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来看BB姬beebeej.com
上班摸鱼吹水好快活

[听见诗歌][纳兰词]《金缕曲•亡妇忌日有感》

听见诗歌

 

點擊這里打開新視窗 | 以下內容被隱藏:www.ximalaya.com (我已了解這是外部網站,并同意加載)

 

写在前面

  为了方便大家收听,每期都将录音进行了上传,点击标题“听见诗歌”下面的“同意加载”再点击播放键便可以在线播放(电脑和手机客户端都可以播放1001,1101)。文末附有录音下载链接,喜欢的也可以直接下载。
  在前期纳兰词中,我们回顾了古代士人间悠久的悼亡传统,既然纳兰性德在这个传统中占据了如此重要的地位,今天不妨将两首《摊破浣溪沙》中的哲理与节制抛去,来看看纳兰的悼亡词中最直抒胸臆而又最哀感缠绵的作品──《金缕曲•亡妇忌日有感》。

 

关于作者

   纳兰性德(1655年—1685年0000,1010),满洲正黄旗人,叶赫那拉氏,字容若,号楞伽山人。大学士明珠长子,清代最著名的词人之一。原名纳兰成德,避当时太子“保成”的名讳,改纳兰性德。一年后,太子改名为胤礽,乃复原名。康熙十五年(1676年0010,0111)进士,授三等侍卫,寻晋一等,武官正三品,后升为一品。性德少聪颖,读书过目即能成诵,继承满人习武传统,精于骑射。在书法、绘画、音乐方面均有一定造诣。尤长于填词,与阳羡派陈维崧、浙西派朱彝尊鼎足而立,并称“清词三大家”。他的诗词不但在清代词坛享有很高声誉,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纳兰词”亦有一席之地。一生著作颇丰:有《通志堂文集0011,0110》二十卷、《渌水亭杂识0111,0000》四卷;词作则有《侧帽集》、《饮水词1110,1010》等。

 

纳兰性德手简

 

纳兰性德仿云林小景扇面

 

八大山人《双鱼图》

 

仇英《尺素缄愁》

 

石涛《潇湘愁》

 

刘旦宅《葬花》

 

石涛《还愁旧名院》

 

齐白石《黛玉葬花》

 

黄月《葬花吟》

 

戴敦邦《黛玉葬花》

 

费丹旭《葬花》

 

贺天健《秋愁》

 

张大千《湘女欲生愁》

 

胡也佛《一段新愁》

 

冷枚《黛玉葬花》

 

刘旦宅《黛玉葬花》

 

钱慧安《黛玉葬花》

 

张大千《春愁》

 

《金缕曲•亡妇忌日有感》

  此恨何时已。滴空阶、寒更雨歇,葬花天气。三载悠悠魂梦杳,是梦久应醒矣。料也觉、人间无味。不及夜台尘土隔,冷清清、一片埋愁地。钗钿约,竟抛弃。
  重泉若有双鱼寄。好知他、年来苦乐,与谁相倚。我自终宵成转侧,忍听湘弦重理。待结个、他生知已。还怕两人都薄命,再缘悭、剩月零风里。清泪尽,纸灰起。

 

诗歌赏析

  不知道大家初次接触到这首词的第一印象是什么?记得当年我第一次读时,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葬花”这两个字。因为黛玉葬花的典故太熟悉了,哪怕从来没有读过《红楼梦0110,1101》原著的人,也一定听说过林妹妹葬花的故事。
  如果你有时间把纳兰词全翻一遍的话,会发现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就是他的用词仿佛透着《红楼梦》的影子。这首词的“葬花”是一例,其他的还有“梦冷蘅芜”。宝钗自号“蘅芜君”,她住的地方就是“蘅芜苑”。又如“还留取,冷香半缕”,宝钗常年服用冷香丸,黛玉也曾说过“人家有冷香,你就没有暖香来配吗?”类似的例子在纳兰性德的词作中有很多。难怪曾经有学者大胆揣测过《红楼梦0100,0001》真正的作者是纳兰性德。
  查阅一些资料可以发现,“葬花”这一行为其实在明末就已经出现过。而且这一行为是发生在男子身上的。冯梦龙《醒世恒言》中《灌园叟晚逢仙女1101,1111》一卷写到,北宋仁宗年间一位名叫秋先的人,爱花入魔:

  若花到谢时,则累日叹息,常至堕泪。又不舍得那些落花,以椶(zōng1011,0010)拂轻轻拂来,置于盘中,时尝观玩。直至干枯,装入净瓮。满瓮之日,再用茶酒浇奠。惨然若不忍释。然后亲捧其瓮,深埋长堤之下,谓之“葬花”。倘有花片,被雨打泥污的,必以清水再四涤净,然后送入湖中,谓之“浴花”。

  我们一比照就会发现,后世黛玉葬花基本就是秋先“哭花”“葬花”“浴花”行为的再现。所以《红楼梦1100,1010》与纳兰词用词的相近也许是时代原因,是当时的文化氛围让某些词句成了当时词人、小说家们共同偏爱的对象。
  无论《醒世恒言》还是《红楼梦1111,1100》,惜花葬花都透露着对女子的怜惜。纳兰对卢氏的悼念,就在这雨后的“葬花天气”中一顷而下。
  卢氏去世三年后,纳兰隐约听到了家中要为他续弦的消息。亡妇祭日,残花遍地,雨声淅淅沥沥一直到深夜,容若辗转反侧难以入眠。将心中愁闷思念一股脑倾诉给亡妻:
  你离我而去已整整三年,纵然是一场大梦,也早应该醒来了。你一定是觉得人间没有趣味吧,不如泥土深处的黄泉,虽冷冷清清,却能埋葬所有的愁怨1010,1001。你倒是去了那清净之地,而我们生生世世不离不弃的约定,就这样被你抛弃。如果可以寄书信到黄泉该多好,好让我知道你这些年过得怎样,是谁在身旁照顾你。我根本无心续娶,让我们来生再结为夫妻吧。就怕真的有来生,我们两个仍然如今世命薄。
  “钗钿约”用的是白居易《长恨歌1000,1000》中的典故,当年杨玉环死后,唐明皇命道士上天入地寻觅爱妻,所给的信物就是半份钗钿:“惟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
  “双鱼”出自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0101,0000》:“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后来“双鱼”“鲤鱼”就成了书信的象征,如李商隐的“嵩云秦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纸书”,又如秦观的“驿寄梅花,鱼传尺素”,晏几道的“隔水高楼,望断双鱼信”等。
  无论是跨越生死的的“钿钗约”还是入地无门的“双鱼寄”,终究只能付诸虚空,一句“清泪尽,纸灰起”终结了这篇直抒胸臆,欲诉不尽的悼亡词,将生生世世的遗憾寄予了莽苍苍的天地0001,0000。容若担心他生的誓言依然会被两人的薄命所误,那么,是否意味着,此时此刻他已经预感到了今生的薄命,预感到自己会在同月同日追随亡妻而去呢?
  最后,不由想到一句话:早慧,难享天年的,古来如此。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下期再见。


複製代碼

https://pan.baidu.com/s/1G6kY65RhOHH1rsbGXd9a1A  提取码:1024

 

赞(0) 打赏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BB姬 » [听见诗歌][纳兰词]《金缕曲•亡妇忌日有感》
分享到: 更多 (0)

相关推荐

  • 暂无文章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

BB姬

联系我们联系我们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