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来源于:衣公子 作者:衣公子的剑
乔布斯一生没有来过中国。
距离来中国最近的一次,是1985年。
由于巴统的限制(全称“巴黎统筹委员会”,主要内容是限制对社会主义阵营国家的技术品出口),电脑这类高精技术产品,不能卖给中国。所以,尽管70年代乔布斯在美国已经是家喻户晓的时代明星,但是在中国,哪怕到了21世纪初,乔布斯还远不如乔峰或者陈佩斯有名。
1985年,经过层层申请,Apple Ⅱ电脑终于获得了许可,可以向中国的教育机构出口。中方盛情邀请公司创始人乔布斯来北京参加签字典礼。
乔布斯拒绝了,随便找了一个理由。但是真实的原因是,他正在准备一场政变。
干掉公司总裁斯卡利(John Sculley)。
01
斯卡利,还是两年前乔布斯自己三顾茅庐请来的。
乔布斯成名太早,而苹果公司成长太快,20多岁的创始人驾驭不了庞大的商业帝国,苹果需要一位老成谋国的总裁。
在百事可乐做副总裁的斯卡利,是那一年美国商界最红的营销大师。
自古红蓝不两立,凭什么今天百事可乐能和可口可乐分庭抗礼?就是因为斯卡利。在80年代初,世界只有一种红色的可乐——可口可乐有着更璀璨的历史,二战中“美国大兵到哪里,可口可乐的工厂就开到哪里”。
斯卡利,在名不见经传的百事可乐,发动了一场著名战役——百事挑战(Pepsi Challenge)——邀请路人“盲”喝两种可乐,再问他哪个更好喝?广告中每次被选中的都是百事可乐。
这广告充满争议。后来,斯卡利自己被媒体逼着参与了一场挑战,结果堂堂百事副总裁盲猜的“口感更好的”可乐,是可口可乐。
但是,谁让我们生活在一个热度大于真相的时代?配合简单粗暴的疯狂营销,百事可乐迎头赶上。
在巨头垄断的战场,硬生生杀出一条血路,最终把傲慢的垄断者按在地上胖揍,这听起来多热血。
80年代乔布斯最大的愿景是干掉电脑的发明者、行业的绝对老大IBM,因此十分期待斯卡利来苹果复制一番百事可乐的逆袭。为此,乔布斯创造了当今世界最蛊惑的挖墙角告白:
“你是想卖一辈子糖水,还是跟我一起改变世界?”
斯卡利加盟。
紧接着,苹果发布经典的《1984》广告,把IBM比喻为乔治·奥威尔(George Orwell)笔下奴役人类的老大哥。苹果新推出的Mac电脑,大获成功,苹果的昌盛到达第一个顶峰。
图:乔布斯和IBM
金庸在《书剑恩仇录》中有这么一句:情深不寿,强极则辱。
深情款款的热恋都很短命。很快,乔布斯和斯卡利的矛盾就闹大了。
1985年,乔布斯想好了,利用一下中国。让身为总裁的斯卡利去中国签合同,趁斯卡利只身在异国,联系不便,趁机在董事会发动政变,夺回自己的苹果。
只可惜,人算不如天算,斯卡利在最后一刻得到政变的消息,没有登上去往中国的飞机,而是出人意料地出现在苹果办公室,顺利反杀乔布斯。
于是,刚刚30岁的乔布斯被撸掉了所有实权,成了光杆司令,落寞地离开了自己亲手创办的公司。逢此大耻,乔布斯又生气又难过,只留一股,卖光所有苹果的股票。
02
苹果电脑终于来到中国。
但是并没有什么掀起在美国一样的狂热。中国尚且贫弱,昂贵的苹果电脑只能成为高干子弟家中的摆设。
90年代,中国电脑市场的第一名是联想。第十万台联想电脑下线,柳传志把它送给了当时的国民偶像数学家陈景润,一时风光无两。
柳传志为联想立下的战略叫做“贸工技”——技术被排放在贸易(销售)和工厂(生产)之后。当身处顺境却没有为未来铺路,是联想最大的败笔。而人无近忧,必有远虑。
