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如攀登,上山考验人,下山也考验人。要从权力的顶峰下来,下得平平稳稳、踏踏实实,上上下下都情绪稳定,真的不容易。
我们今天要说的这位就是典型的下山没下好,摔得稀碎的范例。让我们隆重请出这位老兄吧……喂,高麻子,前排最中间那个,你不要到处看了,说的就是你,快站出来吧。
一
高麻子,高岗,原名高崇德,字硕卿,自小家境贫寒。高麻子的少年时代就给全村里带来了一线希望,才十几岁的年龄,就把自己主动活成了衡水中学模式,成绩霸屏。
作为全村最飚的三好少年,高麻子很快就考入陕西省榆林中学。这个榆林中学可了不得,后来名震西北的革命领袖刘志丹就是从榆林中学走出来的。
进入中学的高同学可谓如鱼得水,频频参加校内的各种放飞活动,引起了校内某组织的关注。1927年,高同学赴西安中山军事学校学习。该校是某组织为培养军政人才而倡导成立的,当时由后来嗨翻全场的小平同志任政治部主任。
这样一来,高同学就有了原始积累,点点科技树,就开始可以野蛮生长了……
1929年已经加入组织的高同学被派往陕西地方军阀部队开展秘密兵运工作,也是在这次兵运工作中,高同学结识了刘志丹。
刘志丹当时很红,甚至比组织核心的大佬们还要爆红,在陕北如彗星般崛起,天天霸占着热搜。从这时起,高同学在以后的岁月中几乎从不间断地追随刘志丹,为我党在陕甘边地区播散火种不停奔走。高同学曾写过一首诗,原稿已经遗失,只有两句流传了下来:“跟定志丹闹革命,一心向着共产党”——这应该是高同学当时的真实写照。
二
时间过得比吴秀波翻脸还快,1935年2月,陕甘边、陕北两特委的联席会议召开,中共西北工委、西北军委先后成立。西北军委主席由刘志丹担任,副主席为谢子长、高岗。
可是好景不长,紧接着陕北“肃反”就拉开帷幕。王明以共产国际的“钦差大员”身份莅临陕北,王明这人大伙都清楚,给共产国际办事,不办过头,怎么体现忠诚和爱呢?
随后,“右倾机会主义”、“逃跑主义”、“梢山主义”、“枪杆子万能”、“ 浓厚的土匪色彩”等等帽子花式扣在了陕北干部们的头上。整个肃反过程极其惊悚,绝逼不利于我们的身心健康。更重要的是对西北苏区的破坏程度相当大,杀的杀,抓的抓,西北苏区只得停摆,给大家发流亡干部证明,就地散伙,各找各妈。
幸好中央和教员及时赶到,才把刘志丹、高麻子、张秀山、那谁他爸等人从肃反的屠刀下解救出来。随着中央确定把革命的大本营放在西北,高麻子本人的政治生涯也翻开了新的一页。
三
由于受到教员的搭救并认真学习了教员的思想后,高同学的人生又找到了新的坐标。就好像是往火上浇了一盆油,汽油,95的。小高的战斗意志大概直接飙升了10个点。
1941年西北局成立,高任书记。整个大西北的工作被高麻子搞得风生水起,其工作作风也是雷厉风行,说一不二。谁指挥枪?没有半点疑问。
只需要大家跟着他左手右手一个慢动作,右手左手慢动作重播;只需要跟着他鼻子、眼睛、动一动耳朵,装乖耍帅换不停风格。就像 TFBOYS后面唱的:这西北的太阳,因为自信才能把我照亮;这舞台的中央,只有我才能闪亮。
在整个大西北地区高麻子到底强硬到什么程度呢?教员曾经不止一次对地方部队说过:“你们驻在陕甘宁边区要好好注意搞好与高的关系,你知道,中央的政策,高不点头在边区是行不通的。”
意思就是说,干部若汇成河,那我只取“高麻子”这一瓢饮……
1945年7月,西北局在延安召开了西北党史座谈会,第一次大面积地触及了西北党史上的一些敏感话题。也就是在这次会上,西北革命根据地领导人的历史地位排列上书写了高的名字,最后确认的排名顺序是:刘志丹、谢子长、高岗。
年底召开的中共七届大会上,高当选为中央zzj委员,开始了他向一生政治顶峰的迈进。
四
抗战结束后,教员把战略目光投向了东北,为此专门成立领导机构——中央东北局。派出大量干部前往东北,高麻子也加入了这一行列。
由于东北面临的是战争状态,林虎三当仁不让的当起了东北局的一把手。高作为东北局的配角(副书记)负责起了后方的全部工作,时刻准备着,必须保证领导什么时候要啥,咱们就什么时候有啥。
高麻子真正强大之处,在于对非常有限的资源的极限使用乃至超限使用。也就是说,一分钱花出两分钱的效果和一块钱的声势。配角咋啦?关键看能力!这就好像照相,能力不够的人哪怕和把空椅子照相,都像是椅子的配角。
而东北战场上的高麻子和男主角林虎三遥相辉应,从来没有成为陪衬。
1948年的东北,林虎三突然带了加上后勤近百万人从长春出发扑向锦州,并迅速攻陷锦州,林的军事指挥能力固然重要,可更为重要的是林身后的那个强大的人,就是高麻子。
其实大伙想想就知道,如果能把几十万大军,几千门重炮,上百万吨的补给弹药在当时的交通条件下迅速运到锦州前线,我想胜负悬念已经不大了,这他娘的得需要多大的组织,动员,宣传,协调能力啊?
