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深夜谈吃
文/ 楚格
图/ 楚格
今夏火爆网络的纪录片《人生一串2》又一次挑逗了大家的味蕾,为了不让自己在看的时候被勾起馋虫,我都选择饭后观看,唾液腺的分泌就没那么旺盛,大脑神经皮层不会太兴奋,也就不会出现忍不住吃了烤串外卖,又自我谴责减肥的又一次失败。
两部纪录片里都没有拍摄过山西的烤串,其实除了面食、火锅等,烤串也是山西人的舌尖必备。今天要讲的第一位,就是记忆里的烤肉大叔。
还记得我小学时,校门对面的马路上就有一个电烤串的摊子,每天下午放学,几个小屁孩相约去解馋,这么一吃就是20多年。烤串的小伙子也变成了头发花白的大叔,我们也已经到了被别人叫叔叔阿姨的奔四年纪。
有个闺蜜,烤串就是她骨子里的DNA。小学开始,她每天早上不吃早饭,把省下早饭钱留到下午下学去吃串,是我们公认的串姐儿。这种DNA也延续到了她两个上小学和幼儿园的儿子身上,每次从外地回到家乡,都要闹着去吃这家电烤串,家族的优良传统被良好的传承了。
现在这家电烤串摊挪到了距离原来50米的路边,每当放假过节回到家乡,这里就是我们几个同学的固定聚点。串摊每天下午5点左右开张,晚上大约到8点,以前没有桌椅,都是站着吃。后来大叔配了简单的桌椅,可以坐下点瓶啤酒、就着串、吸着汽车尾气聊着天。
夏天的时候傍晚温度适宜,撸串正合适。冬天就很考验了,傍晚的气温在零下5-10度左右,如果再刮大风,那可真是爽歪歪,去吃串就要有很大的勇气了。串摊的两边都是楼房,楼间风很大,手伸出去几秒钟就冻僵了,衣服被风打透,仿佛是半裸着在吃串。带上羽绒服的帽子,将脸埋在帽子里,几个人挤到一起,搓手跺脚,俨然一群等待派活儿的民工。
第二位呢,就是油炸串阿姨。
距离这家电烤串摊大约1公里处,还有一个我们从小打卡地,一个总是骑着小三轮的阿姨卖炸豆腐皮和牛肉串,阿姨也是从年轻做到皱纹爬上了脸颊。如果要打包带走,为了节省成本,她会把竹签都留下。如果你只要豆腐皮,她一定会推销牛肉串。
阿姨还有个特点,只要是比她年龄小的,她就一口一个“宝贝儿”的叫着,开始还挺不习惯,觉得肉麻。即便是现在去,阿姨还是会叫我们这些奔四的人“宝贝儿”。亲,就冲这个称呼,是不是也得多吃几串啊。
希望大叔和阿姨一直都在这里,一直都做着这样的小本生意,你们是我们的青春记忆和生活见证。愿我们都继续这样的平凡和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