90年代的苹果电脑,不能颠覆联想在中国的苟安。甚至,苹果心心念念要干翻的IBM个人电脑,也在2004年被中国联想收购。一时间,我们有了幻觉,一个中国电子巨人马上就要站起来了。
真威风啊。可是。
20年后,电脑、手机等多屏联动,新战场的战果比90年代卖电脑机器要丰厚几百倍,世界电子产业群雄并起,而此时能代表中国和苹果扳扳手腕的,是华为,后面或许还跟着小米,但是已经没人再提联想了。
联想意气风发的90年代,恰恰是苹果公司的低谷。
甩掉乔布斯,斯卡利独自掌舵,苹果的产品线变得又多又杂,样样都搞但是没一样精品。营销越玩越溜,但是产品力越来越差。和每家末日的大公司一样,90年代的苹果一边吃老本,一边兜售廉价的情怀。
在世界电子行业里,苹果是唯一一个又生产电脑机器,又自己做操作系统。
好一位勇士,硬的软的,都捏在手里。西边和戴尔惠普IBM打仗,东边单挑微软Windows操作系统。但随着操作系统战略完败给微软,苹果的疆域已经无险可守,到了崩塌边缘。
到了这时候,流亡12年的乔布斯被请了回来。
第一件事是抓队伍。乔布斯召回所有正在休假的人,为已经安逸自满的苹果重整公司文化。
第二件事是找粮草。具体点说,是协助CEO阿梅里奥忽悠微软的比尔·盖茨(Bill Gates)给点钱。
会议室里的比尔·盖茨内心欢愉,从20多岁开始,盖茨和乔布斯就一时瑜亮,两个人打了无数的嘴炮和热战。而此时此刻,微软实实在在地干翻了苹果,你看,手下败将正在向自己求助。
傲娇的乔布斯还是只会那套“改变世界”的说辞。“比尔,我们两家加起来占据了个人电脑100%的份额。我们共同拥有计算机的世界,来吧,一起改变世界!”
比尔·盖茨呵呵一笑,你TM开玩笑吧?是微软占95%,苹果占5%。
凭借乔布斯的销售鬼才,微软最终投资苹果1.5亿美元,同时继续为Mac电脑开发office软件,作为交换苹果向微软开放专利。
其实,乔布斯仅仅是嘴硬,当时苹果已经烂透,如果没有微软的投资,再撑90天就破产。
苹果续命,江湖的恩怨有了续篇。
比尔·盖茨的得意,是以为自己赢得了操作系统的战争,可他哪里知道,命运里,乔布斯在多年后推出iPhone,智能手机重燃操作系统战争,这一次微软将一败涂地,低谷十年。
比尔·盖茨吃亏在不读党史。1949年毛主席就点明了。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03
堂堂苹果,个人电脑的发明人、硅谷骄子,怎么会沦落到要破产?
世人往往归责于斯卡利等人领导无方。但其实,是乔布斯播下的种子。
为了造最好的产品,乔布斯要求控制一切,软件上自己做操作系统,硬件上工厂也必须是自己的。
80年代,美国的戴尔、惠普,日本的索尼、康佳,欧洲的飞利浦、西门子……整个世界电子产业都在有步骤地向中国迁移工厂。但乔布斯不喜欢潮流,而是喜欢follow your heart,逆势而为,花大手笔在美国加利福尼亚、科罗拉多和德克萨斯投建苹果工厂。
其中,最近的工厂,就在苹果总部对面,号称“未来工厂”。美国工人薪资多高啊,这怎么办?乔布斯认为不是问题,未来工厂不需要工人,全部由机器完成生产。
试想,机器全面代替人工,在今天都没有成行,更不要说80年代。而伴随硅谷起势,租金暴涨,生活成本高不可攀,未来工厂想转变策略大量招聘工人,但是已经不可能了。
果然,从投产到最终贱卖,苹果的美国工厂都没有达到预想的产量。而前期高额投入,烧钱;后期“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维护,更烧钱。这成了苹果资金链的大包袱。更糟糕的是,由于产能极度不稳定,苹果生产永远在两个极端之间摇摆:用么库存积压;要么卖光了但供不上货。
