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大学的女足队输了场比赛,不是因为踢得不好,而是因为“头发不够黑”。
而在赛前,为了凑出足够多的黑头发球员上场,比赛双方甚至需要紧急向附近发廊购买黑色染发膏应急。
看完这两句描述,大家估计已经犯晕了——
“踢足球,关头发颜色什么事?”
可这却是日前福建省大学生足球联赛被曝出的比赛实况。
01
在福州大学与集美大学之间的女足比赛中,部分球员因头发不是乌黑色被禁止出场,双方教练只能想办法凑出7名选手。
恢复比赛后,集美大学教练组提出“福州大学的一名场上球员头发不够黑”,裁判员核实后勒令该球员离场,福州大学因人数不足,被强制判负。
“染发不能上场”的规定出自福建省教育厅的通知
“因头发不够黑,输了足球比赛”,这项讯息中最大的、也是最驴唇不对马嘴的冲突点,不免让人迅速回忆起三个月前的体坛荒唐事。
傅园慧等一批游泳运动员,哪怕游泳成绩刷新了亚洲记录,却因为跑步不够快等原因,无缘决赛。
因为染发输了足球,因为跑步慢输了游泳。
怎么看,这都不像是合理的正常现象。
简单而言,它荒诞之处,就在于违背了“实力至上”的基本原则,让运动员们的钻研努力化为了无用功,让比赛不再能选拔出“最强队伍”。
就像福州大学体育教学研究部的一位工作人员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的抱怨:
“因为人数不足,我们输给了最差的一个队,我们打赢了其他队,所以最差的队变成要出省了。”
且不论这位工作人员对球实力的评价是否正确,当“染发”这种与体育实力毫无关联的筛选规则成为运动标准之一,那“公平竞技”一词显然成为了笑话。
就连“头发黑不黑”这种无足轻重的小事,都足以打破“公平”的平衡。
也难怪有网友愤懑地挤兑:“国足世界杯夺冠最有效的方法来了,不是中国人不许参赛。”
坦白说,在大众认知中,“竞技体育的唯一真理是实力”应当是不可撼动的秩序。
不然的话,运动会何苦叫“运动”会呢,不如改名成为体能会、肌肉会、道德会。
但无论是这次的福建大学生足球联赛,还是此前的全国游泳冠军赛中,都有一些事物的重要性,被排在了“实力”的前面。
这次是头发颜色,上次是跑步成绩、坐位体前屈。
它们看起来毫不相关,但却顶着一个共同的帽子——“赛风”。
游泳运动员苦练跑步的起因,是竞技体育司发布的《体育总局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强化基础体能训练恶补体能短板的通知》。
今天,联赛组委会对“染发输球”的新闻进行回应,称不能染发的规定是执行教育部规程。
而在福建省教育厅网站公开的相关文件中,与所谓的“教育部规程”相关的段落,唯有这一段。
“为端正赛风”“育人的宗旨”。
它们的共通之处,似乎是“跑偏了”。
国家队员们全面提升体能没错,可一刀切的体能标准,只会伤害运动员自身。
就像游泳运动员需要压脚、使踝关节韧带拉松压软,这与田径运动员对踝关节的要求截然不同。
希望端正赛风、让足球联赛更符合“育人”的宗旨没错,可把全员黑头发与育人成功相挂钩,古板而不恰当。
02
2002年的日本队,要是用这次的“染发、长发、怪异发型”等规则来评判,或许得全员出局
值得注意的是,染发、头发长短、发型是否怪异……这些相比于体育规范,而接近个人作风的事物,往往没有明确的标准,有时也没有延伸的边界。
就像这次风波中,比赛前一晚曾对参赛球员头发进行检查,确认球员可以进行比赛。
结果第二天,集美大学方提出“头发不够乌黑”的质疑后,裁判的决定是勒令离场。
可根据福州大学工作人员的回应,在实际操作中,存在简单或局部染色没有问题的情况。
你看,这就已经出现三种说法了。
男生不许蓄长发,这长发的标准究竟是多少?
所有人不许染发,却出现专门为比赛把头发染黑、最后还被判定“不够乌黑”的荒唐。
如此把规则无限解读下去,这场体育比赛只会成为无止境的诛心构陷,譬如原本头发就是棕黑色的学生,是不是还得自证没有染发?
