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来看BB姬beebeej.com
上班摸鱼吹水好快活

[古代中国人在外国 Ⅰ 南航记三]明朝的海上英雄郑和

        郑和,明朝时回族人。由于信仰伊斯兰教的原因,郑和父亲与祖父均曾朝拜过伊斯兰教的圣地麦加,熟悉远方异域、海外各国的情况。受此影响,年少的郑和已对外界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而父亲为人刚直不阿、乐善好施、不图回报的秉性也在郑和的头脑中留下了抹不去的记忆。郑和是中历史上最杰出的航海家,在航海、外交、军事、建筑等诸多方面都表现出卓越的智慧与才识。郑和先后率领庞大船队七下西洋,经东南亚、印度洋远航亚、非地区,最远到达红海和非洲东海岸,航海足迹遍及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这七次航行的规模之大,人数之多,组织之严密,航海技术之先进,航程之长,不仅显示了明朝国家的强大,也充分证明了郑和统率千军的才能。


抗争命运

        那年冬天,马和成了宫里的一名小太监。马和跟别的孩子一样,也闹过,也哭过。可是,摆在眼前的现实是不会改变的。马和被分到了燕王朱棣的府里。12岁的马和已经认命了,他收起了自己内心的苦楚,开始了自己宫中的岁月。马和很会观察人的脸色,也很会讨主人的欢心。不久,他就和燕王朱棣成了好朋友。

        转眼之间,两人就长大了。燕王有了自己的心思,每天都独自对着窗户发呆。马和都看在眼里,他怎么会不了解燕王的心思呢?他是知道的。一日,马和走进燕王的书房,对燕王说:“现在正值朝廷混乱时期,诸位王子都在争夺皇位,但是他们也就是明争暗斗,并没有真正的作为,燕王如果这个时候出兵,一定可以先人一步,赢得有利战机。”燕王看到马和这样为自己着想,这么了解自己的心思,非常欣慰。他和马和击掌发誓,定要夺下江山。

        建文元年(1399),朱棣起兵“靖难”,拉开了争夺皇位战争的序幕。这一场战争一打就是4年。在这4年里,马和尾随朱棣,出生入死,为朱棣争夺皇位立下了汗马功劳,深得朱棣的信任。建文四年(1402) ,朱棣当上了皇帝,赐马和姓“郑”。以后,马和就叫郑和了。不久,郑和就做了内宫监太监。从此,这个来自边疆的穆斯林子弟就在皇宫站稳了脚跟。

        刚上任的朱棣,锐意进取,善于创新。社会经济逐步上升,政治局势稳定发展,人民安定团结,明朝出现了太平盛世的局面。朱棣有精力发展对外关系。他开始在自己的文武百官中寻觅对外的使者。而郑和在皇宫的这段日子里,勤奋努力,只要有时间他都会看书。郑和最喜欢兵法了,他把兵法口诀记在心里,经常在皇宫后院练习武功。

        付出总是有回报的,不久,郑和就练就了一身好武功。郑和从小就是一个忠实的伊斯兰教教徒。长大后,他也笃信伊斯兰教,并且努力宣扬伊斯兰教。永乐元年(1403),在朱棣的太师和尚道衍的指导下,郑和接触了佛教,并因此成了一名佛教弟子。从此,郑和既要弘扬伊斯兰教,又要学习佛教。郑和对宗教的信仰,为他后来下西洋奠定了基础。

        郑和的成长,明成祖朱棣都看在了眼里。永乐三年(1405 ) ,朱棣下旨,命令郑和前往西洋。

首次出航

        永乐三年(1405),郑和率领船队首次出航了。这次出行,其规模是历史上罕见的。郑和和数千的官员坐在一只宝船上。这只宝船也是最大的,船长44丈4尺,宽18丈。宝船的后面还跟随着100多艘船,分别载着数百人。郑和挥动了手中的旗帜,宝船就开始行进了,后面的100多艘船也扬帆起航了。郑和的船队沿着我国东南海岸线到达了福建。在福建稍作休息之后,又从福建五虎门(今长乐太平港)出发驶入到南海。进入海洋之后,这次航海正式开始了。

