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相故事-
新鲜的五花肉,放到白果木的砧板上,用把张小泉菜刀慢慢地剁,从肉块到肉丁,从肉丁到肉糜,要花费一个小时前后,纯手工的程序让肉糜充满着劳作的温情,这与绞肉机加工的肉馅不可同日而语
-1-
虾仁蒸饺
维扬一带如扬州、泰州、兴化、高邮、东台等地有吃早茶的习俗,早茶不仅光有茶水,还有烫干丝、煮干丝、面馄饨及各式点心。清晨,人们往茶馆里一坐,在天南海北地聊天的同时,夹一口爽滑的干丝,叉一筷筋道的面条,再吃几个可口的点心,一天的好日子就从好口福中开了头。
早茶点心品种最丰富,有包子、烧卖、蒸饺、油糕等,这当中,蒸饺相对热销,不仅大人爱吃,小孩也欢迎。出笼后的蒸佼表现出饱满鼓胀的月牙形态,上面均匀分布着几个整齐的褶子,很像充满美感的微型雕塑。蒸饺不像其他点心那般沉不住气,一出蒸笼就“呼呼"地吐着热气,自始至终,它不声不响地卧在蒸笼里,等待人们味蕾的检。可千万不要小瞧蒸这般沉静姿态,它薄纸般的面皮之中,裏藏了一颗热烈而又奔放的内心。汪曾祺老夫子的小说《如意楼和得意楼》里简介了怎样吃蒸饺,“"皮里一包汤汁。吃蒸饺须先咬破一小口,将汤汁吸去。吸时要小心,则烫嘴。"这让人欢喜让人忧的汤汁出自煨煮得透烂的猪皮冻,蒸饺馅米料虽以肉糜为主,但要是缺少了猪皮冻融化开的鲜汤,蒸饺就缺少了一份生气。
蒸饺花色繁多,有一种虾仁蒸颇具盛名。维扬多湖泊,水产丰富,民国学者夏兆麐《吴陵野纪》中有载:“虾为鲜品,出产夙多。"因资源的优势,故人们把虾加入吃食的各个方面,虾仁蒸也就应运而生了。虾饺选用的虾仁是从河中刚捕捞上来的青虾,通体晶莹透明,肢爪强健,蹦跳起来足有五厘米高。鲜虾要先用特殊的方式养上两三天,去除它背部黑肠线内的杂质,然后剪去头尾,剔取中段虾仁,和猪皮冻一起加到蒸饺的肉馅中,包入用擀面杖擀好的一片片雪白的面皮内,就可以上蒸笼了。
当地人每逢喜事,或有亲朋到来,吃早茶点一笼虾仁蒸是不用在书中交代的事情。吃虾仁蒸恔和吃普通蒸佼方式一致,唯一不同的是,人们喜欢佐醋食用,醋不但分散了虾仁的腥气,还化解了肉糜的油腻,汤汁混着少许醋液从喉咙滑过,充斥周身的舒坦,暖意盈怀,接着吃体形消瘦了的蒸饺,面皮内的肉馅看似结实,但一碰舌尖就弱不禁风地软化开来,白亮的虾仁紧跟着闪现出场,在牙齿这道关卡面前,它的滑嫩指数和面皮的弹性力度互成正比,它们跃过口中的每寸面积,合力制造出一个叫作“美味”的词汇。孩子们对虾仁蒸没有类似的体验,顽皮的他们吸完蒸的汤汁后会边吃边数肉馅里面有几个虾仁,还要相互比较。茶馆里的白案师傅实,不斤斤计较蝇头小利,包蒸饺时并不刻意控制虾仁数量,一个蒸饺里少说也有三个虾仁。通常吃到蒸馅料里虾仁最多的孩子,总能引来其他孩子羨慕的目光。
蒸饺与虾仁的牵手,是点心和水鲜的成功结合。如在此基础上,再加上汪老夫子描述的切成米粒大的冬笋细末,水鲜和山珍俱融入蒸饺之中,那味道想必要更为完美了吧。
-2-
三丁大包
中国汉字奥妙无穷。抗战话剧《抓壮丁》中的“壮丁意指成年男子,而维扬名点三丁大包里的“三丁",指的又是三种切成小块的菜肉馅了。
初听三丁大包之名,难免望文生义;首吃丁大包者,看到包子收口处露出的丁点儿馅料,又未免目不识丁"。当掰开糯软的面皮后,透过缈缈香雾瞧上一番,答案自然有了分晓,原来三分天下的是猪肉丁、鸡肉丁竹笋丁,绝妙组合诱惑着食欲空前高涨,夹起包子,张开大嘴,张合牙齿,无暇顾及旁的茶水,一只包子迅即入腹。
今人能享受到三丁大包,真得感谢清代的扬州盐商。相传乾隆下扬州时,忽生奇想,想吃一种“滋养而不过补,美味而不过鲜,油香而不过腻,松脆而不过硬,细嫩而不过软”的点心,这可急煞了盐商们。好在他们并非是不通文墨的土豪",在和厨师紧急磋商后,用海参丁、鸡肉丁、猪肉丁、竹笋丁、虾仁丁为精制了“五丁大包”,乾隆吃后,果真龙颜大悦。后来,因制作成本高的缘故,去掉了海参和虾仁两种馅料,又根据民众的消费需求,加大了包子的个头,由此延生了风靡两百多年的三丁大包。
