢说:“能召回你的两个儿子,你就能活命;若是不然,就只有死路一条。”伍奢实话实说:“伍尚为人仁慈,我叫他,一定来;伍员(即伍子胥)为人刚强猛烈,他知道来了一定被捉,势必不来。”平王不听,派人去召伍尚、伍子胥,以谎骗加威胁的口气说:“你们来了,我饶你们父亲不死;不来,现在就杀死伍奢。”伍尚打算前往。伍子胥知道这是一个阴谋,说:“楚王叫我们兄弟去,并不是想保全我们父亲的性命,而是担心我们逃脱了恐生后患。我们两人一去,就会一同被处死,这对于父亲的死有何作用?去了,就报不了仇,不如逃奔他国,借兵来为父亲报仇雪恨。”伍尚说:“我知道去了也不能保全父亲的性命,但是,这是一件恨事啊:父亲因保全性命召我,我不去,以后又不能报仇雪恨,终究被天下人所耻笑。”伍尚对伍子胥说:“你走吧!你能够报杀父之仇,我将去就死。”伍尚被逮捕,使者又要逮捕伍子胥。伍子胥拉满弓,搭上箭,对着使者。使者不敢上前,伍子胥就逃跑了。他知道太子建在宋国,逃往宋国跟随太子建。
前述伍子胥出奔的起因中,我们可知三点历史信息:第一、伍子胥及其兄长伍尚均不在楚国内地(今湖北省),而在楚国边疆。费无极和楚平王要杀伍尚、伍员,如果他们兄弟俩在楚国内地,就用不着把伍奢作人质诱骗伍尚、伍员回郢都。第二、伍尚、伍员都在楚国北部边防前线。《左传•昭公二十年》在记述楚平王派人诱骗伍尚、伍员时,称伍尚为“棠君尚”。“棠”是棠溪城,在今河南省西平县西北百里;“君”与“尹”古通用,可理解为棠溪的县长;棠溪正处楚国北部的边防在线,说明伍尚肩负着防务重任;楚平王的使者来召他们,竟然毫不费力就见到了他们兄弟俩,说明伍子胥也在北部边境,而且是在离伍尚不远的地方。第三、伍子胥也有防务重任。伍奢是太子建最崇敬的老师,协助太子建经营城父(在今河南省平顶山附近)防线,实际上是统理楚国北部整个边防任务;伍尚、伍子胥都在北部防线,当是太子建精心的组织安排;既然伍尚镇守棠溪城,太子建一定会给伍子胥相应的防务重任。
以上是根据《史记》、《左传》提供的资料所作的推理,有无文献证据呢?有!《吴越春秋•王僚使公子光传第三》载:“平王谓伍奢之誉二子,即遣使者驾驷马,封函印绶往许召子尚、子胥……”这说明伍子胥所镇守的是许,离棠溪不远,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春秋楚、吴、越分图》标示“许”在城父与棠溪之间。
明确了伍子胥出奔的起点在许,就排除了伍子胥出奔后在楚国内地(今湖北地区)逗圈子的任何可能性。
伍子胥知道太子建在宋国,就立即奔宋。宋国在今河南商丘;商丘在许的东部偏北,根本不需要经过今湖北省的任何地方。伍子胥奔宋不久,宋国因华氏专权引发内乱,宋国请求楚平王出兵干涉,太子建怕殃及池鱼,立即跟伍子胥奔郑。郑即今河南新郑,从商丘笔直往西走就到新郑,也用不着到湖北。郑国表面上热情接待他们,但内心不愿得罪楚平王,便怂恿太子建到晋国去。晋国在山西,从新郑往西北走就是晋国,更加与湖北无涉。晋国教唆太子建去颠覆郑国的政权,不料泄了密,太子建刚到郑就被郑国宰相子产杀了。
伍子胥见势不妙,便携带太子建的儿子王孙胜奔吴;吴国在今江苏南部,国都在姑苏,即今苏州城,在新郑的东南方。从新郑到吴国去,要经过安徽北部的黄淮地区,那里分布着几十个无力设防的袖珍小国,伍子胥携王孙胜一路绿灯。他们到了今安徽东部的含山县,就遇到麻烦了,因为春秋时的吴楚国界犬牙交错,这里是楚国的边关,楚国在县北小岘山设卡,名叫昭关,人们耳熟能详的伍子胥《文昭关》的京剧,就是以这里为背景演义出来的。