除此之外,“染发不准进行足球比赛”的另一荒诞之处,在于它本身就夹杂着诸多偏见,很难被认定为“客观标准”中的一环。
很长一段时间里,染发烫发会和耳钉唇钉纹身等等行为,一同被归入“有损仪容仪表”的行当中。
它们被赋予了许多负面偏见,作风不良,低俗,凶恶……数不胜数。
这一现象依旧存在,并不让人意外,毕竟今年还出过“观众举报动画片人物的头发五颜六色、衣服花里胡哨”的新闻。
让人意外的是,这些饱含偏见的观点,会被认定为一个标准,譬如足球队员不许上场的标准。
这样的情形并非孤例,曾任国足队长、上海申花队教练的徐根宝,就曾向队员放话“不染回来就别去全运”。
从现实的角度来看,禁止染发烫发与本省球队实力提升,可以说是毫无关系。
无论是团结、奋斗还是文明,都只能从球员们日常训练中滋生的信赖培养、从对体育事业的热爱培养、从公德教育培养。
而不是在理发店里,从“不许染发”或“染黑头发”培养。
03
除了列队时整齐一些、大家看起来都像乖宝宝一些,全员黑发在体育比赛中还有什么作用?
说穿了,相比于实际作用,这更像一种形式主义的有序象征。
它与此前被央广网报道“多地高校为学生规定起床时间”的新闻有点类似,例如吉林外国语大学,大一大二学生早7点10分务必离寝,大三大四学生早7点半必须起床,没课也要下床。
而上海一所高校不仅赖床扣分,累计十二次还要通知社区与家长。
这些政策的出发点,都是改善“大学生因缺乏人生目标、比较懒散”的问题,可不少人质疑它们毫无用处。
一方面,初入大学缺乏目标这一问题本身,一定程度上与初高中时的应试教育相关,在大学重复高考式监管,可能反而不利于自主意识的培养。
另一方面,大家心知肚明的是,早起这种一刀切的规定到底能不能起作用,是一件十分“见仁见智”的事。
因为它的效用,完全来源于滑坡式的论断:
早起=早起学习奋斗=优良品质=人才培养=走向成功。
染发之于体育也同理,染发=个性=出格=不团结=能力不行,又或是更简单粗暴一些,染发=伤风败俗。
这些逻辑链在个别情况下,的确成立,有人成功的最大秘诀就是早起。
可问题是,这样的主观推论往往忽视了个人的特殊性,却被当成普适规则强加给所有人。
不得不指出的是,在许多语境里,个性一词总被认为是能力的对立面,又或者说“出格”总被认为是能力的对立面。
可实际上,不仅体坛,众多领域内都不乏充满个性、乃至举止张狂的天才。
只有当人们把能力与规矩画上等号,才会催生个性与实力无法兼得的偏见。
某些情形下,还会催生出“不抓业务抓纪律”的现象,本末倒置——
足球比赛不先看踢的好不好,先看看头发黑不黑。
前段时间足协给中超球队下命令,要各球队改“中心化”名字,理由之一是球队中包含赞助商的名字不利于足球文化的传播、球队精神的传承,引发了不少球迷的抗议。
一是因为不少球队的名字已经有了年头,上海申花、山东鲁能、广州恒大等等,改名反而不利。
球迷举例外国球队,反对一刀切
二是指责足协并没有看到中国足球队大量解散、赞助商亏钱越来越少的事实,担心命令一出、更没有人投资足球了。
而不少网友关于这则新闻的第一反应是:“水平不去对标人家的五大联赛,倒是先忙着名字要对标。”
事实便是如此,无论创造出多少冠冕堂皇的概念、捏造多少量身定做又虚无缥缈的赞誉,都不及一句“实力不行”。
这或许不仅限于体育领域。
当他人试图对你的工作,或你的团队表示夸赞时,谁都不想对方只能憋出一句“你的头发真黑”又或是“团队真守纪律”吧?
斯坦福桥球场上曾出现这样一幕,一位误入球场的小男孩偷偷把球踢走了,踉踉跄跄、还绊了一跤地往球门走。
当他把球踢进球门时,全场观众为他欢呼。
via @足球狗
与这样的场景对比,球员们发型一样、发色一样、队名高大上所营造出的“体育文化”,有意义吗?