扬威南洋

        郑和站在船头,望着一望无际的大海。他的内心是不平静的。郑和早就想下西洋了,他在宫里的时候,就读了很多关于航海的书籍,那时候他还经常遐想,想象着有一天自己可以漂浮在海洋上,乘风破浪。如今站在船上,吹着海风,看着脚下流过的海水,他觉得自己很高大。20天以后,郑和一行来到了爪哇,就是今天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岛。爪哇是各国商船必经之地,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使得爪哇很早就发展起了商业。小岛上的人民都很会做生意,人人都有着不同的生意。有的人买卖东南亚的奇异水果,有的人贩卖南亚的象牙,有的转手中国的丝绸。总之,世界各国的货物都可以在爪哇买到。郑和向爪哇的人民宣读了明成祖朱棣的谕旨,并且代表明朝政府向人们赠送了礼品。爪哇人民很欢迎郑和的到来,岛上的人民向郑和馈赠了礼物,还极力挽留郑和船队。郑和代表明朝政府感谢了爪哇人民,就继续南下了。
       
        离开爪哇之后,郑和一行就到达了苏门答腊岛。这个岛屿不是很安静。在岛屿的东南部,有一个叫旧港的地方东南亚的海盗都聚集在这个地方。旧港,就是历史上的三佛齐。旧港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所以各国的商船都在这里中转贸易,海盗自然就盯上了这个富庶之地。

        旧港的海盗里,最强大的就是以陈祖义为首的一支。陈祖义是广东潮州人。洪武年间,陈祖义杀了人,为了逃脱官府的追究,他潜逃了。陈祖义刚开始潜伏在东南沿海一带,但是安静的日子没有过几天,捉拿他的通缉令就遍布南方了。陈祖义再次辗转,最后来到了旧港。旧港远离大陆,明朝政府鞭长莫及,陈祖义逃过了官府的捉拿,盯上了过往的船只。他把当地的流浪者组织成一个海盗集团,专门抢劫过往船只。陈祖义的恶行已经严重破坏了海上交通秩序,他不但抢劫船上的货物和金钱,还杀人灭口。

        郑和经过的时候,听说了陈祖义的恶行。他设下计谋剿灭了陈祖义的团伙。郑和铲除了旧港的一大祸害,当地人民想让郑和留下来,做自己的地方官员。可是,郑和是没有时间停留下来的,他还要继续南下。后来,明成祖在旧港故地设置了港宣慰使司,任命旧港首领施进卿为首任宣慰使。郑和在旧港剿灭陈祖义团伙这一行动,保障了该地区社会的安定和人民财产的安全,也维护了航道的畅通,同时也提高了明朝政府在海外的威信,为明朝政府进一安定南亚、东南亚奠定了基础。

        郑和拒绝了旧港人民的热情挽留,欣慰地离开了。一日,船队来到了满刺加国家。满刺加历史上叫做五屿,它并不是一个独立的国家,是受制于暹罗的一个国家。郑和刚来的时候,满刺加国王并不是很欢迎他。满刺加国王以为又是一个来奴役自己国家的民族,他们不想接待,也没有能力再去应对其他任何国家的奴役。这些年来,他们每年都要向暹罗进贡4000两金银,国民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了劳动上,一年下来,人民都没有休息的时间,所以,他们已经厌倦了活在别人统治下的生活。郑和感觉到了满刺加的冷漠,他没有在意,而是命令自己的部下向满刺加国王送去了明朝的礼物。满刺加国王看到那么多金银,那么丰富的礼品,他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之后,郑和亲自拜访了满刺加国王并且耐心地听取了满刺加国王的诉说。郑和才知道原来自己船队刚来的时候,满刺加国因为惧怕暹罗那样的国家,所以才不怎么理他们。郑和郑重地对满刺加国王说道:“请国王放心,我回国之后,一定将此事禀明我朝天子!"满刺加国王十分感激。接下来的几天,郑和与自己的部下深入到满刺加国的国界周围,了解了一些情况。十多天之后,他告别了满刺加国,继续南下。后来,船队相继来到了锡兰山、古里等国家,郑和分别向他们赠送了明朝丰富的礼品,还宣读了明成祖朱棣的谕旨,向当地人民传达了明朝政府友好外交的诚意。古里位于印度的西南方向,即印度的惊现印度西海岸的郑和婆金铁像 科泽科德,也是郑和这次航行的终点。