据考证伍子胥并不姓伍,而是姓芈,与楚王同姓。“伍”是他的氏,不是他的姓。或许有人会问,难道姓与氏还有区别 ? 不错,确有区别。先秦时期的姓与氏不是一码事,二者的起源、社会功能都不一样。姓起于女系,其社会意义是“别婚姻”,即同姓不能通婚。氏起于男系,其作用是“别贵贱”,因此,“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伍参在楚庄王争霸中原的决定性战役邲之战中,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因声名显赫,闻达于诸侯,他便按周的礼制受封“伍”的谥号,后人便以“伍”为氏。可想而知,这个“伍”是来之不易的,他的后人是不会改变的。
先秦时期的姓与氏还有一个不同点,即姓是一成不变的,而氏的称谓可以随着政治地位的变化而变化。例如伍子胥的祖父伍举,早年称伍举,后来得以迁升,受封于椒邑,又称他椒举。其父伍奢曾任连尹(楚国主管射事的大夫),又称他连尹奢。其兄伍尚受封于棠溪,人称棠君尚。伍子胥奔吴后,受封于申邑,《国语》称他申胥。其子为避吴难,以王孙氏适齐。这说明“伍”并非伍氏家族一以贯之的称谓。
或许有人会问,为什么现在的姓氏是合一的呢?如选举排名次往往“以姓氏笔划为序”。应该说,这是秦始皇的功劳。秦国早在商鞅变法时就废除了传统的世卿世禄制度,推行耕战政策,对作战立功者和农业生产贡献大的人实行重奖,授官赐爵,这就使氏族特权制度丧失了政治基础。这是一个历史性的进步,秦国也因此而强盛起来,进而统一了全中国。秦统一后,以郡县制取代了分封制。从此,氏族特权制便在中华大地上风光不再了。随之而来的是姓氏合一的变化。秦汉以后,“或言姓,或言氏,或兼言姓氏”。司马迁顺应了这一变化,他写《史记》时,开了姓氏合一的先河,后人因袭至今。
战国中后期由赵武灵王掀起的军事装备、作战技术的一场大变革。此前的中华大地上,只有胡人即少数民族人精于骑马射箭,而华夏民族(汉族的前身)只会车战。到公元前310年后,赵国的边界向西推进,向北拓展,直接与“三胡”等少数民族作战,赵武灵王发现胡人骑马作战的机动性、灵活性比车战优越,便产生了危机感,下决心学习胡人骑马射箭。骑马射箭必须着短打服饰,改换中原人习惯的宽袍大袖;然而习惯势力是一种最顽固、最可怕的力量,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遭到了强大的顽固势力的抵制,他的叔父、臣子都反对改变祖宗之法。赵武灵王是一位坚定的、能干的改革家,他耐心地做他叔父和群臣的思想工作,从赵武灵王十九年(公元前308年)开始,他身体力行胡服骑射,到二十一年(公元前305年)就初见成效,赵国的军队中就有了骑兵,作战时车骑并用,取得了一系列胜利,北部边界拓展到了今内蒙古自治区,几年后又消灭了令他最为头疼的国中之国——中山国。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成功,带动了整个华夏族民族的作战装备和作战技术的变革,各强国都相继组建了骑兵,实行车战与骑战并用的战术,到汉武帝时与匈奴作战,就全部改用骑兵不用战车了。
