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来看BB姬beebeej.com
上班摸鱼吹水好快活

[古代中国人在外国|西行记八]赤心不改,赴印求法的义净

义净,7岁出家,因仰慕玄奘西行求法的高风,他到西域游学,遍历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经过15年,他带回佛教梵本经书400部,回国后还尽力翻译,为我国与世界佛教文化的交流作出了巨大贡献。

 

幼年大志

        公元645年,西行求法的玄奘回到了长安。长安城里异常热闹,百姓都围着玄奘,他们想看看玄奘大师。在拥挤的人群里,还有一些嬉戏的小沙弥。他们可没有时间观看玄奘大师,他们只顾着追逐打闹。有一个小沙弥就和他们不同,他努力地挤进人群,只是为了看一眼玄奘大师。这个小沙弥就是义净,他才10岁,但他很信崇佛教。此次跟随师父来长安,就是为了目睹玄奘大师的风采。因为在土窟寺的时候,他听师父说得最多的就是玄奘大师。师徒二人挤了半天,才看到了玄奘的背影。对他们来说,能够目睹玄奘的背影也算了却了自己的心愿。

        人们热闹了一天,长安城里又安静了。但是义净的心却久久不能平静,他还在想玄奘大师西行求法的事情。

        义净(635-713),姓张,字文明,唐朝齐州(今山东济南一带)人。义净出生在比较显赫的家庭。他的曾祖父曾经是东齐郡守,义净的祖父和父亲虽然没有做过官,但家资殷实。义净7岁就出家了。魏晋南北朝及后来的隋唐时代,并不只是贫寒人家的孩子剃度入佛,有地位的大家子弟很小也出家为僧,这在当时是很流行的事情。

        起初,义净和众沙弥一样,每天就干一些体力活。他负责打扫寺院师父的书房,打扫完就认真看起了书桌上的经书。义净的勤奋好学受到了寺院里僧人的喜爱。寺里的善遇法师和慧习禅师给了义净父母般的温暖,两位大师总是温和地教导义净。义净就是在这样良好的环境下潜心修经的。

        公元655年,义净已经20岁了,两位师父为他举行了授具足戒的仪式,义净成了一名真正的僧人。后来的日子,义净更加努力,他花很多时间在经书上。义净不仅喜欢看书,还喜欢与同门师兄讨论。他们经常坐在院子里讨论问题。最后,不能统一的观点,就交给师父,由师父判定对错。

        数年过去了,义净已经读完了土窟寺所有的藏书。经书是看完了,可是遇到的一些问题,却仍然无法解决。义净决定走出寺院,云游四方。义净来到了当时的佛教中心长安。义净在长安的这段时间里,仍旧用心地在各个寺院里学习交流。他就把自己所遇到的疑难问题提出来,和众僧讨论。可是大家讨论了很久,依然没有定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义净迷惑了,他不知道谁的答案正确,只是觉得佛教宗派林立,大家各行其道。长安都是如此的状况,别的城市就不用提了。后来,义净准备赴印求法。当时,还有一位和义净一起云游长安的僧人,他叫处一,来自并州。因为二人性情相投,所以当他知道义净的想法的时候,他准备追随义净,一起前往印度。后来,通过处一,义净还认识了莱州僧人弘一,他也有西行求法的想法,所以也加入了义净的队伍。还有另外两位僧人,也加入了西行的队伍。

        几人之所以都去印度求法,是有一定原因的。隋唐时代,佛教的地应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佛教力量壮大的同时,也出现了不少问题。佛教派别增多了,大家各有自己的办事方式,也各有自己的想法。看似繁荣的佛教,却没有佛教戒律方面完善的规定和制度。义净一行就亲眼目睹了这种状况。另外,当时唐朝外出游学蔚然成风,也在一定程度上吸引了义净一行。义净还经常想到玄奘西行的故事,所以,他更有了西行的动力。义净想追随玄类的步伐,赴印度求法。

        公元671年,义净一行从齐州出发,开始了赴印求法的道路。义净走了一条和玄奘不一样的道路,他没有走陆路,而是选择了一条海路。义净生活在唐高宗时代,这一时期,吐蕃势力崛起,先后夺取了安西四镇。吐蕃的行为激怒了唐朝,唐朝政府和吐蕃进行了激烈的大战。唐王朝和吐蕃战争还没有胜负分晓的时候,阿拉伯人大食政权又向中亚扩张了,这严重威胁到唐王朝在中亚的威名,所以,唐王朝抽出了一部分兵力,又和阿拉伯人展开了激战。动乱的政治形势,严重破坏了通向西域的道路。曾经辉煌的古道衰落了。义净一行只能转向海路了,只有经过了太平洋、印度洋,才可以到达印度。这条航线,路途遥远,而且经常会遭遇海风的袭击,也不是很理想。但是相对于玄奘走的路线,这条线路值得一试。义净和自己的同伴商量之后,决定乘船前往印度。

