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初贞观年间,河南洛阳人王玄策曾经三次作为朝廷使节出使天竺(古代印度),在国外遇到意外时,他随机应变,处乱不惊,振扬了唐朝的国威。王玄策几度出使,带回了大量佛教文物,对古代中印文化的交流作出了贡献。
出使中天竺
贞观十五年(641 )前后,中天竺的使者来到了中国。中天竺国王曾经遣使者上书唐王朝,希望中印能够友好往来。唐太宗也给予了积极的响应。这次中天竺使者的到来,就是代表中天竺国王尸罗逸多(戒日王)出访大唐。唐太宗高度重视这次访问,派遣卫尉丞李义表为正使,融州黄水(今广西罗城西北)县令王玄策为副使,率领随从数名,护送中天竺使者回国。
古印度也叫婆罗门、摩揭陀。唐朝时,被称为天竺。天竺又分为东、西、南、北、中五部分。其中,中天竺是最强盛的,位于印度的中部。关于中天竺的起源有一个古老的传说。
从前,婆罗门带着自己的弟子到处寻觅修行的地方,他们去过山洞,也去过山顶,甚至去过墓穴。可是,这些修行的地方始终不合婆罗门的心意。一日,婆罗门带着自己的弟子走了好久,他们累了,也渴了。后来,他们看见了一棵参天大树,众人就围着大树坐了下来。他们吃过饭之后,就靠着大树睡着了,不知不觉就到了下午。醒来的人不愿意打扰休息的人,就盘起腿,静静地坐着。一会儿的工夫,人们陆续醒了,醒来的人看到自己的同伴都盘着腿,也就自觉地盘起腿来。后来,大家都盘起腿来。其实,盘着腿的人是在等待没有睡醒的人,可是刚睡醒的人却以为自己的同伴要留在这个地方修行,也就自觉地跟随别人行动了。就这样,婆罗门和自己的弟子就留了下来。他们觉得坐在树下修行很好,迎面而来的凉风让他们很舒服。他们终于不再流浪了。
修行之人,是最能吃苦的,婆罗门和自己的弟子无论刮风下雨,都坐在树下修行。时间流逝得很快,一晃十几年就过去了。婆罗门还是镇定地坐在树下,他的坚韧感动了天地。树神决定嫁给婆罗门,因为在她的内心里,婆罗门是那么伟大。后来,在众神的牵引下,树神和婆罗门结为夫妻了。树神变了很多宫殿,作为新婚嫁妆。婆罗门为了感谢树神,也修建了很多城池。后来,这些城池就成了中天竺国。
到了阿育王时代,中天竺人口也增加了,人们在这块肥沃的土地上繁衍生息。在阿育王的杰出领导下,中天竺很快就发展起来了,他们已经有了自己的文字,天文历学也很发达。
公元6世纪中期,印度笈多帝国瓦解了,分裂出了很多争夺政权的小国。印度混乱的局面一直持续到7世纪中期,中天竺尸罗逸多(戒日王)胜出了。戒日王当上国王后,就加紧扩张的步伐。经过几年的浴血奋战,戒日王征服了其他四天竺,他重新组建了自己征讨的国土。戒日王特别重视部队的建设,那时,他已有象军6万,马军10万。组建帝国后,为了加强自己国家的声誉,戒日王热情地接待各国的使者。这一时期,戒日王接见过僧人玄奘,他向玄奘传达了自己的外交心愿。戒日王的使者第一次来唐朝,就是为了传递戒日王的上书。后来,为了进一步加强中天竺和唐朝的关系,戒日王还遣派使者第二次访问唐朝。王玄策就是为了护送中天竺使者回国,才赴印度的。
643年,李义表和王玄策从长安出发了。他们没有走天山古道,他们选择了新开通的“蕃尼古道”。蕃尼古道比天山古道近,而且沿路的困难也少。这条道路的开通,全是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联姻的结果。
李义表和王玄策一行,一路上快马加鞭,终于到达了逻些(拉萨的古名)。在这里,他们看望了文成公主,并向公主传达了唐太宗的问候。之后,李义表和王玄策等人辞别了公主,就从逻些出发,踏上了前往印度的“蕃尼古道”。他们经过数月的行进,就到了中天竺摩揭陀国的首都巴特那。这个国家的人民都信仰佛教,都城中修了很多的寺院。李义表和王玄策等人就在这里停留了下来,和当地人民交流了佛教文化。之后,李义表和王玄策一行还游览了其他中天竺的小国,参观了他们的寺院。后来,他们来到了戒日王的宫殿里。戒日王热情地接待了他们,还答应了李义表和王玄策的邀请,承诺以后会派更多的使者拜访唐朝。李义表和王玄策在戒日王的宫殿里待了一段时间。这段日子,他们拜访了印度半岛上其他的国家。