以上事实说明战国中期以前,华夏民族都不会骑马;伍子胥是春秋时期人,更不可能骑马;如果春秋时期的伍子胥会骑马,就不会在170年以后发生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历史性变革。由此可见,云梦伍洛所谓“上马石”、“抹铃巷”、“马房”等以伍子胥骑马为题材的系列故事,都是子虚乌有。
同样,“伍洛寺”的故事也非民间传说。《伍洛地区的伍子胥传说》一文称:伍子胥逃避楚难 ,躲进一座古庙,避过了楚军的抓捕,因为伍子胥在庙里面落过,就得了个“伍落寺”的美名。后来这里出现了个集镇,就叫“伍落寺”,即今日的伍洛寺集镇。
光绪九年(公元1883年)编纂的《续云梦县志略•杂识》中,对伍洛寺的来历有一段记述:
“邑东十五里有伍落寺,旧为兴安镇,今考寺钟则铸“武乐”字。查靳氏家乘所载,寺创自宋末,云邑土匪滋扰,靳悟元率乡人练勇御贼,于此平定后,以练勇余资建寺,因武备修而成乐土,故以二字名之。”
这是说云梦城东15里有一古镇伍洛寺,历史上称为兴安镇。而今考证该寺庙中的古钟为何铸“武乐”字样?经过调查,发现靳氏家族的家谱记载,该寺创建于宋朝末年,因云梦县土匪滋扰,一位名叫靳悟元的义士,率领家乡的青壮年练习武功,抗击土匪,当土匪平定后,用练武所剩余的资金修建寺庙,因为这里是由于练武御贼而成为安居乐业的地方,故以“武乐”二字命名该寺庙。
可见这个“武乐寺”才是真正的民间传说,是清朝末年《续云梦县志略》的编纂者们,本着对云梦历史负责的精神,深入民间调查得来的,不是闭着眼睛拍脑袋胡撰出来的。
岂止伍洛寺的“传说”荒诞,“心安寺”的传说更为不经。在一篇文章中,为文者竟然称:伍子胥骑着枣红马来到一座古庙,下马问庙里的住持,这里离吴国还有多远?住持指引他看前面的牌子,上面标着“吴楚国界”,伍子胥说:“我的心终于安定下来了。”伍子胥走后,人们就把这座庙改名“心安寺”。再后来,人们又叫它“新安寺”。
这段文字完全颠倒了历史,全是荒唐之言。说伍子胥下马见“住持”,“住持”是佛教寺院“主持”者的职称。意为久住护持佛法。这岂不是说中国在春秋时期就有佛教了吗?但是中国佛教史载,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佛教才从印度传入中国;唐代始置佛教“住持”职称;而伍子胥却在佛教传入中国以前589年就看见了佛教的寺庙,在中国设置住持职称之前1100多年就见到了“住持”,这怎么使人相信呢?
据新安村三槐堂《王氏宗谱》所载一段文字,可推断出新安寺始建的大概年代。《王氏宗谱》称:“九世祖朋九公中年无子,深以为忧,乃修庙修桥广积阴德。尝施基地一段建修西天符庙,又施基地一段建修新安寺为社庙。庙成举一子,名庙生,即正之公也。又于新安寺庙侧修石桥一座,桥成更生一子,名桥生,即灵之公也。历今数百年。”
据称:此谱乃清末续修,上溯九代人,也不过三百年,就是说新安寺的始建年代,当在明朝中期,至多前期,与伍子胥相距两千年。
再说“吴楚国界,”《左传•昭公十七》载:楚平王4年(公元前525年),吴国和楚国在今安徽当途长江水面上发生了激烈水战,楚军俘获吴国先王的乘舟余皇号,吴公子光夜出奇兵,夺回了余皇号,史称“长岸之役”。证明楚平王时的吴楚国界在今安徽东部。楚平王7年(公元前522年)伍子胥奔吴,这3年间吴楚之间没有发生任何战争,怎么吴楚国界一下子从安徽东部变到云梦兴安寺来了呢?孝感怎么就成了吴国呢?