        永乐五年(1407),船队回到了南京。郑和这次回来,向明成祖报告了自己的出行情况,就再次出航了。郑和已经迷恋上了西洋,他时刻关心着那里的人民。这次航行基本上走的是第一次的路线,不同的是,出航终点选在了马六甲海峡。

西洋航行

        有了第一次成功的航行经验,郑和已经摸熟了西洋的气候特点,也摸熟了西洋的地理情况。郑和第二次出航,首先来到了满刺加国,他要实现自己对满刺加国的诺言。郑和在这次出航之前,已经向明成祖汇报了满刺加国的情况。明成祖即刻下了一道谕旨,命令暹罗解除对满刺加国的控制。郑和到了暹罗,传达了明成祖的旨意。满刺加国自由了。满刺加国王和自己的臣民为表达自己的感谢,为郑和船队举行了盛大的庆祝宴。宴会结束后,郑和就离开了。他走的时候,满刺加国国王和臣民都在大海边为郑和送行。郑和已经走远了,可是岸上的满刺加国人民还在眺望。他们一生都不会忘记郑和,因为郑和,他们的国家独立了;因为郑和,他们恢复了人身的自由。

        郑和船队从苏门答腊顺风而行,12个昼夜之后,他来到锡兰山国,就是今天的斯里兰卡岛,位于印度洋的东北部,是郑和下西洋的必经之地。锡兰山国是一个信仰宗教的国度,那里的人民都是虔诚的佛教信徒,所以,锡兰山国的人民都很友好,他们很和善。和国民形成很大反差的是锡兰山国王,他也信仰佛教,但是他并不尊崇佛教,而是亵渎佛灵。锡兰山国王先是鼓励民众进行海盗活动,但是善良的民众没有听从他的安排。民众为了维护佛教的尊严,自觉守护在佛教领袖身旁,与背信弃义的国王划清了界限。锡兰山国王为了镇压人民,培养了一支亲信队伍,专门从事海上的海盗活动,锡兰山国王带着自己的队伍,在海上进行疯狂的抢劫活动。他们无恶不作,掠夺路过的船只,杀害无辜的商民。

        郑和目睹了锡兰山国王的凶残面孔,他准备劝说锡兰山国王。他和锡兰山国王单独会了面。郑和苦苦相劝国王亚烈苦奈儿,希望他能够崇敬佛法,放弃海盗的行径。但是亚烈苦奈儿拒绝郑和善意的劝告。之后郑和来到锡兰山国的寺院,向佛祖表达了自己的心意。并布施了金银供器于锡兰山寺院,和寺院高僧进行了交流,宣扬了中国佛教教徒的虔诚,赢得了寺里僧人的好感。

        后来,郑和离开了锡兰山国。按照自己最初的计划,他们到达了马六甲海峡。郑和一路上不但向沿途的国家表明了明朝的外交愿望,还向他们赠送了许多的金银。永乐七年(1409),郑和结束了这次旅行。这次回来之后,不到一个月,明朝政府又制订了第三次出航的计划。

        这次出行,正好合了郑和的心意。郑和心里还想着锡兰山国的人民呢,所以他毫不犹豫地再次出航了。这次航行的过程中,郑和路过了很多自己曾经帮助过的国家,可是他都没有停留。他婉谢了这些国家热情的招待,继续行驶在大海上,他有自己的任务。因为这次航行的路线和前两次没有什么区别,所以,郑和很快就绕道回国了。

        在归国的途中,郑和的船停泊在了锡兰山国海岸,郑和忘记了旅途的疲惫,就直接前往锡兰山国了。国王亚烈苦奈儿还和当年一样,还是那么蛮横、凶残、无礼。郑和设下计谋,带兵攻下了锡兰山国,活捉了国王亚烈苦奈儿父子。