贞观十九年(645)末,李义表和王玄策一行回到了长安。他们回来不久,摩揭陀国的使者就来到了长安。戒日王非常聪明,他想进一步巩固自己国家和唐朝的关系,所以,王玄策等人一离开,他就派遣了自己的使者。唐太宗是非常友好的,热情地接待了他们,还为摩揭陀国的使者准备了很多礼物。
摩揭陀国的使者回国不久,唐太宗就派王玄策出访中天竺。这次出访,王玄策为正使,率领了很多副使。
遭遇意外变故
贞观二十一年(647),王玄策从长安出发了。这一次,他们很快就到了中天竺的摩揭陀国。可是,王玄策没有看到戒日王,他见到的是新的国王阿罗那顺。阿罗那顺蛮横嚣张,且不愿意与唐朝建交。二者之间发生了冲突。阿罗那顺一方人多势重,王玄策一行好不容易才突破重围,出了中天竺。
王玄策一行来到了东天竺。在这里,王玄策才知道,戒日王已经过世了,阿罗那顺是他的臣子。阿罗那顺没有遵守朝廷的继承制度,而是自立为王。他继承王位后,没有好好治理自己的国家,而是发动大批兵力骚扰边境小国。他的行为遭到了人民的反对。临近的小国都不怎么敢招惹他。所以,王玄策到来的这天晚上,东天竺国王偷偷接待了他们。他很想帮助王玄策,但是苦无良策。后来,东天竺国王送给王玄策很多礼物,让他带回唐朝。王玄策不想连累东天竺,连夜就离开了。
王玄策一行离开东天竺之后,为了彻底摆脱阿罗那顺的耳目,他们继续前进。走了很久,他们来到了与唐朝友好的吐蕃的西部边境。他们要征讨叛贼阿罗那顺。王玄策写了一封求助信,让部下蒋师仁连夜送往吐蕃。王玄策还给尼婆罗写了一封信,祈求尼婆罗给予帮助。
前往吐蕃的蒋师仁到了逻些。松赞干布问明情况之后,即刻派了精锐部队1200人,随着蒋师仁前往吐蕃西部边境。蒋师仁援兵到来的时候,尼婆罗的7000多骑兵也到了。王玄策看到这么多的援兵,心中大慰,和自己的部下制订了精密的讨伐计划,就返回了中天竺。
兴师讨伐叛乱
骄横的阿罗那顺赶走了王玄策以后,就再也没有做任何防御计划。因为他认为,自己部队那么强大,王玄策几十个人是没有办法抵抗的,他觉得王玄策身在异国是得不到唐朝的援军的。可是,他忽略了吐蕃和尼婆罗,也忽略了印度其他几个小国家的存在。沉迷酒色的他,把大量的时间都花在玩乐上。这时,王玄策和蒋师仁率领的部队包围了阿罗那顺的都城。
经过数日激战之后,王玄策一方大获全胜,捉拿了阿罗那顺。王玄策胜利了,后来,印度很多部落和城邑都先后投降了。王玄策能够顺利完成第二次出使印度的任务,与他善于维护唐朝与其他国家的关系,并且得到他们的支持是分不开的。王玄策回国后,受到了唐太宗的表扬。
显庆三年(658),唐政府要护送佛袈装到摩诃菩提寺,王玄策作为使者,第三次踏上了出访印度的旅途。一路上,王玄策立了很多碑,上面记载了自己经过的时间,沿途发生的一些事情。
王玄策到达目的地之后,完成了自己的任务。还参加了当地僧人的讲座,后来,还参观了很多寺院。这一时期,印度已经很安定了。人民有很多空余时间,他们大部分都信仰佛教。王玄策所到之处,都是佛教兴盛的地方。
▲王玄策那烂陀寺遗址
王玄策三次出使印度,开启了中国和印度官方交往的先河。唐以前古代中国和印度各国的经济文化交往,以民间交往为主。王玄策代表唐朝政府友好交往的同时,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也在印度传播开来了。古代印度吸收了中国先进的文化,古印度的制糖法、绘画雕塑技法也被王玄策带回到了中国。王玄策三次出使印度,交流了佛教文化。同时,中国土生土长的道教也到了印度,进一步丰富了印度人民的精神生活。王玄策的壮举,可与张骞凿空西域、郑和七下西洋相提并论。王玄策回国后,还把自己的亲身体验写成了《西域行传》,他的书成了后人了解他的金钥匙。他的精神永远激励着后人。
文:刘增丽
[ 此貼被独孤九贱在2020-10-20 17:07重新編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