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历来给人们留下的印象不是特别好,论英气不及孙策,论霸气不及曹操,论人气不及刘备,打一个合肥城打了几十年还各种惨败,逍遥津之败更是给他带来“孙十万”的美名,成为网友们的笑谈。但是,孙权做的有一件事,对历史的积极影响却十分深远,延续数百年,那就是平定山越。
秦汉时代江南的殖民战争
江南今天是中国经济和文化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但在上古时代,江南与中原的一体化远未完成,中原的经济文化远胜于江南。
石器时代,从长江往南,是百越民族的天下,从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形成的越文化系统与中原文化有十分显著的差别。越族使用的是与今日南岛语系有亲缘的语言,跟中原使用的汉藏语系语言迥异。进入商周以后,越族的青铜器特征与中原也有很大不同,原始瓷、青铜剑等工艺甚至胜过中原。
越地原始瓷
当然,随着文明交流,靠近华夏地区的越族部落,其文化与华夏文化互相影响,获得飞跃性的提升,出现吴国和越国这样的以越人为主体的强国,一度做上了中原霸主。
但是,广大的越族地区也只有吴国的中心姑苏(今江苏苏州)和越国的中心会稽(今浙江绍兴)一带,华夏化比较显著,浙江南部的瓯越、福建的闽越、湘赣的扬越,广东的南越、广西的西瓯、越南的骆越等,则还处于比较原生代的状态。
随着战国时代楚国的南扩,和秦始皇统一后大举征伐南越,越族的华夏化进程大大加快,但直到汉末,扬州的山越、荆州的武陵蛮和交州的南越依然没有充分汉化。
山越是被赶到山里的越人。秦汉时代汉人持续不断的南下垦荒,占领了大片的平原地区,开垦为农田,也建立了不少城市,越族被驱赶到山林之中。但他们也不甘心就这样把平原地带拱手相让,于是经常出来杀个人抢个劫什么的,当汉朝的政府军来征讨的时候则遁入山林,打起了游击战。
不过,随着汉朝政治的腐败,苛捐杂税日益严重,也有不少汉人逃到山林中越族的地盘躲避苛政。汉朝政府虽然对越人也有进贡、当兵的要求,但总体上比汉人要宽松,而且越人桀骜不驯,不爽了还勇于造反,所以汉朝政府也不敢压迫太重。
因为这些进山的汉人,山越也开始了缓慢的汉化,但直到东汉末年,半汉化的山越人与汉人依然有不少差别,与汉人的矛盾也依旧尖锐。而一些邻近山林居住的汉人豪族也沾染了越人好勇斗狠之风,甚至也被史籍称为“山越”。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这些统称山越的汉化越人或者越化汉人,开始走上历史舞台,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汉越交融的江东孙氏
建立东吴的江东孙氏,就是沾染了越人风气的汉人,是汉越两种文化交融的结晶,而东吴政权最终也促成了汉越文化的进一步交融,促进了江东民族的一体化。
江东孙氏出自吴郡富春(今浙江杭州富阳区)。富春的地形,可以从南朝陈代文人吴均《与朱元思书》中窥见一二: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从东吴到东晋南朝,六朝对江东进行了三百年以上的大开发,直到南朝末期,富阳依然是山高林密,人烟不算稠密,东汉末年可想而知,当地应该有大量越人。因此孙家虽是汉族,但受到越文化的深刻影响。
富阳佳景
孙权故里——杭州市富阳区龙门古镇
江东孙氏的始祖孙坚其实是一个底层平民,他的父亲或者爷爷辈的孙钟是一个瓜农,《三国志》里“坚世仕吴”的记载,应该是不加辨别的采用了韦昭《吴书》的说法,而韦昭作为东吴大臣,著史时不可避免的要给皇帝家贴金,把孙坚的身份从平民提升成武力豪族。这在六朝这样重家世的社会对提升皇家的权威是有用的,但在今天看来则是无谓的,毕竟英雄不问出身嘛。
