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国、朝鲜、韩国早期历史文献的记载,古代中国与朝鲜半岛之间的交往,可以追溯到中国商周之际的箕子入朝鲜半岛。箕子是朝鲜半岛上第一个王朝的建立者。如此算来,至今已有3000年历史了。这一时期中朝之间进行了怎样的交往?千百年来,一直萦绕在人们的心间。
商纣大贤
箕子是中国商朝末年纣王的叔父,名胥余,因封国在箕(今山西太谷县东北),爵为子,故名箕子。箕子和比干、微子被称为商纣王时期的“三贤”,孔子在《论语.微子》中称赞他们为“三仁”(三个仁人)。
商纣王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暴君,纣王的淫乱和暴虐是前无古人的,他残暴无道,而且不听任何劝谏。“纣”是谥号。按照古代的谥法,“纣”的意思是“残义损善”,这就是后人对纣王的盖棺论定。
商朝末年,纣王不问国事,沉溺于后宫,专宠美女姐已。姐已是一个颇有心计的美女,她虽居住后宫,却赢得了纣王的欢心,在后宫三千佳丽中脱颖而出,可是她深知,要想在皇宫站稳脚跟,还得铲除朝廷里那些反对她的忠良。纣王坐在宝座上,不想国事,只是在想如何取悦姐己。忽一天,纣王想到了最残忍的一招–“炮烙”之刑。“炮烙”是古代一种很残酷的刑罚,就是在金属器物上涂上油,放在炭火之上,让有罪之人从金属器物上走过。为了博得美人一笑,纣王重演了残酷刑罚。纣王的暴行,激起了忠良的规劝与愤怒,姐己在纣王耳边轻声细语,纣王一怒之下,很多忠良遗憾地闭上了眼睛。其中,西昌伯(后来的周文王)被囚禁,九侯被煮成肉汤,鄂侯被晒成了肉干,比干被剖了心,微子当了奴隶。
箕子起初和众臣一样,力劝纣王弃恶从善。可是纣王呢,虽然他接见了箕子,箕子是见到他了,可是纣王根本不在意他,总是将目光凝视着姐已,忽略箕子的存在。年迈的箕子只好退了出去,箕子失望了,走出宫殿的那一刻,箕子明白,自己的劝谏之路,还很长。
时隔数日,箕子再次觐见纣王。还是和往日一样,纣王、姐己坐在宝座上,纣王比平时温和,姐已诡秘地笑着。突然,数名士兵押上一名囚犯,这个囚犯高高地昂着头,蔑视宫殿里的一切。箕子还没有明白,只看见两个强壮的士兵大刀一挥,囚犯惨痛地叫着,他的双手和双足已经落地,紧接着,囚犯的胸膛被划开了,鲜血流着。囚犯微弱地呼吸着,可他却笑着,他笑纣王的无知,也恨透了姐己,他恨不能和她同归于尽。
箕子在这一瞬间,目他想阻止,可哪有时间让他阻止,一切来得是那么快。纣王的表情,仿佛在说,你要不是我的国叔,你的下场比他还惨。
箕子呆呆地走出了宫殿。已经到晚上了,月亮悬在空中,它是那么皎洁。箕子不相信,曾经五盛五衰的商王朝,难道最后还是逃离不了衰落的命运?数日之后,箕子病了,经家佣的悉心调理,箕子身体康复了。可是箕子却糊涂了,他跑到大街上,拉着庶民的手,唱呀,跳呀。他的举动,引来了不少民众的围观,人群中议论声此起彼伏。箕子才不管呢,他照样疯癫。他径直跑向皇宫,纣王和姐己正在载歌载舞,箕子跑到姐己身边,拉着她的手,说:“我陪你跳。”纣王百思不得其解,遂命人将箕子打入天牢。
箕子疯了吗?没有。他只是装疯卖傻,以求自保,可是还是被囚禁了起来。之后的岁月,箕子就在冰冷的狱里度过。秋风瑟….