        永乐九年(1411),郑和回国了,他觐见了明成祖。他建议明成祖能够采取“攻心为上”的策略,因为对于如何处置亚烈苦奈儿父子,关系到南亚、东南亚人民怎么看待明朝的问题。明成祖同意了郑和的想法。由于郑和的巧妙周旋,亚烈苦奈儿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和罪行,表明了改过自新的决心。之后,南亚沿海的紧张局势逐步好转,商船日渐增多,海上贸易日益恢复。

        永乐十年(1412),郑和又起航了。这是第四次出洋,郑和出使进入了第二阶段,他的范围已经超出了锡兰山岛屿,他要去阿拉伯和非洲东岸了。而且这次航行的目的不单纯是政治往来,主要是和沿途各国发展经济贸易。

        郑和的船队一路上经过了暹罗、满刺加、旧港、爪哇、苏门答腊、锡兰山、古里等国家,之后,先后到达了阿拉伯的祖法儿和非洲东岸的木骨都束等地。郑和在阿拉伯和非洲东岸的贸易活动中,始终坚持诚信的原则,从来都不依仗武力强买强卖。他进行贸易的时候,从来都是按照当地的汇率进行,从不欺诈商人。郑和用中国自己的商品换回了各国的土特产,丰富了中外人民的物质生活。

        后来,郑和还两次护送各国的使者回国,也就是他的第五、第六次下西洋。永乐二十二年(1424),郑和正在阿拉伯半岛上做生意,这时他接到了回国的命令。郑和没有半点懈怠,他把自己手头的事情交代清楚,就回国了。然而,郑和还没有和明成祖说几句话,明成祖就去世了。这位与郑和相依了一辈子的皇帝,就这样走了。那几天,皇宫里是那样的凄然,悄然无声。郑和在明成祖的灵前哭了很久。

海上英雄

        永乐二十二年(1424),明成祖的儿子朱高炽继承了皇位,就是历史上的明仁宗。明仁宗和自己的父亲很不相同,他不喜欢下西洋的壮举。他上任不久,就停止了下西洋的活动。他认为,常年远航耗费巨大,给明朝政府带来了很大的财政负担,所以他觉得没有必要再开展这种活动了。

        郑和整理好自己的心情以后,就带着当年和自己一起下西洋的官兵,修理南京的宫殿去了。而明仁宗上任不到一年,就结束了自己的政治生涯。新上任的明宣宗朱瞻,想恢复下西洋的活动,但是朝廷中反对的人还是很多。所以,明宣宗的想法就搁置了下来。郑和也暂时忘了出航的事情,他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修理皇宫上,每天和自己的兄弟同吃同住。

        明宣宗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上任后进行了一系列稳固政治、恢复经济的措施。几年之后,明朝的政治、经济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明宣宗的地位稳固了,说话也有了分量。明宣宗又有了下西洋的想法。此时,东南亚各国局势动荡,南亚也传来了贸易不顺畅的消息,这一切,都呼唤着郑和要再次下西洋。明宣宗终于作出了决定,命令郑和第七次下西洋。

        停止几年的海上活动,又恢复了。郑和一行乘着宝船,浩浩荡荡出发了。郑和也实现了自己多年未了的心愿。这一次下西洋,郑和再也没有回来。宣德八年(1433),伟大的航海家郑和在古里病逝。

        郑和以明朝使者的身份,往返于中外之间。他把明朝先进的物质文明带给了各国人民。他的足迹深深地印在了亚非一些国家。15世纪初期,是中华文明高度发展的时期,却是亚非一些国家相对落后的时期。郑和的到来,改变了那里的人民食不果腹、衣不遮体的状况;也是郑和,让他们认识了中国的历法,从此,他们才走上了纪年的道路;也是郑和让他们以金银作为流通的货币。郑和每次都会给他们赠送大量的中国物品,并且传达明朝皇帝的旨意,让那里的人民懂得明朝友好的政策。