1949年3月,随着辽沈战役的结束,高正式就任东北局书记。在高主政东北期间,东北地区的工业经过三年多的恢复,在1952年工业生产总值已经超出历史上最高水平(1943年)10%以上。而农业生产也与历史最高水平相近,百分之六七十的农户已经上升为中农,其中一部分即20%还是富裕中农。
当时有句话是这么说的:“金鸡报捷,始自东北,三年国民经济恢复,新中国的工业与科研,也可以说是在东北首唱建设之歌。”
东北人民打这起才真正过上了天天二人转、顿顿小烧烤的幸福生活。
傲娇的高麻子这时估计心里在想,为什么不提前安排好DJ,为什么现场不给放伴奏音乐?就放那一首:
无敌是多么,多么寂寞……
五
建国后的1952年,作为“东北王”的高麻子进京,身兼国副、军副、经委主任,接班人派头十足。他可能真的以为那么多人支持他,形势一片大好,自己真的很受拥戴。
其实这个时候很多人都在背后偷偷比起了中指……
我们可以看出,伴随着高麻子优异工作能力的还有他的一些缺点和缺陷,从某种意义上说,他的负面与他的正面同样突出。
建国后,教员一次同罗荣桓谈及高时就指出:“高听不得反对意见。”
后来我看当时很多大佬的回忆录,都指出老高当时膨胀得不行。就说开会吧,发言就发言,你讲点吉利话、场面话就好了,比如什么“今天金风送爽、丹桂飘香,我很荣幸来到这里”之类,不就完了。可他不地,非要长篇大论,而且还嗓门特别大,一会儿谈理想,一会儿谈主义,一会儿怼胡服,一会儿怼伍豪。
高大概完全没有考虑过教员以及各位大佬们的感受。对教员来说,我看重你是一回事,你自己翘尾巴是另一回事。难道要草创新王朝啦?你司马懿啊?
这些性格上的致命缺陷,终因高的地位、身份的变化和政治角色的更替,成为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最后
高麻子的结局我想大伙都知道了,我就不在这里赘述了。我想说什么呢,很简单,八个字:人命至重,有贵千金。
虽然我这么说有点站在干岸上不腰疼的感觉,但我还是想说,遇到事了一定要学会自我排遣,自我消解,自我干预。
实在压力大的受不了,去菜市场逛,逛那种嘈杂的超大型菜市场,人越多越好,越乱越好,去菜市场的熟食摊子吃东西,买那种油大的,不要切,整个的抱着啃。
逛超市,去粮油食品区,那种卖散装大米的地方,把手插进大米里,感受米颗粒在手指间滑动,流转,去半成品区,看见顺眼的就往推车上放,买一堆香氛,挨个闻。
去那种生意兴隆的大众餐馆,点几个菜,让老板允许你去厨房里待一会,哪怕给点钱都行,就去繁忙吵闹的厨房里呆着,感受那种嘈杂混乱的氛围,有刚炒好的菜直接花钱买下,端着吃。
买烟花爆竹,去郊外,炸,把那种几千响的炮仗埋沙土堆里,点着了,不要捂耳朵。
有夜市烧烤摊子最好,再不济酗酒都行。
简而言之,到那些有烟火气的地方去。
很喜欢几句诗:“忧患增人慧,艰难玉汝成。死灰犹可活,百折莫吞声。”
多年以来,我都把它当做座右铭。
只要稍有文字感觉的人,大概都能看出这几句诗中郁郁勃勃、百折不挠的英气,多念几句,什么艰难、什么忧患、什么误解、什么抹黑、什么绝境,都是狗屁一般。
纵观历史,很多人身居高位,但一下子政治要是受到打击,降了很多级,心里就憋屈,憋屈就会生病,心里素质差一点的直接就自行绝户了。比如本篇的高麻子,教员本来的意图是要派他去做几年延安地委书记的,结果他自杀了,没辙。
还是小平同志想的开,WG时候基本没受群众批斗,毛(或周)送他去江西,军区保卫起来了。后来安排在江西一家工厂,好家霍,他班也不上,活儿也不干,还有心喝茅台呢。看他女儿毛毛回忆录,小平那三年经常默默走路散步,思考,玩牌,没说他看书啥的。
真的, 只有这种人才能干事,也只有这种人才配得上“久经考验”这几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