每年五月端午节,苏州人便会纪念伍子胥,无论城内城外,集镇乡村,家家裹粽子,处处龙舟赛。苏州人为何要纪念伍子胥,伍子胥与苏州有些什么渊源?
【相土尝水筑造阖闾大城】
如何使吴国强盛起来,阖闾问计于伍子胥,在《吴越春秋•阖闾内传》中,两人有一段对话。阖闾问:“吾国……有江海之害,君无守御,民无所依,仓库不设,田畴不垦,为之奈何?”子胥对曰:“臣闻治国之道,安君理民是其上者”。阖闾曰:“安君治民,其术奈何?”子胥曰:“凡欲安君治民,兴霸成王,从近制远者,必先立城郭,设守备,实仓禀,治兵库,斯则其术也。”对话以后,阖闾认为伍子胥说得有理,就“委计于子(胥)”,命筑大城。
伍子胥接受任务后,即“相土尝水,象天法地”,选择城址。他先在今相城一带观察,相土尝水,踏勘地形,但那里土势太低,风水欠佳,不够理想。今“相城”之名,即由伍子胥“相土”而得。后选定现在苏州城址,其处西面多山,东面平川,西高东低,水流通畅,利于用水排涝,真乃筑城理想之地也。于是,伍子胥规划布局,精心设计,组织军民,在此修筑大城。城的规模,据《越绝书•卷二》记载:“吴大城,四十七里二百一十步二尺,陆门八,其二有楼。水门八。南面十里四十二步五尺,西面七里百一十二步三尺,北面八里二百二十六步三尺,东面十一里七十九步一尺。”因在阖闾时所造,史称“阖闾城”,即今之苏州城也。
苏州城的布局,成长方形,类似“亚”,故又称为“亚字城”。城内河道纵横交错,街巷布局横直有序,东西南北方位十分明确,形成了双棋盘格局。伍子胥造阖闾城在公元前514年,至今已有2530余年。历史证明,伍子胥选的城址是正确的。苏州城历经了千年风雨,至今在原址上依然屹立不动,城址的地理条件好是一大原因。有专家认为,伍子胥筑造的苏州城,规划得当,布局合理,不愧为筑城的设计大师。非但城址至今未变,格局也基本未变,这是十分难得的。
【七荐孙武孙子兵法问世】
孙子兵法《十三篇》,是我国乃至世界上第一部军事著作,难能珍贵。这部兵法的问世,也与伍子胥有关。孙子,即孙武,齐国人,善兵法,世人不知他的才能。据说他隐居于吴地山坞中,搭个草棚,研究兵法,专心写作。伍子胥能文善武,也在研究兵法,与孙武结为好友。伍子胥知道孙武精通兵法,且有著作,对他非常尊重。为了不埋没孙武的才能,让他发挥作用,即向吴王阖闾推荐,但阖闾不信。伍子胥不厌其烦地接连推荐了七次,阖闾才免强答应。当孙武拜见阖闾后,呈上兵法《十三篇》,述说兵法之概要,阖闾还是不相信孙武,要当面试试他的才能。这样就有了“孙武练女兵”的故事。
后来,阖闾对孙武十分尊重,对兵法《十三篇》如获至宝。并拜孙武为将,与伍子胥一起带领军队,指挥战事,打败了楚国,北威齐晋,南服越人。兵法《十三篇》也传之于世。
【打造战舰建设强大水师】
吴越两国常年交战,除陆战之外,更多的是水战。越军侵吴,大都开着战船,从太湖面上而来。为了抵御越军从太湖入侵,伍子胥一面训练水军,一面打造战船。当时,吴国的战船已形成系列,类似现在的大型舰队,并有强大的水军。
为了训练水军,吴王专门在太湖旁开发练渎(大河),用于训练水兵。明高启有《练渎》诗云:“吴越水为国,行师利舟战。夫差开此河,艅艎试亲练。十万凌潮儿,林比佽飞健。鼓棹急风涛,扬舲逐雷电……”周南老诗云:“夫差习水战,决渎湖之傍。回澜汇冲激,破浪潴汪洋。千艘连舳舻,三军练艅艎……”。可见,伍子胥打造的“艅艎”等战船,以及训练水军,对后世影很大。