箕子入朝
历史的车轮转到了周朝,周武王灭商后,释放了箕子。至于箕子是如何移居朝鲜半岛的,根据汉初儒生伏生所传《尚书大传》的说法,箕子是因为不愿意周朝来释放他,而自己前往朝鲜半岛的。周武王得知消息后,便将朝鲜半岛封给了他。箕子在接受周朝分封后,曾经朝见过周武王。
司马迁《史记·宋微子世家》的记载与《尚书大传》大致相同,只是先后次序略有不同,都认为是箕子自己前往朝鲜半岛的。班固《汉书.地理志》则认为,箕子去朝鲜半岛的时间是在商朝末年,而不是武王灭商以后。当时箕子也许是看到商朝大势已去,便率领一部分商民迁居朝鲜半岛。后来周武王封箕子于朝鲜半岛,只是承认一种既成事实罢了。
以上古代汉文资料的记载,虽然存在一定的出入,但都不否定箕子人朝鲜半岛的事实。朝鲜半岛的早期历史文献,《三国史记》和《三国遇事》等,都赞同这种说法,并肯定箕子王朝是朝鲜半岛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3000多年前的一个晚上,箕子像往常一样,和狱中的同伴在等待饭食。这种乏味的气氛,让站岗的土兵失去警觉,箕子时刻观望着情形。片刻,送饭的两个士卒已倒,他们很快地给囚犯发完了食物。箕子和送项饭的士卒交换了一下眼神。两个送饭的士卒上前和站岗的士卒搭讪,给了他们美酒。饮下之后,站岗的士卒倒下了。送饭的很快找到钥匙,为箕子打开了监狱大门。众多囚犯摔了饭碗,和箕子同行。原来,送饭的士卒是箕子以前的家奴,他们也是忠义之士,早已不能忍受纣王的残墨,所以才冒生命之险,解救主人。
箕子出狱之后,带着数名越狱的囚犯,和自己的两个家奴,决定逃离自己的国家。此时的商王朝就如秋天的叶子,一场风云政变足以让它落地。箕子看着自己国家的山河,泪水湿润了他的眼睛。箕子明自,有生之年,再回到故土,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了。纵使可以回来,这也早已不是商朝的天下。眼下,箕子想做的,就是如何将商朝的农业文明、发达的青钢器文化和陶器文化传播出去。怎样将这些先进的文明传播到别的地方呢?箕子决定向东前进。带着满腹遗憾,箕子含着泪水迈向远方。
从神话和民俗学角度来考察箕子入朝鲜半岛之事,似乎也能作出—定的解释。古代黄海、渤海沿岸,属于东夷地区。而商族活动区和朝鲜半岛地区,便是属于这个区域。商朝末年,纣王爆政,大量商民不云愿意忍受商的统治,便经过东北迁移到了朝鲜半岛。箕子就是随着这股迁移风波来到朝鲜半岛的。在神话传说中,东夷族应该都是“卵生”的部族,如同《诗经》中所传引的,“天命玄鸟,隋而生商”,实际上就是以鸟为图膀,作为部族的崇拜物。正因此,古代东夷族人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自然形成了一些共同的民俗,商部族盛行的鸟图腾、支石墓(墓葬石棚,有桌子形和棋盘形)等。在朝鲜半岛全州出土的高敞支石墓,在朝鲜半岛的青铜时代(大约在公元前10到前 5世纪)也普遍存在。基于这种共同的神语传说和民族风格,还有商朝和朝鲜半岛相邻的地缘关系,所以箕子在越狱之后,走向同愿东夷地区的朝鲜半岛,也是合乎情理的。
对于箕子人朝鲜半岛的事情,考古学材料中也可以找到一些信息。中国的商朝、周朝时期,大致相当于朝鲜半岛考古学上新石器时代中期。这一时期的考古发掘中,出土了数量众多的石器,有石斧、石刀等。尤其是大量的半月形石刀,它其有中国龙山文化的典型特征,双方学者普变认为它与商朝的灭亡是有关系的。商朝未年,纣王荒淫无道,人民痛恨不已,而且时逢商周易鼎,大量商民不愿意忍受纣王的残暴,也不愿意受周族的统治,就经过东北迁移到了朝鲜半岛。