总之,一团糟。
纵观苹果,可以说,成也乔布斯,败也乔布斯。他超越时代的理解力、追求完美的决心成就了苹果的独一无二,但同时,他总将直觉置于事实之上,我行我素,做过很多糟糕的决定,几乎毁了苹果。自古“为尊者讳”,随着乔布斯被神化,他的那些败笔被我们有意地忽略和美化。
比如导致乔布斯英年早逝的癌症其实发现得很早,专业医生说,只要手术切除胰腺肿瘤大概率能痊愈。但是,乔布斯固执于“不想自己的身体被切开”,直觉告诉他,医生不靠谱,还有很多方法可以“治疗”。为此,他尝试了严格素食、针刺、草药甚至还请过巫术灵媒。最终,不作死就不会死,肿瘤被成功拖成了绝症。
我们这颗星球上最耀眼的科技明星,偏偏死于对科学的排斥,这多么的讽刺啊。
其实,乔布斯最打动我的,不是他“神”的部分,而恰恰是他“人”的部分。他和你我一样,少年得志而傲娇,刚愎自用而犯错,经历现实的头破血流,最终承认了自己的不足,知错就改。
图:乔布斯和斯卡利
比如,回归后的乔布斯并没有去算12年前的老账,而是和赶走自己的斯卡利拥抱、和解,并再次共事。
再比如,认识到自己真的完全不懂供应链,通过猎头,招聘了一个叫做库克(Tim Cook)的家伙。
库克来苹果的使命是改革苹果供应链——苹果最大的短板。库克很有气魄,1998年上任伊始,挖了个洞,把仓库里卖不动的Mac电脑通通埋了。抹抹嘴,骂了一句,现在被整个电子行业奉为圭臬的话:
库存是最根本的恶 。 (Inventory is fundamentally evil. )
对很多人来说,这概念很抽象。为此,不妨用一个具体的、提纲挈领地角度来总结库克的这场革命,那就是:让中国生产苹果。
04
乔布斯,年少时去印度穷游,追星禅师;成名后常年去日本度假,赞不绝口。
就是不来中国。
中国从来没有给乔布斯好的印象。
在乔布斯的青年时期,中国正在文G,反技术、反建设、反市场。80年代,中国兴起一种山寨Apple Ⅱ的“中华学习机”,乔布斯向中国强烈抗议,但是没有任何回应。
2005年,苹果中国财务造假,乔布斯一怒之下把整个苹果中国的管理团队全开了,再次留下一个极差的感受。
Apple Ⅱ是最早的个人电脑——图形界面再造操作系统——皮克斯几乎垄断了奥斯卡动画奖——iPod和iTunes把整个世界音乐行业推翻重组。这是2005年,即使没有后面的事,乔布斯也已经足够封神。
这一年,乔布斯出席斯坦福大学毕业典礼,一场演讲,金句不断。
“不要被信条所惑,活在别人思考的结果里。不要让别人的意见淹没了你内在的心声。最重要的是,拥有跟随内心与直觉的勇气。”
以及,结尾那句,最著名的,“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其实,当时的乔布斯已经病入膏肓,伴随欢呼和掌声,癌细胞正在不受控制地疯狂扩散。这辆传奇的列车正缓缓驶向自己的终点,但是,乔布斯却在人生旅程的尾段演绎出一曲浓墨重彩的最强音。
就在斯坦福演讲后不久,乔布斯的办公室,迎来一位同样擅长演讲的中国男人——马云。
马云原本就瘦小,而乔布斯虽然身高1米8,但是由于病情已经枯瘦得宛如如一根竹竿。在库比蒂诺(Cupertino)的办公室,中美最擅长蛊惑的两个男人,对面而坐,小小的身体孕育着大大的能量。
一个小时的谈话,有四十分钟是乔布斯询问有关手机的话题。乔布斯关注细节,问了马云关于深圳、中国制造、手机厂家、零部件的问题。马云大概不是很高兴,原本以为是“煮酒论英雄”的交流,但结果却是乔布斯单方面的问询。
Jack心里有很多问号,这家伙一个劲的问手机干啥?
