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战国时代楚国的高雅歌曲。后用来泛指高深的、不通俗的文学艺术。
辨析
[近义] 曲高和寡
[反义] 雅俗共赏、下里巴人
典故
战国时期的楚国有一个文学家叫宋玉,他也是楚国的大臣,常伴楚襄王游于兰台之宫。
有一次,楚襄王听到人们议论宋玉的行为不好,就把他找来问道:“有些人对你的言行很不满意,你想想自己的为人有没有什么不端正的地方?”
宋玉是个很善于辞令的人,他给楚襄王讲了一个故事:“在咱们楚国国都郢城,来了一个很会唱歌的人。开始,他唱《下里巴人》这样通俗的歌曲,有几千人都能随着他唱;后来,他唱《阳阿薤(xiè)露》这样比较文雅的曲子,跟随他唱的人只有几百人了;而当他开始唱《阳春白雪》这样高雅的曲子时,能够跟着他一起唱的人只有区区几十个而已!这是为什么呢?”
宋玉看了一眼楚襄王,接着说,“这是因为曲子的格调越高,能够唱出来的人就越少。那些平庸的人,怎么能够理解我宋玉的行为呢?”楚襄王听了宋玉的话,觉得他说的也有些道理,于是就不再追究他了。
“阳春白雪”出自《楚辞》中的《宋玉答楚王问》一文。《阳春》和《白雪》是非常有名的两首古琴曲,古时的人们常以“阳春白雪”连称,所以也常被认为是一首古琴曲。在这个故事里,宋玉委婉地告诉楚王:一个人的品行越高洁,仿效他的人就越少。现在,“阳春白雪”一词已经成了高雅艺术作品的代名词。
用例
文艺既要普及;又要提高;群众熟悉的是“下里巴人”;但他们也需要“阳春白雪”。
源流变化
【阳春白雪】战国时代楚国的高雅歌曲。后用来泛指高深的、不通俗的文学艺术。刘丹《西郭桥记》(《全唐文》六一九):楚郢之境,西浮汉江,草创之始,东驰京岭,古风遗事,有阳春白雪之美。|明·陈汝元《金莲记·三·弹丝》(《六十种曲》六8):那些个阳春白雪调偏高,赋写甄神醉里邀,风流难遇五陵豪。
又作【白雪阳春】。梁洽《笛声似龙吟赋》(《全唐文》三五六):调逸箫管之奏,音含宫招之祥……白雪阳春,奚称其和寡,考终乐以自然,信斯笛之美者。|明·王冕《竹斋诗集·一·次韵全忠斋》:十年孤影寄天涯,冷笑傍人论左车。白雪阳春应有价,清风明月不须赊。
也省作【阳春】。晋·张协《杂诗十首(其五)》(《文选》二九421下):阳春无和者,巴人皆下节。流俗多昏迷,此理谁能察?|耿浦《奉和李观察登河中白楼》(《全唐诗》二六九):何心更和阳春奏,况复秋风闻战鼙。
又省作【白雪】。岑参《和祠部王员外雪后早朝即事》(《全唐诗》二○一):闻道仙郎歌白雪,由来此曲和人稀。
又省作【春雪】。清·吕留良《晚村文集·一·与施愚山书》:妄次三律,用志怀企,非敢以巴里和春雪也。
PS:图片源于网络,以供大家学习。如果侵权,请联系删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