伍子胥熟悉军事,讲究战法,对水战十分重视。他专门研究水战,打造战船是水战兵法之一。后世称伍子胥为水战大师,他生前当有军事著作。《汉书•艺文志》有《伍子胥•八篇》的记载,虽已亡失,但有专家认为,这可能是伍子胥的军事著作。
【开凿胥溪通达太湖大江】
春秋时,楚国较为强大,也是吴国最大的对手。当时,伍子胥要报杀父之仇,吴王要称霸诸侯,两人都想征服楚国。但楚国离吴国较远,陆上进军要绕道,十分不便。为此,吴王与伍子胥商议,欲从水上向楚国进军,即命伍子胥开凿胥溪,时在公元前506年。胥溪起自胥门,由胥江入太湖,经宜兴、溧水、高淳,然后注入长江,全程约225公里。
胥溪,又名胥江、胥水,因伍子胥开凿而得名。清光绪《高淳县志》记载:“胥河,吴王阖闾伐楚,伍员开之,以通松道。”胥河从苏州通到太湖,经宜兴、溧阳、高淳,穿固城湖,在芜湖注入长江。这是最早组织人工开凿的运河,也是我国最早开凿的运河。
胥溪开成后,阖闾与伍子胥带领六万水军,乘着兵船悄悄行进,直达楚国边境。吴军与楚军五次交战,五获全胜,攻入楚国首都郢城,楚昭王外逃。时楚平王已死,伍子胥为报父仇,对楚平王掘墓鞭尸,以消心中之恨。
伍子胥开凿的胥溪,当时是为了战争的需要,其后成为水上运输的重要通道。
在苏州地区的大地上,留下了伍子胥太多足迹,与他相关的地名,成为苏城的记忆。
一、相城。伍子胥在筑造阖闾城时,他“相土尝水,象天法地”,曾在今相城一带踏勘过地形,由此得名“相城”。
二、伍子胥弄,位于苏州城胥门内。史载,伍子胥生前居住于此,死后,苏州百姓为纪念他,将他的住地改为祠庙,供奉伍子胥,给予祭祀。后来,这里由居民造房建屋,形成小弄,称为“伍子胥弄”,至今仍在。
三、苏州城胥门。原名西门。据史料及民间传说,伍子胥被奸臣诬谄,吴王夫差听信谗言,赐属镂剑令伍子胥自刎。伍子胥说,可将我的头颅挂于城门上,我要看越军打进城来。当越军入侵到阖闾城时,见到城门上伍子胥的头颅,两眼弹出,须发怒张,吓得越兵不敢前进。因伍子胥悬首于城门,故称“胥门”。也有的说,因伍子胥居住在西门内,为纪念伍子胥,用谐音改称“胥门”。
四、苏州胥门外的胥江。有二种说法,一是此处由伍子胥开凿,直通太湖,以便连接胥溪,故而得名。二是伍子胥自刎后,夫差命人将伍子胥死尸装入皮囊,抛入外城河中,死尸随波逐浪,流向太湖。其死尸流经之河,即称“胥江”。
五、苏州市郊的胥口。传说伍子胥死尸随波飘流,飘流至太湖边的一个口子上,便不动了。民间认为伍子胥怀念吴国,如流入太湖,有可能流向敌国(越国),他不肯远离,故而死尸不动,其处即称胥口。后来建起了集镇,称胥口镇。
六、苏州市郊的胥山。伍子胥的死尸停泊在太湖边,当地乡民将他的死尸捞起来,埋葬在附近的一座小山上,即名胥山。今名清明山。
七、相王路(弄)。位于十全街东段南侧,北起十全街,南至竹辉路。弄内有相王庙。伍子胥深有谋略,屡建功绩,得到吴王的重用。他受任为大夫,参赞国事,史称“相国”,死后尊称“相王”。因他筑城有功,后世在此为他立庙,至今相王庙尚在。也有的说,相王为协助伍子胥筑城的赤阑将军,待考。
