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来看BB姬beebeej.com
上班摸鱼吹水好快活

大学时,一段无疾而终的交集

如有违规,请版主删帖,高抬贵手,勿关小黑屋。

我用过一款诺基亚手机,黄黑色的直屏,身段玲珑,功能单一,联系人只能保存在电话卡里,上限两百名。

整个高中,我都用着它,联系人数量很快到了储存上限。那个时候,有同学已经用上了智能手机,但我成绩中等,家庭一般,也就没有机会换手机。

高考后,我被一所医科大学录取,作为奖励,我也有了智能手机。很快,微信开始流行,在备注好友名称时,我习惯加上特征,比如“检验系大高个刘二壮”。

毫无疑问,我喜欢这样有秩序,便于寻找和识别的好友关系,除了她。没有任何附加说明,她的名字安静地躺在我的通讯录里,普通的三个字,凑在一起却像一尾深海的鲸鱼,偶尔搁浅在我大脑的海马体,令我思潮如涌。

大一的课程多数都轻松,除了人体解剖学。解剖馆是新建的,坐落在学校东南角,馆里充斥着甲醛的味道。我们按学号分作小组,分别围着一张蓝皮办公桌,每张桌上都铺了塑料布,摆着一具已经处理好的解剖遗体。半小时课程后,老师就让我们自习了,并嘱咐触碰遗体时一定要戴手套,保护自己,也保护遗体。

我们组一共七人,每次自习都会一起走一遍当天的授课内容。渐渐地,我们每个人对解剖遗体都熟悉起来,我们每个人之间也熟悉起来。期末的时候,解剖馆的闭馆时间有所延长,但人各有志,大家便自行散开。

那天上完基础化学,从A楼出来,我又走到解剖馆。运动系统教室人满为患,我便溜到清净些的消化系统教室,正好有一套空闲的消化模具。这时有人拍了拍我的肩膀,我回头一看,是她。

寒暄后得知,我们的想法一样,准备等饭点人少些时再去复习运动系统。原本七个人的小组变成了两个人的队伍,不知为何,我心里有些窃喜。

之后在解剖馆,食堂,自习室,图书馆,我和她都有遇见,但我们没有特定的碰面。期末考试前,我们互道加油。

寒假时,尽管才过第一个学期,我却感觉大学已经是将要离手的氢气球,这使我夜里辗转难眠。一天晚上,我忍不住把这样的想法告诉了她,没想到她也抱着同样的迷茫。我们聊了很多,相比高中过于压抑的生活,现在是决堤般的自由,我们得到了,却不知怎样使用。算是一次约定,下学期开始,我打算每天去图书馆看一个小时杂书,她决定报话剧社。

图书馆和礼堂很近,有时她也会来找我,不看书,只戴着耳机看话剧演出。那时我认为她就是来蹭无线网的,后来才发现,有她在身旁时,我会感到特别安静。

图书馆到寝室的路,我和她走了很多次,但我们总是在岔口分手。我们交流着,但不频繁,更没有每天在一起,有时假期也从不联系。我也会顺进礼堂看她排练,但不会从头到尾都在,她的眼睛也从未刻意寻找过我,只是点头一笑。

到了大三,寝室其他兄弟都脱单了,喝酒时,大家总问我和她怎么样了,我也只说就那样。我继续看杂书,打游戏,也跑跑步,但没有谈恋爱。后来她退出了话剧社,一心学习。

看过了五场大雪,我的大学生活在夏天迎来了结束。我考上了研究生,她保研了,之后的学校将相隔千里。此后,我们像是回到了之前的假期,很少联系,似乎也完全遗忘了对方。时间像一头暗处的凶兽,悄无声息地袭走了我们的过去。

就这样,我们的联系由少至无,但想必她和我一样,总能迅速习惯眼前的日子。直到去年,我群发了一条婚礼邀请,很快,她发来消息:好朋友,祝你幸福。

想了想,我回了她一句谢谢祝福,又补了一个笑脸,满是客气。

赞(0) 打赏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BB姬 » 大学时,一段无疾而终的交集
分享到: 更多 (0)

相关推荐

  • 暂无文章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

BB姬

联系我们联系我们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