        义净一行离开齐州后,继续南下。他们经过濮州、曹州之后,就到达了扬州。义净本来打算在扬州稍作休息后,就继续沿着福建南下,但是他们却赶上了当地僧人坐夏的习俗,所以就留了下来。义净在这里和当地的僧人进行了交流。之后,义净准备继续前进,就在这个时候,他的西行队伍瓦解了。曾经和义净有着相同追求的处一,借着照顾母亲的名义,离开了义净;僧人弘一看到江浙一带佛教旺盛,就改变了自己的想法,想在当地的寺院修行,他不想去印度了;另外一个僧人,也找了个借口,离开了义净。只剩下了一个年龄大的僧人,二人决定前往印度。

        义净和同伴坐上南下的船,来到了广州。南北朝时期我国经济重心就开始南移,到了隋唐时期,南方经济已经和北方一样了,南北趋于平衡。当时的南方,广州、杭州、宁波、南京等地,已经是大都市了。往返于广州的阿拉伯商船,不计其数。当时从阿拉伯经印度洋、南洋诸国到中国的海上贸易路线已经形成。义净准备在这里乘坐商船,前往印度。

艰难岁月

        义净和同伴顺利地搭上了海船。但是前进的过程中,却遇到了不少困难。商船在大海上艰难地航行了一段时间后,到达了佛逝国(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上的港口)。二人下了船,在佛逝国住了一段时间。这段时间,义净和当地的人民交流了佛学,并且在佛逝国的寺院看了很多当地的经书。

        一段日子过去了,义净决定继续行进。这个时候,义净的同伴生病了。经过大夫的检查,发现他不是什么大病,只是因为不服当地水土。所以,他要想好起来,就必须回国。义净让他回去了。西行的路上,就剩义净一人了。自古以来,凡是成就大事的,都是能够耐得住寂寞的人,也是不怕艰辛的人。义净朝着自己的下一个目标进发了。

        不久,义净来到了东南亚地区的裸人国(今尼科巴群岛,某些学者认为兼指安达曼群岛等地以及印度本土)。棵人国佛教流行,风土人情十分奇异。义净对有关羯荼、裸人国等地区的记载可与9世纪以来阿拉伯地理文献如伊本·胡尔达德比赫的《道里与诸国志》的记载相互印证,是对世界地理文化的一大贡献。

        义净终于到了印度。在这里,义净结识了一名僧人,名叫大乘灯,他是玄奘法师的徒弟。大乘灯熟悉此地,当他知道义净的目的之后,就先带着义净熟悉这里的环境。两人交流了佛学,义净拜大乘灯为自己的梵语老师,向他学习梵语,为二人日后前往中印度做准备。

        一年后,二人来到了中印度。义净终于看见了那烂陀寺,他也毫不犹豫地留在了这里。在这里,义净度过了自己一生中最重要的10年。那烂陀寺已经走过了很多辉煌的岁月。玄奘之后,这里已经成为大乘佛教的学术中心。玄英已经归国了,可是聚集在这里的僧人却很多,大家的心愿都是相同的,他们只想继承玄奘的事业,弘扬大乘佛教。义净的到来,又为这里大乘佛教的事业增添了力量。义净和当地的僧侣经常进行交流,有时候,他们为一个佛学问题,可以争辩上好几天,直到彻底弄明白为止。

        在那烂陀寺的岁月里,义净认真地学习了佛教的经典学术,他还花很多时间搜集各种梵语原著佛经,准备以后带回中国。义净在那烂陀寺的时间远远多于玄奘,所以他有更多的时间研究印度寺院的管理规则。义净把自己所看到的印度寺院管理条例都记在了自己的日记中。在印度求法的生活是艰苦的,也是寂寞的,幸亏,义净遇见了很多中国僧人,他们为义净带去了欢声笑语。义净经常和那些僧人聚在一起,互诉思乡之苦。为了能早日看到自己的亲人,大家都很努力地学习佛经。

        公元685年,义净带着厚厚的经书,在那烂陀寺门口和大家话别。

        义净归国后,正是女皇武则天时期。这位酷爱佛学的女王,格外重视义净。武则天制定了很多便利佛学的制度,营造了佛教旺盛的气势。从690年到691年这一段时间里,义净完成了自己的巨著《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和《南海寄归内法传》两部著作。

        《南海寄归内法传》主要描写了印度和南洋诸国的佛教发展情况,该书真实地反映了义净在印度的生活细节。全书以描写印度的“律”为线索,贯穿了人物的活动。该书完成后,受到了佛教界的一致好评。义净最先就是通过书本向中国僧人传输了印度的戒律。然后,他通过讲学,又进一步宣传了印度的戒律。后来,我国佛教界的戒律逐渐完善了。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讲述了唐太宗贞观十五年(641)到武则天天授二年(691 )56位僧人西行求法的故事。书中记载的僧人来自不同的国家,他们为了求法,付出了自己的一生,义净把他们的故事告诉了世人。这本书后来风靡全球,人们也因此认识了义净。
文:刘增丽

赞(0) 打赏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BB姬 » [古代中国人在外国|西行记八]赤心不改,赴印求法的义净
分享到: 更多 (0)

相关推荐

  • 暂无文章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

BB姬

联系我们联系我们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