经过数月的践涉,箕子一行终干来到了朝鲜半岛的边界。同行的人都在欢呼,因为他们离开了那个人人唾弃的商朝,到了新的国度,一切都是新的开始。可是箕子不开心,因为他知道,虽然东逃,保住了性命,可他是商朝的重臣呀!箕子又流相了…想起纣王的种种残暴行为,箕子又心冷了;看见同行人的殷切的眼神,箕子心软了。箕子从附近的村民家里,借来村民自制的酒,以酒祭天,挥泪告别商朝。从此,不再有悔根,有的只是开拓朝鲜半岛的决心。
箕子入朝鲜半岛之后,促进了朝鲜半岛的文明开化。他先是把自己带去的人员,组织成一个民间社团。向当地人民传授商朝先进的农业文明。农业在商朝的经济中占支配地位,从甲骨文的记较来看,当时农作物的种类差不多应有尽有,其中以禾(谷)黍(黄米)麦等为最多,可能这些是当时人民最普遍的粮食。箕子为了在糊鲜半岛发展农业文明,首先就是鼓励当地人民发展农业生产。农作物种植的种类繁多,可是朝鲜半岛的农具很少,当地人民还在用石头耕作。箕子想到了商朝已经出现的为数不多的青铜工具,最著名的就是商朝晚期的铜铲,它是一种很锋利的掘土工具,这种工具要是用在农业生产上,可以减轻农民沉重的生产负担,还可以提高耕作效率,但是朝鲜半岛落后的农业耕作技术,不适合用青铜工具进行生产。于是,箕子因地制宜,还是依靠简陋的生产工具,进行朝鲜半岛的开荒。
箕子把朝鲜半岛的人民集合起来,进行集体耕作,主要使用一种曲柄双齿的木耒,是商朝最常用的耕作农具,除此之外,还有石铲、蚌铲、骨铲、石镰、蚌镰等。一时间,朝鲜半岛上出现了欣欣向荣的气象。
秋收冬藏,转眼到冬天了,家家茅屋上冒出了袅袅炊姻。朝鲜半岛上的人民丰收了,家家都有吃不完的粮食,半岛上的人民笑了。箕子却忙起来了,他在考虑如何储存粮食的事情。箕子把朝鲜半岛上的人民召集起来,告诉大家忙储粮食的方法,他教半岛上的人民学习商朝储存粮食的方法,那就是在集体耕作的地方,挖好多个窑穴,把粮食储存在里边。箕子入朝鲜半岛,还给半岛人民带去了纺织技术。从考古资料看,商代的纺织业已有发展。1953年,在安阳大司空村,发现了商墓,挖揭出了蚕形玉,白色,长3.15厘米,共有7节,保存完整。13年后,1966年在山东益都苏阜屯的晚商大墓里,也发现了玉蚕。1950年在安阳武官村晚商大墓中出土了3件铜戈,上面皆有绢帛的痕迹。甲骨文中还有桑丝、帛等字,这些都是以说明商代丝织业的发展情况。所以,箕子带去的纺织技术。促进了朝鲜半岛纺织技术的进步,给朝鲜半岛的人民送去了温暖。
箕子入朝鲜半岛,解决了半岛人民的吃穿,还给他们带去了商朝发达的制陶业。初鲜半岛和商朝同属于东夷地区,冬天气侯干燥,而且寒冷,所以,冬天没有什么农活。箕子充分利用农时,进行休养生息。冬天,箕子教半岛人民学习商朝的制陶业。他先是耐心地给半岛人民讲解制陶的工艺,然后把讲解与现场创作相结合,让人们在听的同时,观看制作的主要工艺流程。箕子因时制宜,以此吸引半岛人民的注意力,让人无暇去做坏事。这样,在箕子朝入鲜半岛不久,朝鲜半岛充满了祥和的气氛。
箕子取得了半岛人民的爱戴,可是箕子还在担心苟延残喘的商王朝。箕子每天都会望着来时的路,他还在怀念故国。
箕子朝周
周武王四年(前1043),武王消灭了暴虐的纣王后,为了安抚殷民,采取了新的策略。在占领朝歌之后,武王马上释放了纣王拘押的人民,并把纣王围积的粮食分发给了贫弱之民,还及时表彰了被纣王迫害过的贤人,以显示新的政权不同于纣王的暴政。此时,武王听到的最大的消息就是箕子已经前往朝鲜半岛的事情,手是就将朝鲜半岛封给了他。箕子起初并不是很相信武王,他认为分封之事是武王的诱饵,是骗他回去就范的,所以他迟迟不作回应,只是在观望,他还派遣自已的人员入周做暗访观察武王的动静。而武王采用了很宽容的安抚政策,让箕子改变了想法。武王为了收拢民心,他灭商朝以后,并没有杀害纣王的儿子,而是把纣王的儿子武庚封在殷地,让商朝的旧人觉得周朝并没有要灭亡殷商血脉的意思。另外,武又将自己的三个兄弟,管叔鲜、蔡叔度和霍叔处分封在殷周围的管(河南郑县)、蔡(河南上蔡)和霍(山西霍县),用以监视殷地的武庚,历史称为“三监”。武王的仁义之举,让箕子重新认识了武王。箕子从派遣人员的情报中知道,武王确实是一位仁君。