半年后知道了,苹果公司发布一款叫做iPhone的产品。由富士康代工,在中国深圳完成制造。
这个事实绝对超出你的预料:郭台铭和乔布斯同一年创业,但在2007年富士康的收入比苹果还高,是苹果的3倍,华为的2.5倍。
那一年,57岁郭台铭的绯闻女友是刘嘉玲,而富士康的年会,嘉宾却是33岁的林志玲,在和郭台铭跳完一段贴身热舞后,林志玲拿起一条丝巾,变了个魔术助兴。话筒给到郭台铭。郭台铭说,如果他能从林志玲身上把丝巾摸出来,那就当场掏200万给员工抽奖。现场那个沸腾,你肯定可以想象,于是灯光调暗,郭台铭的手缓缓伸出……
几个月后,马云登上美国杂志《财富》的封面,阿里巴巴香港上市。郭台铭和马云不算投机,但不影响他掏2.716亿港元认购阿里巴巴2.9%的股份。阿里历经香港退市,美国上市,再香港上市,郭台铭一直没动这笔投资。最近几年,富士康所在的代工行业狼烟四起,尤其是中国大陆崛起的新势力层出不穷,郭台铭到了要用钱的时候,想起对马云的这笔投资,2019、2020年分两次卖掉,十二年里赚了30倍。
三个男人正好代表了三个封闭的系统,在各自的产业里摧朽拉枯。
富士康是一个容纳几十、几百万人的封闭工厂。明明位于深圳、郑州、上海这样的大城市,但工人的生活和大城市的繁花似锦完全隔离,只和机器相伴,在生产线上周而复始重复同一个动作。
阿里帝国是一个高效的、封闭的电商系统,屏蔽其他搜索引擎,支付用支付宝,物流靠菜鸟和自己把控的“通达”,合作的流量入口只能是草原不能是森林,对外投资“不控不投”。
苹果是一个“终端+iOS”的封闭系统。硬件软件一手抓,手机利润很丰厚,store抽成躺着赚钱。
三个极富时代特征的男人,和他们背后那一套封闭系统,在2007年短暂交汇,再各自往前,迎接自己的命运。
05
iPhone的意义万万千千。但是有一点很少被人认知——iPhone是扼杀日本崛起的最后一颗子弹。
在世界舞台,日本最骄傲的产业有两个,汽车工业和电子工业。
日本汽车的代表是丰田,而丰田在世界工业界最伟大的产品不是某款汽车,而是JIT(Just In Time,实时生产)生产模式。
在JIT之前,世界工业界的金科玉律是福特汽车发明的“流水线+大规模”生产模式,优点是,规模化后提高效率、降低单位成本,但是缺点同样明显,很容易导致库存积压,资金占用。
而丰田JIT模式,提倡用订单拉动上游生产,卖多少产多少,产多少卖多少。恰恰,正是解决苹果困境的良药。
丰田JIT生产模式对于通用“流水线+大规模”生产模式的改良,丰田汽车对于通用汽车的超越,是日本崛起的明证,是“日本可以说不”的底气。
而历史诡吊的一幕就在于,日本汽车工业的思想结晶帮助苹果重生。苹果再度崛起,击溃了整个日本产业另外的半壁江山——电子产业。
日本是欲哭无泪的。原因很简单。
日本电子工业,卧薪尝胆几十年,把手表、相机、功能手机、随身听、游戏机、收音机、CD机、音箱耳机等行业,陆续做成世界第一。但是,iPhone一问世,以上这些功能全部被集成进了一台小小的iPhone。手表、相机、CD机等,要么不再需要,要么被压缩进奢侈品、专业品这类小小的市场。
消费电子终端产品是被围歼了,但是,日本毕竟还有全球最完整的产业链,它能幸免吗?
在产业链上,液晶、传感器、内存、光刻机日本也是第一流。但是iPhone引领的智能手机,权重实在太大了,全世界的半导体行业围绕智能手机重构。经历一阵阵重新洗牌,日本的内存团灭、夏普液晶被富士康收购、光刻机说一不二的地位让位给荷兰的ASML……
秦失其鹿,天下逐之。
iPhone横空出世打破了固化板结的美、日、欧产业格局,开启了电子工业的春秋战国乱世。一时间,韩国、中国台湾、中国大陆群雄并起。
中国,可能是最大的获益者。
1998年,库克刚刚加盟苹果,就力主把PowerBook的生产外包给中国台湾的广达(Quanta)。2001年,富士康开始生产iPod。
2007年,一款名叫iPhone的产品在中国深圳下线。
苹果的中国故事,最浓墨重彩的一部分,正式开启。
06
2007年,iPhone问世,乔布斯明确表示,“iPhone暂时不会进入中国市场”。乔布斯治下的苹果,中国是和朝鲜、越南、老挝一样权重的边缘市场。
于是有了略显讽刺的一幕,iPhone,这台在中国深圳完工的手机,但是中国本土却买不到。
乔布斯奉行极简,最初几代iPhone只有黑白两款颜色。
对于中国来说,iPhone的确只有两种颜色,但不是黑白,一种是象征富贵的黄色,一种是隐喻人生残酷的红色。前者,是富人以“水货”形式搞到手、用来标注身份的玩物。后者,是iPhone生产线旁,由高空坠落,在地面四溅的鲜血。
