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基于心理咨询的保密原则,本文所涉案例,均对咨询者和相关人的姓名、个人信息、身份背景做了不影响内容的适度修改。
肖女士的女儿在重点中学上高二,暑假结束就要升高三,成绩在班上排到十名左右,就是不太稳定——高考可是一分也会淘汰无数人的,容不得半点疏忽。
最主要的是,她不够用功,心思不全在学习上。于是肖女士很紧张,她老来找我,就是因为女儿。
初中时,女儿就喜欢过一个肖女士说不上名字的韩国组合。初三时,肖女士没收过女儿的碟片,答应等女儿中考结束会还给她。那时女儿小,虽然不高兴但不敢说什么。后来她中考考得不错,肖女士把碟片全还给她了。
从高一开始,肖女士的女儿迷上了韩国明星金秀贤,没事就泡在网上,加入影迷会,做什么站长、会长的。
到了高二,电视剧《来自星星的你》红了以后,女儿更迷,胆子也更大了,跟肖女士两口子说谎,和同学一起偷偷跑到外地看金秀贤的演出。
事后被肖女士发现后,气得撕掉两本女儿从网上买的明星杂志,没想到女儿竟然大哭大喊跟她吵,说妈妈不尊重人,干涉她的生活,把肖女士给气坏了。
之后,女儿跟妈妈冷战,一个月都不跟妈妈说话。她意识不到自己行为的严重性,多影响学习成绩,也不懂得父母的苦心,不仅没有改变,而且像跟妈妈有仇一样。
肖女士的先生不管女儿的学习,又比肖女士惯女儿,弄到最后就肖女士是女儿的仇人。
咨询的过程中,肖女士说自己上学时也喜欢过周润发,她爸爸上学时喜欢费雯丽,当时她还有同学是罗大佑的歌迷。但他们那时哪像现在的孩子这么迷恋,最多看看电视电影、买买杂志,也不敢做出格的事,更不会因此而顶撞父母。
肖女士的先生说她太紧张,但肖女士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
肖女士认为女儿现在年轻,不知天高地厚,再这样下去就是自毁前途。还有一年就高考了,时间不等人,再不抓紧,难道以后再后悔?女儿现在不懂,但总有一天会感谢妈妈的。
肖女士这么教育女儿,没想到女儿跟她说,现在不迷以后才会后悔,现在不懂以后也不会懂。肖女士真不知道用什么办法才能让女儿头脑清醒过来,不这么沉迷。
做妈妈的心情我了解,孩子眼看一年后就要高考,还把一部分精力放在追星上,真是不知轻重缓急,难怪肖女士这般焦虑。
但面对肖女士,我的确很“惭愧”——坦白说,我自己就是歌迷,周华健24年的老歌迷。
24年前的我,也是读高二,成绩不如肖女士的女儿,房间的墙上贴着三张周华健的海报,其中一张是我下晚自习后跑到一家新华书店偷偷揭下来的。高中期间唯一一次逃课(晚自习),就是为了躲在家里看周华健的电视访谈。这些可都算是“劣迹斑斑”。
那时,父亲反对我追星,理由也是怕影响我学习,每次电视台放到周华健,他就立刻粗暴并硬生生地调台。那时的资讯不像现在这么发达,人人都是自媒体——当时的途径仅限于电视、电台和杂志,能在电视上看到自己的偶像是非常难得、非常幸福的事。
时至今日,我还记得自己硬忍住眼泪,装作不在意的样子,但我和父亲的关系越发恶劣。我的心里充满了不被认可、不被理解,被践踏、被剥夺之后的受伤与愤怒,辛酸与苦涩。
经历了这些,我没能更明白大人的意图,学习没有变得更有动力、更集中注意力,反而照样心不在焉,照样叛逆,继续悄悄戴着耳机听歌,继续跟大人对着干,同时怀揣着种种消极、负面的情绪。
我的追星之路没有到此为止。
17岁时,我在《语文报》上平生第一次发表文章,内容写的是周华健。
27岁时,我有机会做了周华健演出的现场助理,从此与他相识。同年,我应邀参加了中央电视台《艺术人生》周华健专辑的现场录制。
32岁时,周华健为我的处女作《低俗小说》题写了书名与推荐语。
这一切是幸运的,至少我这么觉得。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我的偶像是位既有才华又努力的音乐人,他的作品带给人们感动与慰藉,也为他所在的领域赢得了应有的成就与声誉。同时,他拥有健康的形象,幸福的家庭——我为自己是他的拥趸而自豪。
还因为,周华健是我的榜样。像他一样,我有自己的梦想,我有自己努力的方向,有自己前行的目标。身为普通人,我有我的精彩,我要让他为拥有这样一个歌迷而骄傲。我,为自己骄傲。
现在,我也让我的父母放心了吧。那么,怎么能让你对女儿放心呢?
言归正传。
像很多父母一样,你不愿孩子的人生有任何闪失,你的生活经验和阅历远远超过女儿,你看到了她看不到的危机,担忧她终有后悔的一天。你为女儿规划的人生,如果她言听计从,那一定像绑上安全带一样保险。
可是事与愿违。所以,你不信任她。
既然她没有能力处理自己的生活,接下来,你开始行动,强制没收,甚至销毁她的心爱之物——当然,都是为了她好,以后她会懂的。她更小的时候,这方法还算灵验,可是,现在的她不仅不领情,而且情绪激动,反弹强烈,亲子关系也跌入冰点。
怎么会这样?
