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来看BB姬beebeej.com
上班摸鱼吹水好快活

古妤汐|中国首个芯片大学将成立,可以成功制造芯片吗?

近日,在第三届半导体才智大会上,公布重磅消息,在南京即将成立中国首个芯片大学。这个大学,将为中国半导体产业输血,中国芯片将自给自足,不再依附于美国。

中国决定自主研发芯片,起因于美国对中国的技术封锁。2019年5月15日,美国商务部与工业安全局发布声明:将华为公司及其70家附属公司列入管制“实体名单”。很快,谷歌公司限制华为在安卓方面的合作;随后,芯片设计商ARM称暂停与华为的业务。

2020年5月15日,美国对华为再次下手,全世界半导体企业,如果为华为提供芯片,就需要获得美国许可。现在中国还没有能力生产7纳米芯片的“根技术”,手机行业的“芯很痛”一直是企业面临的痛苦难题。然而中国的企业只能一脸无奈,因为技术的“根”在美国。

现在中国自力更生,成立首个研究芯片的大学,我们就能成功研制出芯片了吗?如果成立芯片大学就能研制出芯片,过去成立的那么多科研研究所,清华、北京大学,都干嘛去了?如果这么多大学都研制不出芯片,再成立一个芯片大学有什么用呢?

有一个李约瑟难题:“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中国发生?”钱学森也提问到:“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我想,饶毅的话大概可以回答这个问题:“在中国,一个公开的秘密就是,你做再好的研究,都不如拉好关系。”

科学家颜宁在中国落选中国的院士后,两年之后却成为了美国的院士。离开了清华大学,受聘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终身讲席教授。和她有相似经历的我国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却在2020年的两院院士评选中落选。

 

评选委员会给出了她落选的理由是:1.没有留洋背景。2.没有博士学位。3.没有足够的论文。而与此同时,国外媒体对屠呦呦教授的评价是,她是能与爱因斯坦、居里夫人和图灵并列的巨人!

第一条落选理由就是非常可笑的。屠呦呦是没有留洋背景,却在西洋获得了最大奖。就算是在西洋出生的人,也难以得此殊荣吧。那要这个洋背景有什么用呢?向来主张独立自主的中国人,从什么时候开始以留洋背景作为取人的标准了?这是不是太崇洋媚外了呢?

 

第二条和第三条就更说不过去了。评选一个院士需要什么博士学位?一个博士学位能代表一切吗?中国的博士难道还没有泛滥吗?什么人都可以是博士,唯独得了大奖的屠呦呦却不是,于是她就不算专家了。那么,有博士学位的那些人都是专家吗?他们就有资格当选了?如果陈寅恪先生活在当下,他肯定进不了大学教室的,连讲师都当不了,因为他也没有博士学位。陈在开始当教授时,甚至连一篇象样的论文都没有。但推荐他的梁启超却说:陈寅恪写的三千字短文,比我的一本书都强。有这样的不拘一格降人才,才有了陈寅恪大师的横空出世。如果按照我们当下的用人标准,这样有独立思想的大师会出现在中国吗?

说起论文,论文多的,真的能反应科研人员的能力和水平吗?屠呦呦教授的论文数量极其稀少,因为她和她的团队长期埋头于各种理论研究和试验,也许上万次的实验才能得出一个有效的结论,自然就不会在论文上下功夫。请问,到底是论文重要还是实验重要?是论文数目重要,还是论文质量重要?他们之所以不愿意写论文,就是因为写论文浪费时间还对科研起不到作用,只是凑数而已。

这就是为什么屠呦呦等人会一再落选,这就是为什么走国难以培养优秀的科学家。因为走国认为论文数量足够的人,却不一定是专家。至于足够的论文,有的所谓专家在自己的简历中列出了400多篇论文,真的吓死人了。但这样的人所表现的,却是哗众取宠般的圆滑和世故,八面玲珑的处事方法,如此活跃于社交圈,我很难想象他是怎么完成400多篇论文的。如果唯论文而论文,要那么多论文,不就是一种浪费吗?包括浪费纸张,浪费自然资源。

如果高校科研人才的培养还是只看重论文而不注重实际科研成果;如果没有培养人才的“百年大计”,只是急功近利;如果拉好关系比做好研究重要,那么,建立再多芯片大学也是无济于事。

但我相信,这个芯片大学在不久的将来也会是硕果累累地向社会汇报,动辄论文多少篇,每年科研项目多少个,至于何时造出芯片,那就再说吧。如果可以,我们早就生产出来了,不是吗?如果真的想生产出芯片,那就从现在起,好好学学国外的大学和科研机构的管理方式吧,看看人家是每年在数多少篇文呢,还是在考虑百年大计呢!吸引人才的时候首先考虑留洋背景和学位呢,是看一个人的真才实学呢!

赞(0) 打赏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BB姬 » 古妤汐|中国首个芯片大学将成立,可以成功制造芯片吗?
分享到: 更多 (0)

相关推荐

  • 暂无文章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

BB姬

联系我们联系我们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