2009年,富士康员工孙丹勇跳楼自杀,起因是他负责的一台iPhone样机丢失。这起震惊中外的新闻,没想到,仅仅是残酷物语的前奏。
第二年,富士康深圳发生惊人的11连跳。
在第11名员工跳楼后,郭台铭亲自陪同大批记者进入堔圳园区,介绍公司良好的工作环境、运动娱乐设施和心理关怀中心,还说公司已经建起各种防自杀的设施。
然后,尴尬且悲情,紧接着就是第12名员工跳楼死亡,第13名员工割腕自杀未遂……
在这个每天要消耗3吨猪肉和13吨大米的园区,随处可见郭台铭的格言。
“除非太阳不再升起,否则不能不达成目标。” “成长,你的名字就叫痛苦。”
为了生产最新颖的科技机器,工人的生活人际冷漠,每天的除了睡觉就是在流水线上十多个小时重复同一个动作。
最初几代iPhone一机难求,其根源还是在产能。乔布斯把压力传导给库克,库克传导给团队,团队传导给富士康,最终像一座山一样压向最底层的工人。
作为苹果的供应商,至少有三个弊端。第一,利润微薄。当然,不是真的微薄,只是“苹果吃肉,大家喝汤“。iPhone售价的1%用于支付工人工资,40%是苹果的利润。
第二,随时待命。由于迭代太快,供应链没有计划只有变化。初代iPhone屏幕本来是塑料,样机已经在乔布斯口袋里好几周,但是有一天乔布斯发现屏幕被钥匙刮出划痕,非要换成玻璃的。当时距离上市仅仅只剩几周,这时候换屏幕违反制造业常识。
但是,中国可以。
富士康组织工人24小时轮班倒,几天时间就把产量提高到每日1万部。
在NBA,麦迪曾经在比赛最后35秒砍下13分,完成不可思议的逆转,被称作“麦迪时刻”。在苹果,类似的“麦迪时刻”数不胜数,每发生一次,就加深一份库克对于押注中国的决心。
第三,严苛的竞争。苹果是有名的“拔吊无情”。自古,资本无情,戏子无义。苹果的标准叫做:谁最行谁最能干,我就和谁好。
智能手机迭代越来越快,每年都有新的热点。苹果经常会授意合作伙伴,赶紧投资新的技术,造新的工厂和生产线,但是当新工厂刚造完,苹果突然改主意放弃这项技术,又或者和别人好上了。
日本GTAT最初为iPhone 6做蓝宝石屏幕,一度亲密无间;当iPhone放弃蓝宝石,GTAT直接破产。Shicoh曾经为苹果生产小型聚焦驱动器。苹果示意,新建一个干净的车间,买新设备,听上去显然是让Shicoh为生产下一代手机(iPhone 4S)做准备。但是工厂落成,苹果却改了主意选择和另一家厂家Alpine合作。
苹果是不是只欺负小厂?不是的。一视同仁。有过类似经历的还有夏普、LG、东芝、三星……
《大话西游·大圣娶亲》里铁扇公主对至尊宝说过:“以前陪我看月亮的时候,叫人家小甜甜。现在新人胜旧人,叫人家牛夫人!
严苛的质量标准,极致的成本控制,忠诚的投资跟进,365天24小时待命。同时以这些标准去全世界寻找供应商,你觉得被筛选出的企业会集中在哪里?
没错。中国。
这些年,苹果供应商里,中国企业的数量每年都在攀升。苹果基本每年都会披露前200家供应商(占苹果总供给的98%),最近一期是2019年,在这200家企业中,中国大陆30家、香港10家、台湾46家,总占比四成多。
这其中,最能管中窥豹的,就是中国大陆的立讯精密。
1997年,富士康流水线上的打工妹王来春,辞职,创立立讯精密,生产电视机后壳、电线插板等,处于电子行业最边缘的位置。随着老东家富士康订单暴增,做不完的业务,再外包一点给立讯精密。
通过富士康,立讯精密开始接触苹果。最早的生意,是生产iPhone的数据线。
赚来的利润,没有用于分红和挥霍,而是继续押注苹果。立讯精密通过并购,产业线不断丰富,高频信号连接线、新一代天线、Lightning数据线、Apple Watch无线充电、代工Apple Watch、AirPods供应微型扬声器、AirPower无线充电Tx线圈、线性马达……
最终拿到了一项里程碑的业务:代工生产iPhone——没错,正是老东家富士康的核心业务。
2007年,富士康的收入是苹果的3倍,手机生产线首先要保证行业老大诺基亚的订单。
十年如白驹过隙,如今苹果长成为市值2万亿美元,年销售近3000亿美元的庞然大物,仅App Store的抽成就是五个富士康的利润。而且,亲手培养了一众富士康的竞争对手。十年前后,酒桌上谁主动巴结,谁负责陪笑,谁安排第二场,都已换了位置。
内容超长,顾分为两篇,上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