箕子加快了建立王朝的步伐。箕子入朝鲜半岛以来,经过初期的艰辛劳作,已经使朝鲜半岛具备建立国家的条件.而且箕子为人和蔼,深得半岛人民的爱戴。经过几番努力,朝鲜半岛上的第一个封建王朝箕子王朝建立。
箕子终于踏上了朝见武王的路途。他一路上马不停蹄,想早些看到自己的故土。箕子站在商朝的废墟上,曾经华丽的宫殿,如今已是满目疮痍。睹物思人,箕子即兴做了一首《麦秀之诗》,诗曰:“麦秀渐渐兮,禾黍油油。彼狡僮兮,不与我好兮!”箕子以“狡僮(即“童)比喻不听忠告的的纣王,他痛哭商朝的灭亡,殷朝遗民听了,都为之泣下。
半个月后,子来到了周朝王城,周武王早已候在城之外,热情接待箕子。这次箕子归来,名为朝见,实则与周朝平等往来。武王的接待,城门外没有戌守的兵卒,只有接待的队伍。
据《尚书大传》的说法,武王除了礼仪相待外,还主动向箕子请教人伦规范。年老的箕子很喜欢年轻有为的周武王,二人一见如故。箕子挑灯夜读,作《洪范》,向武王耐心讲解定国安民的道理。
箕子此行,学习了周朝的仁义制度。他回朝鲜半岛之后,开始了自已的治国之道。
治国之道
箕子受封建立朝鲜半岛箕子王朝后,加快了朝鲜半岛文明开化的步伐。加快了古代中国与朝鲜半岛之间的交往。他从周朝回朝鲜半岛之后,更是注重以礼义教化人民。朝鲜半岛有了迅速的进步,产生了自己最早的成文法——《乐浪朝鲜民犯禁八条》:相杀以当时偿杀;相伤以骨偿;相盗者,男没入为其家奴,女子为婢女,欲自赎者,人五十万。
成文法里的“乐浪朝鲜民”主要指初鲜半岛箕子王朝统治时期的百姓。从“犯禁八条“这一成文法,可以看到箕子教民以法治的用心。箕子在商朝的时候,就是国家的重要官员,他以身作则,捍卫商朝法律的执行。所以,他在朝鲜半岛的时候,充分利用了商朝的法律,因地制宜,制定出了“犯禁八条”。在箕子实施了这一规定以后,朝鲜半岛出现了良好的社会风气,人民安定生产,很少有诉讼案子的发生。
箕子时期,朝鲜半岛社会安定,人们丰衣是食。箕子受到了大家的尊重。据说,簧子走在大街上人人争相簇拥他.,前进的道路被堵得水泄不通。
岁月流逝。箕子过世了。这位老人无声无息地走了,他没有任何遗憾·,他相信自已的后裔可以治理好自己亲手建立的王朝。朝鲜半岛上人民都在哭泣,他们怀念曾经和他们同甘共苦的箕子,他们感恩给了半岛安定的箕子。
箕子王朝的后继者,秉承箕子的优良传统,继续仁义治国。这一时期,箕子的后裔为了进一步发展生产,招募东方的燕、齐、赵等国避乱的老百姓,给予他们一定的土地,让他们安心在朝鲜半岛生产。这些经由辽东徒步或渡海来朝鲜半岛的老百姓,发展了箕子移植商朝井田制的“箕田”。根据朝鲜半岛平壤城南发现的箕田,可以看到朝鲜半岛箕田的情况。所谓的箕田,就是将方正的土地,划成“田”字形,每一块“田“字形分四区,然后每个区又分成70亩,区与区之间留有1亩宽的道路,田与田之间有3亩宽大路,便于农民耕种。东来避乱的移民,就是在箕田板块上,安心她耕作,他们辛勤地劳动,为的只是在这个乐土上,能够长久生存下去。箕子后裔安抚难民的这一做法,为半岛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吸引了后来秦未大规模难民的东来。
朝鲜半岛是安定紧荣的盛况,可是此时的秦朝,却如同行将灭亡的朝代一样,充满了暴虐和躁动。秦王不体恤民力,动用几万人修长城,使人民肩上压上了重重的石头。另外,秦朝杂税沉重,将透支体力的民众又推入了苦海。苦难的人民,不堪负重,终于爆发了酝酿已久的秦末农民战争。天下又战火连绵。燕、齐、赵民为了躲避战火,徒步来到了朝鲜半岛。
这一时期,朝鲜半岛是箕子40余代后裔箕准王朝时期,他把前来逃荒的流民,安排到了半岛的西部地区。这些被安置在半岛西部的难民,谨记箕准王的宽厚仁慈,为开发朝鲜半岛的西部地区作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