【立庙祭祀不忘先贤功绩】
百姓将伍子胥死尸葬于胥山,限于当时的形势,只是筑墓,不敢建坟,后在坟边立祠,称伍相公祠,亦称伍大夫庙,俗称胥王庙。
胥王庙历经朝代风雨,屡有毁建。唐代狄仁杰为采访使时,废江南淫祠,唯此祠与大禹、泰伯、季札之祠独存。明代正德及清代乾隆年间都曾重修。清咸丰年间毁于兵火,后移至东山杨湾,尔后又在此重建。现在的胥王庙,亦称胥王园,建于2005年。分为东中西三部。东为花园,中为胥王庙,西为伍子胥墓。墓碑“古吴伍员鸱夷藏处”是伍氏后人所立。庙门正中为牌楼,立柱上刻有楹联:“往事眧眧,亿万史长传宇内;精忠耿耿,千百年犹在人间”。进入大门,殿中端坐伍子胥雕像。墓园围墙上镶嵌着52块浮雕,生动地反映伍子胥的生平事迹。
伍相祠,位于盘门内东大街南端西侧瑞光塔前。此处旧称庙湾街,亦称庙湾巷、庙桥湾。据史载,南北朝•宋元嘉三年(公元426年),吴县令谢询将庙迁移至此,以后屡有修建。1998重建,伍相祠紧挨城河,与城楼为邻。大殿正中有伍子胥的大型坐像,匾额为“气壮山河”四个大字,殿内存放了很多古兵器,陈列伍子胥及春秋吴国的有关史料。相传,伍子胥死后,成了水仙,或称涛神。因而明代大学士王鏊,拟有一副对联:“孝当竭力,忠则尽命;生为相国,死作涛神”,悬于伍相祠的偏殿。联语虽短,却概括了伍子胥的一生。
苏州市端午节的传统民间习俗,与其他地区不同的是,纪念的是春秋时期吴国名将伍子胥。纪念伍子胥的端午节是苏州一年一度最为盛大的民间节日,具有一整套与当地自然气候条件、日常生产生活习惯、经济文化特征相适应的民俗活动。有包粽子、赛龙舟,挂菖蒲、戴香囊、挂钟馗像驱鬼等传统项目。2009年,苏州端午习俗作为中国端午节的四处重要传承地之一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是中华民族传统的重要民间节日之一,纪念的是爱国大诗人屈原。但是苏州的端午节却与其他地方不同,它所纪念的是春秋时期吴国名将伍子胥。
孔子曰:“君君,臣臣 ; 父父,子子。”意思是说君要像个君,臣要像个臣。但孔圣人并没有说如果“君不像君”了,大臣该怎么办 ? “乘桴浮于海” ? 可关键问题是,很多时候君主连“浮于海”的自由也不给臣子 ! 孟子倒是痛快,一针见血地说:“君视臣如寇仇,臣视君如独夫 ! ”倒是有点儿权利对等的味道。结果被明太祖朱元璋下令“废而不祀”,连牌位都被扔出了儒家祠堂。
总之,历代的专制君主们都不喜欢伍子胥这样的人,他们需要的是屈原这样的人。他们要求君臣之间只能签订单方面的“霸王合同”——我永远拥有“昏”的权利,但你们却只能尽“忠”的义务。可见孔夫子的一套御民术,永远胜过老子孟子的天地人对等的大道。伍子胥死后206年,和他同是楚国人的屈原被大加弘扬,伍子胥被历史忘却,端午节最终演变为纪念屈原的节日,恐怕原因也正在此,封建统治者需要的是逆来顺受,需要的是“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而不是反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