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字避讳】
避讳是中国旧社会特有的现象,大约起于周,成于秦,盛于唐宋,至清代更趋完密,民国成立后废除。那时,人们对皇帝或尊长是不能直呼或直书其名的,否则就有因犯讳而坐牢甚至丢脑袋的危险。避讳常见的方法是用意义相同或相近的别的字来代替要避讳的字。这样一来,中国历史上就出现了不少把人名地名或事物名称改头换面的奇怪现象。后世皇帝即位后都把名字改为生僻字即来源于此(如赵光义改名赵炅)。避讳给古代文献造成了一定的混乱,给今天的阅读造成诸多不便。
秦始皇正月出生,取名“赵政(赵正)”,《史记索隐》在《秦楚之际月表》“端月”下注称因避始皇讳,改“正月”为“端月”。又,一九七五年底,在湖北云梦县睡虎地考古发掘战国末至秦代墓葬中出土了大量秦代竹简,有一批叫做《语书》的竹简,其中几处遇到“正”字,都作“端”字,如“以矫端民心”,“毋公端之心”等,“端”应为“正”。显然是为了避始皇讳而改的。
秦始皇的父亲名子楚,于是把楚地改为“荆”。
汉高祖名刘邦,凡遇邦字均改做国字。
吕后名雉,当时文书上凡遇雉字,均用“野鸡”二字代替。
汉文帝名叫刘恒,于是把恒娥改名“嫦娥”,把恒山改为“常山”,齐国权臣陈恒于是也就成了“田常”。
汉景帝名叫刘启,于是把夏启改名“夏后开”。
汉武帝叫刘彻,汉初有个知名辩士叫蒯彻,史书上就改称蒯彻为“蒯通”。又改“彻侯”为“通侯”,又称“列侯”。
汉宣帝名刘询,故荀子在汉代成为“孙卿”。
王嫱字昭君,避晋文帝司马昭讳,改称“明君”或“明妃”。
汉光帝名叫刘秀,曾一度把秀才的名称改为“茂才”。
汉明帝叫刘庄,当时竟把《庄子》一书改称为《严子》。
西晋孝愍皇帝名叫司马邺,故改地名建业为“建康” 。
晋简文帝郑后小字阿春,用作书名的春秋改为“阳秋”。晋人孙盛所撰史书因名《晋阳秋》。
隋文帝杨坚父名忠,隋时,将与“忠”同音官名一一改名,如“侍中”改“纳言”,“中书”改“内史”等。
唐高祖李渊的祖父名李虎,有唐一代皆讳虎,老虎别名大虫即由此而来,又改虎牢关为“武牢关”,虎牙将军为“武牙将军”。虎符改用鱼符或兔符,后来又改用龟符。南宋时恢复使用虎符。元朝则用虎头牌,后世演变为铜牌。
唐太宗名世民,唐人行文用“代”字代替世字,用“人”字代替民字;观世音略称为“观音”,民部改称为“户部”。
唐高宗名李治,避其讳将“治书侍御史”改称“御史中丞”。
女真族唐时服属于契丹,因避契丹主宗真之讳,尝改称为“女直”。
唐代宗名豫,薯蓣曾经改名为“薯药”;宋英宗名曙,薯药又改名为“山药”。
五代十国的吴越王钱镏,因为“镏”字和石姬的“姬”字同音,便把石姬改为“金樱”;和钱镏同时代的杨行密(为
唐淮南节度使,后受唐封为吴王)在占据扬州的时候,当地人怕犯他的讳,便把蜂蜜改为蜂糖。我们在古书上如果看到金樱或蜂糖,应知道这就是石姬和蜂蜜。
宋仁宗名赵祯,蒸包子蒸馒头的“蒸”字就得改为“炊”字。宋人撰《新唐书》,将唐太宗年号“贞观”写作“真观”或“正观”。
更有甚者,宋高宗名构,为避“构”字而牵及“够”等字达五十多个。
不过后世朱元璋的避讳似乎更多,连“僧”“贼”“了”“光”等数十个音的词都要避讳。
宋钦宗名赵桓,故齐桓公宋代成为齐威公。 。
康熙帝名玄烨,改文学作品中的李玄霸为“李元霸”,玄武门为“神武门”。
此外一些关于避讳的有趣故事:
最令人惋惜的怕要算唐朝号称“诗鬼”的李贺了,就因为他父亲名叫晋肃,“进”与“晋”音同而犯家讳,便不能参加进士考试,纵然他才华横溢,也终无用武之地,终生不得志,27岁便郁郁寡欢而死。
韩愈因此愤而作《讳辩》,质问道:“父亲叫晋肃,儿子就不能考进士;那如果父亲叫仁,儿子岂不是不能作人了吗?”但他的这篇文章,却遭到了士大夫们的攻击诋毁。
唐朝的诗人杜甫,父亲的名字叫“杜闲”,为了避“闲”字的讳,一生共写了近三千首诗,各种题材十分广泛,却没在诗中用过“闲”字。据说因其母亲名叫海棠,所以他虽寓居海棠颇负盛名的四川多年,却从未写过海棠诗。
又如苏轼祖父名“序”,即讳“序”字,所以苏洵不写“序”字。碰到写“序”的地方,改成“引”字;苏轼也跟着不用“序”字,他以“叙”字来代替。
宋朝著名的宰相文彦博,祖上本姓敬,在后晋时,因避晋高祖石敬瑭讳,改姓“文”。至后汉,复姓“敬”。入宋,因避宋太祖赵匡胤之祖父赵敬(赵匡胤称帝后追尊为翼祖)讳,又改姓“文”。
五代时的冯道,历朝为相。一天他的门客给他讲老子的《道德经》,可书的第一句就是“道,可道,非常道”,一句话中竟有三处犯讳。为了避讳,门客灵机一动,将这句话改为“不敢说,可不敢说,非常不敢说”,令人啼笑皆非。
司马迁的父亲叫“司马谈”,所以《史记》里,把跟他父亲名字相同的人,一律改了名。例如“张孟谈”,改为“张孟同”;“赵谈”,改为“赵同”。
后来《后汉书》的作者范晔也是如此,因为范晔的父亲叫“范泰”,所以在(后汉书》里,叫“郭泰”的,竟人不知鬼不觉的变为“郭太”了;叫“郑秦”的,也变为“郑太”了(好囧,你怎么不叫正太?)。
孔子的儿子名孔鲤,后世孔氏子孙以此讳鲤鱼而称之为“红鱼”,祭祖时不用鲤鱼而用鲫花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