包子口感佳,在于馅心的取材与调配。三丁包子选用的鸡肉丁,源于散养在草丛间一年以上的母鸡的鸡脯肉,其口感细嫩而丰腴;猪肉丁则以土猪身上不肥不瘦的肋条肉为主;竹笋丁要选电筒般粗细的山竹笋,吃起来无渣且酥脆。制作三丁大包馅料对白案师傅的刀工是一道考验,切丁须按"鸡丁大、肉丁中、笋丁小"进行,古老定律当然有其道理。首先,大个头的鸡肉能吸收猪肉的部分油脂,二者兼容,产生丰腴香滑的口感;在两种肉食昧缠绵时,冷不防又冒出了数量众多的坚脆笋丁,它把肉食的油膩吸收到自身的纤维里。这样不但达到了均衡营养的功效,同时也能使食者不至于出现味觉上的疲劳。
扁平的荸荠状外形、小巧的鲫鱼嘴收口、匀称的菊花纹褶子。三丁大包除了美妙非凡的内馅外,外观也是精美雅致,美观的形体无疑提升了食者的食欲指数。这恰如为球队吶喊助威的球迷,他们虽没有在球场上拼搏,但鼓舞了球员的潜在激情。
三丁大包合乎南北人士口味。据说吃惯寿司的日本天皇品尝了空运到东京的三丁包子后,也是赞不绝口,这等于无形中给三丁大包做了个广告。其实,就算没有东瀛名人的宣传造势,实诚的百姓们还是喜食美味的三丁大包。
-3-
笋肉包子
肉包遍布南北,常人看来,它是快捷方便的传统面食,但在维扬一带,吃肉包是一种慢生活的享受。一杯清茶,一碟干丝,配两三个笋肉包子,往往能消磨掉大半个上午的时光,特别是老人们,喜欢以这样的方式把晚年的岁月拉长。
用“慢条斯理"形容维扬人吃肉包的速度,那是极为妥当的,若把这个成语放到肉包的制作上,也很恰当。当地厨师坚守“慢工出细活”的信条,新鲜的五花肉,放到白果木的砧板上,用一把张小泉菜刀慢慢地剁,从肉块到肉丁,从肉丁到肉糜,要花费一个小时前后,纯手工的程序让肉糜充满着劳作的温情,这与绞肉机加工的肉馅不可同日而语。肉糜组合去腥提香的葱姜沫及笋丁方成肉馅,笋丁质脆、清甜、味鲜,老到的厨师习惯以笋丁汤汁来烹制菜肴,往往能拴住食客胃口。混入肉糜的笋丁还可减轻物油,笋成年后为竹,历来受文人雅爱,东坡居士有云:“无肉使人瘦,无竹令人俗。"笋肉相逢,大善大美,是精神与物质文明的双丰收。
厨师包笋肉包子时,往往气定神闲,用细长的竹刮子刮些许肉馅,包入面皮,也没见手上盘弄几下,一只笋肉包子就出现在眼前。一位做了大半辈子包子的老师傅告诉我,好的笋肉包子,不仅外形美观,一笼十只的包子大小都是一致的,即便称重,重量也相差无几。包包子时,包子大小掌控也是学问。因为在蒸制过程中,包子面皮会膨胀,略微不慎,包子间会粘连在一起,出笼后夹取时容易扯开面皮,从而影响观感和口感。
肉糜和笋丁水乳交融,容纳在面皮的小居室里,味道深藏阁,不为人知。等搬迁到蒸笼中,旺火煽情地催蒸片刻,浓烈的香味如同揭开红盖头的美新娘,惊艳全场。有食客按捺不住怦怦直跳的馋心,隔着蒸气急吼吼地到笼上夹取一只,张嘴一大口,还没从美食中回过神来,嘴里就被烫破了皮,以身验证了“心急吃不了热包子"的金规。
品笋肉包子要心平气和,于边侧面皮咬开小口,慢慢吮吸流岀来的汤汁,随着汤汁在舌面上流动,味蕾也逐渐兴奋起来,再上前咬开一口包子,穿透松软带有麦香的面皮,会发现滑嫩的肉糜根本不需要合,已软塌塌地自我缴械,当抱着偷的心态不想咀嚼时,笋丁从中探出了头,牙齿只好不情愿地再次循环运动,嚼上几个来回后,香醇似脱缰的野马在口腔奔驰,美味的小康之路在体内铺就,心也不由自主地飞扬起来。细细品味笋丁包子过后,剩下的往往是深刻的回味了。
笋肉包子还能“一包两吃",相传曾经有一个当地人不仅每天早上吃笋肉包子,中午还吃茼蒿肉汤,别人对此很是羨慕。后来茶馆伙计一语道破天机,原来此人早上吃包子吃面皮,肉馅省着带回家烧菜。这样的精打细算,在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的今天,恐怕无人会这么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