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曾经派出过许多使臣出使西域,其中最著名的是陈诚。陈诚曾多次出使西域,巩固了中原同西域诸国悠远的历史联系,加强了相互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这在任何意义上都足以同汉代张赛相比,也足以同明代郑和下西洋媲美。陈诚在出使中详记经历,归国后撰写了《西域番国志》和《西域行程纪》,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陈诚画像
中亚的外交问题
明朝初期,明太祖朱元璋为了加强讨伐蒙元残余,派兵进入西北地区,这次讨伐威震西域。撒里畏兀儿地区(今甘肃、青海、新疆交界,柴达木盆地西北一带)都是明朝的地盘,明政府在此设置了安定、阿端两卫。朱元璋终于可以松一口气了,他要安心地坐坐龙椅。
但未过多久,就传来了撒里畏兀儿部落酋长的快报,他请求朱元璋派遣使者恢复该地的统治。由于两部落内讧,明在西域设置的两卫将要被废除。朱元璋准备派遣使者前往西域,基于西域的特殊情况,需要派一个文武兼备的人前往西域。洪武二十九年(1396),在群臣的推荐下,行人司的陈诚( 1365-1457)担负起了前往西域的重任。陈诚向明太祖表明了自己的决心,他说:“虽冒寒暑,历艰险,固当鞠躬疼力,无所逊避。况西域虽远,圣天子声教所暨之方乎?"
陈诚在众人期盼的眼神中,和使团持节远行。
陈诚的使团没有休息,而是加紧安抚的步伐。陈诚坚持维护明朝的尊严和睦邻友好的原则,力求妥善地解决撒里畏兀儿的内乱问题。明朝的使者和撒里畏兀儿的部落进行了针锋相对的论战。陈诚使团始终坚持自己的原则。最后,僵持数月的局面以撒里畏兀儿的让步结束。陈诚安抚了各番,不但恢复了安定、阿端两卫,而且还新增了曲先一卫。这样,明朝在西北地区的统治重新得到了巩固,陈诚给朱元璋吃了一颗定心丸。
建文三年(1401 ),陈诚又接受了前往蒙古塔滩里招抚鞑塑部落的任。由于有出使撒里畏兀儿的经验,陈诚很快出色地完成了任务。他回朝以后,受到了建文帝的嘉奖,升任广东承宣布政司左参议。从洪武帝到建文帝,陈诚一直作为外交人员,处理民族事务和外交事务,多年的工作经验,使他对外邦的风土人情有了很好的认识和了解,为他以后三出玉门关奠定了基础。明成祖时期,明朝的国力空前兴盛,明朝有能力和外邦交往。一国的兴盛,往往是君主一句话的事情。明成祖就是一位注重外交的皇帝,而且知人善任。他频繁地派遣陈诚出使外邦。后来,陈诚几乎就是大明王朝的专职外交家。
14世纪后半期,中亚有了新的变化,帖木儿帝国在中亚崛起了。这对于明朝来说,是一个不小的威胁。帖木儿这个民族信仰伊斯兰教,他们很有可能和中国西北的蒙元残余势力结合,而对明朝进行信仰颠覆,迫使明朝皈依伊斯兰教。一个民族的信印被外来民族颠覆了,那就意味着这个民族要从历史上消失了。所以,明成祖很是焦急,但是基于目前的紧张局势,是不能轻易派出使者的,这样,不仅缓和不了局势,更会激怒疯狂的帖木儿帝国。明成祖只有恨恨地盯着地图….
帖木儿在明朝初期,也向明朝称臣纳贡。但这个民族没有诚意,借着纳贡的机会,帖木儿的使者趁机刺探明朝的国情,为自己制订侵明计划做准备。另外,帖木儿在向明朝纳贡的时候,帖木儿帝国国王正在和奥斯曼帝国激战,中亚到处弥漫着硝烟味儿,帖木儿帝国一举剿灭了奥斯曼帝国的数十万大军,又扩充了自己帝国的版图。取得胜利的帖木儿帝国,没有休息,他们的血液已经沸腾了,狂妄的帖木儿帝国国王想东进侵略明朝。
1405年,帖木儿帝国国王挥师东进,谁能料到,这位叱咤风云的国王,由于劳累成疾,竟突然死于东征的途中。这个消息传出后,曾经军心稳靠的军队,顷刻间土崩瓦解。国一日无主则乱,何况是军队。连年的战争,士兵们已经厌倦,他们期望过上平淡宁静的生活,所以国王的过世,对他们来说是一件好事情,他们可以回家看年老的父母了。军队瓦解了,东征计划没有实现,帖木儿帝国也衰落了。
帖木儿帝国的继承者沙哈鲁国王收拾了残局。沙哈鲁国王准备实行和明朝友好的政策,因为他没有侵略别国的能力,也没有保护自己国家的能力,只有与明朝友好交往,才可能依靠明朝的实力苟且偷生。于是,沙哈鲁国王就遣派使者前往明朝。永乐十一年(1413),明成祖终于舒展开了自己的眉头,对于帖木儿帝国的使者热情接待。出于对帖木儿帝国的尊重,明成祖派陈诚护送帖木儿使者回国,并赏赐了很多礼品给西域诸国。