        郑和七下西洋,始终尊崇和睦的原则,努力传播友谊之种,不仅让海外的人民认识了明朝,也让那里的人民认识了自己。各国人民对郑和赞扬有加,有些国家的人民甚至把郑和当做神灵供奉,他们认为,是郑和给自己的国家带来了幸福安康。英雄已经远去了,可是时至今日,郑和访问过的亚非国家,尤其是在东南亚,各国人民还在感恩郑和,他们在自己的家里还供奉着郑和的神像,还在纪念英雄。

        据《明史·郑和传》记载,郑和七下西洋所经过的国家和地区共有36个:占城、爪哇、真腊、旧港、暹罗、古里、满刺加、渤泥、苏门答腊、阿鲁、柯枝、大葛兰、小葛兰、西洋琐里、苏禄、加异勒、阿丹、南巫里、甘巴里、兰山、彭亨、急兰丹、忽鲁谟斯、溜山、孙刺、木骨都束、麻林地、刺撒、祖法儿、竹步、慢八撒、天方、黎代、那孤儿、沙里湾尼(今印度半岛南端)、卜刺哇(今索马里境内)。


郑和航海中所涉及中外地名解释:

一、西域 在古代,狭义的西域指玉门关以西、葱岭以东地区;广义的西域指越过狭义的西域向西所能到达的地区,包括中亚、西亚、印度半岛,直至欧洲东部、非洲东北部。

二、西洋元、明时的西洋,指南海以西(约东经110度以西),相当于今文莱达鲁萨兰国以西的海洋和沿海各地,远至印度半岛、波斯湾及红海沿岸、非洲东北部一带。

三、占城国 亦称占婆,古国名,在今越南的中南部。中国史籍上曾称之为林邑、环王。当地盛产稻谷,称“占城稻”,为稻谷良种之一,宋时传入我国。郑和下西洋后,占城稻在我国长江、珠江、闽江流域大面积引种、推广。福建省福州长乐一带称此稻为“占谷”或"黄占”。

四、爪哇国 亦即麻口若巴歇国,在今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岛(Java Is-land),唐代以来的史籍称其为“诃陵”、“阁婆”。该岛北临爪哇海,南滨印度洋,面积12.6万平方公里,人口近亿,是印尼人口最密集、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主要城市有雅加达(首都)、万隆、三宝垄、泗水、苏拉卡尔塔,泗水为华裔长乐人聚居地。

五、三佛齐国亦即室利佛逝国,古国名,梵文Srivijaya的音译,在今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岛上,当时国都约在今日的巨港(巴邻旁, Balen-bang),位于苏门答腊东南部慕西河畔。

六、暹罗国泰国(Thailand)的旧称,位于东南亚中南半岛中部。14世纪中叶,由暹国与逻国合并而成,南临暹罗湾。

七、南天竺天竺为古印度别称,古籍又称天竺为“身毒”。天竺分北、中、南三部分,南天竺指印度半岛的南部地区。
八、锡兰山国 亦即锡兰( Ceylan) ,或称狮子国,今称斯里兰卡(Srilangka),为亚洲南部岛国,隔保克海峡与印度东南部相望,面积6.5万平方公里,为佛教古国之一,主要民族为僧伽罗族与泰米尔族。首都科伦坡( Colombo),位于该岛西南。

九、古里国 又称“古里佛”,故地约在今印度半岛西南部喀拉拉邦的科泽科德( Koxhikode)一带,为海上交通要冲。明永乐五年(1407)郑和二次下西洋时曾到此访问并立碑纪念。

十、柯枝国 亦译作“国贞”,故地在今印度西南部的柯钦( Cochin)一带,是航道要冲和重要港口。15世纪初与我国有友好往来。

十一、忽鲁谟斯国 即霍乐木兹( Hormuz) ,又译作和尔木斯,故地在今伊朗东南米纳布(Minab)附近,临霍尔木兹海峡,废址在霍尔木兹岛北岸,扼波斯湾出口处,为古代交通贸易要冲,今为对岸阿巴斯港所取代。