孙坚作为底层平民,只能通过奋斗来改变命运,而越族好勇斗狠风格的影响,又使他骁勇善战,于是孙坚成了东汉末年朝廷的救火队员,从凉州打到扬州,给东汉朝廷平定了无数叛乱,当上了两千石的高官长沙太守,成为平民的传奇,他的长子孙策更是以千余兵马就席卷江东,成为令曹操都忌惮的少年英杰。
但孙坚的成就在江东之外,孙策打下江东不久就遇刺身亡,只有孙坚的次子孙权,统治江东超过半个世纪,给江东留下了深厚的遗产。
在孙权统治期间,山越人不断的造反,尤其是经常在关键时刻影响东吴的大局,令孙权不能容忍。官渡之战时孙策试图偷袭许都、赤壁之战前孙权试图消灭黄祖之威夺取荆州、赤壁之战后孙权试图乘胜追击,都因为背后的山越造反,牵制了其脚步,这令孙权对山越人越来越无法容忍。
秦汉帝国时代,帝国的重心在中原,越族这样的南方民族因为山林阻隔,无法建立蒙古草原上那样强大的游牧帝国,威胁其实很有限,所以汉朝对他们不怎么关注,只顾着占据宜于农耕的平原地带,要是山越造反就去打一下,打完了只要暂时服了就好,也没什么兴趣追击。
但东吴这种立国于江东的政权不一样,山越对东吴而言已经不是纤芥之疾而是心腹大患,而且东吴也有意从山越那里掠夺劳动力和兵员,于是,在陆逊的建议下,孙权启动了数十年如一日的征服山越的战争。
东吴模式延续华夏政权
东吴对山越的征服,使用的不仅是政府的力量,而且发动江东本地的大族跟政府联手,战果由孙家与众多大族瓜分。所以东吴平定山越,是以整个江东汉人社会的力量,对山越进行广泛而深入的征服。
几乎所有的东吴名将都打过山越,有些名将如会稽贺氏的贺齐、会稽钟离氏的钟离斐,主要战绩就是打山越。江东大族中的吴郡陆氏也是打山越的好手,陆逊不但提出了进攻山越的建议,而且在与山越的战争中战果极其丰硕,从山越人那里掠夺得大量兵员,组建了一支几千人的强大私兵。
对山越的最后一击则由神童诸葛恪完成。诸葛恪用坚壁清野、破坏农田的办法,征服了距离东吴首都建业(今江苏南京)很近的丹阳山越,掠取劳动力十万,从中间选得精兵四万,大大的增强了东吴的实力。
吴大帝虎踞江东
可以说,到东吴政权末年,除了荆州的武陵蛮、交州的南越外,扬州境内的山越已经全部被肃清。江东大族在攻打山越的战争中得益良多,经济、军事实力也有极大的增长,直到东吴灭亡后,西晋王朝也不敢去动实力强大的江东大族。
等到西晋因皇权集团的内斗陷入危机,被匈奴消灭以后,北方陷入了五胡乱华的长期乱局。司马氏皇室硕果仅存的司马睿南逃江东,在琅琊王氏的顶级士族王导的拥护下,流寓江东的北方侨姓士族与江东本地的吴姓士族共建了东晋王朝,而吴姓士族与豪族强大的实力,是东晋王朝的重要保障。
在东晋南渡之前,不但有义兴周氏的周玘“三定江南”,而且在东晋立国以后,虽是北人但已经本地化的周访(汝南安城周氏的旁支)、甘卓(甘宁之孙)成为东晋平定荆州的重要助手。当羯族石勒有意割据江汉时,“江南之兵大集寿春”,东晋以南人丹阳纪氏的纪瞻为将,大破石勒的头号战将石虎,有力的保全了江东草创的华夏政权。
虽然后来经过王敦、王导兄弟运作,侨姓士族在政府中凌驾于吴姓士族之上,但对吴姓士族的经济利益始终予以保全,南北士族的共和,肇造了东晋南朝的文采风流。而这不能不说有孙权征服山越,大大加强南方汉人力量的功劳在内。
而陆逊提出的主动征服山越的策略,也拉开了东晋南朝数百年平蛮战争的序幕,并且是唐宋以后改土归流的预演,影响后世历史一千多年。
孙权建立的东吴政权,是江南自觉的开始,也是江南成为中国经济文化最发达地区的开始,汉族秩序构建、理性行政与越族的冒险精神、商业传统,共同催生了绚烂的江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