陈诚第一次出使西域,走了一条和前人不同的丝绸之路,也就是这条道路,让汉唐以后的丝绸之路重新繁荣了起来。陈诚使团出了肃州,到达嘉峪关。他们开始了行进沙漠的漫漫之旅。数十日过去了,沙漠经历了,再没有什么比沙漠更恐怖的了,他们更勇敢了。接着,越哈密,翻火龙山,过流沙河,经鲁陈、火州转入丝绸之路中道上的吐鲁番。在这里,陈诚把随行的使团分成了南北两路,为的就是发现新的通往西域的道路,如果能够寻到新的道路,还可以沿途赠送明朝的礼品,为明朝积累好的口碑。无论谁先到达帖木儿帝国,都可以代表明朝向对方示好。如果不分开行进,一路上的艰难险阻足以延误行进时间,此次出使,任重道远,不能有任何的闪失。商议之后,他们就分开前进了。
陈诚率领的南路使团,没有走丝绸之路的北道,也没有走丝绸之路的中道。而是另辟蹊径,行进在丝绸之路北道和中道的中间。他们跨越博脱山,然后往西走,在翻越了天山山脉的阿达打班之后继续西行。渡过伊犁河后,他们改向西南行进。经过塞蓝、达什干、沙鲁海牙、撒马尔罕等国,广泛地宣扬了明朝的强盛和睦邻友好的政策。
永乐十二年(1414),陈诚一行终于到达了帖木儿帝国沙哈鲁王庭所在《西城行程记》《西域番国志》校注本¥了明朝的礼品,并且赠送了携带的丝绸,使这条不同于古道的丝路初步繁荣起来。陈诚在归国的同时,还把帖木儿帝国赠送的礼物分给了沿途的国家。陈诚擅长笔墨,他将新发现的通往西域的不同于古丝绸之路的通道以及自己在西域的见闻记入了《西域行程记》一书中。
永乐十三年(1415),陈诚回国,将《西域行程记》献给明成祖。
丝绸之路的余晖
永乐十四年(1416),陈诚第二次出使西域,还是官方的出使。但却是这次出使,让新发现的道路追随古丝绸之路,繁荣了起来。
明成祖时期,对于外邦采取攻打和拉拢的政策。明成祖先是用武力折服了鞑靼部落,接着又在乎兰忽失温战役中大败瓦刺部落。失败的瓦刺无路可走,就来朝贡明朝。明成祖用武力镇压这些民族的时候,也加紧了和西域的友好交往,他惧怕西部活跃的民族联合西域人民来反明朝。
明成祖又派陈诚和中官鲁安前往西域。名为护送西域诸国使者回国,实则为帖木儿帝国国王送信。明成祖写这封信,除了希望对方加强双方友好交往,继续纳贡之外,最重要的是希望两国能够互通贸易。因为明成祖看了陈诚的《西域行程记》之后,很想采纳陈诚的建议,把新发现的道路发展成古丝绸之路的新路。所以,这次陈诚西行,除了银子之外,带的最多的还是丝绸、锦缎,陈诚上路了,他走的还是自己发现的老路。从古至今,只要是去西域的路,等待他们的永远都是浩瀚的沙漠。在陈诚所处的年代,交通工具是那么落后,他们不仅要克服困难,还要守得住寂寞。还是那些戈壁,还是那些终年不化的雪,唯一不同的是,如今的古道上多了更多废弃的城堡。那些城堡安静地矗立着,仿佛是一位思慕过去的老人。城堡已经没有了往日的喧嚣,有的只是大风呼啸的声音。曾经辉煌的人已经去了,城堡留给人们的只是一种文明,它需要后来的人去思考。
陈诚一行一路忍着沙漠中的干渴,终于到了帖木儿帝国的边境上,这里有很多做买卖的人。在这里应当地商人的请求,陈诚将携带的部分丝绸转手给了他们。后来,他们最终到达了沙哈鲁王庭所在地哈烈,沙哈鲁国王和他的儿子乌格·拜格热情地宴请了他们。
陈诚建议沙哈鲁国王进一步规范乡村市场,鼓励更多的人经营丝绸生意。沙哈鲁国王为了自己国家的富强,为了巩固自己在中亚的显赫地位,他听取了陈诚的意见。沙哈鲁国王先是规范了哈烈乡村的贸易市场,他规定在哈烈乡村贸易流通市场上,首先使用银钱,其次是铜币。沙哈鲁国王的做法稳定了金融市场,打击了投机之徒,畅通的货币流通,促使了丝绸贸易的顺利进行。后来,沙哈鲁国王把他的做法推广到帖木儿帝国的边境上,乃至整个中亚。
明朝和帖木儿帝国一直紧密地交往着。
永乐十六年(1418),陈诚第三次出使了西域,这次出使的地点和使命与前两次相同。随着陈诚的出使,还有沙哈鲁国王宽松的贸易政策,陈诚发现的新的丝绸之路终于繁荣起来了,陆上丝绸之路出现了新的气息。永乐十八年(1420),哈烈使者和巴达克山等地的商贾500余人就是沿着陈诚的新丝绸之路前来明朝。
▲陈诚雕像
曾经一度辉煌的陆上丝绸之路,因为元末的战乱和割据,曾一度中断。陈诚使团的西使,恢复了丝绸之路的畅通,还发现了介于丝绸之路北道和总道之间的一条新路,虽然这条路可能早已存在,但并没有人知道,是陈诚发现了它,而且让它繁荣了起来。这一时期,意大利、波斯、土耳其及中亚撒马尔罕、达什干等国的使节和商人,经由这条新的丝绸之路,前往中国朝贡和进行丝绸贸易。明政府为了维护这来之不易的商贸关系,在沿途设置驿站,为往来商贾提供食物和快马。
古老的丝绸之路上又出现了络绎不绝的商人,是这些商人推动了丝绸贸易的发展。熙熙攘壤的闹声里,古丝绸之路有了新的繁荣气息,在蹉跑的岁月里,出现了古丝绸路上最后的余晖。
在陈诚的身上,我们不仅看到了他克服困难的顽强精神,更看到了他发现新丝绸之路的开拓精神。陈诚发现新丝绸之路,是一种创新,是他敢于尝试的结果。陈诚的发现,为中西商业贸易带来了巨大商机。
文:刘增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