十二、木骨都東国今译作摩加迪沙(Mogadiscio) ,是索马里共和国的首都,位于索马里东南,临印度洋。13世纪以前建有古城。郑和下西洋曾两度访此。

十三、南京龙江 明初设“龙江船厂”于此,故址在今南京下关三汉河附近的中保村一带。水道旧称龙江,出龙江关通长江,龙江船厂曾为郑和下西洋造“宝船”,故又称“宝船厂" ,造船的船坞叫“船作”,遗址犹存,宛如一口口巨大的水塘。1957年此地出土一根大舵杆,长11.07米,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此舵杆之长,足证郑和宝船规模之大。据《龙江船厂志》载,1411年(明永乐九年)该船厂“改、造海船247只,备使西洋诸国”。龙江之滨原有天妃宫,已圮。今又重建。

十四、长乐南山 因位于福建省长乐县县治之南而得名,今长乐县城区街道环绕此山。海拔仅40余米,又称登高山。该山有兰茗、香界、石林三个小山峰,故亦称三峰山。山上有塔称三峰塔(圣寿宝塔),有寺称三峰寺或三峰塔寺。寺旁有“天妃行宫”,祀妈祖,《天妃灵应之记》碑即立此宫内;宫旁有郑和所建“三清宝殿”,殿内“钟鼓供仪,靡不具备".钟即“郑和铜钟”,原件抗战期间移南平市。以上寺、宫、殿均已圮,塔巍然存,近年加固整修,更为壮观。1935年,在原寺、宫、殿废址上建有郑和史迹陈列馆,《天妃灵应之记》碑系该主馆主要陈列文物,南山(三峰山)同年辟为“郑和公园"。

十五、兹港 指长乐太平港通闽江,位于长乐县南山西麓以西、以北。狭义指靠近长乐县城吴航头一带的下洞江水域,广义泛指整个下洞江水域。该港原来江面宽阔,水深可泊巨舟,有“无风万里磨平玉,有月千波漾碎金”之说。港东北、东南屏峙首石、六平诸山,可蔽阻台风袭击为避风良港。《长乐县志》、《长乐六里志》均载,三宝太监郑和通西洋驻舟师造巨舶于此,奏改名为太平港。由于沧桑变化,今仅余一狭长水道,通小汽轮,原水道大部分成为沃野良田,部分辟为新居民区,该居民区主干道路称太平港路,与郑和路垂接。

十六、苏门答腊国 又译作苏木都刺(Samud'ra)、苏文答刺、苏文达那。故地在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Sumatra Island)北部洛克肖马韦附近,今为全岛总称。该岛北临马六甲海峡,南濒印度洋,赤道横贯中部,为印尼西部大岛,面积43.4万平方公里,首府棉兰。

十七、满刺加国 旧译亦作麻六甲,今译作马六甲(Malacca ), 14至16世纪马来亚半岛上的封建王国,位于今马来西亚、马六甲洲一带,居马六甲淘峡要冲。1411年(明永乐九年),该国国王拜里迷苏剌( Parmesvara)曾率妻子、大臣等540人来中国访问。郑和船队屡经其处。现马六甲州居民半数为华裔,其首府马六甲市居民四分之三为华裔市内有三保庙、三保井、三保城等古迹。

十八、阿丹国 Aden,古国名,今译 马六甲三保庙里的郑和石像作亚丁,故地在今亚丁湾西北岸一带,扼红海和印度洋出入口,为海陆交通要冲。古时为宝石珍珠集散地,15世纪前期便与中国互通使节、贸易。今之亚丁市位于亚丁湾一个突出的小半岛上,为也门民主人民共和国(南也门)首都。1990年5月,南、北也门合并为也门共和国,亚丁成为该国的“经济首都”。

十九、卜刺哇国 故地在今索马里共和国布拉瓦( Brava)一带。15世纪前期与中国友好往来,互通使节,郑和船队曾到此访问。布拉瓦东临印度洋。

赞(0) 打赏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BB姬 » [古代中国人在外国 Ⅰ 南航记三]明朝的海上英雄郑和
分享到: 更多 (0)

相关推荐

  • 暂无文章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

BB姬

联系我们联系我们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