打个比方,你像一个好心好意要为别人收拾房间,但不经同意破门而入的热心人。这样的好意,在对方看来是强盗逻辑——实质上是种侵犯行为,侵犯了对方的内心世界,自我价值。
自我价值被否定,促使对方启动“自我价值保护逆反”;一再禁止,激起了“禁果逆反”;三番五次,又触发了“超限逆反”——三大逆反叠加,结果可想而知。
不是说你的担心毫无道理,高中阶段时间宝贵,玩物不免丧志,重点是如何有效地解决。
上古时期,大禹之父鲧用“堵”治水,洪水九年不退。轮到大禹,他采用了“疏”的新举措,最终将肆意的洪水驯服。咱们智慧的老祖宗已经发现,凡事若论解决之道,宜疏不宜堵。
孩子的问题,首先是父母的问题。孩子的成长,首先要父母成长。那么,勇于成长的父母,先要疏通自己的心。
你的女儿追星真的是一件不知天高地厚,自毁前途的事么?事实上,偶像崇拜是不分时代、不分种族、不分年龄的一种普遍现象,多发生在青少年时期。这个阶段“自我”发展迅猛,虽然远不够成熟,但能体会到更多力量和更大需求,父母已不再是担当遵从模仿的对象,反而更像自我前行的阻碍。
此刻,偶像能更好地满足自我的心理寄托,成为行为样本的载体,经由自我赋予其意义,再按照自我的方式相信并效仿——回顾人生,最让我们心驰神往的面孔,最让我们感慨万千的旋律,总是出自青春的记忆。
你也说自己年轻时(换算下来是上世纪80年代)做过影迷,同学也曾是歌迷。你们不像时下的年轻孩子那么迷恋,这与时代背景、社会文化、传媒水平都密切相关。比如当时没有“歌迷会”这种事物,互联网更是天方夜谭——和当下难以同日而语。
今天的青少年,从心理到眼界也无法和30年前相提并论,“60后”的你不敢出格,“70后”的我只敢晚自习逃课,“80后”“90后”的孩子则会结伴去外地追星。
身为成年人和妈妈,我明白你的焦虑不安。身为咨询师,我客观地看到年轻一代的独立自主,敢于尝试,甚至羡慕他们张扬、沸腾的青春。
说到底,偶像崇拜之于青少年,是成长的需要。
既是未成熟的年纪,希望当事人时刻保持理智,像成年人那么成熟稳重,老气横秋,那么“不发少年狂”反而不合情理。
追星不是错,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利好。
一个人崇拜的对象往往是在某个领域获得一定成就的人士,其为人处事、经历遭际不乏可圈可点之处。青少年受暗示性强,模仿性强,可塑性强,成年人不失时机地加以引导,很可能让偶像成为他们努力奋斗的范本。
比如金秀贤,就是一位拥有天赋又很勤奋的演员。
在母亲的建议下,自小腼腆的他选择了学习表演来突破自我,从此走上演艺之路。高中三年的学校调查表“理想”一栏里,他都填着“演员”二字。
拍摄电视剧《来自星星的你》之前,他已有多部作品斩获大奖。为演好生活了400年的外星人,他甚至去进修天体物理学。
虽然年轻,出众的演技已使他成为口碑和奖杯、票房和收视的大赢家,同时他自信、爽朗、诚恳、谦和的个人形象,也收获了同行和观众的赞誉。
厚积薄发,一部《来自星星的你》创造了他在亚洲乃至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2014年的南京青奥会和仁川亚运会相继邀请他参加开幕式表演。
因为被他的演技吸引,他的大部分作品我都曾看过。在我看来,他不是靠外表作秀,而是真正有实力,有梦想,肯努力的人。你女儿选择他作为自己的偶像,恐怕不能算是件百害无一利的错事。
不分青红皂白地否定孩子的选择,就像堵住青春的洪水一样危险,后果难免是情绪失控的泛滥。想要让她信服,与其堵,不如疏。
换作是我,会去了解女儿的偶像,了解女儿为什么崇拜他,发现他的过人之处,放下身段,放宽心境,与孩子一同欣赏,在过程中因势利导,启发孩子从他的经历中收获前进的力量。
这样的我,会和女儿聊得很愉快,被她所接受,进而获得她的信任。这样的我,能设身处地去懂她,给出的建议也会显得贴心。这样的你,不再像仇人一般面目可憎,而是懂得尊重和包容的睿智妈妈。这样的你,和孩子在一条战线,说话便有了分量。此时再和孩子做个约定:
给她一定的信任,允许她保留自己的心理空间,保证不再没收或销毁她的个人物品;建议她珍惜有限的时间,合理计划,劳逸结合,不反对她继续参与歌迷会事务,但要减少精力、时间的投入(比如每天为此上网半小时);在高考前不再发生去外地追星等行为,高考之后的暑假期间可由她自由安排。
一个得到信任与理解的人,会竭力使自己对得起这份贵重之礼。一个得到空间与尊重的人,会自觉地用理智和约束来承担责任。
有时我想,如果当年我的父母能这样对待我,年少的我大概会让他们更放心,今天我的记忆也会好得多。
青春一去不返,机会只有一次,年少无知可能会后悔,但暮气沉沉地度过也许会更后悔。堵住青春汹涌的热流,不如开沟掘渠,指引它向更广阔的方向奔涌,让激流成为浪潮,汇进生命的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